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给你的十个建议
1,问路请尽量选择年轻人。对方如果是上了点年纪的上海本地人,回答你的很有可能是一口上海话,难免会让你感觉有些不舒服,这时请不要生气,其实他们并不是为了凸显所谓的“大城市的优越感”,以此来给外地人“下马威”,大多数的上海中老年人习惯了说方言,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对于说标准的普通话比较没有信心,在全国其他城市其实也有类似情况。
2,关于“上海话”的误解和包容性。通常外省的朋友到上海很多人会比较排斥上海话,通常他们会想:“明明会说普通话,为什么偏要用上海话?”以为上海人摆臭架子,排外。其实上海话正好表明了上海人的包容性。上海话有很多种,几乎每个区(特别在郊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比如嘉定、金山、青浦、崇明、浦东等地所流行的土语各不相同,一个嘉定人跑到金山去肯定听不懂当地话。而目前流行的所谓“上海话”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本地语言的基础上融合了上海周边地区比如杭州、苏州、宁波甚至广东等地的语言,所以严格地讲,没有正宗的上海话,而这恰恰证明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3,不要听信关于“上海人”的种种妖魔化的谣言,比如“小气不大气”、“精明不高明”、“傲慢不浪漫”等等,这种以偏概全的绝对的评价很不靠谱。上海人的确细心精明,精于算计,但并不排外,更不狭隘,反而对于真正有实力有智力的外地人由衷得佩服和敬仰。他们普遍可爱,聪明,文化素质较高,如果您不试着和一些上海人交朋友我敢说这是一种不小的遗憾。请相信,贴在上海人身上的很多贬义的形象标签其实都是误读,所有以地域划分来笼统地评说和归纳某一类人的言论本身就是狭隘的、非常幼稚的。
4,如果你坐出租车,建议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上车。傲慢、排外、狭隘、无礼、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等等上海人不好的形象通常是由城市的窗口出租车司机开始,饱受全国人民的诟病,这是事实,说实话很多时候连上海本地人也看不惯他们那样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以大城市居民自居的小市民嘴脸,但他们毕竟只是所谓的“上海人”中很小的一个族群,根本代表不了整体。更何况也不是所有出租车司机都这样,而且他们自身也在不断地更新淘汰。真正的“上海人”是一个动态的名词,他们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中的性格需要您亲自去接触、感受和了解。
5,很多人会批评上海阻塞的交通,会说路、隧、桥和高架越造越多,但依然拥挤不堪。如果你了解了近几十年来上海的发展速度你就会有所谅解。我记得10年前上海的人口(常住加流动)不过1200万,而如今早就超过1800万了,上海一直是内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每平方公里居然达到2931人。上海不可能像香港一样通过签注来限制外省人口,内地人民可以在上海自由流动,这就大大增加了上海交通的压力,设施是有限的,但人口对于一个土地面积仅有636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来说是无限的。如果你在春节期间来上海你会发现路上的交通真顺畅,这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的流动人口都回老家去了,交通压力马上缓解。
6,如果你去了以下地方,我相信你会爱上上海:博物馆、科技馆、新天地、衡山路、徐家汇、南京路、淮海路、思南路、茂名南路,以及外滩和浦东滨江大道。
7,如果你吃过这些美食,我相信你会爱上上海:城隍庙南翔小笼,浦东三黄鸡,乔家栅小馄饨、生煎、锅贴,鲜得来排骨年糕和汤包、百叶、油面筋,两条主要的美食街也值得一去:云南路、吴江路。
8,如果你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上海,不妨试着和上海本地的朋友去剧场里看一场上海滑稽戏,名演员有周立波、毛猛达、陈国庆等。你会发现在爆笑的同时,你又对这个说不尽也道不完的上海滩多了一些亲近和理解。
9,上海是一个做生意、工作、创业、购物的好地方,适合居住但不适合生活。上海靠海但没有海滩(人工的不算),有的只有芦苇荡和烂泥滩,所以不要奢望在上海享受“阳光、金沙”。因为城市灯光的缘故,有时晚上连星星都很难看到。虽然上海没有美丽的自然山水,但城市里繁华的街景以及黄浦江两岸的幻彩夜景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10,最后一个建议,如果你觉得以上建议比较客观和中肯,请怀着一颗宽容平和的心态来上海,在这里你会找到不少好朋友,其中一定包括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