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情小资的西区生活辞典
上海市区并不大,整个城市的面积至今远远小于北京。但其间生活着的人,却大异其趣。虹口有虹口的气氛,西区有西区的样子,南市有南市的温情……各区域居民之间,因为祖籍不同、移民来上海后从事的职业不同,从生活方式到精神状态都有明显的差别。惟一没有差别的大概是上海独特的娱乐消费方式——逛街。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居住,逛街是消费,也是休闲;是生活的内容,有时候,也是生活的目的。我的消费娱乐体验只局限于西区。
1。繁华路段
淮海路

西区最重要的时尚之地。观察时尚或领导时尚由你自行决定。淮海路1901年由法国人辟筑,但却是流亡来沪的白俄给它抹上了脍炙人口的“异国情调”。20世纪90年代大改造之后,面目全非。目前是上海大型百货商场最集中的一条路,以襄阳路为界,东西两段气氛迥然不同。东段热闹,为上海年轻男女必到之地。内地时髦有钱、嫌去香港麻烦的人经常光顾,一掷千金,令上海人又羡又妒。西段商店不多,游人也不多,但橱窗布置尤为夺人眼目,主要为高档家具店、灯具店,以及最早在上海推出名牌的美美百货。此地家具店的大部分客人是近年定居上海的富裕阶层,以及江浙一带的豪富。
衡山路

夜生活最活跃的一个区域,以衡山路为轴心,旁及与其交接的东平路、桃江路、岳阳路、乌鲁木齐中路以及汾阳路、兴国路。衡山路是昔日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道路宽阔,两旁七八十年前种下的法国梧桐连绵如盖,如今是旅行社安排的“考察上海夜生活”的特约景点。

有各式各样的风格小店,几乎每家小店都有自己的主题,除了酒吧餐厅,此处有蓝印花布店、定做中式服装店、专营尼泊尔地毯店、中式婚礼用品店、绣品店、模型店……店铺的面积都不大,讲究情调,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非常上海化,喜读彼得梅尔《有关品味》的人会经常光顾。
巨鹿路

从富民路至常熟路一段,酒吧林立。比起衡山路,其实巨鹿路更早几年就形成了酒吧街。此处酒吧,门面不大,内进不浅,装修简单,入夜之后道路幽暗,本地人不太热衷光顾,男性外国客人反之。
虹梅路(吴中路):旧家具店集中的区域。商店装饰简陋,通常沿街为水泥地店铺,店铺后有巨大仓库。店铺里是整修好的成品,可以直接买走。但,淘旧货的人多喜欢自己去仓库发掘,在霉蒸气里梭巡,看中一件满意的,才找来驻店木工漆工,告诉他哪些地方要改、成品漆成什么颜色之类。顾客多为侨居上海的外国人、台湾人,买得多了,一些外国人、台湾人索性自己也在这里开了店,从买主变为卖主。而年轻时髦的本地人则开始加入买主队伍,其中尤以外国公司高层职员居多。
2。餐厅

M On The Bund:外滩锦都大厦顶楼的一家西餐厅,规模中等,价格不菲,由创办香港FInger97的澳洲女士负责经营,厨师、侍者多西人,供应经改良、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地中海菜式,但其实主要顾客仍是西人。与餐厅相连的露天平台视野极佳,是其最大卖点,暖风阵阵的天气,美酒一杯,藤椅一张,整个外滩就在你的眼前。许多来上海旅游的外国人会慕名前去,一般需提前定座。
Bon Ami:位于兴国路近淮海中路。装饰风格独特,一楼采用印尼巴厘岛家具,异国风味浓烈。沿灰泥抹就的扶梯盘旋而上,则是又一个风格完全不同的餐厅,纯白桌布配纯白椅套,日式纸灯配黑色家具,冷峭简洁。这里厨师拿手的是西式甜点,花样繁多。暖巧克力蛋糕是我的最爱,犹如古罗马斗兽场一般塌陷了半边的外层,松软绵密,塌陷的一边流泻出暖和的巧克力,滋味浓郁,每次我都会毫无怨言地为它干等20分钟。
Bonben Street或宝莱纳或越友:80年代中期,上海昆剧院请白先勇吃饭,饭店定在当时上海最红火的汾阳路越友餐厅。到得门口,白先勇赫然发现自己回到了自家的老房子里,而宴请的主人尚不知道。苍海桑田,三十年的时光,果真风水流转,白先勇也只好“游园惊梦”了。97年初,“越友”的旁边,当年白家的院子里,新开了一家宝莱纳餐厅,供应纯巴伐利亚风味,是在上海的德国商人最喜欢的餐厅,一度也是上海夜生活最热门的去处,最大的收获是使得原先不爱喝黑啤的上海人爱上了宝莱纳现酿的黑啤。宝莱纳的气息比和平饭店的爵士酒吧更像“旧上海”,颇似晚清上海的张园,虽然里面也设表演娱乐节目,但去的人“志不在此”,渐渐就变成出风头、看西洋镜的地方。衡山路之所以成为上海夜生活的集中孵点,宝莱纳是首开风气者。不过,也因为衡山路一带夜生活场所的不断涌现,喜新厌旧的上海人,渐渐不再提宝莱纳,而去Bonben Street。
欧越年代:是餐馆,但没有人会说这里的菜好吃,但去一次还是应该的,为了这房子。有客人喜欢与侍者搭话,年轻的侍者态度很好,也健谈,告诉你:“这老房子很有名的,解放前是林立果的。”听者哑然。园子里另有好几幢独立式洋房,解放前是亚细亚火油公司高级职员的住宅,解放后为南京军区所有。文革时,林立果的小舰队在此办公,据说他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即在此写成。园子内比邻而居的“席家花园”是上海一家连锁饭店,以改良的本邦菜为号召,口味不错,自然食客蜂拥,即使定了座,也只多保留15分钟,过时不候。
溢香阁:湖南路上的一家小饭店,不会有几个人知道,专做周围邻居生意。总共六七张桌子,一间门面。菜式家常,不事花哨,做得却相当认真,一味梅菜蒸鲈鱼堪称上品,入味深而鱼肉极嫩。匆匆忙忙的日子里,钻进这家小店吃一顿简单的热菜热饭,悠闲之感油然而生。正如小店门面上的一联诗:今日闲情还小斟,他年物华重复来。很《浮生六记》的意味,纯粹个人喜好。
3。酒吧

欧玛利:美国领事馆对面的欧玛利酒吧,是英国人的“据点”。欧玛利的全称为欧玛利爱尔兰酒吧,是一幢过去年代的三层高小洋房。一至三层,通通辟作酒吧的营业场地。整个室内环境仿造爱尔兰海盗船的布置,包括粗大的麻质缆绳,被水浸淹的斑剥的墙面。每晚还有特地从爱尔兰来的民歌手驻唱。曾经与一位美国回来的留学生约在那里会面。一起喝着吉尼斯黑啤听演唱,当看到爱尔兰歌手熟练地在衔住口琴的同时,手拨琴弦脚踏响板,那位留学生百感交集,说:去外国打工苦吧?我想起自己初到美国的日子,噫!
1931:上海最早以“怀旧”为标榜的酒吧之一。在与南昌路交界的茂名南路上。知道的人很多,自觉替它在媒体上介绍的人也很多,可惜地方小了点。年轻的店主很有个性,她说她一开始就想开一家“老店”,像欧洲某个小城里某个街角的一家小店,招待的都是熟客,有一种天长日久的温馨情愫。但其实,1931现在的主顾,多是看了各种各样报道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60、70年代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可以去那里喝一杯盐汽水,那是我们童年的夏天。
乐加尔松:真正酒香不怕巷子深,它在小弄堂里,甚至没有招牌,不是俱乐部制,客人以与中国人联系紧密的外国人和与外国人走在一起的上海人居多,都是通过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介绍慕名而来,虽然未必都认识,但其实是一个圈子里的熟面孔。据说衡山路9弄里的这幢三层房子,是一个日本人在上海整整走了三个月才觅到的好地方。黑色的木家具,幽暗的灯光,给人简洁到有些冷硬的感觉,像《霍华兹庄园》里的霍普金斯。找到了这个好地方,日本人就在二楼开了西餐厅,西餐厅供应的主菜不超过一页纸,口味纯正,一打听,厨师却是大连人。如果去,建议你点一道香草鸭,尤其入味。
4。咖啡厅

花园饭店:所谓去花园酒店,就是去酒店大堂的咖啡座。酒店大堂与裙房原是法国总会,这幢20年代由赖安洋行设计的建筑,典型的Art Deco风格,是内部细节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上海老房子。二楼迷你酒吧外的大露台,正对着前方碧绿的草地,但只适合天色将暗时去,可以避免车水马龙带来的废气和噪音。目前在上海居住工作的日本人不算少,不过他们一直自成圈子,有自己常去的酒吧与餐厅。花园酒店的特色是日本客人,一些做非正式商务接触的本地人也喜欢选择这里。
sole:绿底黑字标记有些像Star Buck的咖啡店。忽忽一看,显得有点清淡,其实生意不错。风险基金投资网站最热的时候,这里是各网站CEO、COO、CTO们经常会客聊天的场所,满眼中国面孔,满耳却是美式英语。如今,网站已经降温,但Sole的顾客倒是一个也没有少。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来惯了这个地方。它是全上海香烟味道最淡的咖啡馆,这也是许多人喜欢来此的原因。
STARBUCKS:STARBUCKS在上海不能叫“星巴克”,因为已经有上海人捷足先登注册过了,并在虹桥开了店。STARBUCKS在淮海路沿线目前有两家,南京西路中信泰富广场有一家,统统生意兴隆。顾客主要是在周围商务楼工作的职员,和路过上海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的时髦人士,所以,几乎从早上一开门,你就找不到座位。真正约会朋友,本地人首选不会是这几处STARBUCKS,但它足量的咖啡以及适中的价格,无疑会影响年轻人今后对饮料的选择习惯。
虹桥友谊商城:虹桥地区惟一的一家高档百货商场。有吸引力的不是它的百货,而是一楼中庭的咖啡座,五层高的透明天棚,把阳光肆意地洒落下来,配合着一旁潺潺的流水声,别有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愉快。紧邻咖啡座、进门处的小超市也与众不同,这里常有稀奇的进口食品供应,果酱、奶酪、饼干、三文鱼等等。价格不菲,针对的是古北小区的外籍住户。碰巧的话,你能在此看见宫泽理惠与她的星妈共同在店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