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上海>旅游景点>

上海朱家角旅游攻略

来源:金玉米 编辑:雪茄 时间:2012-09-13

一、朱家角的桥

“小桥、流水、人家”是千年古镇朱家角的精髓。如果把流水比作朱家角秀美的长发,那么小桥便是长发上看似不经意的玉簪,轻轻一绾,或婉约或壮丽或平和,万千风情汩汩而出,让无数游人心生爱意。
  
  粉墙黛瓦、曲巷幽弄、河港纵横,36座古风犹存的石桥将朱家角沿河而伸的9条长街点缀得蜿蜒清丽,依水而立的千栋明清建筑因为水的分离与桥的连接而有了距离与思念。“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如今我们还依稀看得见明末清初时江南巨镇朱家角百业兴旺、鱼米丰盛、人头攒动的盛景。
  
  36座桥中,至今保留完好的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拱桥、石板桥、砖木结构的古桥还有20多座。首推当是“放生桥”,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即1571年,全长72米,宽5米,高7.4米,是古镇标志性建筑。每年七月廿七站在桥顶看摇快船,那一派龙腾虎跃的磅礴气势让人过目难忘。还有三孔九峰桥、高拱泰安桥也很壮观,而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平安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更是默默地向行人诉说着它们的前尘往事。

◎ 放生桥

 

放生桥横跨于镇东首漕港河上。5孔石拱,全长 70.8米,宽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称为”沪上第一桥”。古时24里长漕港河仅此一座大桥,南堍为朱家角镇,隔岸为井亭街,因地处淀山湖要冲,元代时,就已成交通要道。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四百多年前要在水深流急的大江上建造如此大桥,极不容易。该桥设置了超薄的柔性墩,使主拱受力大大减小,材料大大节省,这对当地缺乏矿山资源,造桥石料全靠外运来说是十分经济的。桥拱主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加强拱石间的联系,使薄墩桥更为坚固。桥的中孔9节拱石,两边孔分别为7节、5节,每节由9道拱石并列而成。上下拱石间有独块横系石联接;桥台座石也为整块石板,显得十分稳固。由于墩薄,加上桥拱自然递增,全桥形成一个缓和顺适的纵坡,自然和谐地衔接两岸街面,显得雄伟而不笨重。桥上的石刻技艺也十分高超,龙门石上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态逼真;桥顶四角蹲着石狮4只,仰头张嘴,栩栩如生。中间有竹节望柱,桥面中央镶嵌雕花石板。长方形板式桥栏,四角方整,棱角分明。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临水筑以石驳,凿以锁缆孔,为舟楫停泊所用。桥壁柱石上刻有清晰的楹联:“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楹联各12字,自上而下,似山涧飞瀑,一泻百丈,颇有气势。它描绘了十里漕港水运繁忙的热闹景象和江河波涛之汹涌,更加突出了放生桥的宏伟气派。

  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井带长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历来文人雅士赞美此桥,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其诗没有详细描写那酒肆、茶楼。店面、铺房、河流、桥路,而以时间的空间化展现了古镇一天繁华的景象。尽管一日最好的时光已过去,但是桥的两岸仍然是那样热闹,达到了高潮。一个“乱”字,突出了车马喧闹,行人穿棱的流动的场面,爱桥临高仁立桥顶,远眺近望,水乡风貌尽收眼底。

◎ 泰安桥(何家桥)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淳厚。用于建造何家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对此桥的历史,造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诗中描写日落黄昏,渔歌唱晚,经过一天酷暑,人们轻摇蒲扇,步上桥头,尽情享受晚间清凉。真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消暑纳凉图。这里写了“古寺一桥通”,“古寺”即圆津禅院,“一桥”就是泰安桥了。

平安桥(戚家桥)

 

平安桥位于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砖、石、木混合结构,旧时这里称平安里,故名平安桥。桥身及桥基为花岗石条,两旁扶手用青砖砌就,中间扶手栏杆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饰,自然朴素。

  平安桥也称戚家桥,相传此桥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行军路过所造,就地取材,所造成砖、木、石混合结构,省时、且行军路过建造对材料、工艺都不可能讲究,所以桥石不平,行人过桥时,桥上石板会发出"咭咯咭咯"之声,但桥现仍坚固耐用,保存完好无损。

  只因人们为了纪念戚家军为民造桥,抗倭功绩,故平安桥亦称戚家桥。

◎ 惠民桥(廊桥)

 

惠民桥座落在名街——北大街桥梓弯处,横跨市河之上,东堍是商业中心北大街,西堍漕河街(亦称庙前街)。这是古镇唯一的木结构小桥,也是最独特的木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上盖砖瓦、翘角,故也称廊桥。使行人既可避风雨,又可遮烈日,这样既为民通行方便,又为民歇脚避风雨,故称惠民桥。
  桥造型飘逸潇洒,登桥可欣赏市河二岸一长溜整齐的石驳和粉墙瓦的明清建筑,可看到人家凭水开窗,临水购物的动人江南水乡风情,更可观赏那漕河街面向市河一排长廊.构成一幅特有的水乡风情画。

  惠民桥虽小,但曾发生过一件古镇大新闻,全镇为此轰动。那是古镇沦陷时期,在1942年,汉奸支友坤认贼作父,担任汪伪特工青西站站长,为虎作伥,专门收集抗日情报,残害革命志士和镇上百姓,镇民愤恨,一日为振奋抗日民心,打击日本侵略者气焰,为民除害,抗日志士将其正法,并割下其首级悬挂在廊桥上。第二天,镇民们发现汉奸被镇压,将首级挂在廊桥上示众,个个拍手称快,互相奔走相告,而敌人闻之胆颤心惊,特别那些大小汉奸见之个个吓破了胆。所以惠民桥在镇上为之名声大振。
惠民桥解放前因损坏、修建过,故后称新桥。解放初,因城隍庙前造了桥,惠民桥结构日久后也破烂不堪,故被拆。1996年,镇民陈署昌为开发古镇旅游业,认为惠民桥应复建,故个人捐款10万元,在原处建造了砖木结构的廊桥,桥墩是水泥,外包木,桥顶上是盖瓦翘角,这样与古镇建筑可融为一体,更为古镇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古人修建这么多古桥,每座古桥都有一段娓娓动听的神奇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讲述了每座古桥和古镇同荣辱,共沧桑的历程,同时也为古镇增添了秀丽的风采,成为连结全镇的纽带,走向繁荣的通道。而今每座古桥又成为古镇的见证人,古风犹存,成为开发古镇旅游业的先锋,为古镇繁荣喝彩,为古镇经济的发展而默默奉献。

◎ 福星桥(西栅桥)

福星桥建于清雍正二年(1774年),在镇的西市梢,古时水乡市梢大多没有木栅,为安全每到晚上关闭栅门,禁止外来船只通行,所以这里为瑚瑎港西栅口,故又称西栅桥,亦称西石桥。
福星桥现保存完好,高大挺拔,桥面麻石斑驳,桥基石缝中伸出几株小树,又显现出几分秀丽和潇洒。两边桥楹柱上镌刻着:“潮涌越水飞龙卧,云接吴山挂月钩;一水锁住佳气绕,千年环见彩虹垂。”桥联有景、有情、有味,道出了三泖九峰边的水乡之雅趣幽情。这是一首优美的借景抒情诗,确切地 描述了古镇地处吴越交界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水乡泽国的秀丽风光。登桥远眺,向东鸟瞰全镇,雄伟建筑鳞次栉比尽收眼底,向西遥望一片湖光水钯,令人心旷神怡,真是福星临门。鸿运高照之感。

◎ 永丰桥(咏风桥)

永丰桥横跨江面,连接东、西湖街,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又名咏风桥,建桥时,当地居民指望永远丰衣足食,故起名永丰桥。永丰桥桥基用砖砌成,桥面用石条铺成砖石结构的石板桥,桥看来平常,且陈旧不堪,但它却是朱家角古镇历史的见证人。
1937年11月8日那天,日本飞机自抗战爆发后第三次轰炸古镇,使镇上死伤不少群众,多少房屋毁于一旦,名胜古迹遭到损坏。那是我们民族的灾难,也是朱家角古镇的灾难,那天有一颗硫磺燃烧弹落在永丰桥上,幸未爆炸,只震断了一条石板,弹入桥边粪坑中,所以没有爆炸燃烧,不然周围民房将付诸一炬,造成群众伤亡。这血淋淋的史实,永丰桥是活生生的见证,也是日本侵略军留下的铁的罪证。现桥面石板已断,用水泥重修,但桥的外形仍保持原状。为教育后代,牢记国耻,把历史的真实留在被炸断的断石块上,当时把断石凿字为碑,竖埋在桥堍,断石碑上刻着“纪念石”三字,旁署“民国26年11月8日”,使朱家角古镇和人民永志不忘。

◎ 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东湖街,跨市河,南北向,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2003年北桥台倾斜,遂修缮。该桥为单孔石梁桥,长20米,宽1.7米,高3.9米,一色花岗石,重力式桥台,桥面2根石梁上铺小石板,8根栏柱,四角抱鼓,栏板为青砖砌筑。此桥特点是桥台腹部设1.7米宽方孔,既利泄水,又可泊船,小巧玲珑,造型别致,这类桥江浙一带叫多,上海地区少见。

  今桥保存完好,仍在使用。2001年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 井亭港三桥(永安桥、中龙桥、涌泉桥)

井亭港三桥(永安桥、中龙桥、涌泉桥)位于漕港河北,同跨井亭港,连接东、西井街,呈东西向。因井亭港地区时属昆山,故《珠里小志》、青浦县志等地方志未见记载。南桥“永安桥”是龙首,中桥“中龙桥”是龙腹,北桥“涌泉桥”是龙尾,富有神话色彩。此三桥形制为清代以后建筑,一色花岗岩,重力式桥台,桥面架石梁,板式桥栏,四角有抱鼓,两堍铺石级,桥梁简单实用,便捷两岸交通,是往课植园必经之路。

◎ 九峰桥 

九峰桥横跨在珠溪镇南三里处的南漕港河上,俗称酒坊桥,也称庆安桥。此桥相传由行脚僧募建。因年久失修到清乾隆三年(1738年)已倾圮,过桥行人非常不满桥倾之不便,珠溪善人周世昌私人捐款重建九峰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青浦知县黄潼鲤为董事,夏传诗、吴鸿章、周钟、曾象贤、王史等又募款修建。九峰桥下的南漕港,汇泖湖、莲湖之水东流,又是当时运送漕粮的主要通道,且桥又处于娄县界边,对于沟通两邑陆上交通和方便沈巷镇、南漕港周遍村落行人往来,起非常大的作用。周世昌重修九峰桥后,当时青浦知县周隆谦题曰:“并受其福”。以表彰周世昌的善举。
  九峰桥为长36米,宽4米,高有7米的三孔石桥,因登桥可眺九峰,故名九峰桥。九峰桥飞虹于水流湍急的南漕港上,巍峨挺拔,直到今日仍然是镇南端一景。周世昌重修九峰桥时,在桥侧构建桥亭,亭边凿井,为供行人休息,观景,可谓一番苦心,为民想得周到。九峰桥桥柱上镌有东西两副桥楹联:“九峰秀列飞虹畔,三泖澜回古渡头。”“雁齿凌波宏利济,龙舸泛舟永安澜。”这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青浦知县黄潼鲤所题,既点出九峰桥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也表明自己为官一任期间重修九峰桥,旨在给当地百姓带来利益和安宁。可惜随着漕粮运输的改道和珠溪北市的逐渐兴旺,九峰桥周边渐渐萧条起来。现在人们所见的九峰桥跃然威猛气韵犹存,但桥亭、石井等人性化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
  关于周世昌重建九峰桥的善举,《珠里小志》载周隆谦《重建九峰桥记略》给予极高的评价,文中详细记下当时周世昌“所用钱以缗计三千二百有奇,役以庸计者一千一百有奇。”周隆谦说,周世昌是普通的本地百姓,仅靠家有百亩田地,并不是本地大户人家,但他能将节衣缩食积余的钱,完成了重修九峰桥这件事,解决了本应为专管部门的任务,我赞许他的好义之举,乐意为这件事撰文。这本来清楚不过的事,但其中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珠里小记》杂记卷有详细记载,周世昌出钱二千两,重建九峰桥,在桥旁筑亭凿井。但亭井的地基是邻里郑师清的产业,周世昌曾动员郑师清捐助,郑最初允诺了。桥建成二年,郑争夺控制权,攀附了巡差官,然后假传命令,并且毁亭塞井。知府不明真相,批令周世昌在自己田中重建亭井。当时巡抚庄有恭正好新上任,周世昌就前去以理申诉,庄巡抚将几位青浦知县请去讯问、调查,当他了解情况后,非常气忿,怒叱道:“周世昌建桥是为了解决行人走过倾桥的不便,造亭凿井是为了便利行人或体弱者过桥,有关部门应当体恤成全他,好好帮助这种想要做善事的义举。像这样本末倒置,善恶混淆,简直使人们去防备那些做善事的,而大家去趋附恶劣的行为。”随即知县押令郑师清在原址修复桥亭,将亭井复挖出水,并限十日内竣工。庄巡抚还令知县亲往勘验并报明情况。郑师清和差官们只得照办。这件事处理得大快人心,不但世代人口耳相传,且文字记载于《珠里小记》。周世昌义举造桥,既传承了珠溪人以造桥、铺路为善的好传统,也影响后人以做善事为荣的好风气。

◎ 龙安桥

龙安桥横跨在南漕港东段,又名龙河桥。康熙版《青浦县志》载:“明末吴绍夔(音:奎)、席端樊、席端攀同建,雍正二年(1723年)沈衷孚重建。”《珠里小志》载:“乾隆五十七年(1789年)吴清濬重建”。《青浦县续志》又载:“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里人金福康募资重修。”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珠里小记》记载:“吴绍夔,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德行举乡饮。”乡饮是当时地方官给予德行高尚的人或文行兼优的长者的一种称号,并举办宴请,是一种表彰形式。《珠里小记》卷九的科目附“乡饮”,列在“武举”之后。吴绍夔因热心于造桥铺路,故受到当地官府和百姓的尊重。
  在光绪版《青浦县志》和民国版《青浦县续志》上记录有席端樊、席端攀兄弟曾捐资修建龙河桥、万安桥、斜沥桥等石桥。端樊逝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端攀逝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按这样分析,龙河桥最早始建应在明末。
  南漕港弯弯东行再北折,分成多条支流,分分合合又总汇北漕港河,其中最宽,水流最急的一条,人们就称龙河,龙河向北在斜沥汇入北漕港。清代漕粮从南漕港运行时,龙河是必经之处。清代官府所设营汛即在龙安桥东侧,《珠里小志》有记载,当时有汛兵八名,营房五间,哨船一只,供巡逻用,负责珠溪的水上安全。可见龙河桥的位置是珠溪东侧的水上交通要塞。
  龙河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横跨在五六十米宽的龙河之上,据老人们回忆,桥型和泰安桥差不多,桥身很高,但因引桥比较长,所以没有高、陡的感觉。建桥材料为花岗石,龙门石上雕有双龙,桥楹联刻着:“自此东西皆顺水;而近南北已通潮”“东西”指南漕港河之水,“南北”指南、北漕港之潮,楹联表达了祈盼龙安桥建成后,龙河能从此安宁、顺当,平平安安地发挥作用,这是是桥名为龙安之意。

◎ 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龙安桥南,龙河汛营南侧。南漕港分为薛家汇港、小江、长条港数条支流又汇合到龙河,渐渐弯向北行,经斜沥汇入北漕港河。因为数条河的交汇,这里水流湍急,并多暗漩,常有翻船事故。民间还传说这里水下有恶龙兴风作浪,需造桥震邪降伏恶龙,所以造起了龙安桥,万安桥。万安桥是偏南北向,横跨在薛家汇和龙河交汇处,和龙河桥呈八字型。据光绪版《青浦县志》和民国版《青浦县续志》记载,万安桥由席端樊、席端攀捐资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蔡明恒、潘里廷等人重建。此桥始建应与龙安桥建桥时间相同,在明末。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
  万安桥也为三孔石拱桥,龙门石也刻有双龙花纹,为降龙之意。

◎ 安定桥 

安定桥又名斜沥桥,横跨于北漕港支流斜沥上,斜沥港即为龙河汇入漕港处。据载由席端樊、席端攀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中发、夏传诗、虞锐等重建;道光十二年(1832年)张起鲲募修,蔡春雷撰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传说龙安、万安二桥建成后,龙河并未安定,仍有“恶龙作妖”,摇船揹纤行船仍常有翻船事故,古人认为龙安,万安镇住了龙首龙尾,但龙身仍然猖獗,所以选择在斜沥处建桥,以镇龙身,祈求安定。安定桥始建应该在明末,龙安、万安桥初建之后。
安定桥是三控大型石拱桥,东西向横跨在斜沥港上,斜沥港南通龙河,北和北漕港交汇。安定桥东是青浦,西为珠溪。桥堍建有桥亭,光绪二十一年重修安定桥时,由里人张伯堂、张九皋募建桥亭,当时是官府驿站,也供过路行人和塘路揹纤船工休息所用。
  安定桥、龙安桥、万安桥呈三足鼎立之势,气势宏伟,成为珠溪一景,现在耄耋老人回忆,当时年轻时,特别在盛夏期间,常去这一带游玩。因为龙安、万安二桥呈八字型,又地处旷野,非常凉快,特别龙安桥桥洞,因桥墩有石条突出,儿时还钻进桥洞乘凉、捕鱼。
  解放初,在修筑沪朱公路时,需跨越斜沥港,经专家测定后,大胆的利用了古代桥墩,仅拆除了桥面,尝试在原来桥墩上铺就成公路桥。《青浦古桥》中谢天祥先生记录了当时情景:“当第一辆汽车在刚建成的斜沥桥上缓缓驶过,沿途乡民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奇。当然,值得称奇的还是那古桥坚如磐石的桥墩了。”后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沪青平公路拓宽建设318国道时,才对斜沥桥进行全面改建。
  龙安桥、万安桥、安定桥和九峰桥,都称为塘路桥,漕粮船和货运船只从青浦经斜沥入龙河过南漕港、然后出淀山湖,因为水况不利,重船经过都要靠塘路(十背)纤,特别涨潮期间,北漕港水自东向西,龙河水更急,暗漩非常多,重载船只经过非常困难。这几顶石桥给(十背)纤船工提供了方便。又因为这几座大型石拱桥,早在清代已沟通珠溪东南郊野村落,对珠溪东市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后来漕运改道走北漕港后,珠溪北市渐渐繁荣起来,这几座大桥周边,渐显萧疏。

◎ 绿野桥、春雨桥、玉阶桥、普安桥

绿野桥位于南漕港的一支李马浜上,桥南即娄县,桥北为大港村。此桥为周世昌所建。
  春雨桥位于南漕港的一支小江上,俗称小桥,桥为石墩木面,桥南是小江村,桥北是北港村。里人周厚堉题《春雨桥》诗曰:“断岸溪流曲,孤村夕照微。小桥春雨足,花落鳜鱼肥。”可见清代小江两岸已成村落,且有春风润雨的富庶意境。
  玉阶桥位于南漕港的支流薛家汇上,俗名郁家桥。清雍正元年(1723年)沈寀修。估计此桥应该在清初已建,但无记载。乾隆初年和乾隆五十一年分别由本镇人修建过。玉阶桥南是北港,桥北已近珠溪东市。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普安桥位于镇西南,也在薛家汇上,是单孔石拱桥,桥南近沈巷,桥北已近珠溪东市。此桥是清嘉庆年间重建,应该在清代初年始建。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以上四座石桥和九峰桥,在清代时几乎沟通了南漕港所有支流陆上往来,也反映在清代,甚至更早,这里已形成人口集聚的村庄,人民劳动、生活都需要水、陆交通的便捷。

◎ 接秀桥

接秀桥原名铁锈桥。接秀桥横跨在漕港河的一条支流和西瑚瑎交汇处,河不宽桥不大,是顶东西向的石板桥,在福星桥外,和福星桥呈八字型。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本镇百姓捐资建造。接秀桥桥形朴实,但因处位置,对于沟通西部入珠溪西市梢的陆上交通,起了很大作用。
  铁锈桥更名接秀桥是有历史故事的。清代乾隆年间珠溪文化名人,高官王昶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经过多次向乾隆恳请“悬车”、“卸甲归田”后,乾隆始终同意,但因当时“岁暮苦寒,且俟明年春融归去”。乾隆的关怀让王昶非常感动。于是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九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王昶乘舟归里,是年王昶七十一岁。王昶的博学多才,高风亮节,特别是他在丧母“丁忧”三年期间,他发起疏浚市河,对保护放生桥作了不懈努力,又应当时知县之邀修篆《青浦县志》,家乡人对他极为爱戴。得知珠溪巨子要荣归故里,家乡人天天都祈盼迎接。而王昶辞官故里,轻舟简装,丝毫不作张扬,所以想过铁锈桥上岸步入西市梢回到旧居“三泖渔庄”,谁知里人得到消息,都等候在桥边,迎接年迈多病的王昶。为了纪念王昶归里,从此铁锈桥就更名为接秀桥了。

◎ 中观音桥、唐家桥、隆家桥、大生桥、骆家桥、报安桥、惠安桥

在“人”字型市河瑚瑎分流出东、西瑚瑎处,在东瑚瑎港口,有一座东西向的单孔石拱桥,谓中观音桥。建置时间无资料可考。据本镇耄耋老人回忆,在他们儿时听老人们说,慈门寺元代建成,明代遭倭寇焚毁,万历年间又重建,后经明、清两代扩建,慈们寺范围非常大,观音殿就在这里,所以桥名为中观音桥。老者还说东瑚瑎港还分叉出一条小支流,叫祥凝浜路,就在祥凝浜口,有座小石桥叫塔桥,就是因为这旁边有属慈门寺的塔。现在塔、桥、浜都已无痕迹。如果这些口传历史是确有其事,那么中观音桥应初建于明清时期。
  中观音桥和咏风桥跨在瑚瑎港分流处,和瑚瑎港上的平安桥呈三足鼎立状,这三座桥将珠溪西、东市联缀成片,可见其位置的重要。
  现在所见的中观音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镇政府重建,位置比原桥西移了十公尺左右。
  唐家桥、隆和桥、大生桥、骆家桥依次横跨于东瑚瑎港上,各桥相隔不过二三十米,隆和桥和大生桥之间,东瑚瑎港有一条西南向的薛家浜小支流;大生桥和骆家桥之间,东瑚瑎港又有一条南向的舜塘浜(或圣堂浜)小支流,这两条小支流上建有多座石桥,河、桥呈网状形。这几座桥建置时间虽然不详,但从《珠里小记》记载,骆家桥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来看,这几座桥应初建于清代早期。由此也佐证了东瑚瑎港两岸居民集中,东市已经形成,需要报安桥水栅门来保护这一带安全。
  报安桥横跨于东瑚瑎最东处,在真静庵前,由席端樊初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沈寀重修,如是可见初建应在清初。清代此处已设水栅门,为珠溪东栅。
  惠安桥横跨于张店港、也称张汀港、张钓港,初由沈寀建,乾隆初年里人重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吴文濬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蔡承烈捐资建石。此桥在三元阁附近,俗称张店港桥、张钓港桥。

◎ 低塌桥、高塌桥、虹桥、角里桥

 薛葭浜又称雪家浜,从东瑚瑎港分流出去后,弯弯又向西北,沟通了东、西瑚瑎港,虽为一条不宽的小河,确横架了多座小石桥。薛家浜从东瑚瑎港分流出后,又分叉一段向西的小河浜,人们称它旱浜,旱浜口上有一座小石桥名为低塌桥,又名文昌桥;薛家浜上和低桥呈“八”字形的有一座小石桥名为高塌桥,又名恒春桥。这两座桥仅距三步之遥,人们统称“高低桥”。高、低桥边有指月庵,是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里人王氏女募建,后改为三官堂。
  高桥西瑎不远处有社学,是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卓佃建,虽然社学建成后,并未真正发挥社学的作用,后改为社倉,但人们一直称此处为社学。高、低桥边又有王昶祠堂,为乾隆四十五年王昶所建,后在宗祠东侧又建王氏义塾,王昶晚年归里后,就在义塾内严于治学,培养了很多后人。高桥东瑎不远处,是王昶旧居“三泖渔庄”,王昶青年时代,常有文人雅士来此聚会,以文会友。也许因为这些因素,高低桥就另有非常斯文的别名——恒春桥和文昌桥。
  在薛葭浜上,高桥西数十米,有一座小石桥,名为虹桥。虹桥南堍附近就是“三泖渔庄”,过虹桥就是王氏祠堂和义塾。王昶归里后十五载,因嘉庆皇帝判的云南铜矿糊涂案所涉,王昶因曾任云南布政使,被不问青红皂白地罚赔二万两银(详见《珠溪文儒》分册),王昶只得“悉以田窄偿之”变卖了“三泖渔庄”,自己搬入王氏祠堂度过凄苦晚年。他有诗《将居宗祠作》:“一檄来征百万钱,渔庄旧宅计难全。过桥翻喜移居近,入室犹欣奉祀便。半榻更无留客地,一篷剩有钓鱼船。如痴似梦真堪笑,已别滇池十五年。”诗中调侃地将怒事喜说,诗中所指“过桥翻喜移新居”就是指翻过虹桥,不是搬得很远。所以在这一带处处都有王昶的屐印。
  在朱家角人心目中,有一座建造时间最早,却又不复存在的古石桥——角里桥。角里桥在薛家浜离虹桥不远处,传说这是最早的石桥,以前就叫朱家角桥,在珠溪成镇之前就有了此桥。老人们说:“淀山是九峰之祖,角里桥是珠溪三十六桥之祖。”但笔者曾访问见过此桥的老者,他们都已七八十岁,也是听老辈如是说,但他们儿时所见的角里桥,仅是架于一小水沟上的石板桥,水沟是能同东瑚瑎港的。后来水沟淤堵,只剩下一块石板,现在早已毫无印记了。据桥梁专家谢天祥和其他老人分析,也许角里桥就是最早朱家村的一座村桥。笔者认同他们的分析,可惜时过境迁,在这一带民房相拥错落,哪里还能寻觅到朱家村的痕迹。

◎ 寿拧桥、蕣塘桥

在瑚瑎港过大生桥后,又有一支南行分流为圣堂浜,圣堂浜南行后,又分流出东、西两条小支流,能沟通南、北漕港河。圣堂浜东有真武庙,俗称圣堂,西有关帝庙。关帝庙前有寿宁桥,俗称关帝桥,乾隆十八年(1743年)由僧古涛重建;真武庙前有蕣塘桥,俗名圣堂桥,乾隆四十二年里人夏云龙募款重建,由此可见这两座桥初建应在清代初年。清代寿宁桥下也设有水栅门,防范从南面水路进犯的盗贼。
  圣堂浜这一带在清代风景犹佳,清代王肇和《寿宁桥晚眺》诗中这样描写:“偶步溪桥延望,夕阳远景都佳。红蓼白蘋水际,丹枫翠竹云埋,一带垂杨远近,几行野岸横斜。网晒桥边予艇,烟外篱外人家,三泖拨光淡荡,九峰山色清佳,一片残霞飞逗,数村疏柳昏埋。薄霭沉沉日暮,轻帆叶叶风斜。鸟倦寻巢归树,人多荷锸还家。”可见当时这里能看到三泖九峰远景,河边有渔舟停泊,岸边有村农居住,所见的是一派安详宁静的田园风光。

◎ 塔桥、纽家桥、迎祥桥

东瑚瑎过中观音桥后,原来有一支向东的分支河流,称祥凝浜,此浜弯弯又分出两条支流都直通北漕河。就在祥凝浜路上,依次跨有塔桥、钮家桥,迎祥桥。塔桥初建应更早,史料无记载,但传说桥北侧曾有慈门寺所建之塔,至于什么塔,也无从从考证,笔者分析慈门寺建于元代,明嘉靖时遭倭寇焚毁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多次募修、扩建、传说慈门寺能容僧千人。慈门寺在明万历赦赐碑额“明远慈门寺”,从此大兴土木,曾建庙宇所需的浮图是完全可信的 ,所以塔桥因此而名。笔者认为塔桥应初建于明代。钮家桥就是凝和桥,北堍是石街,南堍在司弄里,但此桥建置时间不详。
  迎祥桥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里人程尧章建,迎祥桥北桥堍有大悲庵,俗称草庵,所以迎祥桥俗称草庵桥。这三座桥沟通了珠溪的中市和东市的陆上交通,至此,珠溪人在镇上往来,完全可以摆脱绕道、摆渡之苦。清代迎祥桥桥下也设水栅门,保护中市和东市的安全。上世纪九十年代祥凝浜已被填没,成为朱家角镇东大门进入镇区的主要干道。

◎ 一里桥、二里桥、三里桥、四里桥

北漕港过放生桥东流后,在南侧有多条支流。支流口建有一里桥、二里桥,一里桥初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夏传诗募建,易名为树德桥。民国版《青浦续志》卷五载:“光绪年间,里人蔡承烈捐资修理。”此桥为石墩木面梁桥。
  二里桥于乾隆三十六年陆嘉宾重建,可见初建应在清代初年,可惜无史料记载。清代张梦螯《二里桥野望》诗云:“短掉漕溪外,禾田穗稻香。渔罾扳细雨,雁字写斜阳。小港村庄曲,平桥客路长。白蘋与红蓼,萧瑟醮秋光。”可见诗人站在桥头所见秋日中的稻禾、渔船、飞雁、村落的旷野美景,抒发了心旷神怡的心情。
  三里桥又名永善桥,横跨于东瑚瑎港过报安桥后的支流上,俗称张店港,也是石墩木面梁桥。初建年代不详,民国版《青浦续志》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里人蔡承烈捐资重修。
  四里桥在龙河过河桥后汇入漕港河处,在三里桥东,据民国版《青浦续志》卷五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建,宣统三年(1911年)镇绅蔡承烈捐资重建。这四座石桥都沿北漕港河南侧,都为塘路桥,即为漕粮和货船运输时揹纤船工必走之路,也为从珠溪步行至青浦县城免除饶道之苦。

二、课植园

课植园主:马文卿:马文卿祖籍陕西扶风县,是汉朝付波将军的后代,在唐宋元明历朝中,马氏为官甚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氏皇后,是马氏的一大荣耀,但后来屡遭宫变而南迁。清朝中一族居住昆山朝阳门,清末马氏长房长孙马文卿迁来朱家角西井亭。

课植园简介: 课植园位于朱家用北首西井街,环境幽静,风光独好,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原国主马文卿,故俗称“马家花园”。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故园内既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以应园名。
  马家祖上原籍江西,后迁至昆山朝阳门,清末曾捐宫为道台衔,后于朱家角井亭港择地百亩,自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兴建这座园林,停停建建前后历时15年之久,花银30余万元,直至马文卿去世时,该园还未全部建成,但也颇具规模,亭台楼榭、假山水池、石碑长廊、古树名木,应有尽有,方圆数百
里,名闻遐迩。
  据说园主马文卿为造这座园林,曾游遍江南园林,凡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必命人着意仿建,如上海豫园风格的荷花池、九曲桥;苏州狮子林中的倒挂狮子弯等,如此集江南园林精华于一园的马家花园,现模恢宏,风格各异,在上海地区也实属罕见。课植园于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课植园座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亭港,沿河原有船舫及一垛数十高的照墙,照墙两旁曾建有两座“司鼓亭”,每遇宾客来临,吹鼓手就吹吹打打,鼓乐齐鸣,以示欢迎。
  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大部分构成,墙门内第一道建筑为往来宾客停放轿子用的门厅,门厅后是头厅。二厅、三厅和迎贵厅四球进深的“厅堂”建筑。厅堂内建筑十分考究,雕梁画栋,工艺精细,屋顶面采用双层瓦片行板结构,有冬暖夏凉之奇效。头厅后仪门处还饰有精细砖雕,处处显示出大富人家的豪华气派。后律迎贵厅,更显雍容华贵,它紧靠一角月洞门亭子和碧波粼粼的荷花池,两旁装就雕花落地长窗,地铺印纹水磨砖块,拼成各种花样图案,前植桂花两株,以谐其音。
  迎贵厅向东为书城,前有双帛亭,今亭毁井仍在。这别具一格的书城,有仿城墙,城垛,上书“月洞门”三字,进洞门,内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显得古色古香,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飞檐翘角,此地为当时所谓“课读”之用。
  迎贵厅南侧,有一条长约20多米的碑廊,碑廊内镶嵌着明清著名书画家碑刻15块,有明代文人文微明“游西山寺”十二首,祝枝山的“梅花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诗等,时为马氏聘请雕刻高手.依照其真迹雕凿之,字体苍劲有力,笔锋勾丝毕露,丝丝入扣,令人叹为观止,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已外加玻璃木框罩之,定为县文物加以保护。以碑廊为界,北部为厅堂区,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是以各种造型的瘦、漏、透太湖石堆砌而成,形成迂迥曲折,如人迷雾的格局。假山南面是庄园内一座标志性建筑——正方形五层楼,顶端饰有四角形亭子,称“望月亭”,是全镇最高建筑,雄伟壮观,气势非同一般,与望月亭遥相呼应的是旁边二楼上的四方亭,同走马楼及五层楼相连通,形成颇具江南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体。
  在假山区,还建有打唱坛,唱戏楼,观戏厅等建筑,形成颇具特色的消遣娱乐场所,惜乎目前年久失修,顿显老态。从假山区到书城间,有一长形荷花池,将假山区隔成半岛,由一座“课植桥”与之相连,此桥为全镇36座桥中最小的一座,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惹人喜爱。荷花池中原还有一钓鱼台,故称“水晶宫”,用青砖砌成拱形门洞,冬暖夏凉,此处撒钩垂钓,优哉游哉。钓鱼台旁另辟一小池,置有湖石,喷水不息.内养金鱼,供人玩赏。地边有一蝙蝠亭,亭内四壁画有上百只蝙蝠。
  紧靠荷花池西即为园林区,也称稻香村,内中植遍桃、李、杏、枇杷等各种果树,还植有紫薇、香圆、罗汉松、古松翠柏等古树名木,常年郁郁葱葱,绿树成荫,马氏宗祠墓地也设置在旁。在其西南角又辟小型游览区,内有小型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该亭又称“五角亭”,值得一提的是,一骰亭子均为四角或八角成双的,此亭造型稀罕之处是成五角,在建筑上颇有难度,足见当时能工巧匠的手艺之高。那五只翘角上各有一倒挂木到狮子,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整个课植园中共建有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独具匠心,在私家园林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

 

上一篇:上海朱家角交通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