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上海的那7座奇特的大楼
金山枫泾的倒置屋这周就开放了,这是上海第一个倒置屋,看多了国外的那些倒置屋之后,不少人都兴趣盎然想要一睹它的芳容,看看里面的神奇,而在沪上除了倒置屋之外,还有其他非常独特有趣的大楼,像是“纸片楼”、“靴子楼”等等,今天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上海的那些奇特大楼,然后组团去参观吧!
1 枫泾倒置屋
倒置屋,顾名思义,就是倒置的房。不仅房屋是翻转的,屋内所有的家具、摆设都是倒置的。游客走进去,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近年来,倒置屋在欧美尤其流行。

金山枫泾倒置屋地址: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
金山枫泾倒置屋开放时间:2014年4月25日开放
门票:中国农民画村30元。
每次参观倒置屋的游客在20人以内,一次参观约20分钟
2012年9月,经上海市旅游局介绍,波中工商业联合会携波兰三角洲投资有限公司代表专程来到枫泾古镇,实地考察投资环境,拟建倒置屋旅游体验项目,经过多次的磋商,终于确定在枫泾的中国农民画村内建造中国首座倒置屋,项目一期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倒置屋一幢,地基占地60平方米,为二层三开间倒置结构木质房;另建辅助用房一幢,占地12O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50万元,预期在2013年年内正式对外开放。

2 倒置屋
位于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的“倒置屋”旅游体验项目已进入最后施工阶段,将于今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倒置屋”为二层三开间倒置结构木质房,不仅房屋翻转,屋内所有家具、摆设都为倒置,游客置身其中会有时空错乱的奇特感觉。
金山枫泾倒置屋交通:
金山农民画村自驾车路线:
上海来客——沪杭高速走A8段,枫泾出口收费站下来沿指示牌开2分钟即可到达古镇;
南方来客——沪杭高速或320国道;
北方来客——沪宁高速换A30再换A8至枫泾出口行一公里。
画村距枫泾镇区约四公里,沪杭高速公路(A8)新浜出口和枫泾出口皆可在十分钟之内到达该村。
金山农民画村乘车路线:
上海市区地铁一号线锦江乐园站下,到西南汽车站乘“枫梅线”(全高45分钟,票价11元)直接到枫泾牌楼,坐“枫泾一路”或“枫泾——新浜”车(票价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
集散中心万体馆、虹口足球场每天有班车直达景区。
3 纸片楼

4 纸片楼
一张“纸片楼”的照片曾引来网友连连惊呼,之所以被称为“纸片楼”,是因为从照片上看,整栋楼薄如一张纸片。而令人诧异的是,在“纸片”上,竟然还晾晒着衣物被单,俨然有人居住其中。但事实上,网友所称的“纸片楼”其实是一幢带有三角的多边形建筑,“纸片楼”的“尖角”后方紧贴着一条名为石潭弄的弄堂,只要绕到建筑的后方,谜底立即揭开:原来,薄如纸片的立面只是假象,在“纸片楼”的后方可以看到,整幢楼随着石潭弄的延伸逐渐变得越来越宽,在石潭弄和宁波路上各有一扇门供40多户人家出入。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邢同和分析,之所以会有“纸片楼”这样的建筑或与过去在造楼时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有关,类似的老楼在上海并不罕见,南昌路、淮海路、武康路一带都有,过去在造楼时往往会将地界利用到最大限度,贴着马路边建楼,也叫做贴界。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会这样设计楼房了,这或许也是网友对“纸片楼”感到如此新奇的原因
5 靴子楼

6 靴子楼
这是外形酷似“靴子”的上海尚嘉中心,上海尚嘉中心位于仙霞路、遵义路交叉口,与虹桥友谊商城、虹桥万都中心和虹桥上海城紧邻,因其外形酷似“靴子”而被称为“靴子楼”,走红网络。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总高134米,地上28层,地下4层,其中4.7万平方米为超甲级写字楼,4.9万平方米为商业设施,其余为配套设施用房。
据说设计师的初衷是从各个角度看,大楼都要呈现L字样,配合LV大厦的名头。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都让网友们津津乐道,而上海的这栋大厦造型确实让人一下就联想到了大靴子,因此被网友得名“靴子楼”。这是继“裤衩”楼“大肠”楼的又一神器。
7 隆昌公寓

上海市隆昌路362号,也叫隆昌公寓。整个公寓如同一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方筒形建筑,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如同一个大广场,被周边呈土灰色的五层楼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站在院中仰望,形同坐井观天的青蛙。网友调侃其《功夫》里面的猪笼城寨的翻版。在隆昌公寓内有两座电梯,这在当时的中国大概也是寥寥无几。这里也曾经是上海乃至中国首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住处。
隆昌公寓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据说是英国人设计的,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解放后,巡捕房南侧成为杨浦区公安分局办公场所,隆昌公寓则成为公安分局职工宿舍,后来又有许多人陆续住进去。他们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经商者,由于租金廉价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搬来至此,一直保持着大概250多家住户。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上海隆昌公寓于2004年被归为不可移动文物。

隆昌公寓的构造中,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是楼中居民最为自豪的,也称之为“扶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每部楼梯被水泥基座隔成两个通道,建在南北两侧的两扶梯称为“白扶梯”,宽敞阔气,夜里伴有灯光;东西处的两个扶梯称为“黑扶梯”,较为窄小,亦无灯光照明。每层楼都有一条长长的楼道相通,犹如几条蜿蜒的巨龙。楼梯内侧是大小不一如同笼子般的住家。屋与屋的间隙很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加增,家家几乎都把厨房挪到走廊里,还在过道处加建了房屋,以增加住房面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生活状态。

还有更典型的特征是公寓里的晾衣竿,稀稀拉拉布满整个院子,在小广场,毗邻楼层间,甚至房屋间都伸展开来大小长度不一的竹竿,挂满了床被和衣服,在整个大院中错综复杂,处处可见。院中四处摆放的许多车子形成的停车场与晾衣杆架占据了院子的大部分,但大院依旧成为人们闲暇时聊天的场所和孩子们平日奔跑嬉闹的乐园。有些操着老行当的老人们,也成了公寓里的一景。比如,一些糕点做得很好的师傅,作出的当地特色小吃,好吃不腻、香甜可口。还有保留旧味道技巧的理发师傅,理出的发型还是几十年前的“小平头”,深受院里老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