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旅游>国内>

国内少数民族节日一览

来源:金玉米 编辑:豪宅 时间:2014-09-10
民 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傈僳族
傈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
回族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达努”节  歌舞、武术、球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歌堂”节  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  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倒稿节  斗牛赛  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掌肉待客节  纪念始母密洛院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赶鸟”节  对歌  二月初一
 瑶族姑娘街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
壮族
 壮族陇端节  戏剧、杂耍、歌舞  六月
 壮族六郎节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据地域不同)
布依族
 布依族跳月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会  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
 水族节日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歌舞  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满族
 满族颁金节  祭祖、歌舞  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
 蒙古族鲁班节  祭祀、歌舞  四月初二
维吾尔族
 萨依勒节  游玩  五月间;六、七月间;八月
白雪节
 娱乐活动
 每年入冬第一次降雪

 

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节日表

日期(农历) 节日名称 民族 地点 活动内容
一月初四至十五 根今 布依 镇宁县黄果树 文艺演出、赶表(谈情说爱)、吹唢呐
一月初九 跳场 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 跳芦笙
一月十一至十五 芦笙会 凯里市舟溪各寨 跳芦笙、对歌、斗牛
一月十五 地戏节 布依 贵阳市花溪区大赛 演唱地戏
一月十六至十八 芦笙会 凯里市舟溪乡芦笙堂 跳芦笙、敲木鼓、斗牛赛马
二月首亥日 翻鼓节 凯里市青曼乡晴郎村 敲木鼓、敲铜鼓、吹芦笙
三月初三 三月三 镇远县报京乡 对歌、跳芦笙、讨篮子(男女青年定情)
三月十五至十六 姊妹饭节 台江县 吃姊妹饭、踩鼓舞、吹芦笙
三月十九至二十一 芦笙节 凯里市旁海区 跳芦笙、斗牛、赛马
四月初八 四月八 贵阳市喷水池 吹芦笙、对歌、跳舞
四月初八 四月八 黄平县飞云崖、松桃县等 吹芦笙、对歌、跳舞
五月初五 龙舟节 苗、侗 镇远县城关 赛龙舟
六月初六 六月六 布依 贵阳市花溪区 赛歌、赶歌会
六月初六 踩歌堂 镇远县金堡乡 对歌、赶歌会
六月中卯日 跑马节 凯里市挂丁 对歌、赛马
六月第二卯日 吃新节 凯里市旁海区乡村 吃新米、庆丰收
六月十九 爬坡节 凯里市香炉山 跳芦笙、对歌、游方
六月二十一 查白歌节 布依 兴义市查白乡 对歌、弹月琴、跳舞、赶表
七月十三 七月半 凯里市城郊 跳芦笙、斗牛、赛马
七月第二卯日 七月半(吃新) 凯里市舟溪、青曼

吃新米、集会

七月二十一 芦笙节 凯里市旁海区 吹芦笙、赛马、对歌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凯里市青曼 吹芦笙、斗牛、赛马
十月第一寅日 苗年 凯里市挂丁、舟溪 吹芦笙、斗牛、敲铜鼓、赛马
十月亥日(水历岁首) 端节 三都、独山、都匀 祭祖、赛马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一览表

节日名称 民族 时间(农历) 主要活动内容 公历2003年 公历2004年 公历2005年 公历2006年 公历2007年
花山节 苗族 正月初三 对歌、芦笙舞、爬花杆 2月3日 1月24日 2月11日 1月31日 2月20日
扩节 拉祜族 正月初 接新水、芦笙舞、狩猎 2月3日 1月24日 2月11日 1月31日 2月20日
目脑纵歌 景颇族 正月十五 跳文崩舞 2月15日 2月5日 2月23日 2月12日 3月4日
棒棒会 纳西族 正月十五 赛马、交流农具 2月15日 2月5日 2月23日 2月12日 3月4日
三朵节 纳西族 二月八 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3月10日 2月27日 3月17日 3月7日 3月26日
插花节 彝族 二月八 插马缨花、插花、“左脚”舞 3月10日 2月27日 3月17日 3月7日 3月26日
三月三 壮族 三月三 对歌、跳扁担舞 4月4日 4月21日 4月11日 3月11日 4月19日
三月街 白族 三月十五 赛马、龙舟竞渡、歌舞 4月16日-21日 5月3日-8日 4月23日-28日 4月12日 5月1日
特懋克节 基诺族 播种前 跳鼓舞、竹杆舞、打砣螺、唱歌 2月6日-8日 2月6日-8日 2月6日-8日 2月6日-8日 2月6日-8日
牛玉节 布依族 四月八 吃牛王耙、给牛散食、歌舞 5月8日 5月26日 5月15日 5月5日 5月24日
绕山灵 白族 四月二十三 绕山祭祖、金钱棒、八角鼓舞 5月23日 6月10日 5月30日 5月20日 6月8日
泼水节 傣族 傣历新年 泼水、丢包、放高升、赛龙舟、 4月12日-14日 4月12日-14日 4月12日-14日 4月12日-14日 4月12日-14日
端阳节 藏族 五月五 赛马、锅庄舞、弦子舞 6月4日 6月22日 6月11日 5月31日 6月19日
转山会 普米族 五月五 转山、歌舞、鸣枪 6月4日 6月22日 6月11日 5月31日 6月19日
盘王节 瑶族 五月二十九 祭祖、歌舞 6月28日 7月16日 7月5日 6月24日 7月13日
苦扎扎 哈尼族 六月二十四
前后
串寨、磨秋、歌舞、摔跤、祭秋房 8月1日 7月22日 8月8日 7月18日 8月5日
火把节 彝、白族 六月二十四 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7月23日-25日 8月9日-11日 7月29日-31日 7月19日-21日 8月6日-9日
开斋节 回族 回历十月一 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 回族 回历十二月 团拜、宰杀牛羊等          
会街 阿昌族 九月十五 刷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10月10日 10月28日 10月17日 11月5日 10月25日
卡雀哇 独龙族 冬月 剽牛、祭祀、锅庄舞、互邀作客 12月 12月 12月 12月 12月
端节 水族 冬月 会铜鼓舞、对歌寻偶 12月 12月 12月 12月 12月
阔时节 傈僳族 冬月 祭神、射弩比赛、对歌 12月20日 12月20日 12月20日 12月20日 12月20日
拉木鼓 佤族 腊月 剽牛、拉木鼓、跳舞 1月 1月 1月 1月 1月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大全

 

1白 族:人口为1594827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白族人民从唐代开始曾经使用过以汉字为基础的方块白文,以记录白语。由于汉族和白族的交往,白族人长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所以白语里含有大量汉语词汇,汉文很早就成为白族通行的文字。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海门口遗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有居民生息繁衍。他们使用磨光石器,从事简单农牧和渔猎生产,过着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发展农、牧业生产。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8-13世纪,这里先后出现了以彝、白先民为主体的奴隶政权南诏国和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国。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白族人自称“白子”、“白伙”、“白尼”,汉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2哈尼族:人口为1253952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的哀牢山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个方言。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哈尼族人由于居住地不同而有许多自称,如称“哈尼”、“爱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的人比较多。史书记载中,称他们为“和蛮”、“和泥”、“窝泥”、“俄泥”、“哈泥”、“阿泥”等。新中国成立后,本民族各支系协商后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人。羌人逐渐南迁,到公元7世纪时已经居住到今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唐南诏时又向东南集中,聚居于红河、元江岸边,在此开发和发展经济。今天,元江南岸的崇山峻岭上铺满了层层梯田,有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这就是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哈尼族人利用那里山高水长的地理优势,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引进梯田,形成完全自然的灌溉网。他们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多种经济林木、培植茶园。哈尼族人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或二字,为儿子名字的开头.“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3傣 族:人口为1025128人。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族人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有本民族的历法----傣历,有著名的叙事长诗,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充分体现了傣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风情。傣族人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还适宜种植甘蔗、咖啡、剑麻、香蕉、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被称为生物王国,现已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圣地。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佤 族:人口为351974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方言。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德昂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开发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他们自称“佤”、“巴饶克”、“阿佤”等,都有“山居人”的意思。周秦时期其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当地傣族称其为“卡佤”,因为“卡”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这种称呼带有侮辱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现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为其正名统一称为佤族。佤族人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上,特别是在山峦起伏的阿佤山区,交通不方便,因此与外界交流少,经济发展缓慢。只有在他们翻身做了主人以后,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5拉祜族:人口为411476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澜沧县、孟连县,少数人与其他民族杂居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县。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拉祜纳和拉祜熙2个方言。由于拉祜族人长期与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拉祜族人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拉祜族人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式的拉祜文。20世纪50年代以前,拉祜族人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后大乘佛教传入,又流行这一宗教,还有少数村落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与彝族、纳西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系,由青藏高原不断南迁而形成的民族。清朝时的史籍记载中,拉祜族被称为“倮黑”。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在拉祜语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虎肉”。这一族名充分反映了拉祜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的人称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领主或地主经济,但仍有一些地区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还在实行刀耕火种、轮歇抛荒的落后耕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6景颇族:人口为119209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江、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附近州县山区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人。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族人过去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景颇族人不是云南德宏地区的土著民族,古代景颇族先民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后来沿横断山脉南迁至澜沧江、金沙江一带,至明末清初才移居到德宏地区,和德昂、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山区。景颇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为主,其次是玉米。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社会已经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景颇族人民风纯朴、直爽,是一个晓勇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猎,肩背挎包、腰挂长刀、肩扛铜枪炮,十分威武。景颇族妇女善编织,能够织出数百种彩色图案花纹,其中大多数是动植物的图形,精美艳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贫穷落后的景颇山已经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7布朗族:人口为82280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地。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有布朗、阿尔佤2个方言。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会汉文、傣文。过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的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蒲满”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布朗族

的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8阿昌族:人口为27708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汉人。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9普米族:人口为29657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10怒 族:人口为27123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三县,附近的兰坪、维西有几处怒族的聚居点。 

  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住在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著,他们自称“阿怒”、“阿龙”;住在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人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他们自称为“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11德昂族:人口为15462人。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个方言。大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因此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统称崩龙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德昂族的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12独龙族:人口为5816人。

 独龙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落后面貌。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13基诺族:人口为约1.8万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基诺族的节日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14彝 族:人口为6572173人。

 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用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与汉族人居住联系比较多的彝族人能通汉语。彝族人过去流行多神崇拜,清初盛行道教,19世纪末年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但信教的人很少。彝族是中国一个人数较多、分布较广、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息繁衍。古代生活在陕甘青的羌人的某些支系南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断地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广大地区,各地的彝族人都传说他们是出自仲牟由,其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长期地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至20世纪中有些地方还残留着奴隶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彝族人有许多自称,因地而异,如“诺苏”、“纳苏”、“罗武”、“罗罗”、“米撒泼”、“撒尼”、“阿细”、“阿西”等,按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苗 族回 族

15藏 族:人口为4593330人。

 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几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藏文是公元7世纪时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区。考古已发现旧石器、新石器和金石并用的古文化遗址。公元6世纪时,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辖了整个西藏地区,史称“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对藏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朝把西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正式设官建制。清政府正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任命驻藏大臣。20世纪50年代,西藏地区还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1959年全面进行了民主改革,广大藏族人民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藏族地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逐步摆脱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傈僳族:人口为574856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分散居住在附近州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人创制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的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现已在傈僳族人中推行。傈僳族人过去信仰原始宗教,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后,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傈僳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并沿用至今。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的关系密切,源于唐时的“乌蛮”。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中叶,由于反对掠夺、压迫和躲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