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M50
曾经的某点记忆;
其中一段 M50;
ONE上学的时候;
TWO工作了以后带学生;去的;
TUREE前阵子想去,就去了~~
每次去M50都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最近一次去,突然发现M50具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息;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那里的房租渐渐的涨,
艺术家们得靠他们的方式来维持属于他们的那一片艺术天地;
上海M50创意园区位于苏州河畔莫干山路50号,
本是一片被遗忘了的旧厂房和破损不堪的上海老式民房;
这里的破旧与古老似乎已与发展中的城市格格不入。
之后被上海几个知名艺术家租来作画廊,马上身价百倍,现充满了艺术家和艺术民工。
这里被称之为没有围墙的艺术堡垒
M50真正为寻常人所知是在2005年4月,它正式被挂牌为创意产业园区。
在此之前,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一个工业园区。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近5年的酝酿,
M50比起很多一蹴而就的创意产业园区,生命力始终最顽强。
M50的意义究竟在何处?
恐怕太多了,但最重要的,
在我们看来,
这块新的地方让艺术家们不论地位、不分辈份地共同拥有了一片自由土地。
他们在此畅快地思考、交流、创作,各自圈地,却又相互往来。
对于非艺术从业者来说,
M50的珍贵之处在于,
在此之前,画室(工作室)是一个多么私人和隐秘的地方,
就连参观门票都没得买,可M50实现了这个可能。
尤其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
踏入某位知名画家的工作室,
或许会改变他(她)的一生。
坊间流传着许多M50里故事,
其中不乏一夜暴富的版本,阿玛尼曾想要入驻也确有其事。
一个画家的存款后面多了好几个零,当然也是颇有争议的事件。
于是批评来了,M50的曝光率越来越高,
艺术的透明度还给艺术本身的,除了名誉还有批判。
随着莫干山路的出名,
这里聚集了一些活跃的画廊,
各类从事建筑、装潢、服装、家具设计的设计公司也纷纷入驻,
甚至一些时尚的服饰店、艺术书店、音乐商店也相继冒了出来,
成了一个时尚地带。
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原本的气息~~
大红色楼梯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门口的大雕塑与室内的大红楼梯形成极大的反差;
但仿佛又是如此的协调;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属熏衣社了;
它用最为常见的一些厨具组合成吊灯,硕大的空间,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厨具;
一进门看一人趴在桌上小憩;
还觉奇怪;
走进一看;嘿嘿~~原来~~
很多装饰小品都是废物利用;
把一些废弃的物品喷上了白色的漆~~
即使再简单常见的材料;
经过艺术家们的手与智慧;
它便能成为一件让人惊叹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