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双塔寺
太原双塔寺简介
双塔寺又名永祚寺,位于太原东南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一位名叫佛登的高僧奉皇帝之旨修建的。因寺内双塔高耸,故俗称双塔寺。它坐南朝北,依山构筑,居高临下而视野开阔。
双塔寺于明万历年间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现存寺内主要建筑,全为砖构,大殿及东西配殿形制,用青砖雕以仿木结构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炼,富丽精巧。大殿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内置砖雕藻井,玲珑雅致。寺侧砖塔两座,名文宣。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54.7米,檐下镂以斗拱,檐上饰有琉璃兽,绚丽壮观。塔内有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人们出入太原,双塔寺首先映入眼帘,成为太原的标志。寺内牡丹遍地,枝老叶茂,传为明代所植。
舍利塔
舍利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刹顶宝瓶的外壁上楼刻着许多铭文,其中比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铭记,对于我们了解舍利塔、文峰塔的创建原因,是什么人修建,以及这两座塔各自的属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座舍利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年(公元1608年——1612年),造塔总监是当时蜚声海内,在沙门中颇有影响的著名高僧福登和尚。与明、清两代地方府志、县志所载互见,可以知道:福登受晋王朱敏淳的邀请,来太原府建永柞寺时,发现这里原有的“旧塔微侧”(旧塔即指位于东南隅的文峰塔),才发念建起这座新塔——舍利塔。当然,通过上面所载的铭文,也直接和间接地揭开了多年来对永祚寺双塔所流传的一些讹传和误解之谜,基本弄清了舍利塔、文峰塔,既不是同时创建,也不属同一属性。被称作“旧塔”的是文峰塔,创建旧塔的工(功)德主,既非府居晋东南上党的沈王,也非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而是祖居阳曲县的著名志士傅山先生的祖父傅霖和父亲傅之谟。
舍利塔问世数百年来,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已是老态龙钟,满目疮摊,几乎倾覆。是太原人民在重获新生之后,人民政府拨巨款,聘高才,进行全面的修复,才使古老的舍利塔重获新生,再放异彩,“旧貌变新颜”。而今,舍利宝塔整旧如旧,以新的姿态傲然挺立在晋阳大地,每逢轻风徐来,塔际的风铃叮当悠悠,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塔院东南隅的这座古老苍朴的砖塔,即是文峰塔。文峰塔也叫宣文塔,宣文宝塔。它所以叫文峰塔,是因为它创建的原因本是为补辅太原府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对于这一点我国古塔研究的专家张驭寰先生和罗哲文先生曾有过明确的论断。至于当地人们或地方志乘中把文峰塔称作“旧塔”或“南塔”,那是因为它问世早于舍利塔和其所处方位的缘故了。
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是,它们必竟同属于明代中叶的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十三层建筑,高低也仅有 2厘米之差。据测: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总高度为54.76米。而且,斗拱的结构、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这些都反映着它们为同一时代产物的鲜明特色。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这里,我们且不说两塔的塔刹造形无一相同之处,就是塔的主体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别;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而舍利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形。
文峰塔的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对于这点历代地方志乘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福登造塔的发念和原由。多少年来,许多的传言和不少对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说,文峰塔西北向微微倾倒,正是建塔匠师们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势高峻,又是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如若确实如传言所述,文峰塔从诞生即向西北向倾斜,而历经四百载一直没有倒掉,不正说明当时匠师们设计的周密和建造工艺的绝伦吗。
双塔寺的牡丹
近来来,双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可谓九色齐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刹双塔寺,古技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中外游人世间接踵摩肩,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澜的牡丹花间,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
开放时:8:30——17:30
门票:10元(登塔:6元)
地址:太原东南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
电话:0351-439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