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古城旅游地图

山海关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冲,是古代军事要塞,现为秦皇岛市的一个城镇区。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扼辽蓟之咽喉,依山阻海而建,与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三大名关。举西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就从这里开始向西蜿蜒而去,“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历史对它的最形象的概括,充分显示了山海关地势的险峻。也正因为如此,山海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第一,二次直奉大战,长城抗战第一枪……这里曾经有过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悲壮。
天下第一关景区地处这座古城的中心,北依燕山,南襟渤海,占地十公顷。“天下第一关”箭楼以悠久的历史吸引着中外游人的目光,靖边楼、牧营楼、临阎楼、威远堂与之左右呼应,形成“五虎镇东”之势,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加之碧玉妆成的瑞莲阁公园、素有“长城小百科”之称的长城博物馆及景区适时推出的各种专题活动,构成满足游客游、购、娱综合需求的旅游景区。置身其中,您定会被景区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据《山海关志》(康熙八年版)载:“牧营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建”(即建于1584年),与临阎楼同为镇东楼的配楼。以后被废弃。
修复后的牧营楼城台为四校形,台面阔21米,台高11米,牧营楼建于此台之上;建筑面积118平方米,楼高10.5 米,单檐歇山顶,二层砖木结构,楼上辟有20孔箭窗,易守难攻。
瑞莲阁公园,初建于民国14年(1925年),是由邑人、临榆县参事会参事孙国钧字荫桥为首倡议集资兴办。“瑞莲阁”的匾额,由当时的知县常炳彝所题。
《据们临榆县志》记载:“东罗城大桥南北,旧有护城水两渠,久成污池。儿童馆戏,澡浴其中孙君荫桥与诸多人共商辟池,植莲,借以阻烷洗而免污浊。于是首倡出资,众力协助,而莲池辟焉。”
据说,公园建成以后,不仅本地人喜欢到这里纳凉赏月,过往的商旅行人走到这里,都要到园内喝茶歇息,以解除旅途的疲劳。后逐渐荒废。
现在的瑞莲阁公园是1999年3月,经政府集资,根据《临榆县志》的记载而重新修复的。修复后的瑞莲阁公园,形成了以辽海咽喉桥为界,南湖、北湖4个水域。建成了垂柳轩、醉荷轩、曲院风荷、游船码头等4个亭谢。湖水清澈见底,上万条色彩斑斓的鲤鱼温顺如训,活泼可爱,游人络绎不绝。
靖边楼亦称东南角楼、东南台。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南隅,是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
据嘉靖十四年版《山海关志》》记载:靖边楼始建于明初,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分别重修。清嘉庆十年改建为奎光楼(亦称奎星楼)。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靖边楼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为了恢复山海关古城的雄姿,1985年国家拨专款修复靖边楼。1986年靖边楼修复工程竣工。
修复后的靖边楼基本上是仿明式建筑。整个楼体建于宽阔的城台之上,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6584平方米,楼高1347米,为歇山式九脊重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楼上有箭窗56孔,檐桥桩心,仿明式彩绘庄重古朴。
据《山海关志》(康熙八年版)记载;“临阁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门584年)建。因建东罗城接连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
临阎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
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拨款加以修复,1986年竣工。
修复后的临阁楼坐落于长方形城台之上。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楼高10.22米,为五脊歇山单檐顶,砖木结构。北、东、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战时弓奇手居高临下,凭窗射敌,威力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