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繁华地区三山街的历史
三山街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地名,明清至民初原是今中华路(南北向)中段,昇州路与建康路在此相衔接。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三山街筑于明初,因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和此街西对三山门(今水西门)而得名。三山街是明清上元县和江宁县的分界处。以南属江宁县,以北属上元县。
朱元璋称吴王时,就大兴土木改建应天府城。朱元璋决定定都南京后,便准备在城东建造皇宫。相传建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城中。这三座山刚好位于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上。当时正在填燕雀湖筑宫城,于是就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座山挖平后,在山基上修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其实三山街地区过去并没有什么土山,填燕雀湖之土另有来源。建国后,在南京钢管厂内,出土朱元璋第十一女朱玉华的墓碑;上有"葬三山之原"的字样。由此可知,三山应在明南京城内东南角一带,因为挖三山填燕雀湖的年代和朱玉华生活的年代是一致的。且与李白在凤凰台上远眺,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存地理位置上相符。不难想象,人们在凤凰台上,是不可能隔着石子岗,看见高仅五十米左右江宁县三山矶的三山。
清代,三山街曾经是杀人的刑场。《辛丑纪闻》记载一次杀人的情况。"至辰刻,狱卒子狱中取出罪人,背插招旆,口塞栗木。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而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在这次大处决中,有江南著名文人,大评论家金圣叹。史载他是因"抗粮哭庙"一案而被捕处死。顺治皇帝死后,全国各地均设幕哭灵。在这国丧期间,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贪污的县官,并将矛头直指巡抚朱国治。朱大怒,当场逮捕五名秀才。金圣叹不服,第二天联络更多的群众去哭庙抗议,他们鸣钟击鼓,声震四方,招致数千群众赶来助威。朱国治遂以"当哀诏初临之日,洲千百成群,肆行无忌,震惊先帝之灵,罪大恶极"的罪名,将哭庙文的起草人又是召集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最后由"御旨"判定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1930年代中华路、建康路、升州路拓宽为现代马路后,三山街演变为这十字路口一带的泛称。自明、清直至今天,由于这一带为历史悠久的繁华商业区,三山街地名知名度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