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上海>旅游景点>

外滩源 外滩后的华丽街道

来源:金玉米 编辑:豪宅 时间:2011-02-01

 

圆明园路

走在圆明园路,就像一本厚重的旧书被拂去了尘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起点就此展开。

    “外滩源”,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始终与一个半世纪来上海的繁华沧桑紧紧相连。所谓的“外滩源”讲的就是外滩后面的一条小马路——圆明园路,其地处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处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这里建成于1873年的原英国领事馆建筑,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圆明园路现存14幢老洋房,依然保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的式样。现在的圆明园路得以整体开发,这些老洋房绚烂转身为奢侈品的展示中心,而那幢著名的前英国领事馆以及花园成为连接外滩的绿地,路面路面铺设了深色九龙清花岗岩,成为了一条步行街。

    圆明园路一直是比较熟悉,在94、95年期间,在北京东路的电台做兼职的时候,时常在做完节目夜深人静的时候,骑车走过这条马路,记忆深刻。记得在95年的十月一日开始第一次开始在上海电台经济频率的《旅游巴士》节目做兼职,历经了从北京东路的老电台大楼(靠近外滩),到虹桥新广播大厦的历程。算起来前后有7、8年的时候,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我事业的基调,直到我进入《旅游时报》成为正式的记者。

    《旅游巴士》节目的创始人是沈梅华,这个节目的监制,在我的人生中真正的3位老师之一,正是她教会了如何做一个旅游记者,后来节目组又来了编辑陶青和主持人林枫,节目的量在不断地增加,顶峰的时候达一周7天都有《旅游巴士》,周六周日更有加长版2个小时的节目,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一个拆信和接电话的杂工,成长为一个有采访机会的记者,再后来又成为一个有固定的“驴友”访谈栏目的编辑,在这个节目组里经历了许多的“难忘”:我的第一次采访——东方明珠塔下嘉定区高中的18岁成人礼,第一次出国采访——泰国,整个夏天跟随编辑陶青调查上海水上乐园的报道,千禧年之夜彻夜电话跟踪旅友天台山撞钟、观日出的报道,在新疆哈纳斯亲身经历上海“游侠”的产生……亦在电台遇到了好朋友,现在是我的同事的王大糕,以及真挚的旅友,余姚人、余PHOTO、小戚……在电台的兼职,仿佛在我沉闷的图书馆工作中,开启了一扇窗,透进来丝丝新鲜的空气,我则努力地呼吸着。

    大约是02年,沈梅华退休,节目组随之解散,《旅游巴士》节目移至交通频率,我也离开了电台,兼职做过一段时间小报《假日周刊》的旅游编辑,随后便到了现在的单位《旅游时报》,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记者。

    这次在去圆明园路,已然不认识了,路面铺设深色九龙清花岗岩,成为了步行街。

    从上海大厦观景台看出去,一边是苏州河、一边是黄浦江,上海大厦的对面像个刺过来的尖头,最前面的是被两条江河包抄出来的三角区。它就是外滩源,外滩万国建筑的源头。

    目前,外滩源登录保护建筑的是14座,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外滩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落成于1849年,因火灾1937年重建的“英国领事馆”,这个象征着上海殖民文化的大本营现为中山东一路33号,从这里发端,便有了如今外滩绵延数里的壮观景致。因为当时外滩所有建筑均是在英领馆里筹划的,英领馆还专门辟有房间供建筑师们规划和绘图之用。

    从外滩走进33号院子(原英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修葺一新,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这幢老房子在斜阳下显得沧桑而又深沉,它缓缓地述说着过去的岁月……从面对黄浦江的正门一直走到圆明园路后门,没有了密实高大的围墙,代之以浅色的透空栅栏,“破墙透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来,都可以尽览“英国领事馆”最迷人的姿容。围绕这“英国领事馆”,郁郁葱葱,大面积的草地,原先并不起眼的20多棵参天古树,展现在了眼前,这些平均年龄超过100岁、最老250岁的古树,在我们眼前舒展开了身子。

    在圆明园路的东侧,大约有一排7、8幢老洋房矗立,很是壮观,如此老洋房如此密集,这在上海也是非常少见的。其中北京路口的益丰洋行大楼最有看头,这幢1911年建成的大楼共有5层,平面近似矩形,立面沿北京东路直线展开,长达124米,顶部三角形山花作间断分隔。清水红砖,白色拱门,西北角入口和东北角穹顶等装饰为巴洛克符号,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未来这些老洋房,都将进驻名牌,成为一个消费场所。

    邻近英国领事馆,曾经的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如今仅存一个空壳子。虽然如此,它却是外滩唯一没有改建或重建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遗迹。据记载,英国领事馆迁出老城厢后,1866年教会又在南苏州路处建造了一个教堂,名为新天安堂。老照片上的联合礼拜堂是一幢由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而成的美丽小教堂,外形特征十分鲜明,其瓦楞板屋面和一个八字形尖塔,成为当时船只和路人的指向标。陈丹燕在《外滩影像与传奇》中这样写道:“我曾爬到教堂塔楼顶上去过,在那里,能听到街道上汽车经过时,轮胎在路面上发出的沙沙声……”

    走在整修一新的圆明园路,就像一本厚重的旧书被拂去了尘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起点就此展开,犹如发黄记忆的上海往事沧桑一点一滴地蔓延……

    ■指点

    概况:外滩源,外滩“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保护与开发正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这里集聚了一批洋行、公寓、教堂、领事馆、博物馆等特色老建筑,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最早可上溯到1873年,集中体现了外滩地区建筑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之一。圆明园路一期目前开发北京路至南苏州路的路段,并形成了步行街。

    交通:地铁2号线在南京东站下,沿河南中路向北周,到滇池路朝东走,就可到圆明园,滇池路到北京东路段的圆明园路是没有开发的,向北走一点就到圆明园路步行街了。

    停车:在圆明园路北京东路口,半岛酒店就有停车场,共有地下3层,车位充足,但据说一小时要80元,只要把车开到大门,服务生就会把汽车开到车库。在酒店消费满300元,可以免费停3小时。

    圆明路园东侧

    ●半岛酒店:已于3月份开业,五星级酒店,在拆除了友谊商店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不论是商务还是观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场所。酒店内有精品购物商场,有许多名牌,不过现在还比较冷清。半岛下午茶每人198元。

    ●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领事馆):无需门票,主要参观地点。称外滩壹号,那幢重建于1873年的原英国领事馆以及领事官邸,现在完全经过整修,这栋建筑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英式乡村别墅建筑,英国文艺复兴风格,有典型的外廊,面临黄浦江一侧,是2.5公顷的宽阔大草坪,这草坪将成为“露天大客厅”,供市民游客在此小憩,在花园最南边是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抗击外敌的炮台遗址。围绕这个花园的正是苏州河与黄浦江合流处花园密布的三角地带。现在外地游客可以从外滩进入,就在外白渡桥的附近,门口有个不显眼的“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单位”的牌子,有时虽然有保安看守,不过可以大胆地进入,穿过花园就到了圆明园路了。

    ●联合教堂:紧靠这苏州河,原英国领事馆旁边是原联合教堂,它是外滩唯一没有改建或重建的建筑遗迹,十足保留了百多年前的原汁原味。它建于1866年,也叫新天安堂。在老照片上,它是一幢由青砖和红砖相间的美丽建筑。针对这幢老建筑,专家提出了“落架大修”方案,就是将教堂全身上下的部件一一卸下,按测绘图纸,补上所缺的部件,然后重新安装,使它恢复原样。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复后的联合教堂里,民政部门将会设立结婚颁证点,新人们可以在这里拍婚纱照,在室外广场放飞鸽子,在被改造为咖啡馆的原教堂公寓招待亲朋好友,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圆明园路西侧

    ●益丰大厦:位于北京东路与圆明园路口的优秀历史建筑益丰大厦,将全面恢复清水红砖外墙的历史原貌,对南立面保留部分的清水红砖外墙进行整治修缮,恢复原状。改造后的益丰大厦将引进高档商业入驻。

    ●8幢联排老洋房:进入圆明园路,东侧是一排老洋房,有光陆、真光、广学、兰心、女青年会等8栋保护和保留的历史建筑。1949年前,这里曾是慎昌、古孟等洋行、美商万泰、中元轮船局、旅馆商同业公会、《新民报》社和新闻记者公会、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和上海基督教公谊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上海中华浸信会、基督教书店,民国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行政院侨务委员会上海侨务处等。现在这8幢老洋房全部整修一新,在各个大楼的一楼将陆续引入休闲餐饮、品牌专卖店等。圆明园路也开放成为“步行街”,给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外滩源美术馆:将在原亚洲文会大楼落成,位于虎丘路20号,虎丘路以前也是个热闹场所,戏院、书局、博物院、教会等无所不包,亚洲文会当年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的研究东亚文化和自然物产的学术机关。目前外滩源美术馆,定于5月初开馆,国内外大型艺术盛宴、讲座将轮番上演。

    提醒:如果想好好拍摄圆明园路的老洋房,建议最好上午前往,因为圆明园路是条南北走向的马路,下午去的话,太阳都落到西侧老洋房的后面,拍出来的老洋房基本都没什么光泽的。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