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建筑往事
民国交通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93号,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作为中国建设银行的营业大楼,一直沿用至今。。
大楼建于1930年,是一座典型的廊柱式仿罗马建筑,建筑占地1371平方米,为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总建筑面积3814.76平方米,门前有4根高约
交通银行是旧中国四大银行之一,1923年在青岛设立分行,后在中心商业街中山路建造了银行大楼。建筑高大宏伟,正面一排壮观的罗马式廊柱,顶部有精美的花饰。一楼为宽敞的营业大厅,地下室则是钢筋混凝土浇注的金库。当时的中山路是青岛的金融中心,各大银行都齐聚此处。
欧洲古典复兴风格,气势非凡。(此照片转自新浪网友旋转木马的博客)
亚当斯大厦
中山路和湖北路口的东南角,这里的记忆是青岛第一百货商店。在青岛华联开业前,近五十年里是岛城最大的商业卖场。这里是中山路建筑电梯时代的开始。
亚当斯大厦因其曾为美国驻青岛商会会长亚当斯的财产而得名。德士古石油公司、万国体育会及几家洋行公司入驻。关于这栋现代主义风格的大厦的建筑年代, 说法不一,
一说为1929年, 另一说则为1935年。对这栋建筑而言, 这6 年之差意义则大不相同。如依据建筑生成于1929 年的说法, 亚当斯大厦初建时, 对面的中山路银行建筑街尚没有开始建设, 因而, 鹤立鸡群的5层建筑便应处在一个开阔的公园的前面, 形成异常触目的宏大景观。如依据 1935 年建成的说法, 则因中国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上海银行等近10 间银行大厦已于1934 年建成 , 建筑视野已变得很狭窄, 人们对亚当斯的张望便只能是楼丛间的仰视了。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亚当斯大厦平面呈矩形, 主入口设在临中山路的西侧。沿中山路拾级而上进入, 正对方整宽敞的营业大厅, 大厅的东部设计有供商场的主要购物人流使用的宽大双跑式楼梯, 北侧便门处则设有货运电梯。
螺旋式辅助步行楼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建筑的设计者和施工机构同样没有记载。从建筑风格上判断,还是倾向于1935年的说法,在1929年青岛还较难寻找到前卫的设计作品。
亨宝商业大楼
1904 年建成的亨宝商业大楼。中山路与肥城路口,网友的记忆应该是一个食品店,糖果、点心、烟酒和茶叶。
这间带有地下室和阁楼的商业大楼是一幢非常典型的德国建筑。拐角部的山墙体上分别伸出三座挑楼, 其棱边用天然细方石砌成, 具有典型的德国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二、三楼的住房前为遮阳券式敞廊, 一楼的窗前悬挂遮阳竹帘。
大楼中部拐角上的挑楼位于主入口的侧上方, 呈不对称状, 使整幢建筑呈不协调感。
1904年, 楼内有亨宝海运公司和胶州地方法庭。
德占青岛时期, 青岛有亨宝海运公司、禅臣洋行、美最时洋行、捷成洋行和瑞记洋行等5家轮船公司 , 经营青岛至欧洲航线, 投入运营船舶多达30余艘,排水量10万吨以上。
德国亨宝船行也就是汉堡轮船公司, 亦称汉美轮船公司。1901年开辟欧洲至青岛航线, 为青岛第一条远洋航线, 配有轮船10艘, 总吨2万5千吨。航线为: 青岛至鹿特丹、汉堡、安特卫普线; 青岛至马赛线。抗日战争爆发汉堡轮船公司退出中国航海业。
在30年代晚期, 大楼曾为白驼饭店, 还设了舞厅。
俯拾,遗落在城市深处的梦。
青岛市体育馆
青岛省体育馆在汇泉广场,以前是德国人的练兵场,后建跑马场,每年春秋有两次跑马赛。德撤离青岛后,由美国洋行和美驻青商会把持的万国体育会租用,有高尔夫球、橄榄球、足球、网球、棒球等运动场地。东侧为青岛第一体育场,建于1933年5月,仿照美国洛杉矾体育场按1:4的比例修建。露天看台,可容纳万余观众。
青岛市体育馆在汇泉广场南端,毗邻第一海水浴场和原青岛第一体育场,
青岛市体育馆设比赛馆、训练馆、室外足球场,比赛馆可容纳观众6000人,也可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杂技、马戏表演,可举办篮球、排球、室内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拳击、武术、柔道、摔跤、国标体育舞蹈等比赛。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档次体育馆,也曾是青岛市大型集会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要场所。
双星集团冠名青岛市体育馆为双星体育馆。双星以200万元的价格买断市体育馆12年的冠名。,青岛双星篮球队在这里成立,并与俄罗斯远东星球篮球队进行对抗赛,这是体育馆拆除前的最后一场比赛。
2005年双星队参加NBL联赛时,青岛惟一一座体育馆(当时青大体育馆还未建成)已经拆除,所以不得不把主场定在了广州的古镇。
当年的定海神针。
青岛铁道大厦
2007年1月7日
青岛铁道大厦1991年开业,楼高24层,地下2层,地上22层,高
5秒之内,
青岛大厦
山东路15号青岛大酒店,也被称为是当年山东路上少有的高层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这个酒店当时建在麦地里,在不少老青岛的心目中,这座大厦曾是山东路上地标式的建筑,总高度
青岛远洋宾馆,东部大开发之前,远洋宾馆就已存在;主楼高
都曾是标志物的建筑相继以“悲壮”的姿态与我们这座城市告别,目送他们远去的时候,有太多的失落。
可以说,一座座建筑代表了当时城市建设的水平,但现在却在一片烟尘中与城市说再见。建筑如此短命,追究其原因,也许可以给后来者许多启示。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明确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到100年。而这些被炸掉的建筑最长的使用年限也不过二十多年。
资源的浪费,兴建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拆除时,爆破本身还需要上百万的高昂成本。原来的标志性建筑或许已落伍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但人们还是也是一种历史沉积而迸发的魅力。
城市的建筑也是这样,对于一些老建筑来说,它们的结构和形式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设计水准,保留下来,也是城市文脉的延续。
可惜啊!
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些精美的建筑随将消失,年轻的建筑就这么永远的去了。这是智慧和远见缺失的见证。
到过欧洲的中国人都很羡慕那里的建筑:无论在宁静的北欧,还是在激情四射的地中海地区,无论什么结构、风格,西欧各国的房子都做得很好,很结实、很耐用,就连马路边那些路灯、信号灯往往都有几百年历史,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就这样都被保留了下来。
建筑,是居住到你的重孙们成年时,让他们看到你的思想和智慧。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那里极具特色的历史活化石。
要有良好的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要有维修意识,不能轻易地进行拆除,要健全法制和物业物权制度。让我们多一些理性的文化保护、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可怕的浪费,恐怕是仅次于地震和战争的破坏的后果。
建筑,寄托我们的梦想、光荣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