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外滩1-33号,你不知道的背后故事
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一道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解放后,外滩的不少历史建筑大多为办公之用,20年前,上海市政府着手计划对外滩的历史建筑,通过功能性修缮,逐步恢复其经济功能。
外滩,她是上海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百年沧桑,百年历史!

外滩 1号(麦克倍恩大楼)
1# 麦克倍恩大楼→ 亚细亚大楼→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亚细亚大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且又取得中山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人称它为“外滩第一楼”。
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约1899年,被另一个叫麦边的英国商人买下。到了1913年,麦边决定将旧房拆除,重建一幢商务办公大楼。所以也有人称此楼为“麦边大楼”。1917年,此楼除部分为麦边洋行自己使用外,大部分租给了亚细亚火油公司,并允许其在大楼的正门挂上“亚细亚”公司的标志。由于“亚细亚”是垄断中国石油制品的大公司,火油又是用途广泛的生活用品,人们印象很深,由此“麦边大楼”的称呼渐渐被“亚细亚大楼”所替代。
亚细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外观兼有古典样式和新古典主义格调,也有人称此为折中主义风格。正立面呈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正门有4根爱奥尼克立柱,左右各2根,内门又有2根小的立柱,左右各1根。门楣则以变形的巴洛克涡旋形图案作装饰,造成一种华丽、富贵的气派。东、南立面均为横竖三段格式。外墙的1、2层用花岗石面砖砌成,形成基坐;3至5层凹进部分为内阳台,并围有半园形铁栏;6、7层又有爱奥尼克立柱。大楼的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大开间,木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2米,十分明亮。过道均用白瓷砖贴面,地面用马赛克铺成。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由原来的7层增至8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亚细亚大楼被日军占领,公司英籍人员多数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公司复业,并将华南、华北公司合并,经营业绩超过战前。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一般也叫“冶金设计院大楼”,而年纪稍大的人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大楼”。
1996年,外滩房屋置换,这幢大楼成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该楼于1989年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 2号(上海总会大楼)
2# 上海总会大楼→ 日军海军武官府→ 国际海员俱乐部→ 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凇南梦影录》里曾记录:或打弹子以消闲;或拉风琴而奏曲;活杯邀红友别寻酒国之春;或几倚青奴共索花间之句……这说的就是上世纪初外滩的顶尖国际社区生活。生活在此间的洋人和出过洋的华侨不习惯中国式娱乐,想把西方的那一套灯红酒绿移植过来。于是,租界里陆续兴建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总会大楼,其中英国总会资格最老势力最强,所以名字起得很大——上海总会,又叫上海俱乐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这幢七层高的大楼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为当时流行的三层“东印度式”建筑。1910年1月,在原址建了新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米方米。此后,这座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成为了远东闻名的高级社交场所。
大楼墙面的装饰为巴洛克式,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内部有几处显然是模仿了英国皇宫。弹子房采用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王宫装饰格调。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为当时远东酒吧之最,橡木护壁的风格呢,就沿袭了英王詹姆一世时期的特点。所以,上海总会又有着“皇家总会”的别称。总会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泡上一天也不会觉得闷。
1971年,大楼改为东风饭店。1989年12月8日,上海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就开在这里。男女老少排队等候尝试洋快餐的盛景现在想来十分滑稽。上海人吮吮手指,就这样接纳了顶级俱乐部的平民化。
大楼里最有味道的是一部三角形的老式电梯。电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据说1995年陈逸飞拍《人约黄昏》时就用过那个电梯。一身黑衣的“女鬼”张锦秋点着Era烟,和梁家辉扮演的报馆记者在阴风森森中恋了一回。讲故事的陈逸飞走了。于是,故事里外的忧伤聚集在一个空空的纸烟盒中,被风一卷,就远得瞧不见了。
王家卫为了拍《2046》也曾来过此地。2003年秋,王家卫从威斯汀大酒店出来,和摄像杜可风先后进入东风饭店。在他们之前,木村拓哉的车曾驶入东风饭店旁的一条小弄堂内。弄堂里搭了一个摄影棚,棚外有黑布遮挡,棚里就是传说中的“2046”号房间,妖得没话说。
外滩2号是在1998年整体关闭的,一关就是10年。大楼背后有一块5000多平方米的空地,属于锦江国际集团。1993年经由批租拿地后,因为找不到好的开发项目,一再闲置。 2008年,久事公司和锦江国际集团决定合作建一座面朝黄浦江的高端酒店,引入纽约华尔道夫。他们投入12亿元,依靠档案图片,将这座百年老楼进行还原。
挑高10米的大堂富丽堂皇,阳光从拱顶玻璃中倾泻在斑驳的大理石地面上。大堂的左手边,曾经是肯德基餐厅的位置,如今已经恢复为廊吧——橡木护壁的大理石柱都和历史照片上一个样。而西门子公司的那部角形电梯,经过修复业已重新“上岗”。
外滩 3号(友宁大楼)
3# 友宁大楼→ 有利大楼→ 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外滩3号

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 David Laris 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外滩3号最早属于一家做进出口生意和保险业务的洋行——天祥洋行。当时只是一幢三层高的楼房。1918年,天祥洋行倒闭,房产权归了保安、保家两家保险公司。
几年后,随着左右两边上海总会和日清大楼的拔地而起,外滩3号有些相形见绌了。于是拆掉重建成当时外滩最流行的三段式6层高洋房,外墙用花岗岩贴面,取名“友宁大楼”,有点保平安的意思。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再后来,英资的有利银行看中了这里,花了8万英镑买下房产权,将上海分行从杭州路迁了过来,改名“有利大楼”。
解放后,有利银行停业撤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入驻。1958年,上海市地质矿产局迁入。1996年,房屋置换,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进入。再后,来自香港的投资公司 House of Three 又相中了这里。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外滩3号成了沪上第一家得到政府批准拥有并开发外滩建筑的私人企业。
在国际知名建筑师麦克尔·格雷夫斯的手笔下,这栋大楼彻底惊艳转世。大理石、黄金、银、铜以及富有异域情调的木材启动了外滩N号的奢华之旅。
一楼的顶级男装品牌 Giorgio Armani(乔治·阿玛尼)和 Hugo Boss各自拥有一群铁杆绅士。其中ARMANI专卖店里还有一个颇受女士欢迎的 ARMANI DOLCI,这里出售的巧克力包装很普通,但很注重品质,巧克力在专柜中的保存时间大约为两个月左右,买回家后要放进冰箱低温冷藏,大约可存一个星期左右。该专柜还供应阿玛尼推出的果酱,和巧克力一样属于食品附牌。
外滩3号的自有品牌叫 three(三号品牌专卖店),一楼卖男装,二楼卖女装。三号品牌专卖店和I.T。差不多,实际上是个拥有宽泛风格跨度的品牌集中营,很多牌子都是首次在中国亮相。比如 Yves Saint Laurent、Ann Demeulemeester 等。同时,三号也出售顶级护肤、美颜产品,包括澳洲国宝级化妆品牌 Jurlique (茱丽)。茱丽的玫瑰护手霜受到全世界贵妇的宠爱。
讲究仪表的绅士淑女可以留心下面两个场所。二楼的三理容是男士的乐园,理发、修面、护肤,项目齐全。二楼和三楼的依云水疗则是女士的天堂。这个依云 SPA 是除法国 Evian Royal Parc Spa度假地以外的唯一分支。14间理疗室的每一间都有两面墙专为理疗主题而设计,比如自然嫩竹、珍珠贝母、中国水墨画等。客人可自行挑选。你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依云产品,将水疗的感觉带回到家中。
沪申画廊开在三楼,包括了一个展品陈列大厅、一个收藏区以及一个图书及礼品商店,既陈列着世界著名艺术家的巨作,又有当今中国崭露头角的新人作品。
外滩3号的四楼到七楼是餐厅酒吧。四楼的 Jean Georges 是家法国餐厅,Jean-Georges 在纽约、曼谷、法国都有餐厅。国际消息发布组织对它的评价是:能够使您心旷神怡,身体享受到一种飘忽的魔幻般的抚慰。这里做的是口味清淡的法国菜,烹饪不使用黄油和奶油,仅使用蔬菜味素或调味酱。酒窖中储存着5000多瓶法国葡萄酒。Yvonne Chiong 是餐厅中最年轻、且是唯一的女性斟酒师。她能用流利的英语、普通话和广东话帮助客人选择佐餐美酒。开放式厨房使用了稀有的 Portoro 大理石,令人眼睛一亮的还有休息区内覆有珍奇皮饰的漂亮家具,比如马鬃低靠背逍遥椅及鳗鱼皮包覆的蛇形凳。
五楼的黄浦会是本帮餐厅。大厨是“深深尊重素材纯自然的质感,并对中国佳肴拥有强烈的激情和钟爱”的梁子庚。欣赏浦江夜景时,可以留心餐具,瓷白茶具、紫砂茶壶或是水晶皿,都是有讲究的。这里还设有一间上等茶室,汇集了全国名茶,侍者会帮客人选择合适的茶叶品种。
六楼陆唯轩是以掌门人国际餐饮大师 David Laris 的中文名“陆唯”命名的。这位澳大利亚籍希腊厨师强调的是“不同于任何民族风味的一种新世界的当代风范”。等候大厅里有雕塑及四套极品家具。酒吧的地平线要比餐厅高出8英寸,石墙黄铜的组合给人一种庄重又富丽堂皇的感觉。除了供应美酒和海鲜,这里还有国际象棋、跳棋等供客人娱乐。宴会大厅顶上的灯光投射在雪花石膏石和真丝织物上,营造出的柔和光线,让人如坐云端。两个特色包间令人过目难忘,一间以镶金边的镜子布满整个墙面,十分华丽,另一间拥有通览总厨办公室的绝佳视角,被称为“The Chef’s Table”。不过最近他家暂停营业,估计得装修后再度开放。
七楼的新视角餐厅酒廊位于外滩3号顶层,全部用玻璃构造的墙面使外部的风景展现于整个大厅,外面还有个赏味浦江的绝妙观景阳台。这里有一间带古董壁炉的阅读室。室内收藏着 Rolling Stone、Wallpaper、The Face 等外面报摊上找不到的杂志,你也可以把杂志带去餐台。餐点是全天候供应的,这里还是中国第一家能买到桶装喜力生啤的地方呢。
望江阁是七楼的另一家西餐厅。这里有个位子是外滩3号的至高点,且仅容两人用餐,最适合情侣了。下面的包厢则可容纳8个人。
外滩 5号(日清大楼)
5# 日清大楼→ 招商局办公大楼→ 上海轮船公司→ 商务楼 &高级餐厅

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的海运大楼原名日清大楼。日本名企日清就是在这里创建的。“甲午海战”后,日本的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等打算合资组成一家轮船公司,来上海捞一票。因为实力逊于英美,就笼络大清朝廷将公司取名为“日清轮船株氏会社”。
1921年,日清公司在外滩造楼时因为资金不足,就同犹太人合资,各建三层,大楼造得很慢,直到1925年才峻工。大楼坐西朝东,主要入口在西立面中央。日方造的是下3层和半地下室,建筑风格简洁,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犹太人造的上3层装饰就比较讲究了,层间有挑檐,檐下窗框上有浮雕。海运大楼的楼顶上是当时罕见的屋顶花园。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解放后,大楼由上海海运局使用。“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1990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此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商务楼出租。东部底层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2006年被改造成高级餐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楼西部加建了一层作为海运局的电台用房。这里算是整幢楼最文艺的细部了。
现在,大楼东部的一楼和二楼为华夏银行上海外滩支行。
三楼是月影铁板烧景观餐厅酒廊。窝在沙发里,眼球先享受到了江景。这里提供午餐和下午茶,晚上则以法式铁板烧为主。下午茶是最赞的,蓝山咖啡、罗纳菲特茗茶以及各种西式小蛋糕和寿司卷叫人恨不得一一尝来。
五楼的绿韵 SPA 模仿的是外滩3号的依云SPA,价位很高,不过经常在一些团购网推出两三折的优惠。
六楼是 The Glamour Bar。老外喜欢去的地方,也有时尚品牌在那里做活动。适合喝酒聊天。
七楼是米氏西餐厅。上座率不会低到让你大气不敢出。很注意摆盘。最出名的他家的甜点蛋白饼,松脆不失轻盈。
比较另类的B1层。这里以前是餐厅,后来变成酒吧生意就不好了.去年10月份重新换了老板,变成了快餐店。15块一份,1大荤,2小荤,1素,离奢华远了去了。还会搞免费试吃啊团购之类的促销。
外滩 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6# 拍卖行→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长江轮船公司

在外资银行打进上海滩整整52年后,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中资银行。1897年5月,中国通商银行在中山东一路6号开张,这也是中国的第一家银行。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是一家拍卖行,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因业务发展而拆旧建新。英商玛利逊洋行的设计师格兰顿将大楼的层面改为假4层,外观则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勾勒墙面。可惜后来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上层为坡式屋顶,一排尖角形窗是大楼的标志性特征。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赏黄浦江的好地方。
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以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2006年“元芳大楼”被注册于英属处女岛的 Best CoastProperties 公司相中,投资3000万美元改成了外滩6号,采取的仍旧是顶级服装品牌旗舰店加高档餐饮的模式。
大楼的设计师为英资玛礼逊洋行,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一楼的 Dolce&Gabbana 低调中透着狂野,是都市型男索女的心头至爱。水晶吊灯下,黑色的大理石地砖发出耀眼的光芒,据说这些地砖都是从埃及空运来的。专卖店的品牌线很全,但买的人比较少,因为这里的商品要比其二线附牌 D&G 起码贵上一倍。
二楼的东京和食是一家日本料理餐厅。环境走的是沉稳雅致风,门口有个大鱼缸和流水天花板都是典型的现代和风设计。开放式的料理台使厨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菜品很漂亮,和菜单上的照片一样灵,中午套餐菜式丰富,价格相对便宜,可以去尝尝。
三楼的天地一家人均高达800元,比较适合宴请重要客户。鹅肝、鲍鱼、牛排、鱼翅……一道菜端上来就是撑一记面子,轧一记台型。
四楼的酒吧叫 Prive Shanghai,有个阳台看夜景。还有桌球免费打。这里经常有人包场搞活动,外国人也很多。不过酒挺贵的。
外滩 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7# 旗昌洋行→ 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 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顶部两端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外滩 9号(招商局大楼)
9# 旗昌洋行大楼→ 招商局大楼→ 名牌店

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又成为夏姿上海旗舰店。
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3层新古典主义风格。
外滩 12号(汇丰银行大楼)
12# 汇丰银行大楼→ 市府大楼→ 上海市档案馆

汇丰银行大楼,系指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中国上海的分行大楼,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
初成立时,汇丰银行曾设在外滩南京路口,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1921年才在外滩兴建如今这座高7层,占地14亩的大楼。
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设计,(出自英国设计师威尔逊、凯德纳之手),德罗·可尔洋行承建,于1921年5月5日开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有记载,竣工典礼时日正午,上海租界万人空巷,数以十万计的上海市民潮水般地涌向外滩,争睹新建成的汇丰银行大厦的风采。大楼除了华丽,还是一幢充满历史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的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丰银行大楼当时的造价为1000万两白银,这笔庞大的建造费用几乎是汇丰银行两年的赢利,它占了当时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当时上海海关新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未建),其主人想把它建成人世间独一无二的建筑,因此原来门口蹲着的两尊青铜狮子,在英国铸就后就立即毁了模子(现在的铜狮是浦东发展银行重铸的),同时也是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形最大的建筑。
奠基前,特别为它请了风水先生,选定了1921年5月5日这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时,还让人在地基内撒下了很多世界各国的金银币,作为招财聚宝的吉兆。
二战爆发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曾占用此楼,战争结束,汇丰银行迁回此楼。
1949年后,汇丰银行在华的分支机构停业,上海分行设立清理处,与麦加利银行一起搬到圆明园路兰心大楼内。
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另租圆明园路兰心大楼的写字间作为办事处。大楼收归国有。上海市政府进驻,将其易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
1956年副楼改为上海市档案馆。
1990年,汇丰曾经与上海市政府接触,欲购回大楼,但最终因价格原因没有付现。
199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迁移至人民大道200号人民大厦。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则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
1996年,在上海市政府对外滩物业的置换改建工程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竞拍成功取得大楼入住权。
1997年,上海市政府迁移大楼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年租金1.45亿元租用该大楼(租金年递增10%),浦东发展银行进驻大楼。大楼壁画也在翻新工程中被重新发现。
1999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斥资17亿元买下该大楼,建筑面积每平米7.26万元。
2000年5月,汇丰将其中国业务总部移至上海浦东。
外滩 13号(海关大楼)
13# 江海关大楼→ 上海海关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10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外滩 14号(上海市总工会)
14# 宝顺洋行→ 德华银行→ 交通银行大楼→ 上海市总工会

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大楼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更强调实用。
外滩 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15#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国民党中央银行→ 上海航天局→ 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大楼的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
外滩 16号(台湾银行大楼)
16# 台湾银行大楼→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
外滩 17号(友邦大厦)
17# 字林大楼(桂林大楼)→ 友邦大厦

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 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
18# 麦加利银行大楼→ 春江大楼→ 名牌店

中山东一路18号里最早入住的是麦加利银行,该银行以第一任经理麦加利的名字命名,但一般人都喜欢接受另一个译名“渣打”。麦加利银行当时在华的地位仅次于汇丰银行。有意思的是银行在百余年间所聘请的买办都是太湖苏州洞庭东山席氏家族的商人。东山席氏是当时的“中国第一金融豪门”,自席元乐起祖孙三代都在上海的外商银行做买办。苏州商帮就是这样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中崛起的。
这栋大楼建于1923年,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1955年渣打银行迁址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春江大楼”,先后被上海市家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机电设备总公司、中波轮船股份公司、上海水产总公司等数家单位作为办公楼使用。
2002年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拿下大楼后,不惜重金聘请了意大利威尼斯古建筑的修复专家,使其以外滩18号的名义新装亮相。负责大楼整修工程的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建筑顾问公司,强调要在大楼历史记忆与新功能之间维持流畅平衡的同时,避免造成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进门的四根古希腊式大理石柱来自二百年前的意大利教堂。两盏三米高的红色玻璃吊灯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组装而成。大堂里的24K金砖马塞克壁画是全手工制作的。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
大楼的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共5层。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
外滩18号的世界顶级品牌相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不谈销售功能,这一家家专卖店好比一个个展厅,展示着各自经久不衰的品质和荣耀。其中有法国珠宝钟表品牌卡地亚、意大利服装品牌杰尼亚、广受皇室和名人喜爱的法国珠宝钟表宝诗龙、在各大拍卖行都能见其踪影的百年名表百达翡丽、简约优雅的时装品牌宝姿、内敛高尚的英国名牌雅格狮丹、深受年新贵追崇的德国皮制品 BREE 以及代表威尼斯民间玻璃艺术杰作的 Gabbiani Glass等等。
除了一楼的 Sibilla Boutique Café(18咖啡馆),餐厅都在楼上。 五楼是滩外楼,做粤菜,适合商务宴请。六楼的 Mr & Mrs Bund 是创意法式餐厅。曾为香格里拉翡翠36的主厨 Paul Pairet 依然崇尚随性自由的烹饪路线。服务生个个背带牛仔裤配球鞋,让客人在外滩N号中就餐的拘谨一扫而空。餐厅设计现代感十足,随意摆放的黑色皮革家具自由不羁。七楼的 Bar Rouge 是酒吧,有露天位。
此外,4楼还有个创意中心,定期会进驻一些展品,大多是视频作品,来此参观的外国人很多。
外滩 19号(和平饭店南楼)
19# 中央饭店→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层楼的中央饭店,为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1865年,汇丰银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该处营业,直到1874年。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
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现为和平饭店南楼。这幢大楼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庆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宴会厅举行订婚典礼;1936年3月,查理-卓别林偕《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当时的51房间;1964年1月,周恩来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65年1月,周恩来曾在742房间工作;1998年6月30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在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1988年,江泽民在和平厅设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1996年,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在此举行,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玛礼逊洋行的司各特,高6层,建筑风格属于新文艺复兴式样。这还是中国最早安装电梯的一幢建筑。
外滩 20号(和平饭店北楼)
20# 沙逊大厦(华懋饭店)→ 和平饭店北楼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
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1877年来上海设立分行,买下外滩20号美商琼记洋行的房地产(11亩7分)。1926年4月开始拆除旧房,1929年9月5日落成新楼。大楼的建筑风格属于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它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成为外滩又一个显著的标志。设计者是著名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
抗战之后,大厦被孔祥熙的山西裕华银行收购。
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Palace Hotel)并入后,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外滩20号)和南楼(外滩19号)。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外滩 23号(中国银行大楼)
23#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该大楼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国银行大楼是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群中的一座重要建筑。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楼。东大楼为主楼,高15层,正面面临外滩,底层的层高较高,地下室有两层,共有17层;西大楼为次楼,楼高四层。整个建筑的外形带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其外墙一律镶以平整的金山石,楼顶采用平缓的四方钻尖型屋顶,部分檐口采用石门拱作装饰,建筑的每层两侧都有漏空的"寿"字图案,栏杆的花纹和窗格也采用了传统的装饰纹样。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德国总会也作为敌产被没收,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代价向政府购进外滩德国总会会址。
1928年,中国银行总行从北京迁到上海。
1934年9月中国银行专门成立了大厦管理处理事会,负责大厦的建造事项,总处国外部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贝祖诒为理事长。大楼建筑图样由上海名建筑公司巴马旦拿及总处建筑课长陆谦受共同拟定,由华商陶桂记营造商以工期18个月、造价181.3万元中标承造。
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中国银行大厦的奠基典礼。
1937年大楼结构大致完工。正当工程即将完成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扫尾工程延搁。
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几经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

从左向右:沙逊大厦、上海中国银行大楼(外滩)和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外滩 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24#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中央银行大楼→ 人民银行华东区行→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原为老沙逊洋行的产业,后被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购得,1923年兴建,1924年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施工。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为新古典主义劳耐式。外墙以花岗岩砌成,线条清晰明快。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大楼2-5层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感和典雅感。
该大楼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上海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故又叫“纺织大楼”。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外滩 26号(扬子大楼)
26# 扬子大楼→ 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 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扬子大楼(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原是美商旗昌洋行1863年创办的扬子水火保险公司的办公楼,位于中山东一路(外滩)26号。
1917年,由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设计,1920年竣工。占地面积620平方米,楼高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至二层墙面使用岩石,处理粗犷,三至五层为磨石对缝墙面,第六层中间有爱奥尼克双柱廊。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大师弗朗索瓦孟沙设计的“孟沙式”屋顶,是法国式建筑常见的一种屋顶形式,屋顶分为两段坡度,上段坡度平缓,下段坡度较为陡峭,并设计有各式各样的老虎窗。整体外贸反映折衷主义风格。
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扬子保险公司成为独立的公司。1937年抗战,唯有扬子保险公司继续开业。1941年扬子保险公司被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复业。复业后人气聚旺,保宁、中华、保家、保安等保险公司也纷纷租借该大楼营业办公,这幢大楼成为“保险大楼”。
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大楼改由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目前使用者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 27号(怡和洋行大楼)
27# 怡和洋行大楼→ 上海市外贸局

20世纪初,来自英国的怡和洋行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洋行,享有“洋行之王”的称誉。因此,原本北京东路上的2层英国乡村建筑就显得小家败气了。于是,怡和洋行在外滩北京东路南面转角处又买了3亩土地,造了一幢东印度式的建筑。不多久,还是觉得不够气派,就在1920年时决定再度重建。
怡和洋行的新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施工,1922年11月落成。这就是中山东一路27号大楼的来由。
大楼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怡和洋行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恢复营业。
1955年,大楼由上海房管部门接管,以后由上海外贸管理局及下属公司使用,故被称作“外贸大楼”。
2010年8月,外滩27号新鲜亮相,不过招牌挂的却是“罗斯福”(THE HOUSE OF ROOSEVELT)。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族在低调投资中国多年后,终于决定在外滩建立了企业总部。
今日的新主人凭借大量旧照片和文字资料,试着恢复它的繁华风采。罗斯福公司把外滩27号定位成餐饮零售百货,它的经营空间包括一楼劳力士全球旗舰店和室内西式餐厅、二楼品酒区,三楼则是有私人电梯直达的会员制俱乐部,那里有各个以罗斯福命名的房间和会议设施,两任罗斯福总统和家族的照片以及大量画作出现在屋内各个空间,各房间都尽可能保留当年的建筑风格,包括墙壁的水泥柱和地上的小瓷砖。据说,藏酒区一角设有一道古代传说中的暗门,内藏超高级红酒珍品,以特定温度和设施保存,只有特别嘉宾有幸参观。
外滩 28号(格林邮船大楼)
28# 格林邮船大楼→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格林邮船大楼(Glen Line Building),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是位于上海北京路外滩的一幢新文艺复兴式建筑。
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第一次后,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落成。
大楼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投资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原名“格林邮船大楼”。外观设计为新文艺复兴式。
该大楼占地1751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1平方米,坐北朝南,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另有2层地下室。建筑风格采用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式。大楼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均用花岗石砌成大门和边门均为月洞形,层顶有方形高台建筑,天然大理石的主梯自底层直达七楼,室内为硬木拼花地板,其它装修均极精致。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1950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该楼。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外滩 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29#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东方大楼→ 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外滩)是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1899年,该行开设上海分行,起初在上海法租界内,1911年-1914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外滩29号建造大楼,楼高21.6米,但只有3层。
大楼的设计者为通和洋行,华商怀盛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建筑风格为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采用了艾奥尼柱式,雕刻精美,入口门廊具有巴洛克风格。
建筑外墙用长方形石块叠砌,勾勒出平整的线条,显得匀称与厚实。一楼中间为高大拱门,门楣饰以巨石刻成的一方涡漩图案。二、三楼贯以爱奥尼克立柱,使门窗与墙面的比例均衡。二楼窗外有廊式阳台。整个墙面的窗框设计不尽相同,使均衡的立面透出一丝“寓动于静”的艺术效果。大楼顶部出檐较深,檐口饰以精致花纹,大楼内部地面与墙面都用大理石辅砌。营业大厅采用玻璃天棚,有很好的采光效果。
解放后,东方汇理银行停业,1956年由上海市房管局管理,改名东方大楼,长期为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现在通过置换,由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外滩 33号(半岛大酒店)
33#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 半岛大酒店


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官邸局部立面与券廊景观

远看领事馆与官邸之间的连廊

建成于1873年,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到1873年新大楼重建完工。
1884年,在领事馆北侧建造了一幢领事馆官邸,为领事生活起居用房。房屋也是二层,砖木结构,风格与主屋相同,由走廊连接。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两座建筑仍保存着。现在是上海外滩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唯一最老的建筑。 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今年,经过重新设计后,半岛大酒店在此开业。
大楼的设计者为 Grossman & Boyce,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