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最大最豪华私家花园:爱俪园

五十年前的上海,一座名为中苏友好大厦的俄式建筑在上海的市中心拔地而起,那便是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如果时间再往前追溯五十年,同样是这块地方,却正在兴建一座豪华的中式园林——1904年,一位中国僧人为当时上海滩最著名的犹太商人哈同设计了一座私家园林,同年,这座近代上海最大、最豪华的私家花园开始施工,并被定名为爱俪园。
园名取自哈同夫妇
爱俪园的设计者是清末著名僧人黄宗仰。整个园林的设计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景色幽雅宜人。爱俪园于1904年开始施工,历时6年,于1910年最后落成,总共占地171亩。它分内园与外园两大部分,内园有黄海涛声、天演界剧场等景区,外园有渭川百亩、大好河山、水心草庐等三大景区,全园景点不下二十余处。从园中的亭台楼阁和草木山水的起名也可看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既有风雅动听的巢云、听涛、一带青、梦夏湖等,也有时尚现代的天演界、欧风东渐、大好河山等。
而爱俪园本身的园名则由哈同夫妇名中各取一字组成(哈同名欧司·爱,她的中国妻子罗迦陵,字俪蕤),不过老百姓却习惯称之为哈同花园。现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侧的铜仁路,当年也因为紧临哈同花园的缘故而被命名为哈同路。
“大观园”还是“颐和园”?
哈同是当年上海滩上无数冒险家中最发迹的一位。他是在印度长大的犹太人,19世纪后期来到上海,任职于老沙逊洋行,以贩鸦片、放高利贷起家。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上海卖花女罗莉莉,罗劝他经营地产,购买南京路虹庙一带地皮,未几那里成为上海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哈同于是相信罗迦陵(即罗莉莉)有旺夫运,便请黄宗仰为他的妻子设计了爱俪园。这也是当时上海最大、最为豪华的私家花园,又因仿《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故有“海上大观园”之称。
不过,哈同不仅把爱俪园比作大观园,更把它看成颐和园。在爱俪园的入门处,建有哈同、罗迦陵铜像,前清灭亡之后,园中收购了几个太监,见到铜像,都要行跪拜礼,于是那罗迦陵俨然成为慈禧太后了……
名流汇萃爱俪园
爱俪园是哈同夫妇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近代的历史名人孙中山、蔡元培等人都曾来过园中,辛亥革命后中山先生从海外返国曾在爱俪园小住,之后到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章太炎与汤国黎女士的婚礼,也就在园中著名的天演界举行;而护国运动的功臣蔡锷将军,在东渡日本就医之前曾在园中养病。
哈同还曾出巨资收集河南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并请著名学者罗振玉等在爱俪园进行整理,所以中国的不少甲骨文专家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由于罗迦陵笃信佛教,在园内还创办过中国最早的佛学大学———华严大学。之后还创办过另一所圣仓明智大学,国学大师王国维和国画大师徐悲鸿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
一代名园多劫难
哈同夫妇没有后代,却在园内收养了很多孤儿作为养子养女。1931年哈同去世,就葬在园内,但他的养子女们却为争夺遗产闹得不可开交,爱俪园也渐渐冷清下来。等到1941年罗迦陵去世后,园林终于荒芜起来,无人细心料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哈同花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其间还曾经遭受过数次火灾,到1945年,偌大的园林仅剩几间洋房而已。因此在四十年代张爱玲的小说中,爱俪园已经是斜阳衰草的味道:“篱笆破了,墙塌了一角,缺口处露出一座灰色小瓦房,炊烟蒙蒙上升,鳞鳞的瓦在烟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直到解放后,在爱俪园的旧址上,人民政府建起了宏伟的中苏友好大厦。今天如果还要追寻当年爱俪园的遗迹,也许只剩下展览中心正门口的那一座喷水池,依然保持着些许当年遗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