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音频>音乐>

电影《入殓师》主题曲--大提琴钢琴协奏《Memory》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19-09-29

   这是一部借助死亡来讴歌生命、颂扬爱与亲情的影片。

2009年3月,《入殓师》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也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影片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虽然影片的话题很沉重,名字甚至让人望而生畏,但是整部影片处处流露出的温情,却让关注如沐春风。由于乐队解散,大提琴手大悟和妻子不得不回到家乡,迫于生计却稀里糊涂当上了入殓师,在接触形形色色死者的过程中,他逐渐感悟了人生的艰辛、生命的短暂以及亲情的可贵,他由最初反感,慢慢接受,到最后彻底敬仰并投身于这个职业,并在最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亲情。故事本身很平淡,但是凭借影片话题的独特性、导演细腻的表现手法、对情感宣泄炉火纯青的拿捏,加上与主题搭配得丝丝入扣的音乐的烘托,这部小成本的影片,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冲击久久难以平复。珍惜今天、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电影配乐是久石让。这部解读死亡与人生的影片,有很多故事要讲,有很多感情要流露,偏爱钢琴的久石让自然会选择钢琴这款极富情感表现力的乐器。同时,由于大提琴浑厚、内涵丰富的音调,更能够确切地勾勒出死亡与人生的轮廓,久石让甚至把男主角的前期角色定位于一个大提琴手。整个影片的感人部分,都是在大提琴和钢琴交替倾诉的背景乐中展现出来的。同一旋律,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表现风格,比如当严酷的丈夫,在逝去的妻子重新化妆、净身之后,终于抑制不住,失声呼叫她的名字的时候,当一直和经营澡堂的母亲格格不入的儿子看到母亲的棺木在火中消逝而失声哭喊妈妈对不起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悲恸沉郁、哀婉缅怀的;而当女亲眷们在死去的爷爷面上吻上红红的唇印而哈哈大笑的时候,当小孙女笑着为逝去老奶奶换上心爱的白色长筒袜的时候,同一个旋律却又变得轻快而富有活力。影片还在几个特定的场合插入了三首名曲。分别是贝多芬的《欢乐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以及巴赫与古诺的《圣母颂》,几首曲子的使用,暗示了对生命和亲情的赞美,这也合乎影片的本意。 

        《入殓师》(Okuribito)原声碟的二首第14和18首,分别是《Ave Maria》和《Memory》。第一首《Ave Maria》(圣母颂,也译作万福玛丽亚)是圣诞之夜,大悟为社长拉奏的那首曲子。经久石让改编的巴赫的曲子,由大提琴慢慢引入,低沉的乐音犹如在缓缓讲述沉重的故事,而1分20秒之后,钢琴的加入使得低沉的大提琴的节奏明显加快,并且和钢琴相互交织。配合大悟在雪山背景下拉提琴的镜头,可以说是本片的高潮之一。

第二首曲子《Memory》是大悟在为30年没有见面的父亲做入殓的时候的背景乐。舒缓低沉的乐音,犹如记忆之河的缓缓流淌。70岁的父亲,在穷困与孤独中死去,遗物只有一个箱子,手中还攥着承诺儿子的石头,大悟的泪水夺眶而出,心存30年的芥蒂烟消云散,曾经模糊的父亲的脸庞在大提琴舒缓的背景曲中渐渐明晰起来,大悟把父亲手里的石头,放在妻子隆起的肚子上,未出世的孩子,与已过世的老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着爱的信息。这首曲子,也是大悟父亲喜欢的那首曲子,曾经多次在片中出现,也是该片的主旋律。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