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著名旅游景点一览(一)
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 十二年(公元648年)。寺院新建落成时,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住持,并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 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 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 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 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 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 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 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的题下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 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 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 , 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发现“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陵园中的一处大型陪葬坑。 1979 年,有关部门在秦始皇陵陪葬坑遗址上修建了中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它坐落于距西安市 30 多公里的临潼骊山脚下。占地 2.2 万多平方米。 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 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以及兵马俑坑出土的文物和秦陵铜车马两个陈列室。
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87 年,秦始皇陵及 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开放很快就轰动了世界,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国内外游人纷纷慕 名而来,来中国访问的外国政要,均将参观兵马俑列为必访行程。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过这座 气势宏伟的博物馆时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秦始皇兵马俑这支气势磅礴的地下雄兵,正以其威武的军阵和逼真的形态, 向人们展示了 2000 多年前东方古老文化的辉煌和雄浑。
走进秦兵马俑博物馆,最使人震撼的便是它那气势威严的军团阵容。在中国古代的军阵编列中, 大多分为左、中、右三军,三军的后面是指挥中心的军幕。纵观整个秦兵马俑军阵时,不难发现, 它也正是按照这种模式排列的,如果说排在前面的一号俑坑是“右军”,位于一号俑坑北面的二 号俑坑便是“左军”,那么与一、二号俑坑成品字形排在后面的三号俑坑便是指挥中心的“军幕”。 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 , 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 7000 件 , 战车 l00 辆 , 陶马 400 匹。 由模拟的军阵 , 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 , 统一全国 , 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
华 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 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 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 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 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 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 文人谓之西 京王气之所系。山上奇峰、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遍布,著名景点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 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的“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
华山系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藉华山而得名。 早在《尚书》里就有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都曾到华山巡游。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 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 曾隐 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然成风。
华山又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 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自周末始,即有道家于云台观布道,金元时华山已成为全真派发祥道场。在历代高道中,尤以陈抟、 华山栈道、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秦汉以来,和道教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现存200余篇,其中以“巨灵劈山”、 “劈山救母”、“吹萧引凤”影响深广。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骚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1200余篇, 摩岩石刻多达千余处。华山也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这里四面如削。 清晨, 东望群山,只见日吐万丝,霞光普照,山岭、松林无不染上金黄的色彩,大地同时七色交织,五彩缤纷。游客也可感受 到华山观日处的无限美景。 华山索道(全长1550米)已于1996年建成,已正式开通。索道从山脚沿当年“智取华山”的小道上空飞架, 直达北峰,落差近800米,蔚为壮观。这使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中外的游客都能领略到华山之美 。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 位于西安城东,骊山北麓,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游览沐浴胜地。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7年国务院公布华清宫遗址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紧依京城的地理位置,旖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天子。 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他们的行宫别苑。围绕朝代的兴亡更替, 华清池的盛衰变迁,历代文人墨客寻古觅幽,感叹咏怀,无数流传千古、脍炙人 口的诗词歌赋,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在《长恨歌》中留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名句。
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氏族社会,这里就有原始先民活动的 足迹,他们是骊山温泉最早的利用者。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华清池所在地修建“骊宫”。“千古一帝” 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汉武帝时,在秦汤基础上进行修葺;北周武帝时造“皇堂石井”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饰,为美化环境而“列松柏数千株”,以点缀温汤风景。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营建“汤泉宫”,竣工后太宗率文武百官临幸新宫, 亲笔御书《温泉铭》,并命工匠勒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几经扩建, 公元747年10月新宫落成,易名“华清宫”。“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宫城倚山面渭,依骊山山势而筑。以朝元阁所在的西绣岭第三峰和温泉总源为轴线,以总源为 轴心向四周辐射展开,既合理地利用了温泉,又体现了皇宫严谨的布局。宫周筑罗城, 修登山辇道和通往长安的复道,内置百官衙署和公卿府第。“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至此,华清池达到了它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华清池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罗曼史而著称的。 “帝辇恒从十月来,羽骑云游映山绿”。
据记载,从公元745年至755年的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和亲信大臣来华清宫“避寒”, 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其间处理朝政、商议国事、接见外使都在这时进行,华清宫逐渐成为当 时的政治中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 玄宗弃京师急携贵妃姊妹西逃,至此华清宫由盛而衰。五代残唐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华清池失去了它的特殊地位。
华清池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就发生在此,华清池内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当年蒋介石的行辕旧址-五间厅。 建国以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扩建,古老的华清池又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虽不及唐时规模宏大,但也不亚昔日之富丽典雅。1959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此参观时, 欣然提笔写下了“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不仅宫池依旧制,而今庶民尽天王。”
半坡文化遗址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是在著名的半坡遗址上建造的。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 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 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 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 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 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 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 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过的 一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窖穴、陶窑、墓葬等先 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我们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辅助陈列有第三、第四两 个展室,主要举办一些与史前学相关的专题性展览。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的展览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广泛称赞和欢迎。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城东5公里处,背靠骊山,面对渭水,风光绮旎。 从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开始修建,到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为止,前后修筑达37年之 久。始皇 陵仿咸阳宫的规模而修建。当时地面建筑众多,有寝殿、便殿、回廊、阙 门及内外城等。据勘察 所知,内城周长2.5公里,外围周长6.3公里,占地“九顷十 八亩”,据传是取“久久”之意。现 地面建筑全无,仅存陵丘,为四方锥形,原高 120米,周长2000多米,现陵丘残高46米,底部周长 400米余。今陵丘仍然气势宏伟,数十里之外即可望见其巍峨雄姿。始皇陵的地下建筑也非常宏伟 ,史称当时墓室 中藏满了奇器珍怪,并且“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上具天文,下具 地 理”,极其辉煌富丽。现除在始皇陵附近发掘出兵马俑、彩绘铜车马外,还发现有 大量秦砖、 秦瓦、地下排水管道等。特别是经专家分析,秦始皇地宫至今基本保存 完好,届时一旦发掘,定 会有更多的珍宝重见天日。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城南的荐福寺。荐福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 皇室为他献福而建,原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荐福寺。唐代高僧义净曾在此译经著说 ,留下了宝贵的典籍。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是一座密檐式砖塔, 挺拔秀丽,同大雁塔交相辉映,唐武宗(李炎)毁佛时它是京城仅存的四座寺院之一,成为古都长安保留 至今的重要唐代遗迹和显著标志。
“雁塔晨钟”,即指此寺铸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的一口8000公斤的大铁钟,过去寺僧撞钟,钟声远播,传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平面呈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塔的底层特高,以上逐层递减,越上越促, 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与大雁塔风格迥异。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最初为15层, 高约46米,南北面各辟一门 。塔身从下至上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 门框为青石砌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