烟花月,最是扬州旅游季
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旅游无疑是扬州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值“烟花三月”,
不妨借着旅游节的东风,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一:淮扬美食
古之中国,分九州,扬州为其一;惟与维通用,所以古人爱称扬州为维扬,而淮南也是扬州别称之一,因此,“扬州厨刀”下的菜点喜得两个雅号:淮扬菜或维扬菜。淮扬菜见于文献,当自《尚书》“淮海惟扬州”始。
自汉代以来,扬州宴席闻名全国,明清达到高潮。从乾隆皇帝享用的满汉全席,到曹氏家族特有的红楼宴,扬州美食的雅致、中和、养生,千百年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发出“涉江以北,宴会珍馐之盛,扬州为最”的感叹。
扬州美食闻名天下,扬州人好吃,扬州人不仅吃得排场,吃得讲究,更是吃得精细。这从过去扬州曾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高;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吃过早饭想中饭,狮子头菜心烧,煨白蹄酱油浇,醋熘桂鱼炒虾腰,绍兴酒,陈花雕,一斤下肚乐陶陶。吃过中饭想下午,浇切董糖云片糕,再来一包香橼条。吃过下午想晚饭,金华火腿镇江肴,咸水虾子撒花椒,什锦酱菜麻油浇,香稻米粥儿粘胶胶。吃过晚饭想夜宵,一碗莲子羹,清新又补脑,一觉睡到大清早。”足以反映扬州人对吃的迷恋和讲究。
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狮子头,肥嫩不腻;鲢鱼头,口味香醇;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全藕宴是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创新出五十余种藕菜肴,形成宝应独特的全藕席。除此,扬州菜肴还创新出了琼花宴、河鲜宴、菊花蟹宴、野味宴、八怪宴、行宫宴、乾隆御宴、全素宴等一系列菜品。
正是“细嚼春江味,滋味亦清绝”。雅俗共赏的狮子头、风行天下的扬州炒饭、周作人笔下的烫干丝、朱自清文中的小笼点心……总有那么一味,让人始终怀念、挥之不去。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二:“绿杨城郭”水上游览线
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在开挖运河之时,让人在河堤两岸遍插柳树,并赐柳树与自己同宗,也姓杨,叫杨柳。从此,扬州有了“绿杨城郭”的美誉。
说到扬州,话题离不开运河。
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消灭了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小邗国,然后在那里筑城池、驻兵囤粮,挖河道,沟通江淮。筑的这座城是扬州最古老的城池,挖的这条河叫邗沟,这是运河老祖宗的名字。这条邗沟流淌了1100多年,到了隋代,邗沟被拓宽加深,形成各条河渠首尾相接、南北通航的大运河。隋开皇九年,也就是公元589年,这座淮左名都始称“扬州”。
大运河让后世受益无穷,李唐王朝,扬州盛极一时。富商显贵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名流雅士则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如今扬州,成了运河名城;而这条千年古运河,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向人们讲述着“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扬州盛景。水盛桥多,花前月下,画舫听箫,何乐而不为“水上游览”乎?
绿杨城郭水上游览线,从瘦西湖的东堤码头登船,经二道河进入荷花池,过二钓桥、通江门船闸,至古运河便益门码头。据说这条线路还可以两头延伸:一头可延伸至瘦西湖北区、万花园、平山堂,宋夹城河,最后至保障湖,另一头可以延伸至大王庙、茱萸湾。
沿绿杨城郭水上游览线,河湖澄澈碧绿,两岸绿树葱茏,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夹岸桃花,就像一幅铺卷开来的清明上河图,扬州“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江南美景一览无余。船行之处,处处可见的是清澈河水、萋萋芳草,百姓们悠闲自得。人文与生态相和谐,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
通过这条新水线,千年古运河、扬州古城、千年名刹大明寺、唐城、宋城、汉墓、邗沟等扬州2000多年文化历史长廊尽收眼底。
水上游览线看遍扬州
●古运河游览线:在原来便益门广场至康山园码头3.6公里的基础上,对两端进行延伸,从大王庙至南门遗址广场。
●乾隆水上游览线:从御码头出发,经红园、盆景园进入瘦西湖水域,一可沿线由水上游览线抵达熙春台,进而向北到达大明寺;二可向北穿过长春桥,探访傍花村、宋夹城遗址公园,进入保障湖;三则在穿过长春桥后转道向西进入小运河,抵达万花园。
●古城水上风情游览线:从荷花池出发,经二道河进入瘦西湖,此后可同乾隆水上游览线的瘦西湖水域部分进行并线游览。
●瘦西湖宋夹城河水上游览线:从保障湖出发,沿新开辟的宋夹城水道环,既可形成以笔架山风景区为主的环形游,也可以与其他水上游览线并线,或抵达万花园二期,或返回保障湖。这里包括展现扬州“古村、古镇”风味的傍花村、保存完好的宋夹城护城河湿地公园、拥有八大景观的万花园。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三:古城民俗风情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如风,风情如画。打开扬州民俗风情的画卷,扬州人昔日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那股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扑面而来。古城扬州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古朴纯雅,令人陶醉,别有一番情趣。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古城的民俗风情始终在文化版图上闪着属于它的光亮。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揖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脸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等,无不辐射出了扬州活跃并且丰富的民俗风情。
作为“烟花三月”节的一项活动,古城民俗风情展示(巡游)展示了一个最具传统气息、最有文化活力的扬州,比如非遗项目展示、扬州梨园(展现扬州清曲、扬剧等)、扬州木偶、扬派盆景、古巷风情(再现爆米花、吹糖人、敲麦芽糖、捏泥人,长绸秧歌、踩高翘、舞狮等)、淮扬美食(展示富春、冶春、四喜汤圆等传统美食)、扬州传统手工艺(扬州剪纸、漆器、雕版等)……这些,都是古城最深厚的记忆,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还原了扬州文化历史的原貌。
“城市巨变会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飘忽感,扬州这座风光优美的风景城、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从结构到内容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最能抚慰失落、沉淀飘忽的,便是最具有扬州人和扬州城特征的民俗风情。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四:“三把刀”技艺
说起江南人的享受,就不能不提扬州人;提起扬州人,就不能不说“三把刀”的享受。
扬州三把刀,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
扬州菜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扬州厨师将使用菜刀的技术,挥洒得淋漓尽致,仿佛任何食材透过手中那把刀,都能化平淡为神奇。淮扬菜能闻名海内外,遍布各地的扬州厨师和菜刀可说是功不可没。
扬州修脚刀的招牌像一张名片,无论出现在哪个城市的浴都门口,都清楚地表明了它的含金量。不少爱上澡堂的老浴客,总习惯在洗完澡之后,让澡堂里的修脚师傅修一下脚,不仅让人精神奕奕,而且看师傅灵巧熟练地运用手中那把修脚刀,亦是一大享受,仿佛修一下脚,也是一场传统技术表演。
而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轻柔柔,绵酥酥,如春风拂面,似鹅毛撩心,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名扬四海的扬州“三把刀”是扬州悠久历史的象征和当地百姓致富的三大绝招。历史上,扬州的汉、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流四方、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磨砺,扬州三把刀终于破土重生,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五:玉石雕与漆器
提起扬州,很多人常常想到“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然后年轻人总会记起扬州出名的毛绒玩具,再追问下去,又有人说起扬州著名的老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而在收藏界圈子内外,人们更会脱口而出“和田玉扬州工”,甚至是“天下玉扬州工”。
玉石雕刻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我国玉石雕刻工艺,渊远流长,为世界所公认。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人说,中国人的血液中,天生就流淌着玉文化的因子。扬州的玉雕艺人不仅自古至今在扬州一带久负盛名,就是在玉的产地新疆,许多做玉雕的人也是从扬州过去的。这些做玉雕的人,默默地打磨岁月,无多欲求,只求把每一块拿到手的原石都雕刻成最好的样子,让它流传千古。
同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的扬州漆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饮誉海内。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日臻化境,到了明清时代,扬州漆器进入鼎盛时期。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扬州梁福盛漆号的漆器参展,并获得银质奖章。并且漆器历来都是扬州的“贡品”。
扬州漆器,绵长的岁月记载,赋予扬州漆器奢侈品的光泽以及贵族血统。袁枚曾用诗“阴花细缬珊瑚明,赪霞隐隐东方生”赞赏雕漆之美,虽然他当时看到的漆器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漆器大相径庭,但雕漆所散发出的美,却是能穿越时空的。
当我们面对那些精致的手工艺术品时,会发现,原来在这个快餐消费横行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一些需要用心细细雕琢、漆作的传统手工艺被保留了下来……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六:花卉与花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一曲绝唱,让多少人对扬州流连忘返。春天里来百花开,古人云:“烟花三月下扬州”,赏花便是春游扬州之中最为重要的活动。
扬州自宋代起就有“万花会”。北宋时,洛阳牡丹花盛开时,太守作万花会。南宋文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一书中,曾对当时的插花形势作了记叙,其中说道:“两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致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目皆花也。”通过赏花、赛花、评选牡丹名次。据说,谁家的花开得好,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而且还能加官晋级。
宋代扬州的芍药名冠天下,当时有“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之说。元佑四年(1089)八月,蔡京来知扬州,第二年,他模仿洛阳牡丹花会,极尽奢华。元佑五年十月,王存接任,第二年也办了一期万花会。元佑七年(1092)2月,苏东坡来知扬州,照例也应举办芍药万花会,不过苏轼考虑到每次举办,需芍药十万余朵,名为与民同乐,实是糜费人力物力,于是罢开。自苏东坡之后,扬州再也没有举行过大规模的芍药花会。但家家户户种花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后来有人将苏东坡奉为五月芍药“花神”。
如今,若想“一日看尽广陵花”,不可错过瘦西湖畔的万花园——建于2007年,占地约400亩的万花园,恰似一座恢宏的花海。鲜花盛开的季节,漫步于扬州的万花园内,万花会再现古时“扬州好,花市簇辕门,玉面桃花春绰约,素心兰放气氤氲”的盛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惊艳的花朵,珍稀奇特的造型,浓淡各异的香味……瘦西湖万花园内,柳絮飞扬,百花争艳,满园春色,尽情徜徉在由郁金香、牡丹、芍药、琼花等众多品种花卉打造的花海里,不禁驻足流连。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七:影视动漫文化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是经济实力,重要的还有软实力,也就是文化。而影视、动漫文化是时尚的文化,它会让一个城市更加年轻,更加包容,更加厚重,更加有活力。
美丽的扬州,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天然摄影棚,汪氏小苑、瘦西湖、何园、个园等,让人透过古老的建筑看到了历史的脉络。
除了有得天独厚的外景外,扬州还有着丰富的影视创作素材。扬州有着千年历史,文化资源特别丰厚,能够拍摄电影电视的题材很多。像扬州的盐商,就是一部写不完的题材,此外,鉴真、扬州八怪、杜十娘、熊成基、隋炀帝、史可法、朱自清、四大徽班进京等历史题材都可以搬上荧屏,而现代的古城保护、高仁林、红马甲等也是较好的创作题材。此外,以美食、沐浴为代表的“三把刀”文化,以漆器、玉雕、剪纸等为基础的精湛技艺,以扬剧、清曲、木偶等为内容的文艺表演等,也极大地拓宽了影视作品的选材范畴。
而丰富的影视创作素材、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动漫队伍均成为扬州发展影视动漫产业的优势。扬州曾经走进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之中,《柳堡的故事》、《青青河边草》、《烟锁重楼》、《玉卿嫂》、《还珠格格3》、《上错花轿嫁对郎》、《无语问苍天》、《乾隆王朝》、《西游记》里面的乌鸡国、《红楼梦》里“贵妃省亲”等,均可以看到汪氏小苑、瘦西湖、何园、个园等的身影。电影《江北好人》,也在扬州火车站等地拍摄过。
烟花三月旅游名片之八:瘦西湖
每一个来到扬州的人,都一定会去瘦西湖,那已然成了扬州的“代称”,是这个古城最具城市代表的地标和景点。
瘦西湖就像是一本书,即便是对本地人来说,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没有到过瘦西湖的朋友,也许无法想象,在“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扬州,竟有这般美丽的地方。柳回青眼,桃报春靥,烟花三月,是瘦西湖最美的季节。
十里长堤,柳絮飘飘,桃花依旧,只有它们,似乎依稀记得千年前的样子,飘飘洒洒,明明媚媚的在这个季节又开始新一次的轮回。瘦西湖的水依旧绵绵地流淌,水殿龙舟仍在,王侯宰相却只停留在千年前的繁华里,而游人,无顾其它,荡漾着春天的心情。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历代的诗人墨客喜爱把瘦西湖比喻为清秀婀娜的少女,而区别于妩媚丰腴的杭州西湖。从范围上讲,瘦西湖公园从长堤春柳至观音山,全长四点三公里,沿湖分布着许多小巧别致,依山傍水的建筑物。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则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烟花三月的瘦西湖,最多情的是杨柳依依,最浪漫的是烟雨蒙蒙,最柔美的是琼花万点,最惬意的是画舫清荡,最婉丽的是细水潺潺。瘦西湖宛如一幅笔墨情趣浓厚的由若干画面组合而成的山水画长卷,画中充满了清幽淡雅的韵味。这韵味在狭长的水道中流泻着,贯串着,融合着,最后完全雾化在悠悠的碧波之上,渲染出种种美妙奇幻的艺术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