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著名景点一览(二)
钟楼与鼓楼
在西安繁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巍然屹立着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的古典建筑物, 它古时用来在清晨敲钟报时,故称钟楼 。从建成之日起,钟楼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征, 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始建于1384年。钟楼的基座是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 高8.6米,宽35.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外部重檐3层,但内部仅上下两层。 楼檐四角攒顶,檐下饰有彩绘斗拱。“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 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筑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观。斗拱在 商代就已出现,在我国青铜器的 花纹上,可以看到较完整的斗拱图象。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 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和钟楼遥遥相对,在钟楼西北方半华里处,可以看到又一座宏伟的古建筑-鼓楼。它创建于公元1380年, 比钟楼早4年。以前楼上悬架一面大鼓,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上的钟形成“晨钟”“暮鼓”,故称作鼓楼。 后来不再用来报时,只是在战争时才擂鼓报警。
碑林博物馆
在雄伟壮观、璧垒高耸的西安古城墙南城内侧的三学街,座落着一座庭院式建筑,这裹绿树掩映 ,典雅别致,汇集着一大批历代书法名碑,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宾客、莘莘学子和书法爱好者纷至杳来, 流连忘返,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已有九百年的历史。唐代时这里是太学所在地,宋代成为孔庙。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为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将其与唐代其它重要碑石移入,初步奠定了碑林的基础。后来,由于常有人拓印碑帖,当时照明不良,燃烛熏案,墙柱皆黑,兼之墨拓使碑石发黑,故又有“墨洞碑洞”之称。到了清代,随着历朝历代不断有碑石归藏,碑石如林,才有了“碑林”之名。
碑林现收藏汉至清代碑志2300余件,陈列1000多件。现有7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 碑志融政治、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碑林中的《开成石经》共114石,两面刻字,计228面,共计65万余字,是保存我国古代 重要文献的大型石质书库,被称为“世界最重的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不 空和尚碑》以及唐《大智三藏碑》等,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重要实物。碑林是 我国一座书法艺术宝库,自汉至清,荟萃了历代名家手笔,真草隶篆,琳琅满目。久负盛名 的,有李斯的《峄山碑》,李阳冰的《三坟记碑》等篆书碑;有汉代的《曹全碑》、史维则 的《大智禅师碑》等隶书碑;有智永、张旭、怀素等写的草书《千字文》;有欧阳询的 《皇甫诞碑》、褚遂良的《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唐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刻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楷书碑。 此外,宋赵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贴》等也是稀有 珍品。碑志上还刻有不少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绘画石刻。
古城墙
西安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1370-1378)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
西安城墙周长13.7公里,东西长约2.6公里,南北长4.2公里, 呈长方形。城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的外侧是护城河。有4座城门: 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在4座大城门外各建有1座半圆形瓮 城即月城。在月城和大城门上各建有1座宏伟高大的歇山式城楼,两楼相对,严密监守 着城周围一切动态。城墙上隔120米有延伸出城墙12米、宽20米、和城墙顶齐平的墩台98个, 俗称马面。其作用是便于观察敌情,作战时能三面杀敌。城墙上还有垛口5984个,作瞭望、 射击之用。另外还有登城马道10处。整个城墙是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砌成的。
自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 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 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 、吊桥、闸楼、箭楼、正楼 、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 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具体了解古代 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
法门寺简介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120公里,西支宝鸡96公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 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 “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 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专家们指出: 法门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 唐初改名法门寺。元魏和唐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原塔俗名“圣冢”。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明隆庆三年(1569)木塔崩塌, 万厉七年至三十七年建起十三级八面砖塔,高四十七米,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底(1939 )朱子桥将军捐资补修宝塔,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因淫雨连绵宝塔崩塌。
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修葺一新,向世界开放。重修真身宝塔高47米,巍峨耸立,仍八棱十三层, 从第二层至第十二层,每层共置八个佛龛。地宫内安放着老真身舍利。与以前不同的是,塔内新设有旋转梯 可登高远眺。另外,地宫也按原样修复。寺院西侧,新建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是唐式“珍宝阁” ,高25米,共三层,一、二层有汉白玉栏杆环绕,远看如云托出宫殿,气势雄浑,同塔寺互相呼应。馆内珍 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珍贵文物。
法门寺现任方丈净一法师,汪苏宿迁人,1940年出家,师从济宽法师。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 佛教协会理事,宝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扶凤县政协委员。现任监院演峰法师,陕西长安县人,1976年出家 ,师从常慧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陕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该寺退居方丈澄观法师,辽宁丹东人, 1934年出家,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宝鸡市佛教协会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黄河壶口瀑布
到延安旅游,九曲黄河中游的壶口瀑布,不可不看。壶口瀑布是黄河唯一的大瀑布, 也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延安境内的宜川县壶口乡。《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可见壶 口瀑布早负盛名。明代有位诗人写《壶口》诗赞壶口:"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双腾吼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
波涛滚滚的黄河水流经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交界处,河床由300米宽突然收缩到50米,壶口两岸, 高山对峙,好像一把巨大的茶壶,奔腾的河水经50米宽的壶口飞泻而出,猛跌落20米,坠入深谭中, 激起束束小柱,十分壮观。空中黄浪奔涌,势若龙腾,浪花飞溅,水气蒸腾,一条七色彩虹终年悬挂 在黄水入壶的上方。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十里河滩闻惊雷"。水柱,水珠,水雾,颜色由黄变灰, 由灰变蓝,如云,如烟,形成"水底冒烟"的壮丽景观。有人说,唐朝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描写的就是此景。
壶口瀑布的景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季节,雨水充沛洪水泛滥,浊浪腾空,瀑布宽达100多米; 瀑布区方圆数里,水气遮天,气势磅礴。到了冬季,雪冻冰封,瀑布面挂满冰凌,从壶口到深潭,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春天到来,雪化冰开,冰凌抛落,犹如山崩地裂,响声似炮轰雷鸣。闻之,惊心动魄;观之, 犹如天然山水画。如果过了黄河大桥,行出数里,在孟门观赏壶口景色,一道五彩滨纷的巨大彩虹, 接连了壶口与九天长空,更加迷人。
由于壶口上游河水流泻迅猛,黄河岸边的船夫在河上行船,为了安全,必须避开壶口之险,船行至壶口上 游即靠岸边,船夫纤引肩扛,把船拉上岸,接着从岸上绕过壶口,一直把船拉到瀑布下游水面平缓的岸边, 然后再把船推入河面,继续行船。这种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航运习俗叫"旱地行船"。
黄河壶口瀑布附近还有古生物化石遗址,那里出土许多完整的动物化石和大量古脊椎动物牙齿、骨骼等化石,也值得一看。
壶口瀑布那激流奔腾、轰鸣若雷的壮美景色,引来了无数的海内外游客。许多人虽然早已从我国50元人民币 背面见过壶口瀑布的图案,但都希望有机会到瀑布的跟前一睹它的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