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田汝成 撰
●西湖遊覽志巻十二
南山城内勝蹟
吳山
吳山,春秋時為吳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吳山。或曰以伍子胥,故訛伍為吳。故《郡志》亦稱胥山在鎮海樓之右。蓋天目為杭州諸山之宗,翔舞而東,結局於鳯凰山。其支山左折,遂為吳山,派分西北,為寳月,為蛾眉,為竹園;稍南為石佛,為七寳,為金地,為瑞石,為寳蓮,為清平,總曰吳山。竒萼危峰,澄湖靚壑,江介海門,回環拱固,扶輿淑麗之氣鍾焉。是以邑居叢集,華艷工巧,殆十萬餘家,聲甲寰宇,恢然一大都会也。其陟山之徑有門,曰登髙覽勝,石磴斗折可數百級許,元時平章達爾罕托歡所甃也。立而環眺,則官司廨署,衛鎮崇嚴,闤闠街衢,紅塵霧起,市聲隠振,漏盡猶喧,道院僧廬,晨鐘暮鼓,青樓畫閣,雜以笙歌。升其巔,則縹緲凌虛,碧天四匝,山川包界,脈絡縷分,或昂而為首,或穹而為脊,或掉而為尾,若亂若聨,運掌可數。楊仲弘同平章庫庫子山吳山晚眺詩:
山椒翬構四垂寛,上相旌旗会覽觀。旁近江湖天廣大,上連星斗界清寒。龍宫永鎻函書閟,鳯嶺遥看苑樹殘。此際獨無雲蔽日,正宜翹首望長安。
薩天錫錢唐驛樓望吳山詩:仙居時復與僧隣,簾幙人家紫翠分。後嶺樓臺前嶺接,上方鐘鼓下方聞。市聲到海迷紅霧,花氣漲天成綵雲。一代繁華如昨日,御街燈火月紛紛。
忠清廟、東嶽中興觀、玉樞道院、至徳觀、恵應廟、承天靈應廟。
忠清廟,以祀吳行人伍員者。員字子胥,楚大夫奢之子,平王以讒殺奢,子胥奔吳,説吳王闔閭伐楚以報父仇,吳遂以伯。入越,棲越王勾踐于会稽,越使行成,子胥諌,不聽,卒赦越。頃之,吳伐齊,越率其衆而朝吳。子胥諌曰:是豢吳也,不如早從事焉。又不聽,賜之屬鏤以死,浮尸江中。吳人憐之,立祠江上,因命曰胥山廟。唐景福二年,封廣恵侯。宋大中祥符間,賜額曰忠清,封英烈王。紹興三十年,改忠壮。嘉熈間,海潮大溢,彌望七八十里,潰為洪流,京兆趙與懽禱於神,水患頓息,乃奏建英衛閣於廟中。元末燬。國初重建,正統十四年重修。毎嵗以九月二十日致祭。唐盧元輔胥山銘序略云:"有吳行人伍公子胥,陪吳之職,得死直言,千五百年廟貌不改。漢史遷曰胥山今云青山者,謬也。伍公絶楚出疆,在平為未宦臣,在奢為既壮子,坎壇伏節,乞師於吳,五戰至郢。先王有言,撫則后,虐則仇,成湯用為大義,孔子立為大經,子胥脩為大仇,騷人賦為大怨,則前戈鞭墓非倒行也,後戈走昭非逆施也。夫差既王,宰嚭受賂,太伯廟血將乾,公朝焉宴焉,入則諫焉,屬鏤之賜,竟及其身,鴟夷盛屍,投于水濱,憤悱鼓怒,配濤作神,迄今一日再至,海鴟羣飛,陽侯夾從。仲秋闕望,杭人以旗鼓迓之,百城聚覩,大耀威靈,蕩奔千里,洪波砥平。有滑有腯,有鹹有醒,遙實乎下庭;山海梯航,鷄林扶桑,交臂乎卯階。金狄在戸,雷鼓在堂,魏罇漢豆,六代笙簧,可謂奉天爵之馨香,獲人神之盛禮,佐皇震怒,驅叱大邪,萬里永清,人觀斗氣。銘曰:武王鉞紂,子胥鞭平。為人為父,十死一生。矯矯伍員,執弓挾矢。仗其寳劍,以謁吳子。稽首楚罪,皆中紂理。蒸報子妻,殱鉏直士。赫赫王閭,實聽竒謨。錫之金鼓,以號以誅。黄旗大舉,右廣皆朱。戮墓非赭,瞻昭乃烏。後王嗣立,執書不泣。顛越言潤,宰嚭讒輯。步光欲飛,姑蘓待執。吾則切諫,抉眼不入。投于江上,自統波濤。晝夜兩至,懐沙類騷。洗滌南北,簸蕩東西,夷蠻卉服。罔敢不來,雖非命祀。不讓瀆濟,帝帝王王。代代明明,表我忠哉。"王介甫廟記銘曰:"烈烈子胥,發節窮逋。遂為策臣,奮不圖軀。諌合謀行,隆隆之吳。厥發不遂,邑都俄墟。以智死昏,忠則有餘。胥山之巔,殿屋渠渠。千載之祠,如祠之初。孰作新之,民歡而趨。維忠肆懐,維孝肆孚。我銘祠庭,示后不誣。"宋王儞詩:
朝驅下越坂,夕飯當吳門。停車訪古跡,靄靄林煙昏。青山海上來,勢若游龍奔。星臨牛斗域,氣與東南吞。九折排怒濤,吐吸天地根。落日見海色,長風捲浮雲。山椒戴遺祠,興廢今猶存。殘香弔朩客,倒樹哀清猿。我來久沉抱,重此英烈魂。吁嗟屬鏤鋒,置爾國士寃。峨峨姑蘇臺,榛棘曉露繁。深居麋鹿游,此事誰能論。因之毛髮竪,落葉秋紛紛。
髙季廸詩:地老天荒伯業空,曽于青史見遺功。屍鞭楚墓生前孝,抉目吳門死後忠。魂壓怒濤翻白浪,劍埋寃血起腥風。我來無限傷心事,盡在越山煙雨中。
萬厯二年,督撫萬安蕭公按浙,重修前殿。刑部員外沈友儒為記。
東嶽中興觀,宋大觀中建,理宗書東嶽之殿以賜。道士陳壽文謝表云:"琳館肇新,位定東方之震;宸奎寵錫,光昭南面之離。道日普明,宗風益振。竊以泰山之主,實為方嶽之宗。眷此神臯,首從祀典。當奎婁之躔次,控青岱之要衝。鬱然膚寸之雲,徧作崇朝之雨。權既尊于管攝,向當取于發生。臣壽文浪跡江湖,猥司香火,甫鳩工之有日,忽渙號之自天。書燦龍章,増重湖山之勝;墨香鳳翥,於昭雲漢之光。聳三極之具瞻,翕萬靈之拱护。齊休宗社,永鎮乾坤。兹蓋恭遇陛下,既聖多能,清心寡慾。仁恩溥博,撫先王必世之時;厚徳施生,致大道無為之化。兵鋒偃息,民俗阜安,瑞露凝甘,景風吹暖。際此清閒之宴,游兹翰墨之林,遂致微臣,亦從所禱。臣應對灑掃,仰瞻御畫之星垂;曉夕焚修,願祝皇圖之嶽固。"元季燬。皇明景泰間重建,成化十年,大火,忠清、海会諸廟宇悉燬,觀亦延燼。嘉靖十一年,道士徐志源重建,侍郎江曉為之記。觀側有聖母池,圍以石欄,今廢。
玉樞道院,俗稱神霄雷院。天順六年,道士吳志中建。
至徳觀,在宋渾儀臺側,十一曜太嵗堂也。紹興間建。端平三年,理宗書額曰至徳之觀。元至正燬,渾儀無存。行省丞相達實特穆爾重建,搆星宿閣,塑三天帝真、五星九曜、周天星宿、后土神煞之像,今俗第稱星宿閣,而諸像泯矣。元末燬。天順六年,道士吳志中重建。成化甲午,大火,諸廟皆焚,而兹觀無恙。毎嵗迎春,奉勾芒之神于此。
觀側,宋有太史局,置神御殿以奉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祖、太宗、髙宗、寜宗、理宗之神,測騐渾儀所,臺上有渾儀,下有土圭。
恵應廟,俗呼皮塲廟,相傳有神張森,相州湯隂人,縣故有皮塲鎮,萃河北皮鞹,蒸潰産蝎,螫人輙死。神時為塲庫吏,素謹,事神農氏,禱神殺蝎,鎮民徳之,遂立祠,凡疹疾瘡瘍,有禱輙應。漢建武間,守臣以聞,遂崇奉之旁邑,皆立廟。宋時建廟于汴京顯仁坊,建炎南渡,有商立者,携神像至杭州,舍于吳山看江亭,因以為廟,額曰恵應。咸淳、徳佑累封王爵,兩廡繪二十四僊醫,相傳佐神農氏採藥者也,當宋時,頗著靈異。有處州葉生,奉神甚虔,下第不能歸,謂同舍曰:"明當禱皮塲,乞錢三萬。"衆皆哂之。及還:曰:"神許我矣。"明日薄暮,有近郡太守以三萬招館客,衆以失意,不欲徃,葉亟徃自獻,得錢,符昨數。瀕行,須一力荷擔,又徃禱之,喜曰:"神許我矣。"既裝束,杳然無人,乃令齋僕齎行。同舍曰:"此僅可抵江下,奈渡江何?"葉生曰:"吾所恃惟神,他非所慮也。"長揖徑出。至午,齋僕回舍,云葉上舍登舟,時一鄉夫自江西來,云與隣居,欣然随去矣。衆皆異之。數日,同舍生自越州回,乃與葉生同舟者,云是日中流,風作檣仆,舟中人驚怖欲死,而葉生熟睡齁齁也,俄而風正檣起,舟人言危時見金甲巨人,仗劍坐篷上,葉生竦然曰:"此吾所奉皮塲大王也。"啓笥出繪圖,舟人驚服。
承天靈應廟,舊為天地水府三官堂,故俗稱三官廟。宋龍徳三年建,名玉虛觀。紹興四年,改冲天觀,尋燬。端平三年重建,改賜今額。有天開圖畫閣、清暉亭。元末燬。洪武二十三年,道士嚴一清重建。弘治七年,道士沈玄理、章徳芳相繼修之。元吳訥登吳山留題承天觀詩:
滿目盡樓臺,路從山頂來。潮生沙岸没,雲破海門開。官舍籠鵝去,道人騎鶴回。題詩向何處,石壁掃蒼苔。
東軒詩:孤客憑危正惘然,江南春盡落花天。海門黒送千艘雨,城郭青炊萬竈煙。燒藥金爐猶伏火,射潮鐡箭久離絃。伍員白馬今何在,幾處荒臺野鹿眠。
宿承天觀用楊廉夫韻詩:承天觀裏開圖畫,吳越山河一覽中。半夜月明湖水白,五更日出海門紅。綵船春晚笙歌歇,粉堞風髙鼓角雄。十二阑干都倚遍,歸心飛過大江東。
劉伯温承天觀詩:吳山頂上承天觀,玉牒金符鎮地靈。百尺樓臺依斗極,九霄風露出窻櫺。江聲洶湧蛟龍闕,雲氣虚無翡翠屏。見説蓬萊恰相對,僊凡只在隔滄溟。
張伯雨清暉亭詩:萬瓦連雲人世罕,一鷄啼日海波紅。欲窺倒影青冥外,故着危亭紫翠中。
石佛山、海会寺。
石佛,西聨寳山,南面瑞石,舊有大乗石佛寺。宋嘉熈間,僧鑿石為三佛。元至正間,河西僧多爾濟募縁,莊嚴建寺居之,改名智果院。
海会寺,吳越王建,舊名石佛智果院。宋大中祥符間,改名積善海会寺。嘉泰間燬,至正間重建。平章庫庫子山書大海会寺額,御史大夫慶通書觀音寳殿額。成化十年火,踰年,僧浩中重建,其下有康張廟,以奉威濟善利孚應昭烈康元帥、東平忠靖洪濟景祐張元帥。
寳山、百法寺、報功祠、寳奎寺、玄妙觀、施公祠、忠節祠、真聖觀、普光庵。
寳山,東接石佛山。蘇子瞻同秦仲二子遊寳山詩:
平明巳報百吏散,半日來陪二子閒。立鶴低昂煙雨裏,行人出没樹林間。
寳山新徑詩:藤梢橘刺元無路,竹杖棕鞋不用扶。風自逺來聞笑語,水分流處見江湖。回觀佛國青螺髻,遍踏僊人碧玉壺。野客歸時山月上,棠梨葉戰暝禽呼。
百法寺,在石龟巷,宋建炎初,僧寳寧建。有大佛半身,依山鑿石為之。淳熈十四年,賜額廣潤。元時,改額百法,趙子昂書。元末燬。皇明天順元年,僧道冲重建。
寳奎寺,在寳山頂。宋丞相喬行簡故第。竒石峭拔,東望海門,如在咫尺。紹定間,理宗幸其第,書見滄二字賜之,勒之崖石,遂舍宅為寺,以寳奎請額,詔從之。元季燬。皇明弘治間重建,尚書洪鐘為之記。郡人茅瓉讀書寺中,嘉靖十七年狀元及第,因號見滄,而作亭覆石上。
玄妙觀,在石龟巷。唐末,為紫極宫。梁開平二年,改真聖觀。宋天禧中,郡守王欽若奏徙天慶觀額于此,理宗書天慶之觀以賜。内有真宗賜王欽若詩、髙宗書《道徳經》石刻。元時改玄妙觀,尋燬。洪武間,有陳四者佃其西之半,陳無子,捨道士俞復中,重拓之,觀始復舊。後有石洞,幽雅隂寒,夏遊最快。先是,觀中有蕉花一株,以盛衰卜休咎。方玄妙改額時,蕉花盛開,有趙道士居之。一日,羽客來訪,趙適他出,客題詩蕉葉云:
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隣小圃碧蓮開。天風香霧蒼華冷,名籍因由問汝來。
又曰:白雪紅鉛立聖胎,美金花要十分開。好同子徃瀛洲看,雲在青霄鶴未來。
識者以為吕洞賓也。自是士夫題詠甚多,今摘其著。張翥詩:
逺别仙人黄石翁,一龕香火領祠宫。青衣洞僻荒苔雨,白馬山寒古朩風。金鼎空歌聲渺渺,蒲團宴坐息濛濛。不知巖客重來否,零落蕉花石沼中。
吳全節詩:榴皮書壁走龍蛇,池上芭蕉又見花。北闕恩承新雨露,西湖光動舊煙霞。春風日長玄都樹,秋水星回碧漢槎。脩月功成三萬戸,蘃珠宫裏誦南華。
吳伯尚詩:吳山宫闕碧巃嵸,歸去還棲第幾峰。身上衣如華表鶴,手中笻是葛陂龍。題詩嘗見仙人過,採藥惟應海客逢。聞有著書藏石室,何年為啓白雲封。
歐陽玄詩:羽衣榮捧紫芝泥,除道松闗驛馬嘶。水國飛符驅海鱷,雲房解榻聽天鷄。月中桂子吹香送,池上蕉花與屋齊。珍重穀城黄石老,輕身許我躡丹梯。
葉明誠詩:黄石山人白玉冠,手持千嵗青琅玕。吐吞日月脩内景,呼吸風雨來雲壇。蕉池春漲煙霧濕,松几仙筆蛟龍盤。天香滿袖騎鶴去,鷄犬夜夜聞雲端。
揭徯斯詩:誰道錢唐非昔日,神宫僊舘參差出。天慶已開玄妙門,桃花猶結千年實。仙人巖客題詩處,道士著經曽姓禇。舊人雖有馬先生,年幾一百猶童孺。永昌門外浙江潮,趂潮暮暮復朝朝。仙人一去不可招,蓬萊願徃那能橋。錬師歸領祠宫事,淨洗塵心養真氣。滿城煨燼猶哭聲,空有吳山千丈翠。
施公廟,在石龟巷口。其神曰施全,宋殿司小校也。紹興二十年二月,全憤秦檜奸邪誤國,俟其入朝,懐刅刺之,不克被執。檜罵曰:"汝病心耶?"全曰:"丞相病心耳。通虜欺君,戕剥忠義,非病心何以有此?"檜大怒,命磔於市。郡人且哀且憤,詬曰:"此不了事漢也。"相與立祠祀之。歴元季燬。國朝天順間,重建忠節祠。皇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員等建以祀吳行人伍公員、唐僕射禇公遂良、宋少保岳公飛、明太傅于公謙者,事見各祠墓紀中。先是,弘治十年,御史姚壽建忠節坊,為亭貯碑,以記其事。嵗久亭圮,至是建祠,而御史傅鳳翺定以毎嵗八月十五日致祭。
真聖觀,後唐乾符間建,吳越王改兩浙老君廟。元季燬。皇明正統九年重建。
普光庵,在忠節祠北。元元統間,丞相莫華捨地,僧法藏建。有玉壺池、吳波泉。
七寳山、通玄觀、七寳庵、定水寺、開寳仁王寺。
七寳山,在宋天慶觀後,今白馬廟巷之西,舊有寳嚴院、廣嚴院、櫻桃園,並廢。寳嚴院,唐清泰二年錢氏建,名瑞隆。宋治平二年,改今額。有垂雲亭、借竹軒,秦少游曽宿軒中,夢天女以維摩像求贊。淳祐間,建佛閣,理宗書無量福海四字扁之。蘇子瞻佐郡時,有雲闍黎者,寓院中,閉戸十五年,謝絶人事,日禮《觀音經》,忽一日,留偈端逝。偈云:
誦經一字禮一拜,頭白眸眵坐塵界。天鷄臨夢啼一聲,明月一輪觀自在。
子瞻弔之詩云:雲師來寳山,一住十五秋。讀書常閉戸,客至不舉頭。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憂。我初無言説,師亦無對酬。今來復扣門,空房但颼飀。云已滅無餘,薪盡火不留。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所遇孰非夢,事過吾何求。
廣嚴院,吳越王清泰元年建,本名瑞慶。宋治平二年改額。其時有雙竹甚竒,透枯樹腹中,自其頂出,森然並竦。司馬文正公賦詩云:
雙幹格枯腹,青青凡幾霜。龍騰雙角直,鯨噴兩鬚長。既欲尋支遁,安能問辟疆。屢來非别意,未與此君忘。
南渡後,分院基之半為御厨營。景定初,重建櫻桃園,宋時採含桃以薦太廟者。
通玄觀,紹興二十九年,内侍劉敖入道修真,結庵於此。髙宗御書通玄二字榜之,賜名能真。内有壽域樓、萬玉軒、望鶴亭、謁斗壇、白鶴泉、鹿泉。皇明嘉靖間,法師徐道彰重修,其徒郁存方修志。存方禱雨祈晴,徃徃靈騐。觀中修竹荫庭,赤日無暑。虞伯生詩:
仙壇遙接上真宫,楚越閩洋一望中。南北髙峰雲杳靄,東西天目雨溟濛。金輪旋動仙音作,樓閣縈廻複道通。雲鶴仙人無定跡,飈輪時轉望三峰。
張翥詩:羽蓋翩翩下九重,江鄉秋晚滯仙蹤。信傳真府憑青鳥,劍舞瑤臺走碧龍。頃刻風雲興五嶽,須臾雨澤慰三農。慇懃欲問参同契,雙舄遄飛未易從。
七寳庵,元延祐間道士玄谷建。至正間,貝一黙重修。
定水寺,宋乾道八年,建於萬松嶺。嘉定八年,移清波門外。元至元十三年,築城,徙七寳山。
開寳仁王寺,宋汴京開寳寺有仁王院,髙宗南渡,僧慧照随駕,卓錫於此,遂建寺如汴京。紹熈二年賜額。景定五年燬。皇明景泰間重建,尚書孫原貞記。薩天錫登横山閣詩:
千尺青蓮座,煙霞擁地靈。山川幾兩屐,日月兩浮萍。鳥度天垂海,龍歸水在瓶。深堂説法處,應有石頭聽。
三茅寧壽觀、雲居聖水寺。
三茅寧夀觀,在七寳山東北,本三茅堂。相傳三茅君長盈、次固、季衰,秦初咸陽人,得道成僊,自漢以來崇祀之。宋紹興二十年,因東京舊名,賜額曰寧夀觀,并畀古噐。其一漢鼎,髙尺有九寸,廣尺,兩耳旁出,曲上三尺牛首,識云"有漢建元三年八月,作牛鼎,祀太室。銘曰:惟甲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宗噐。審厥象,作牛鼎。格於位室,從用饗億。寧神休惟帝時,保萬世其永頼"。其一唐鐘,識云"丙辰九月二十四日,常州澄清觀女冠王玉僊作,河東薛泚為之銘,曰:上徳願而鑄洪鐘,僊聖依而人天從。霜朝聞兮窈窕,月夜聽而舂容。蓮花生而腰浄,頂衘繞于盤龍。響上徹于天外,聲下徹于九重。庶長空于鬼獄,魔屏跡而潛踪。"其後忽失所在。紹興間,有鐘震於太湖。濱湖緇黄,競舟迎之。獨澄清觀舟至,凌波而上,一引出之,視之乃本觀唐時物也。守臣以獻,賜之觀中,聲徹雲表。孝宗朝出金帛度牒易之,置禁中。洪武七年三月,錢唐知縣朱復以廢銅鎔之。其一禇遂良小楷《隂符經》。景定庚申,理宗以賈似道有江漢功,賜金帛百鉅萬,不受詔,就觀取《隂符經》酬之。觀燬于元至元辛巳。洪武初重建。成化十年,建昊天寳閣,棟宇翬飛,金碧騰煥,環盻江湖,渺歸睫底。王元章詩:
層巒開逕隠空青,勃窣槃跚眼力生。蘿磴曉風留宿雨,石林寒竹動秋聲。城隍下瞰紅塵海,樓閣髙標白玉京。夜静何人吹鳳管,碧桃千樹月華明。
薩天錫詩:揚子江頭春水漲,三茅觀裏碧桃開。道人不問天南北,夜半月髙騎鶴來。
雲居、聖水,本二寺也。雲居庵者,宋元祐間僧了元建;聖水寺者,元元貞間僧明本建。明本立約,其徒不置恒産,惟資化縁,為僧家風味。至大間,沙門指月拓基廣之,掘地四尋,得眢井,甓甃堅好,中有佛首三枚,諸相具足,遂塗金事之,名曰三佛泉。巴西鄧文原為之銘曰:"我觀大地,積水所載。孰疏鑿是,太虛無外。掘地及泉,視之縈帶。如履冥塗,破諸障礙。其源淵谷,其泻湍瀬。不止不流,以與井会。瑞相見前,示我三昧。彼壊者石,實相不壊。是實相故,遍恒沙界。以一勺甘,除世渴愛。是相是水,無在不在。我作銘詩,以警盲瞶。"洪武二十四年,併聖水于雲居,賜額曰雲居聖水禪寺,内有聽松軒。了元號佛印,善詼諧,以禪為戱;明本號中峰,又號幻住,博渉經史,洞徹法源,為文操筆立就。祝髮時,有故宋宫人楊妙錫者,以香盒貯髮,舍利叢生,遂建塔寺中,久廢。成化間,僧文紳修復。有小像一幅,神氣如生,相傳為中峰自寫。上有贊云:
幻人無此相,此相非幻人。若喚作中峰,鏡面添埃塵。
張仲舉秋日遊聖水寺詩:髙處見滄溟,西風吹酒醒。潮來一片白,山擁萬重青。草朩如浮動,煙塵忽杳冥。登臨不可極,吟思滿秋汀。
夏原吉詩:誰闢雲居境,峨峨瞰古城。西湖晴送碧,上竺晚分青。經鎖千函妙,鐘鳴萬戸聲。此中真可樂,何必訪蓬瀛。
金地山、城隍廟、梓潼帝君廟、火徳星君廟。
金地山,舊有妙果尼寺,今廢。
城隍廟,宋已前在皇山,舊名永固。紹興九年,徙建於此。宋初,封其神為保順通恵侯。咸淳間,加輔正康濟廣徳顯聖王。元時,繪神之夫人子孫像于後寢。洪武元年,詔天下各府州縣城隍之神,止稱本號,前代封稱咸革,并去其像。兹廟正神已易朩主,寢殿繪像猶存。宣徳間,御史吳訥奉詔毁之。
梓潼帝君廟,俗稱文昌祠。神初祀于蜀,唐玄宗幸蜀,封神左丞相。宋元祐二年,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禄帝君。嘉熈間,蜀破,民多徙錢唐。而蜀人牟子才等,遂請立廟于吳山。其傍立二童,俗稱天聾、地啞者是也。方神在蜀時,吳曦將叛,前事之數月,神思昏擾,夜數躍起寢中,叱咤四顧,或終夕不得寢,意頗悔,欲但已。其弟睨力慫慂之,曰是謂騎虎,顧可中道下耶?曦家素事梓潼,自璘、玠以來,有禱輒騐,乃齋而請。是夕,夢神坐堂上,已被赭。王謁焉,因告以逆,且祈卜年之修永。神不荅,第曰:蜀土已悉付安丙矣。又曰:安丙才足辦此。既寤,大喜。蓋丙判隆慶府,曦偽授丞相長史,託以腹心。丙陽順而隂圖之,結楊巨源、李好義等,勒兵誅曦。其他靈騐,不可縷數。元末燬。國初重建,徐一夔作疏云:"文昌祠,在蜀之潼川,實司科舉之事。宋南渡後,有祠在吳山之巔,蓋蜀士赴舉者所創也。自經兵變,頽圮弗治。聖朝更化,首詔科舉取士,乃者賓興,而浙司得人為盛。此皆神明隂佑斯文所致。而揭虔妥靈之地,弗致崇嚴,庸非斯文之恥乎?用持短疏,徧咨同志之士,共修葺之。伏以英靈發現,肇迹逺在東川;神氣流通,降祥乃及西浙。屬文運方興之日,應國家急材之需。相我士於棘闈,悉登名於桂籍。嵯峨遺廟,尚左江而右湖;寂寞神棲,乃旁穿而上漏。既蒙隂隲之賜,敢忘昭報之忱。爰務重修,有干同志。白騾數至,定驚棟宇翬飛;黄榜多賢,共賀人材軰出。尚資靈貺,助我皇家。"
火徳星君廟,大火為宋分野,宋以火徳王。故南渡後,建廟于此,以奉熒惑之神。洪武中布政使王鈍、永樂中叅政易昶相繼重建。今郡人禳火者,皆就廟中,蓋遺俗也。
瑞石山、槖駝峰、雪風洞、瑞石泉、紫陽庵。
瑞石山,秀石玲瓏,巖竇窈窱。寒泉涓瀝,匯為澄泓者,徃徃而有。清幽徹骨,空翠撲肌,湖山奥區,罕與倫比。
槖駝峰,峭削凌空。雪風洞,谽谺曲徑,履舄所渉,栩栩然覺有僊風焉。薩天錫詩云:
天風吹我登駞峰,大山小山石玲瓏。赤霞日射紫瑪瑙,白露夜滴青芙蓉。飄飄雲氣穿石屋,石上凉風吹紫竹。掛冠何日賦歸來,煑石篝燈洞中宿。
紫陽庵,宋嘉定間,邑人胡傑居此,建集慶堂。元至元間,道士徐洞陽得之,改為紫陽庵。其徒丁野鶴,棄俗全真,一日,召其妻王守素入山,付偈云:
嬾散六十年,妙用無人識,順逆兩俱忘,虛空鎮長寂。
抱膝而逝。守素遂奉其屍而漆之,端坐如生,亦束髪為女冠,不下山者二十年。薩天錫贈之詩云:
不見遼東丁令威,舊遊城郭昔人非。鏡中人去青鸞老,華表山空白鶴歸。石竹淚乾斑雨在,玉簫聲斷綵雲飛。洞門花落無人到,獨坐蒼苔補道衣。
其庵久廢。皇明正統甲子,道士范應虛重建,作玉虛、望江二樓,聶大年為之記。
瑞石山之左,宋有太廟。紹興四年,建正殿七楹,為祏室十有四,以奉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其後益以髙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凡十三主,欽宗則缺而不祀。設七祀,位于殿下横街之北,以祀司命、戸、竈、中霤、門、厲、行;設配享功臣,位于横街之南,太祖則趙普、曹彬,太宗則薛居正、石熈載、潘美,真宗則李沆、王旦、李繼隆,仁宗則王曽、吕夷簡、曹瑋,英宗則韓琦、曽公亮,神宗則富弼,哲宗則司馬光,徽宗則韓忠彦,髙宗則吕頥浩、趙鼎、韓世忠、張俊,孝宗則陳康伯、史浩,光宗則葛邲,寧宗則趙汝愚。
寳蓮山、青衣洞、青衣泉、重陽庵、寳成寺。
寳蓮山,與七寳山相連,舊有寳蓮寺。宋嘉定間,楊節使廢而為園,徙寺于豐豫門外。
青衣洞,相傳昔有人至洞口,見青衣童子,姣好如玉。訊之不應,逐之不見,但聞洞中風雨之聲,股栗而出,遂名青衣洞。洪武中,常徳丁啓東至杭州,夢羽人携一童子詣啓東,云以此子為君之子,問所從來,則云青衣洞。翌旦徃青衣洞訪之,見有童子塑像,儼然昨所夢也。踰年生子曰潤山,啓東為之建亭覆泉上。宣徳中,潤山以賢良舉為閩縣主簿,道杭州,為之建殿宇。
青衣泉,淅淅出石罅,清鑒毛髪。崕壁鐫有唐開成五年南嶽道士邢令聞、錢唐縣令錢華、道士諸葛鑑八分書題名,傍鑴佛像及大字《心經》。山頂巨石墜下,有石承之,若餖飣然。前有石門,上横石梁,壁間皆細字水波文,不知何年洚水至此。宋慶元間,韓侂胄賜第寳蓮山下,建閱古堂,砌瑪瑙石為池,引泉注之,名閱古泉。陸務觀記云:"韓府之西,繚山而上,五歩一磴,十歩一壑。崕如伏黿,徑如驚蛇,大石礧礧,或如地踊以立,或如空翔而下,或翩如將奮,或森如欲搏。名葩碩果,更出互見,壽藤怪蔓,羅絡蒙宻,地多桂竹,秋而華敷,夏而籜解,至者應接不暇,左顧右盻,則呀然而江横陳,豁然而湖自獻,天造地設,非人力所能為者。其尤勝絶之地曰閱古泉,在溜水亭之西。繚以翠麓,覆以美荫,又以其東向,故浴江之日,既望之月,泉輙先得之。袤三尺,深不知其幾也,霖雨不溢,久旱不涸。其甘飴蜜,其寒氷雪,泓止明清,可鑒鬚髮,而游塵墜葉,常若有神物呵护屏除者,朝暮雨暘,無時不鏡如也。泉上有亭,又中置瓢,可飲可濯,尤於烹茗釀酒為宜,他名泉皆莫逮。公常與客徜徉泉上,酌以飲客,時游年最老,獨盡一瓢,公顧而喜曰:君為我記此亭,使後知吾軰之游,亦一勝也。游按,泉之石壁有唐開元五年道士諸葛鑑八分書題名,蓋此泉湮伏弗燿者幾四百年,公乃復發之,而閱古蓋先忠獻王以名堂者,則泉可謂遇矣。游於告老之後,視道士為有愧,其視泉尤有愧也。幸旦暮得復歸山,幅巾短褐,從公一酌此泉而行,尚能賦之。"
寳成寺,晉天福中,建名釋迦院。宋大中祥符間,改額寳成寺,有石觀音羅漢像。壁間有蘇子瞻寳成院賞牡丹詩:
春風小院却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應問使君何處去,憑君説與春風知。年年嵗嵗何窮已,花似去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
詩鐫石壁,筆法甚遒。其旁有嵗寒松竹四字,乃成化間吳東升題者。
清平山、開元寺。
清平山,在仁孝坊,舊有煙霞閣,四壁畫古賢像,多名人題詠,今廢。巷内有郭兒井。
開元寺,唐玄宗時建。宋建炎間,徙建於西湖。元季兵燹,復徙故址,皇明正統五年,禮部尚書胡濙記。劉士亨贈寧和尚詩:
清平山下古叢林,主席知師道行深。菩薩毎分香積飯,伽藍常护給孤金。誦餘千偈燈生暈,坐斷諸縁樹轉隂。愧我未能修淨業,塵勞空役利名心。
寳月山、蛾眉山、淺山、竹園山。
寳月山,在布政司對。舊有寳月寺。上有黒龍潭,深窈如井。
蛾眉山,在寶月山西,有八眼井。
淺山,有漾沙坑、紫坊嶺。宋有七官宅、楊后宅、大佛寺,後改為糧料院。
竹園山,在今府治之西南,吳山一脈,獨趨而北,隠隠隆起,宋安撫趙與筹建閣其上,平鑑西湖,扁曰竹山閣。
●西湖遊覽志巻十三
南山分脉城内勝蹟
城闉
鳳山門、候潮門、永昌門、清泰門、慶春門、艮山門、湧金門。
鳳山門,在城南,與北闗門對,俗稱正陽門。又東南二里許,宋有嘉会門。南迎鳳凰山,為禁垣,北闕有和寧門,入和寧門,透大内,直南有麗正門。杭州城垣,創於隋楊素者,周廣三十六里有竒;廣於錢鏐者,七十里。元時禁天下修城,以示一統,而内外城隍,日為居民所平。至正十六年,張士誠陷姑蘇,據浙西五郡。十九年,發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夫,復築焉。晝夜併工,三月而完,城周六千四百丈有竒,髙三丈,厚視髙加一丈,而殺其上,得厚四之三焉。舊城包山距河,故南北長;時則自艮山門至清泰門以東,視舊則拓開三里,而絡市河於内;自候潮門以西則縮入二里,而截鳳山於外。禮部尚書貢師泰為之記。明興,遣曹國公李文忠將兵取杭州,守將潘元明納欵,城隍皆如元舊。宋時,和寧門内有學士院,院内有玉堂、摛文堂。王仲衡詩云:
玉堂晝永暑風微,簌簌飛花落小池。徙倚幽欄憑問訊,夏鸎飛出萬年枝。
候潮門,在城東而近南。宋時有便門、保安門,今廢。
永昌門,在城東。宋名新門,俗稱草橋門。
清泰門,在城東。宋名崇新門,俗稱薦橋門,又稱螺螄門。
慶春門,在城東。宋名東青門,俗稱菜市門。門之左,宋有皇城司營,武安泉水甚佳。
艮山門,在城東而近北。俗稱壩子門。艮山者,南山之盡脈也,髙不踰尋丈,今已陵夷,莫可指索,沿城五六里,漫為平原,土沃疇腴,禾蔌芃茂,蓋餘氣之散衍耳。
湧金門,吳越王建。門内有湧金池,金華令曹杲所鑿也。
衢巷河橋
入鳳山門而北,至鎮海樓,其街之東為雲錦橋、羲和坊、義井巷、集義巷、通江橋、懐信坊;西為仁孝坊、壽域坊、天慶坊、保民坊、長慶坊。
雲錦橋,宋稱六部橋,東通候潮門。大河之水,自龍山閘入鳳山水門,從南而北,首過此橋,次安和橋、黒橋、州橋、通江橋,会茆山河,次望仙橋、新宫橋、会小河,次三聖橋、佑聖橋、榮府橋、柴垜橋、積善橋、清泰橋、豐樂橋、油局橋、恵濟橋、仙林橋、登雲橋、梅家橋,折而西,次通濟橋、葛家橋、天水院橋,出武林水門、洗馬橋,抵徳勝壩。官商馳騖,舳艫相銜,晝夜不絶。六部橋之對,宋有六部。部各有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凡二十四司。吏部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遷叙、荫補、考課之政,封爵策勲、賞罰殿最之法,其屬四,曰尚左、尚右、侍左、侍右,曰司封,曰司勲,曰考功。戸部掌人戸、土地、錢榖之政,貢賦征役之事。其屬四,曰左曹、右曹,曰度支,曰倉部,曰金部。禮部掌禮樂、祭祀、朝会、宴饗、學校、貢舉之政。其屬四,曰儀部,曰祠部,曰主客,曰膳部。兵部掌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政,輿馬噐械之數,土地城隍、堡寨烽堠之圖籍。其屬四,曰兵部,曰職方,曰駕部,曰庫部。刑部掌刑法、獄訟、奏讞、赦宥、叙復之政,敕律章程之式,其屬四,曰刑部,曰都官,曰比部,曰司門。工部掌城郭、宫室、舟車、噐械、符印、錢幣、山澤、苑囿、河渠之政,營繕飭化之法。其屬四,曰工部,曰屯田,曰虞部,曰水部。其六部監門,紀部官卯未之出入,病疾之暫告,與謁制之可否,署在大門之内。又北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樞宻院。宋初,門下省設官十有一,侍中、侍郎、左散騎常侍各一人,給事中四人,左諌議大夫、起居郎、左司諌、左正言各一人。中書省設官十有一,中書令、侍郎、右散騎常侍各一人,舍人四人,右諌議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諌、右正言各一人。尚書省設官九,尚書令、左、右僕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其屬六部。蓋三省長官,加平章政事者皆宰相職也。初時,别置中書於禁中,與樞宻使對政,謂之兩府。事闗中書者,中書宣奉,門下省審覆,付尚書省施行;事闗樞宻者,樞宻宣奉,門下省審覆,付帥府施行。尚書、門下雖尊官,不得參襄宻勿,故中書之權特重。熈寧改制,以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官髙不除,而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建炎初,以左、右僕射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郎改叅知政事,而三省合為一體。乾道間,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至是,三省之名雖存,而官非初制矣。樞宻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邉備、戎馬之政,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設官十,樞宻使、知院事、同知院事、樞宻副使、僉書院事、同僉書院事、都承旨、副都承旨、檢詳、編修,而樞宻使類以宰相兼之。自僉書已上,皆謂執政。中為都堂,為兩府会議之所,刻《周官》一篇於正坐之屏,堂中刻累朝詔勑文劄,各有跋語。自諌議大夫而下,别為諌院。省院監門、封樁、安邉所俱在大門之内。
羲和坊,東通安和橋。東有勝安倉,即聖安寺故址。寺,元貞二年建。至正間毁,為軍噐庫。今為倉基。
義井巷,東通黒橋。
集義巷,東通州橋。宋時,與玉牒所、貴恕坊對。東有預備倉。
通江橋,本名慶元橋。其東,宋有都茶塲、雜買務、榷貨務、雄武營,北為太醫局,又東為保安門,今塞。橋之南為過軍橋,北為鄉義巷,東為三皇倉,舊為三皇廟。
懐信坊,俗稱糍糰巷,與長慶坊對,近朝天門而東至望僊橋者。其北,宋有裕民坊。
仁孝坊,俗稱清平巷,西通清平山、開元寺者。其對,宋有登平坊。
壽域坊,在白馬廟南,西通七寳山。山側,宋韓侂胄第。第近太廟,鑿山為園,僣擬宫禁。引青衣泉,注於閱古堂,秀石環繞,絶類香林、冷泉之景。有桃坡十二級,夜宴則殿巖用紅燈數百,出於桃坡之後以燭之。其巖洞最勝者曰雲岫,危峰隠石,淺灣深沼,窈窕渟泓,自比於洞天福地云。
天慶坊,宋稱太廟巷,俗稱蘭子坊巷。宋有大宗正司,以叙族姓昭穆,治其家政。其南有玉牒所、宗正寺。元時有榷茶提舉司。
保民坊,即城隍廟街,西通金地山。宋有司農寺、太府寺、將作監、軍噐監,諸司、諸軍審計司。司農寺,隶戸部,以幾察廪庾之出納。少卿張維記云:"漢置九卿,大司農其一也。今倣周制為六部,以戸部掌國計,而司農猶為列卿,贅矣。况倉儲出納,自昔太倉令主之,蓋大司農之屬,猶今之倉部也。以列卿而行太倉令,日惟倉部要束是聽,位雖尊,勢出倉部下。至於軍餉肅給,罷於奔命,世謂走卿,辱矣。"太府寺,掌軍國之經費與縣官之私養,奉帨幣,定權量,治鹽茗之劕劑,班内外之廪稍,覆其名數而鈎磨之,頒財用於受藏之府,周知入出,斥幣餘互市之積,以便貿易,比物奠價,俾從其抵,儲藥物以除札瘥,叙財幣以待上之賜,好制劵以通商賈。將作監,掌營繕之事,行都工作,多以京尹、畿漕分任之,故監官多闕員,凡臺省之久次,與郡邑之有聲者,寄徑於此,號儲才之地。軍噐監,掌繕諸軍噐械,其御前所用者,别有提轄,歸之殿司。諸司、諸軍審計司,分為二局,各乗財用稍食之數而会稽之,屬太府寺。
長慶坊,俗稱石龟巷,西通石佛山。宋有都奏進院,即智果院舊址也,掌王言出納與四方章疏。其南為三執政府,乃宰相私第也。内有四眼井。
鎮海樓,舊名朝天門,吳越王錢氏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髙四仞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歩,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横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闢,名曰武臺,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臺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於樓上,樓之髙六仞有四尺,連基而会十有一仞,貯鼓鐘以司漏刻。元至正間,平章喀喇慶通改為拱北樓。皇明洪武八年,行省劉、王兩叅政者失其名,改為來逺樓。既榜揭,遣拆字人張乗槎者徃視之,槎曰:"三日内主哀丧之事。"如期王母死,劉以厯日紙坐法。王延乗槎問故,對曰:"來帶丧形,逺從哀,帶哀形,旁之兩点相續者,淚形也。"頃之,參政徐本改為鎮海樓,詹孟舉署扁。其隂篆書吳山偉觀四字。成化十年燬,明年重建。疊構三層,阑楯周繞,巨鐘鼖皷,左右懸架。更嚴之夕,皷鼕角咽,按箭行籌,似落霄漢間,規制弘逺矣。趙子昻同慶通丞相上拱北樓詩云:
城上髙樓接太霞,令嚴鐘鼓寂無譁。提疆内向三千里,比屋同封百萬家。心在江湖存魏闕,身随牛斗泛僊槎。舉頭便覺長安近,時倚阑干望日華。
楊仲弘詩云:殷地鼓鼙迎日出,倚天梁棟傍雲浮北。瞻帝闕三千里,南控臣藩二百州。江海無波沉罔象,旌旗垂野駐貔貅。鸞廽麗榜多深意,繡衮於今有魏牟。
髙得暘詩:天府南來第一州,胥丘東起最髙樓。水分兩淛趨都会,地接三吳控上游。雲外鼓鼙嚴夜禁,城中車蓋樂春遊。玉堂政暇新題扁,彩筆飛光射斗牛。
自鎮海樓而北,至清河坊,其街之東折而北,為布市巷、沙皮巷,正東為興禮坊,西為吳山坊、融和坊、清河坊。
布市巷,宋時為貿布之所,東通望僊橋。
沙皮巷,舊名清平坊,宋時酒舘也,至今沽肆不徹。
興禮坊,西與清河坊對,東通新宫橋。
吳山坊,内有大井,周四丈,吳越時韶國師所鑿,品其水為錢唐第一。蓋山脈融液,獨源所鍾,不雜江湖之水,泓深瑩潔,異於衆泉。宋淳祐丁未,大旱,城井皆涸,獨此井日下萬綆,不減不盈,都人神之,安撫趙與筹立祠其畔。洪武初,叅政徐本立石,刻吳山第一泉五字,紀宋事於碑隂。内有金銀雜色魚長數尺者,或隠或顯,相傳來自井底泉眼中者。
融和坊,宋稱灌肺新街,内有灌肺嶺。
清河坊,與興禮坊對,宋有張循、王俊賜第在焉。俊封清河郡王,故稱清河坊。今改旬宣街。
自興禮坊而北,至賢福坊,為灌肺巷、通和坊、普濟巷、寳佑坊、五間樓。自清河坊而北,至文錦坊,為太平坊、恵民坊、巾子巷、中瓦巷、甘澤坊。
灌肺巷,西與融和坊對,内有灌肺橋,宋為珠子市。
通和坊,東通金波橋,宋有花月樓。又東為熈春樓、南瓦子,又南為抱劍營、漆噐墻、沙皮巷、融和坊。其西為太平坊、巾子巷、獅子巷,皆為瓦市,各有等差。酒客登門,則有提瓶獻茗者,謂之点花茶;登樓甫飲一杯,則先與數貫,謂之支酒。然後呼喚提賣,趕趂祇應者亦皆紛至,浮費頗多。妓家富者,酒噐沙鑼,冰盆火箱,粧盒之類,悉以金銀為之;帳幔裀褥,多用錦綺;噐玩珍竒,他物稱是。下此者亦競尚鮮華,自酒噐首飾,被卧衣服之屬,各有賃者。
普濟巷,東通普濟橋,又東為栁翠井。在宋為抱劍營地。相傳紹興間栁宣教者尹臨安,履任之日,水月寺僧玉通不赴庭叅,宣教憾之,計遣妓女吳紅蓮,詭以迷道,詣寺投宿,誘之淫媾。玉通修行五十二年矣,戒律凝重,初甚拒之,至夜分,不勝駘蕩,遂與通焉。巳而詢知京尹所賺也,慚怩而死,恚曰:"吾必敗汝門風。"宣教尋亡,而遺腹産栁翠,坐蓐之夕,母夢一僧入戸曰:"我玉通也。"既而家事零落,流寓臨安,居抱劍營。栁翠色藝絶倫,遂隶樂籍,然好佛法,喜施與,造橋萬松嶺下,名栁翠橋;鑿井營中,名栁翠井。久之,臯亭山顯孝寺僧清了謂淨慈寺僧如晦曰:"老通墮落風塵久矣,盍徃度之?"如晦乃以化縁詣栁翠,為陳因果事,栁翠幡然,萌出家之想。如晦乃引見清了,清了為說佛法奥旨及本來面目,末且厲聲曰:"二十八年煙花業障,尚爾耽迷耶?"栁翠言下大悟,歸即謝鉛華,絶賓客,沭浴而端化,歸骨臯亭山,從所度也。
寳祐坊,東通寳祐橋,其南,宋時有榮王府看街樓。
五間樓,在亨橋東,與三元樓對。宋時,民間市樓之有名者,曰三元,曰五間,曰熈春,曰賞心,曰花月,曰日新。其厨店分沽則有嚴厨、翁厨、任厨、陳厨、周厨、沈厨、鄭厨、康、沈、銀杓等店。毎樓各分小閣十餘,噐皆銀餙,各有私名妓數十軰,凭檻招邀,謂之賣客;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謂之擦坐;有吹簫、彈阮、息氣、鑼板、歌唱、散耍等,人謂之趕趂;有老嫗以小爐炷香為供者,謂之香婆。有以法製青皮、杏仁、半夏、(石宿)砂、荳蔻、小蠟茶、香藥、韻薑、砌香、橄欖、薄苛,至酒閣分俵得錢,謂之撒(左口右暫)。有賣玉面貍、鹿肉、糟決明、糟蟹、糟羊蹄、酒蛤蜊、柔魚、鰕茸、(鱼孱)乾者,謂之家風;有賣酒浸江珧、章舉、礪肉、龟脚、鎻管、宻丁、脆螺、鱟醬法鰕子魚、鯯魚諸海味者,謂之醒酒口味。凡下濟羮湯,任意索喚,雖十客各欲一味,亦自不妨。過賣鐺頭記憶數十百品,傳唱如流,即時供應,酒未至則先設看菜數楪,及舉杯則又喚細菜,如此屢易,愈出愈竒。歌管歡笑之聲,毎夕達旦,徃徃與朝天車馬相接,雖暑雨風雪,不少減也。
賢福坊,一名東文錦坊,俗稱壩東巷。舊傳江潮至此,有壩限之。東通平津橋,俗稱猫兒橋。
太平坊,東與通和坊對。
恵民坊,洪武十七年,置醫學於此。
巾子巷,舊名市南坊。
中瓦巷之南,宋時有武林園,通後市街,稍北為龍翔宫。
甘澤坊,與寳祐坊對。
文錦坊,西通三橋街者,俗稱洋壩頭。
自賢福坊而北,至羲和坊,為安平巷、永清巷、日新巷;自文錦坊而北,至夀安坊,為連二巷、修義坊、富樂坊、最樂坊、教睦坊、泰和樓、積善坊、秀義坊。
安平坊,東通方便橋。
永清巷,舊名蘭陵坊,俗稱水巷,東通永清橋。
日新巷,宋有日新樓,東通日新橋。
羲和坊,西與壽安坊對,東通芳潤橋。
連二巷,宋有連二茶坊。
脩義坊,俗稱肉市巷,又稱姜椒巷,西通軍將橋。
富樂坊,俗稱賣馬巷,内有狗兒嶺,今夷為平路。
最樂坊,舊名衆樂坊,俗稱虎跑巷。後通大瓦子,亦曰上瓦。宋時,瓦子有名者十有三,在城則南瓦、中瓦、上瓦、下瓦、蒲橋瓦;城外則便門瓦、候潮門瓦、小偃瓦、新門瓦、薦橋瓦、菜市瓦、錢湖瓦、赤山瓦、舊瓦、嘉恵瓦、新瓦、艮山瓦、羊坊橋瓦、王家橋瓦、龍山瓦,皆羣花所聚。蓋取聚則瓦合、散則瓦解之義也。
教睦坊,一名敦睦巷,其南宋有銀甕酒庫。
泰和樓,宋時城中官沽有八樓,曰和樂,曰和豐,曰中和,曰春風,曰泰和,曰西樓,曰太平,曰豐樂,皆屬戸部点檢所。樓各有庫,毎庫祇直數人,官妓數十人。飲客登樓則以名牌点喚侑觴,謂之点花牌;金銀噐皿取自庫中。徃徃學舍士夫所據,外人未易登也。
積善坊,俗稱上百戯巷,西通施水坊橋,内有幢子巷。
秀義坊,俗稱下百戯巷,内有東平王廟。
壽安坊,俗稱官巷,又稱冠巷。宋時謂之花市,亦曰花團。蓋汴京有壽安山,山下多花園,春時賞燕,爭華競靡,錦簇繡圍。移都後,以花市比之,故稱壽安坊。
自壽安坊而北,至衆安橋,其街之東為武志坊、戒民坊、新安坊;西為忠孝坊、修文坊、里仁坊、保信坊、定民坊、百福巷、弼教坊、十官宅巷、棗朩巷、資福巷、下瓦巷。
武志坊,東通李博士橋。
戒民坊,東通棚橋,宋為行刑地,故號鬼門闗,又曰隂山道。入巷,過棚橋,宋時謂之棚樓,粧点勾欄之所。其對為中和樓,乃銀甕中庫。元時平凖庫在焉。
新安坊,俗稱新安橋巷,有千勝將軍廟。
忠孝巷,俗稱崔家巷。
修文坊,西通洪福橋,宋有將作監。
里仁坊,西通鞔鼓橋,宋稱陶家巷。
保信坊,俗稱剪刀股巷。
定民坊,與戒民坊對,俗稱中棚巷。舊有棚心寺、佛牙塔、雙井。
百福巷,舊有百福院。唐天福中,錢氏建於城外。乾道五年,徙棚橋。至正間燬。
弼教坊,俗稱狗兒山巷。宋名睦親坊,今有睦親井尚存。有宗學在焉。先是,宋分宗子為六宅,宅各有學。南渡後,惟置睦親一宅。紹興四年,始置諸王宫大小學。嘉定九年,改宫學為宗學。凡曳籍玉牒者,無間親踈,皆肄業焉,三年一試,如太學法。有明倫、立教、汲古等堂,貴仁、立愛、大雅、明賢、懐徳、升俊等齋。自此而西,街之南為蕭相國祠,又西為金鈎巷;街之北為新慶巷,北通匾擔嶺,隠隠起伏,蓋南山之盡脈也。又西為花園巷,又西為洗麩橋。
十官巷,宋時有宗室之子十人居此,故名。
棗朩,巷西通石湖橋。宋時范成大所居,號石湖,故名。其北為結縛橋。相傳宋時下瓦勾欄,觀者雲集,時馬光祖尹京,令行禁止,得遺物者結縛于此,以待失者,故名。其東為匾擔嶺,宋為沂王府。
下瓦巷,亦曰北瓦,内有勾欄十三座。北有瓦子橋,舊名衆樂橋,
自興禮坊而東,至舊達達城,其街之南為沙皮巷、布市巷,過新宫橋,為夾墻巷;北為熈春橋街、清泠橋街、鍾公橋街、佑聖觀街。
新宫橋,俗稱宗陽宫橋。小河之水自新宫橋分派,從東而西,過鍾公橋、清泠橋,折而北,過熈春橋、灌肺橋、金波橋、普濟橋、保祐橋、巧兒橋、亨橋、舍人橋、方便橋、永清橋、日新橋、芳潤橋、李博士橋、棚橋、新安橋、度生橋、北橋、軍頭司橋、清逺橋、百萬倉橋,折而東,與大河合流,出武林水門,俗稱市河是也。其支派自觀橋而西,合清湖河,以北亦曰市河。
夾墻巷,宋時徳壽宫墻外委巷也。
熈春橋,宋有熈春樓、南瓦子。
清冷橋,南通沙皮巷,北通漆噐墻。
鍾公橋,通上下抱劍營。本名寳劍營,錢王屯軍之所。又北通集慶巷。
佑聖觀街,自宗陽宫折而北,東為廵鹽察院,北為市舶司。佑聖觀之東為武林驛,西為錢唐學、水亭子。
自清河坊而西,至杭州府治,其街之南為康裕坊、吳山坊、大隠坊、安榮坊、懐慶坊、豐和坊、龍舌頭,北為南新街、清望街、徳化街、十三灣巷、泰和坊、天井坊、文明坊。
康裕坊,俗呼八作司巷。宋有御史臺,中為臺厅,謂之朝堂,有御史閣位。厅以内為西監察位,又内為殿中位,又内為中丞、侍御史位。臺獄之門扁曰四推。南渡鮮置對,有屬臺官讞問者,則刑察就聽於大理之獄。
吳山坊,直北與後市街對,内有報恩寺。
大隠坊,一名小僊巷,宋徽宗時有處士徐奭居此,徵辟不起,賜號冲晦先生。
安榮坊,上通金地山,直北與華光巷對。
懐慶坊,由此以登寳月山者。
豐和坊,近龍舌頭,可通清波門者,在天井坊對。
龍舌頭,蓋當寳月、蛾眉兩山之際,蜿蜒而來,若龍舌之吐者。
南新街,内有憐忠祠。
清望街,舊名新街,即後市街。
徳化坊,舊有仁和衛。
十三灣巷,分東、中、西三道,内有恵安寺。
泰和坊,俗稱華光巷,亦稱糯米倉巷。
天井坊,在布政司右,舊名通淛坊,今廢。其對山有天井。按臨安舊《志》所載,城中之井,自相國而下,有名者六十;自吳山而下,有名者三十有一,初無天井之名。獨於黒龍潭,云在寳月山,一名天井山,天晴則潭水碧色,有雨則先期變黒,蓋指黒龍潭為天井也。嘉泰二年,清河坊大火,郡守丁常任行視火場,得潭井於御史臺西小巷中,深五十餘尺,廣十餘尺,淘甃清潔,甘泉迸盈,得建炎錢數十枚,其堙塞必在建炎後也。
文明坊,即中和坊,亦名淨因坊,閘兒頭從此而北。宋為樓店務。又北為戒子橋,元為燒鈔庫,今為黄册庫。又北為定安橋,宋有慈幼局、施藥局。慈幼局,淳祐七年建,凡民間遺棄小兒,有願收養者,月支錢一貫,米三斗,二嵗乃止;無人收養者,官為僱乳。有願子者,從官請之。施藥局,淳祐八年建,元時改為醫學提舉司,今併入都指揮使司。
杭州府前為宣化橋,其對為仁美坊、安阜坊,其西為流福坊。
宣化橋,宋時俗稱懊來橋,至今仍之,謂好訟者與作惡而被刑者,至此皆有悔心也。
仁美坊,俗稱石板巷,宋時有三通判衙。又東為水溝巷。
安阜坊,舊名近民坊。從此而南,有淨因塔,俗稱塔兒頭。
流福坊,在府西,水口透城外,引湖水從西而東,經府前至文明坊,折而北,過戒子橋、定安橋、凌雲橋、福寧橋、轉運橋,合湧金池之水。今水口雖淤,而條脈猶可考也。蓋宋已前自錢湖門至錢唐門引湖水入城者,為明溝五道,暗溝十五道。明溝者,一為清波閘,即流福水是也;二為湧金閘,即湧金池是也;三為集賢亭水筧;四為集賢亭後閘,今成化間所導經蓮花橋出曲阜橋者是也;五為菩提寺閘。暗溝者,李泌所開六井;沈文通所開南井;蘇軾所開新溝,通猫兒橋及雄武營者;而布政司前百獅池,西通西湖,東出水於普濟橋;又仁和學、府學前亦有暗溝,繞櫺星門出於凌雲橋者是也。餘不可考。夫久廢者固不可復矣,有踪跡可尋而坐視堙梗,非郡城之利也。
後市街,宋時為柑子團,有龍翔宫、孟太后宅、李皇后宅、全皇后宅、六眼井,直南與吳山坊對。先是,宋時車駕朝饗景靈宫,由御街過朝天門,經中瓦前直下;回則自洋壩頭横入龍翔宫,自太平坊出御街。寳祐癸丑十二月大火,遂從御街當中取大路直入右瓦,之右以為武林園,其左以為皇子忠王望湖樓。其時旅邸有題壁云:
龍翔宫闕壯皇都,鑾路縈廽枉徳車。天意也知明主意,故教刼火闢通衢。
沈公井巷,可通修義坊者。宋嘉祐中,郡守沈文通於六井之南引湖水,絶河東,至美俗坊,為大井,名曰南井。宋熈寧間,井廢,郡守陳述古疏湧金池為上、中、下,澣衣洗馬者不得及上池,列二牐於門外。其一赴三池而決之河,其一納之石檻,比竹為五筒以引之,並河而東絶三橋,入於石溝,注於南井。元祐間復廢,民率以七八錢買水一斛。蘇子瞻復命僧子珪治之,以瓦筒易盛以石槽。疏於朝,即以子珪之號號其井,曰恵遷井。井傍有奉慶院,宋嘉泰元年,僧智師建。又有小悟空寺,今廢。
大瓦巷,北通保康巷,元時詩婦朱淑真居此。
石榴園巷,通張司馬巷,國初有鎮撫司。
三橋街,東通文錦坊,西至湧金門,北通剪刀街,南過恵遷橋。
自羲和坊而東,至肅義街,過芳潤橋,其街之南為鐡線巷、普寧巷、豐樂橋、忠孝巷、雙井巷、安福巷;北為固寧巷、興忠巷、安平巷、馬市巷、昇平巷、南班巷。
芳潤橋,俗呼炭橋,宋時為藥市,又北為書坊,沿河而南為善履坊。
普寧巷,即柴朩巷,宋時有柴朩場,於此通薦橋,上中沙巷。
豐樂橋,宋有豐樂樓酒肆。其北有橘園亭,宋時此地多樹橘,號橘園。髙宗幸建康,於此登舟,作亭臨河,故稱橘園亭也。亭傍有夏皇后宅、十少保府。其南為狗兒山,隠隠地中,無可登陟。其東有常恵井。橋之上有華光廟。其北有青字營。
忠孝巷,舊名中沙巷。
固寧巷,内小巷曰諸投巷,相傳宋時行市,各有分地,而此巷獨無厲禁。其北為油局橋,宋時為油蠟局。
馬市巷,宋時為馬市,於此東北通南班巷、茅郎巷。
昇平巷,今為皮市,内有上四眼井、下四眼井、玉陽庵。
南班巷,宋時宗室子列南班奉朝請者居之。
自壽安坊而西,至井亭橋,其街之南為二僊巷、興徳巷、八僊巷、鑞作巷、成娘娘巷;北為花市巷、馬家營巷、新房廊巷。
二僊巷,元時詩人張光弼居之。胡虚白挽詩云:
二僊坊裏張員外,頭白相逢只論詩。今日過門人不見,小樓春雨燕歸遲。
興徳巷,南通神堂巷。
八僊巷,宋有八僊茶坊,其時茶坊之有名者,曰八僊,曰清樂,曰珠子,曰潘家,曰連二,曰連三。坊中挿四時花卉、名人圖畫粧点店面。所賣有七寳擂茶、饊子、葱茶或賣鹽豉湯,暑天則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之屬。盂杓盞子,皆以銀為之,亦同酒肆論一角二角。茶樓多富室子弟、諸司下直人等,会聚習學樂噐,上教曲賺之类,謂之掛牌兒人情。
鑞作巷,西連百子圖巷,成娘娘巷。宋時皇后無成姓,亦無賜宅於花市者,俗云神娘娘巷,豈訛而為成歟?
花市巷,宋時作鬻花朶者居之。今壽安坊兩岸多賣花之家,亦其遺俗也。
馬家營巷,錢王屯軍之所。北通修文坊。
自井亭橋而西,為甘泉坊、相國井。
甘泉坊,與井亭橋對。相國井有二,皆唐鄴侯李公泌所鑿也。自江潮避錢唐而擊西陵,沮洳鹵斥,化為平原,今之城市聚落,皆江流故地也。其水苦惡,惟負山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廣。唐宰相李泌,當徳宗興元時守杭州,始作六井,引湖水以濟民,其最大者在古清河,為相國井;其西為西井,又名化成井;少西而北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為方井、為白龟池;又北而東至錢唐縣舊治之南,為小方井。金牛之廢久矣;出湧金門,並湖而北有水牐二注,以石溝貫城而東者,相國、方井之所從出也;若西井則相國之别派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為匿溝湖底,無所用牐。此六井之大略也。長慶間,白居易纘鄴侯之績而浚治之,民以為利。宋熈寧間,六井皆廢,民苦逺汲,郡守陳述古命僧仲文子珪等董其事,發溝易甃,補苴罅隙,而相國之水清列溢流,千艘更載而貿之。元祐五年,蘇軾復引六井餘波至威果、雄武五營之間,創為二井。乾道三年,轉運周琮重加浚治。淳祐七年,安撫趙與筹自湧金門北至錢唐門水口所入,咸作石櫺,禁民不得植茭荷以穢水。咸淳間,内侍陳敏賢築室于靈芝寺前,劉公正于相國祠前洗馬,御史鮑度劾之,遂皆奪職。自宋迨今將三百年,曠廢不理,惟相國井、西井僅存。而城中之井無慮數萬餘,未必全頼六井也。唐宋守臣逓相修浚,旋復壅塞,蓋延引紆逺,則筒槽崩裂;而相國、西井至今不冺者,蓋有自然之源,不係于水口之修不修也。父老言:大旱若宋淳祐間,西湖龟坼,六井斷流,獨吳山大井,日下萬綆,逺近頼之。蓋自宋以前城市地脈猶帶江,滋故多苦惡。迨今去江日久,土膏融液,霖雨滲漉,鹵斥全消,渟釀甘淡,凡井皆良,故六井之利不顯。當鄴侯時,民之仰頼者,豈可同日語哉!過井亭橋而西,宋有俞家園、諸天閣、華嚴院、鶴林宫、激賞庫、卿監郎官宅。俞家園,在宋初皆荒池汚畆,茭稻雜植,行潦所歸,故諺云:俞家園,一雨便撑船。自為行都而閭閻輻輳,遂成平原。其南有九官宅。諸天閣、華嚴院,晉天福間建,尋燬。宋紹興三年重建,丞相梁克家手書《華嚴經》一部,建輪藏,仍作亭於相國井上。元末燬。鸖林宫,宋慶元間旱,道士劉友真者禱雨而應,遂請以所寓舍,崇奉天將,賜額曰鸖林。激賞錢庫,以供三省樞宻院公用者。庫西為小方井。其激賞酒庫,在錢唐縣南。
自泰和坊而北,至井亭橋,其河之東為普濟橋、侍郎橋、軍將橋、施水坊橋;河之西為油車巷、曲阜橋、欽善坊。
普濟橋,上有華光廟,俗稱斷河頭。合湧金之水,過恵遷橋、軍將橋、施水坊橋、井亭橋、洪福橋、鞔鼓橋、馬家橋、八字橋、石湖橋、結縛橋,折而東,過衆樂橋、衆安橋、度生橋,與市河合。宋咸淳六年,安撫潛説友因斷河堙塞,開至清湖橋,凡四千二百一十丈。
侍郎橋,宋真宗時工部侍郎郎簡所居。簡字叔廉,性和易,喜賓客,治園廬以蒔花木,導引服餌,顔如渥丹。善醫術,至老不衰,郡守孫沔表其里曰仁夀坊。
軍將橋,宋有茉莉園。
油車巷之西,宋有度牒庫、徳夀橋,今廢入織染局。
曲阜橋,在靈夀寺坊前,宋有韓樞宻府。
欽善坊,舊名聞善子巷,宋有柴場。
自井亭橋而北,過甘泉坊,至清湖橋,其街之東為洪福橋、鞔鼓橋、馬家橋;西為鮑生姜巷、清風坊、清河坊、癸辛街。
洪福橋之對,宋有紫雲坊。東有樞宻五房院,西有恵利井,又名玉蓮池,引湖水以入城者,水口在舊玉蓮堂基。北有楊和王府第。王名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紹興間賜名存中,代州崞縣人,從髙宗南渡,累立戰功,封和義郡王。髙宗假借諸將,而眷存中尤深。第當清湖、洪福兩橋之間,規制甚廣。自居其中,旁列子舍,皆極宏麗。落成之日,縱人遊觀,一僧善相宅,云此龟形也,得水則吉。時和王方被殊眷,從容為上言之,欲引湖水以環其居。髙宗首肯曰:"朕無不可,第恐外庭有言,宜宻速為之。"和王即督濠寨兵,且募民夫,晝夜作隂道引水,入自五房院,出自恵利井,蜿蜒縈遶數百丈,再宿訖事。未幾臺臣有疏言擅灌湖水私第,以象宫禁者,上曉之曰:"朕南渡初,羣盜蜂起,用覊縻策,刻印封之,所有淮、淛數郡,頼諸將宣力,羣盗悉平。朕籍土地外,府庫金帛俱置不問,故諸將有餘貲以治泉池第圃。以存中之功,雖盡賜西湖曽不為過,况此役已成,願卿等容之。"言者遂止。既復建傑閣藏思陵御劄,以御書風雲慶会四字扁之,蓋取大龟俯首下視西湖之象,以成僧說。自此百餘年間無火災。紹定間,其家捨閣于佑聖觀。相者謂龟失其首。次年五月大火,潭潭數百楹不數刻而燼云。
鞔鼓橋之對,宋有崇訓坊。
馬家橋之對,宋有孝慈坊。
清風坊,宋稱活水巷,有莊文太子府。
清河坊,宋稱古清河坊。
癸辛街,相傳楊和王建子第於府側,取癸辛方向其門,巷曰癸辛街。宋季周宻公謹居此,所著有《癸辛雜識》、《齊東野語》。元時有省府廣濟庫。洪武初,賜為曹國公李文忠宅。永樂間,籍於官。今為民居。
清湖橋,與洗麩橋分跨兩河,若八字然,故名八字橋。其水過安濟橋、安福橋、丁家橋、長生老人橋、紀家橋、車橋、長壽橋、新莊橋、師姑橋、中正橋,出城外。
●西湖遊覽志巻十四
南山分脈城内勝蹟
衢巷河橋
入湧金門而東,至三橋街。其街之南為湧金池、轉運橋、永安橋、恵遷橋,北為鑷子井、友助巷、焦雞巷、六房巷。
湧金池,吴越王時金華令曹杲所鑿也。楊蟠詩:
湧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經十萬家。
郭祥正詩:
衆沼皆涵璧,斯池獨湧金。寳光終夜見,不是月華深。
轉運橋,俗稱渡子橋。従此而南,為普安橋,在運司前,河西有桑園巷,併入運司。又南為福寧橋,與油車巷相通,併入織染局。又南為凌雲橋,在府學前。其對,宋有豐豫坊。
永安橋,在織染局前,宋稱臺後橋。
恵遷橋,一名金文橋。其南,宋有金文酒庫,内有羅漢洞,疊石嶇嶔,塑羅漢於其下。其里宋名善俗坊。又南為太常寺昭勲崇徳閣,繪趙普、曹彬等二十四人從祀太廟者。内有汲古泉,又名觀音泉,乃法慧寺舊井,宋時有石刻,云此泉清甘,雖旱不竭。故老相传,飲之,有疾者愈,宜愛护之。嘉泰改元,立石,今歸布政司。
鑷子井,在上方寺,南水口在湧金門外,城下有水門,成化十二年所開者,引西湖之水由柳洲寺後入城,過紅蓮花橋、白蓮花橋,出曲阜橋,合西湖之水。
友助巷,俗稱四條巷,北通洗布園。
六房巷,與臺後橋對,舊有如意橋,北為帳前營。
入清波門而東,至龍舌頭。其街之南為菜市巷、鐵冶嶺、郭璞井巷、金剛嶺巷、螺獅山巷、聮桂坊,北為聖祖巷、四條巷、石板巷、闗王廟巷。
鐵冶嶺,宋名豐寧坊南上雲居山者。街左仁静巷,宋有景獻太子府。嶺下有相公井,紹興間節度使趙密所浚。
郭璞井,相传晉郭景純所相度者。盖其時杭城苦斥滷之水,甘泉難得,景純善相地脈,故凡美井多託郭氏為名,土人訛為郭婆井。
螺獅山,一名狗兒山,上通烏龍潭。
聮桂坊,元至元間有周氏兄弟舉進士並登甲榜,故名聖祖巷。直北為荷花池。
四條巷,通塔兒頭。清波門之南,宋有錢湖門,今塞。門之内有牙兵寨、虎翼營、教駿營、騏驥營、白鱔井。
入候潮門,向西折而北,透永昌門大街,至下馬坡。其街之東,過諸家橋,為烏盆場巷、東花園、道義巷、大覺巷、髙陽閭巷,西為大營巷、官井巷、談郎步巷、撫寧巷、獅子巷、福地巷、大徳街、廣福巷。
候潮門,宋時西向,元時改西北向。入門,宋有都亭驛,驛左有打繩巷、侍從官宅。従此而西,直六部橋,稍北為州橋,有吴太后宅。元有金王總管府。候潮門之東,舊有茅山,髙可尋丈。有河經之,曰茅山河,入保安水門,過保安橋、過軍橋,折而北,合流通江橋。
烏盆場巷,南通水門。
東花園,宋時此地多名園。髙、孝兩朝嘗幸東園閱市,至今有孔雀園、茉莉園等名。
髙陽閭巷,俗訛為羔羊巷,内有慈雲寺。巷口為羊市。
大營巷,東通勝安倉。
撫寧巷,内有伏虎廟。
獅子巷,折北有祇園寺。
福地巷,折北有旌徳觀。國初,有浙西分巡道。其北通姚園寺巷。
廣福巷,舊名寨口巷。
馬坡巷,宋時稱馬婆巷,盖其時在城外,馬院近之,教駒逰牝皆于此地,故名馬坡耳。自東花園而南為上馬坡,北抵清泰門大街為下馬坡。
入永昌門而西,過昇仙橋,至望仙橋,其街之南為上馬坡巷、竹竿巷、總寧巷、武寧巷,北為保安巷、下馬坡巷、演教寺巷、什物庫巷、板兒巷、馬院巷。
竹竿巷,南通獅子巷,北對板兒巷。
總寧巷,俗稱竹椅巷,南通保安橋,北對馬院巷。
武寧巷,一名牛羊司巷。宋建牛羊司于此,掌御膳及祭祀之牲,有滌宫在赤山。
保安巷,俗稱水仙巷。
演教寺巷,内有演教寺。
什物庫巷,宋時建什物庫于此。
板兒巷,一名白花蛇散巷。北有景隆觀、靈順宫、金剛寺、安樂園、平安一橋、平安二橋、平安三橋,俗稱為鬭富橋,乃断河之水也。
馬院巷,宋建馬院于此,内有馬眼井。
望仙橋之東,宋有徳夀宫、蒋院使花園。紹興十五年四月,秦檜建第落成,初,望氣者言此地有鬱葱之祥,檜専國,實覬覦焉,請以為第。檜死,髙宗将倦勤,乃即第築新宫,名徳夀。紹興三十二年,禪位于孝宗,遷居之,以朝禁為南内,以此宫為北内。鑿池引水,疊石為山,象飛来峰,建冷泉亭,規制宏麗,詳見《偏安佚豫志》中。孝宗内禪,移居此宫,改名重華,後寧宗以奉憲聖太皇太后,改名慈福;夀成皇太后居之,改名夀慈。當髙宗時,得盤松一本于聚景園中,移植宫苑,竒秀絶倫,髙宗嘗自為賛曰:"天錫瑞木,得自嶔岑。枝蟠數萬,榦不倍尋。怒騰雲勢,静奏琴音。凌寒鬱茂,當暑隂森。封以腴壤,邇以碧潯。越千萬年,以慰我心。"又嘗躬製祭文,祈神保护,其文曰:"維淳熈五年,嵗次戊戌,十一月日,太上皇帝遣具階張宗尹,特設牲牢旨酒,珍果香花,致祭于本宫土地之神。神有百職,職各不同。典司草木,土示是供。我逰湖園,乃獲奇松。植之禁苑,百態千容。婆娑偃盖,夭矯騰龍。翠色凝露,清音舞風。醉吟閒適,予情所鍾。壅培封殖,久或力窮。鳥烏外擾,蟻蠧内攻。神其勦絶,勿使能終。精邪竊據,盜斧適逢。神其呵逐,勿使遺蹤。常令勁節,坐閱隆冬。堅踰五柞,弱異雙桐。厯千萬年,鬱鬱葱葱。牲牢旨酒,嗣錄汝功。尚饗。"
入清泰門而西,過崇新橋、春熈橋,至清泰橋。其街之南為水仙巷、安肅坊、崇新巷、南场巷、春熈巷、九曲巷、佑聖巷、義井巷、寧海巷,北為同徳坊、蒲場巷、崇新巷、石板巷、北場巷、熈春巷、豐禾巷、髙橋巷、忠孝巷。
安肅巷,南通下馬坡,内有香餅園、菩珠巷。
崇新巷,南通板兒巷。
春熈橋,一名装駕橋,相傳宋髙宗自越州渡江還臨安,泊舟装駕于此。盖其時橋在城外故也。土人訛為臧家橋。
南场巷,北對北场巷,内有假髻兠。
春熈巷,北對熈春巷。
九曲巷,對小學巷。
佑聖巷,南通佑聖觀。
義井巷,俗稱四眼井。《咸淳志》云水宜染紫。
寧海巷,俗稱林木梳巷。
同徳坊,南對安肅坊,北為北營。
崇新巷,自北而西為淳佑橋,直北為横河橋。
石板巷,内有葫蘆兠。
熈春巷,宋有雙茶坊。
豐禾巷,宋有豐禾倉。
忠孝巷,俗稱中沙巷,北通回回新橋,舟行上河者檥此。
入慶春門而西,至延定坊。其街之南為新開路、蒲場巷、普庵坊、瓦子巷,過菜市橋,為保信巷、舊城基、肅義坊、福佑巷;過蒲橋為上八界巷、下八界巷、清寧巷;過恵濟橋,為興忠巷、嘉新坊、延定巷。北為文東巷、清平街、花斗巷、信善巷、東清巷、忠清里、安衆巷、小福清巷、七寳巷、大福清巷、木場巷、醋坊巷。
新開路,舊名麻柴巷,又名刀茅巷。
瓦子巷,宋名菜市橋瓦。
菜市橋,舊在門外上唐,沙地宜菜,故宋時有東菜西水、南柴北米之謠。其河曰菜市河,又曰東運河,其源本通保安水門,自宋築徳夀宫而堙之,故稱断河頭也。其水過鬭富橋、春熈橋、淳祐橋、横河橋、慶春橋、壩子橋,出艮山水門。
保信巷,一名保寧巷,南通回回墳、中班街。
舊城基,元時禁天下修城,故杭城日毁。至正十九年,張士誠據兩浙,改築杭城,自艮山門至清泰門,展出三里,而絡市河于内,此其舊基也。
肅義坊,内有佛慧寺。
福祐巷,俗稱皮市巷,折而西南,有荷花池、紫瓊觀。
蒲橋東堍,宋為昌樂坊。
下八界巷,宋有崇恩延福院。
清寧巷,内通西北巷。
恵濟橋,俗稱鹽橋,宋時鹽船待榷于此,上有廣福廟,西堍宋為興徳坊。
興忠巷,南通豐樂橋。
嘉新坊,俗稱七郎堂巷,又稱祖廟巷。國初有鎮撫司。
延定巷,俗名糰子巷。
文東巷,北有潮鳴寺、回龍橋。
花斗巷,内有多佛寺。
信善巷,一名信扇巷。
東清巷,内有半爿寨、海螄溝。
忠清里,本名昇平巷,北為褚家堂。正徳十六年,里人胡世寧為都御史。時御史唐鳳儀按浙,欲為世寧建坊於門閭,世寧辭之,曰:"僕計偕時,已得坊費。後遭宸濠之難,被逮京師,當道義助,補前之缺。家人先後妄費,非有司不曾加恵也。豈敢瞞昧,再叨厚貺。竊念僕居近褚堂,以遂良故里得名;近世同里有王公琦者,厯官教職、御史、僉事,皆有政蹟,而清介絶俗,晚年休歸,枵腹以殁,諸孫見為傭工;項公麒者,厯官司務、員外郎,中文學,廉孝冠絶一時,而病歸,四十餘年,閉户以終,一子貧贅依人。蓋以俗尚通達而賤方介,以致二公泯滅如是也。此堂街口有平安坊,蓋取在籍坊名為額,今廢巳久。欲請于官復造一小石牌,上刻三公名氏,更題曰忠清里,以勵夫人,而後死者亦與有榮焉。"鳳儀從之。嘉靖二十六年,布政使李黙併勒世寧名于上。里内,東有樞密巷、鈐轄巷,宋有鈐轄司、威乙巷。西有大東門,轉南樓子營、鑿石巷、大夾道、小夾道、梅東巷。
安衆巷,内有青字營,錢王所立。
七寳巷,内有七寳寺。
醋坊巷,宋時有醋庫十二,一在此,一在府街後,一在菜市橋,一在小新營,一在棚北橋,一在洋壩頭,一在井亭橋,一在朝天門,一在三橋,一在龍舌頭,一在范浦,一在江漲務。
入艮山門,折而東南,為廣豐倉、廣積倉、淳祐橋巷、白洋池、田家灣、通濟橋、梅家橋。
廣豐倉,在艮山門内河西。
廣積倉,在艮山門内河東。
白洋池,在通濟橋東,周三里,深不可測,時有神物潜焉。宋淳祐丁未大旱,湖水皆涸,兹池汪濊如故,郡人趨汲之,至有攜鬻市中者。池上有張家寺。
通濟橋,俗稱梅東髙橋,其傍有臙脂橋。
●西湖逰覽志巻十五
南山分脈城内勝蹟
官署
巡撫都察院、巡按察院、巡鹽察院、清軍察院、布政使司、布政分司、都指揮使司、都轉鹽運使司、杭州府、杭州前衞、杭州右衞、仁和縣、錢塘縣、杭州府儒學、仁和縣儒學、錢塘縣儒學、織造府、吳山書院、市舶司、杭州府稅課司、武林驛、鹽倉批驗所、恵民局。
巡撫都察院,入裕民坊,在通江橋東,舊為清軍察院。嘉靖二十六年,以海寇擾越中,設都御史提督軍務,以此為行臺。
鎮東樓,舊名保安樓,總制新安胡公宗憲建。萬厯十一年,司馬銅梁張公佳胤重建,規制雄偉,為会城大觀,張公自為記。
巡按察院,在正陽門北。元時,置江南行御史臺,嵗遣監察御史二員,分巡省地。當時有兩察院,一在按察司右,紀家橋邉者,名北察院,守省御史居之;一在朝天門外,正陽門北者,名南察院,監燒緡鈔御史居之,即今所也。國朝嵗遣御史分巡浙江,則猶元時守省之職,而按察使、副使、僉事與御史参舉吏治,其初權等耳,乃今重内輕外,而激扬之權總歸御史矣。
巡鹽察院,在宗陽宫東,舊為太平興國护法寺基。南宋初,普照法師建。皇明正統三年,遣御史巡視兩浙,催督鹽課,遂改寺為行臺。
清軍察院,即今巡撫都察院也,舊為三皇廟廢址。先是,清軍御史寓西天寺。正徳間,改建于此。
布政使司,宋南渡初為殿司寨,尋改安撫司治,復改秘書省。元至元間,遷江淮行省于此,總兩浙、福建、江西四道,并開元宫址廣之。至正十九年,析福建一道置行省。國初,天兵平浙,因元舊,置浙江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参政、参議。十五年,割直隶嘉、湖二府來属,属府十有一,州一,縣七十五。司内有紫薇樓,門外百獅池,皆宋元故稱。蓋紫薇,中書省之號;而百僚師帥,亦宰相之法像也。樓後有山,疊石蒼翠,嘉樹森列,乃元時丞相伯勒齊爾布哈所治。山下有松化石,節理宛然,枯枿也。经厯司、照磨所、理問所、司獄司、廣濟庫,皆在司内。
宋秘書省,以藏累朝御著、信史、古書、彛器、名畫,汪京建于禁中。紹興初,寓法恵寺。十三年,始建于此。省内有右文殿、秘閣、國史院、道山堂、著作之庭、國史、日厯所、書庫、寳庫、羣玉堂、席珍亭、渾儀臺,其前有方等院。淳熈五年九月二十日,孝宗臨幸秘書省,賜丞相史浩以下官詩云:
玉軸牙籖煥寳章,簮紳侍列映秋光。宴開雲閣儒風盛,坐對蓬山逸興長。稽古右文慙菲徳,禮賢下士法前王。欲臻至治觀熈洽,更罄嘉猷為賛襄。
著作權禮部郎吕伯恭和云:麟閣龍旗日月章,中興再見赭袍光。仰觀焜燿人文盛,始識扶持徳意長。功利從今卑管晏,浮華自昔陋盧王。願将實學酬天造,敢効明河織女襄。
又獻詩二首云:麟臺髙柳識琱輿,共記中興幸省初。黄道再传天子蹕,青編重入史臣書。需雲下際君恩盛,晨露髙張樂節舒。若寫鴻猷參大雅,定非周鼓頌畋漁。
又云:紫清丹極與天隣,闔闢乾坤繫笑顰。獨為斯文回一顧,坐令吾道重千鈞。先王舊物參差見,列聖明謨次第陳。墨客區區感榮遇,豈知深意在彛倫。
周公謹《逰秘書省記》云:"乙亥嵗秋,監丞黄汝濟以蓬省勾点,邀予偕行。予于是具衣冠望拜右文殿,然後逰道山堂。堂故米老書扁,後以理宗御書易之。著作之庭,胡邦衡所書,曰蓬巒,曰羣玉堂,堂屏坡翁所作竹石,相传淳熈間南安守取之長樂寺壁間,去其故土而背施髹漆,匣以持獻曽海,曽殂,復獻韓平原,韓誅,簿録送官。左為汗青軒,軒後多古桂,兩傍環石柱。二小亭曰蓬萊,曰濯纓,曰方壺,曰含章,曰茹芝,曰芸香,射亭曰繹志,曰采良,門采良二字,莫知所出。登渾儀臺,觀銅渾儀。紹興間,内侍邵諤所為,精致特甚,色澤如銀如玉。此器凡二,一留司天臺,一留此,以備測驗。最後步石渠,登秘閣,兩旁皆列龕,蔵先朝会要及御書畫。别有朱漆巨匣五十餘,皆古今法書名畫也。畫皆以鸞鵲綾象軸為飾,有御題者,則加以金花綾。每巻表裏皆有尚書省印,防閑雖甚嚴,而往往以偽易真,殊不可曉。其佳者,有董源畫《孔子笑魚丘子圖》,唐摹顧愷之《洗经圖》,此二圖絶髙古。李成《重巒寒溜》、孫太古《誌公》、展子虔《伏生》、無名人《三天女》亦古妙。燕文貴紙畫山水小巻,極精。又闗仝山水,胡環馬,陳晦柏、文與可古木便面,亦奇。餘悉常品,不滿十焉。暇日想像書之,以為平生清賞之冠也。"
布政分司五,曰管糧道,在峨眉山麓;曰杭嘉湖道,在朝天門外,舊為巡視都察院,元時西天寺舊基也,延佑間,西僧班迪達降香普陀山,過錢唐,建此;曰金衢嚴道,在太平坊,舊為鎮守府後宅;曰温處道,在本司儀門外;曰寧紹台道,在運司河下。
都指揮使司,本元行宣政院也。洪武三年,置杭州衞都指揮使司。其時,徐司馬以其故址開建。八年,改為浙江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同知、僉事。而王誠、陳垣又拓大垣,廨遂以前右二衞附焉。其经厯司、断事司、司獄司皆在司内。
都轉運鹽使司,在湧金門内,本宋轉運司治也。太平興國二年,開署于鳳凰山雙門内。熈寧間,徙建今所,職司漕輓、訊訟牒、諏民利病,領郡縣學校,應詔選士,其權甚重,鹽課特其瑣事耳。元至正十四年,改為都轉運鹽使,専掌鹽課。國朝因之,設運使、同知、副使、判官、經厯、知事。
杭州府,自吳越王已前在鳳凰山下,宋南渡取為行宫,徙州治于竹園山浄因寺故址。元時,改為杭州總管府。皇明改為杭州府,設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属縣九。经厯司、照磨所、司獄司皆在府内。其府治正厅,元時扁曰宣化。後堂,宋時扁曰簡樂。洪武十五年,郡守阮友竹扁曰思政。嘉靖二十一年,郡守陳仕賢建别館于儀門之外,扁曰親賢。宋有中和堂、簡樂堂、見廉堂、聴雨軒、恕堂、愛民堂、承化堂、三桂堂、吏隠堂、講易堂、清明平軒、景蘇堂、玉蓮堂、香逺樓,並廢。中和堂,舊在鳳凰山府治,嘉定間,安撫趙時侃建之以存舊跡。簡樂堂,即今後堂是也。時光宗以太子領尹,奏書有"訟簡刑清,百姓和樂"之語。後二年,郡守胡與可乃摭簡樂二字扁于堂,且丐御書,司業薛元鼎為之記。見廉堂,咸淳間安撫潜説友得璽書,有"足見廉能"之褒,遂建堂而扁之曰見廉。聴雨軒,景定間安撫劉良貴建。恕堂,紹定間安撫金天錫建。愛民堂,淳祐間安撫趙與筹建。承化堂、三桂堂,嘉定間安撫袁韶建。吏隠堂,紹興間安撫張澄建。講易堂,即吏隠堂也,隆興初陳輝改建。清明平軒,潜説友建。景蘇堂,景定間安撫魏克愚建,以文忠公嘗守郡有治績也。玉蓮堂,亦舊府治所有,後守重建于此,魏克愚徙之錢唐門外,潜説友遂即其廢址,為香逺樓,髙出城表,平挹西湖,山翠横陳,芙蕖布渚,香逺而益清,為郡署最勝。
杭州前衞指揮使司,舊在錢唐門太平坊。洪武八年,徙都指揮使司大門之左,統五千户所。
杭州右衞指揮使司,舊在泰和坊。洪武八年,徙都指揮使司大門之右,統五千户所。
仁和縣,舊名錢江縣。吳越時在梅家橋西。宋紹興三年,遷觀橋東招賢坊。元初,遷于府左。皇明洪武初,復遷招賢。四年,知府劉文以縣附府為便,仍遷府左,乃元時録事司舊址也。宋有無倦堂、安敬堂。
錢塘縣,漢魏時在靈隠山麓,平帝時更名泉亭,尋復名錢唐,徙錢湖門外。唐武徳四年,避國號,改唐為塘,徙錢塘門裏。宋南渡後,建景寧宫,復徙紀家橋華嚴寺故址。皇明洪武四年,知府劉文徙于府右。宋有畫簾堂、勤清軒。
杭州府儒學,在運司河下,府治之東。宋初,在通越門外,鳳凰山之右。紹興元年,徙建于此,并今府治皆浄因寺舊基也。嘉定九年,教授袁肅、黄灝言于朝,拓大之,楊簡為記。紹定四年,户部侍郎余昉增置學田,周端朝為記。元至正十二年,燬于冦,守臣特穆爾勒斯購禮佛寺之南,得地八丈,提舉王大本為記。二十二年又燬,守臣夏思忠盡購禮佛寺地,南北二百歩,東西一百六十步,提舉楊翮為記。皇明洪武八年重新之。永樂十八年火。宣徳初,大理寺卿熊槩以上命重建。正統元年,按察使軒輗增建號舍。其制,左為大成殿,右為明倫堂,即宋時養源堂也。宋有八齋,曰進徳,曰興能,曰登俊,曰持正,曰崇禮,曰賓賢,曰志道,曰尚志。元減為六,又減為四,曰志道,曰據徳,曰時習,曰日新,今仍之。後為崇文閣,即宋時稽古閣也,俗稱尊经閣。内有宋髙宗御書《易》、《詩》、《書》、《左氏春秋》、《中庸》、《大學》、《學記》、《儒行》、《经解》、《論語》、《孟子》等篇石刻。臨安府尹趙磻老,于太學建尊经閣,櫝墨本閣上,奠石刻閣下。宋亡,學廢。元改為西湖書院。皇明改仁和縣學,後學徙而石刻從之。正徳十三年,提學副使徐蕃徙置府學,而聖賢像賛、宋理宗道統十三人賛、蘇子瞻表忠觀碑皆在焉。學前為凌雲橋,即宋《志》所稱凌家橋。昌文侯祠,本學土神也,侯為徐文慶,宋岳武穆王飛部将,有戰功,飛死,侯遂不禄。孝宗理飛寃,褒崇及其部将,遂賜侯為昌文侯,牒充太學土神,今仍奉祀焉。鄉賢祠,在儀門外,舊祀嚴子陵以下一十六人。皇明洪武中,教授徐一夔增祀六人。漢處士富春嚴光、晉臨海太守錢唐范平、晉中尉錢唐褚陶、晉處士富春孫晷、齊處士鹽官顧歡、梁參軍錢唐褚修、梁處士錢唐范琰、唐右僕射錢唐褚遂良、唐禮部尚書鹽官褚無量、唐大都督鹽官許逺、唐諫議大夫給事中新城羅隠、宋侍中臨安錢惟演、宋和靖先生錢唐林逋、宋知制誥寓富陽謝絳(本陳郡人)、宋諫院臨安錢彦逺、宋八行先生仁和崔貢、宋府學教授錢唐吴師仁、宋贈太師鹽官張九成、宋工部侍郎臨安滕茂實、宋端明殿學士於潜洪咨夔、宋吏部侍郎臨安俞烈、宋知處州事昌化章樵、宋刑部尚書餘杭趙汝談、宋刑部侍郎寓鹽官楊由義(本汴人)、宋将作監丞富陽李鞉、宋右丞相富陽李宗勉、宋處士寓錢唐謝翺(本閩人)、宋處士富陽朱清元、尚書右丞富陽葉李元、石塘先生寓錢唐胡長孺(本永康人)、元湖南肅政廉訪使寓錢唐鄧文原(本綿州人)、元處士寓錢唐劉濩(本莆田人)、元處士錢唐劉汶、元江浙儒學副提舉錢唐白珽、元溧陽州儒學教授錢唐仇逺、元處士錢唐吾衍、元寧國路推官寓錢唐楊載(本浦城人)、皇明四川按察司僉事仁和王琦。
仁和縣儒學,宋紹興三年,縣令孫廷直始建于觀橋之北,即今貢院基是也。洪武十一年,教諭沈尊、訓導卜埜、瞿佑病其卑隘,而宋太學在前洋街,元改為西湖書院者,頗弘敞,尊等言于朝,請改為縣學,上許之。天順三年,巡按御史閻鼐以其迫近臬臺,乃徙府學之右,本元時試院也。中為明倫堂,即宋時彛訓堂。宋為四齋,曰教文、教行、教忠、教信。元因之,今減為二齋,曰正心、誠意。
錢唐縣學,宋紹興間,建于長生老人橋西。嘉熈四年,趙與懽斥大其址。至正十二年,燬于兵。皇明洪武三年,知縣邵復亨以湫隘購地佑聖觀之西,遂以建學。九年,僉事潘繼祖重新之。正統初,按察使軒輗增建號舍,為門曰集賢。景泰間,副使鄺彦譽增置什物。宋分六齋,曰友善、辯志、教文、教行、教忠、教信。元減為四,今減為二,曰進徳、修業。
織造府,在旗纛廟西,掌供御用袍服,以中官掌之。洪武二年初,建織染局于斯如坊朱家橋。永樂中,因地卑濕,分撥工料於湧金門,建局織造。遂以舊名南局,此名北局。後南局盡廢,而工料併歸北局。
吳山書院,故鎮守府也。元時為平凖行用庫,俗稱倒鈔庫。國初因之。正統間,命内臣鎮守各省,改為府署。嘉靖間,革除鎮守,改為吴山書院。
市舶司,本宋徳夀宫後圃也。永樂中,命内臣掌海舶互市于此。内有芙蓉石,髙丈許,竇穴玲瓏,蒼潤可愛。嘉靖中,改為南闗公署。
杭州府税課司,在文錦坊西,洪武五年建。
武林驛,在芝松坊,吳元年建于武林門外,洪武二年徙建于此。
鹽倉批驗所,在艮山門内,元時名檢校批驗所。國初因之。洪武十五年,改今名。
恵民局,在吴山書院北,洪武十七年,置醫學于此。
●西湖逰覽志巻十六
南山分脈城内勝蹟
祠廟
旌徳觀、蕭相國廟、闗王廟、助聖廟、東平忠靖王廟、千勝將軍廟、鄴侯祠、金華將軍廟、昭節廟、三忠祠、忠烈祠、廣福廟、旗纛廟、憐忠祠、揚清祠、三太傅祠、褒忠祠。
旌徳觀,在保安坊内,舊名先賢祠。宋寳慶二年,京尹袁韶建於蘇堤,以祀鄉名士烈女,共三十九人,人各為賛。其名士為唐時陽城許由、漢時富春嚴光、吳時餘杭凌統、晉時錢唐范平、褚陶、富春孫恵、宋時錢唐范叔孫、餘杭卜天與、齊時錢唐杜京産、褚伯玉、鹽官顧歡、梁時錢唐范述曾、范元琰、褚脩、唐時錢唐褚亮、褚遂良、鹽官褚無量、許逺、於潜章成緬、後梁時臨安錢鏐、新城羅隠、宋時錢唐錢俶、錢彦逺、錢明逸、錢勰、林逋、郎簡、沈文通、吴師仁、虞奕、仁和崔貢、餘杭陸詵、鹽官張九成、富陽謝絳,烈女則晉時富春孫夫人、唐時錢唐馮孝女等。明年,詔易其額曰旌徳觀,中書王塈為之記。元時改建今所。國初燬。成化十一年,道士許道昌、史志中重建,時参政張寰、僉事李瓛倡義助之,停烈女之祀而増府學所祀鄉賢,共五十五人。
蕭相國廟,在弼教坊内,以奉漢鄼侯蕭何者。宋時,廟在汴京。南渡後建廟於此。盖戒民坊為戮人之市,而蕭何定律令、平刑獄,義有所取耳。嘉靖十四年燬,道士蔡如樟重建。
闗王廟,在羲和坊,以奉漢漢夀亭侯闗雲長者。宋嘉定間建。元末燬。洪武三年,道士吴一清重建。
助聖廟,在忠清里,以祀唐僕射褚遂良者。遂良字善登,錢唐人,博涉文史,工隶楷。貞觀中,累遷起居郎侍書,在任多讜言。太宗欲自觀史,遂良諫言:"未聞天子自觀。"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也。"對曰:"臣職載筆,君舉必書。"時魏王泰禮秩如嫡,遂良諫:"太子諸王,宜有定分。"太宗嘗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諫者十餘不止。遂良曰:"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漆器不止,必金為之。故諫者救其源。"時皇子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諫曰:"刺史,民之師帥也。臣謂皇子且教以经學,養成徳器,審堪臨州,然後遣。"帝許立魏王泰為嗣,遂良曰:"若必立泰,非别置晉王不可。"帝即詔長孫無忌、房玄齡與遂良等定策,立晉王為皇太子。帝欲自討遼東,遂良言:"非萬乗六師所宜行。"進黄門侍郎,参綜朝政。髙麗逆臣莫離支貢金,遂良引魯納郜鼎之事諫止。帝于寢宫側别置院,居太子。遂良上諫:"父子滯愛者多愆。"拜中書令。帝疾,召遂良、無忌受遺詔。髙宗即位,拜右僕射。帝将立武昭儀,遂良曰:"皇后無他過不可廢。昭儀昔事先帝,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遂良因致笏殿階,叩頭流血,曰:"歸陛下此笏,乞放歸田。"武氏立,遷潭州都督,徙桂州,貶愛州刺史,卒。父亮,散騎常侍、弘文館學士。祖玠,陳秘書監。曽祖蒙,梁太子中舍人。髙祖湮,梁御史中丞。並著名前史。
東平忠靖王廟,在秀義坊内,以奉唐将張巡、許逺、南霽雲、姚誾、雷萬春者。巡,南陽人;逺,鹽官人。天寳十五載,安禄山反時,巡為真源令,起兵討賊,守雍丘,與賊将令狐潮大小數百戰,帶甲而食,裹瘡而鬭。時有大将六人,以勢不敵,白巡請降。巡陽許諾,明日設天子像,率軍士朝之,人人盡泣。巡引六将,責以大誼,斬之,士心益勸。戰守積六旬,馬裁三百,兵三千,遂至睢陽,與太守許逺、城父令姚誾等合。逺與巡同年生而長,巡呼為兄,逺自以材不及巡,讓巡而居其下,巡受不辭。霽雲、萬春,咸彊毅善射。時賊将尹子琦、楊朝宗等以十餘萬衆圍困睢陽,经年乏食,士日賦米一勺,齕木皮革紙而飽者才千餘人,皆癯劣不能彀。救兵不至,巡出愛妾,烹以啖衆,逺亦助以奴僮,至羅雀掘鼠,煮鎧弩以食。巡遣霽雲如賀蘭進明乞師,不得請。進明饗之,樂作,霽雲泣曰:"昨出睢陽時,壯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咽。"因拔佩刀,断一指,卒不食去。賊知外援絶,圍益急。士病不能戰,巡西向拜曰:"孤城備竭,弗能全。臣生不報陛下,死為鬼以癘賊。"城遂陷,與逺等俱被執。巡罵賊不屈,與霽雲、萬春、誾等三十六人皆遇害。尹子琦送逺洛陽,至偃師,亦以不屈死。後封巡東平王,諡忠靖。《唐史》賛曰:"張巡、許逺可謂烈丈夫矣,以疲卒數萬,嬰孤墉,抗方張不制之虜,鯁其喉牙,使不得搏食東南,牽掣首尾,豗潰梁宋間,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財用以濟中興,引利償害,以百易萬,可矣。巡先死不為遽,逺後死不為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賊亡,天以完節付二人,畀名無窮,不待留生而後顯也。"廟建于宋建炎二年。元末燬。皇明洪武三十年,里人吳興捐貲重建,布政使王鈍為記。
金龍四大王祠,萬厯間建,沈友儒記。
千勝将軍廟,在新安坊,其神張亞夫者,巡子也,拜金吾大将軍,立廟雒陽。宋南渡時,凡汴京有廟者,皆得祀于杭,故建廟于此。元元統間燬。皇明洪武間,僧廣成重建。
鄴侯祠,在井亭橋西。鄴侯李泌,字長源,京兆人。唐玄宗時以奇童召見,及長博學,善治《易》,嘗游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天寳中,待詔翰林,楊國忠等嫉之,斥置蘄春郡。肅宗即位,泌謁見,陳天下所以成敗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辭,願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輦。衆指曰:"着黄者聖人,著白者山人。"帝聞,因賜金紫,拜廣平王行軍司馬,益親信用事。李輔國嫉之。泌畏禍,願隠衡山。有詔,給三品禄,賜隠士服,為治室廬。泌嘗取松樛枝以隠背,名曰養和。後取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争效之。代宗立,召至舍蓬莱殿。初,泌無妻,不食肉,帝强詔食肉納婦焉。兀載惡不附巳,出為江西觀察使判官。載誅,帝詔還,復為常衮所忌,出為澧、朗、峽團練使,徙杭州刺史,有恵政。鑿六井,引西湖水入城市,以便民取汲。徳宗在奉天,召授散騎常侍。貞元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未几卒。史臣賛曰:"泌之為人也異哉。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髙,其自全近智,卒位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觀肅宗披榛莽立,朝廷單言暫謀,有所寤合,皆付以政。當此時,泌于獻納為不少。又佐代宗收兩京,獨不見録,寧二主不以宰相器之耶?徳宗晚好鬼神事,乃獲用,盖以恠自置而為之助也。"鄴侯既薨,杭人感其恵,立祠于此,翼以僧舍,俗稱西井寺。宋淳熈十一年,賜安國羅漢教寺額。景定五年,改嘉澤廟。元季燬,祠廢而寺猶存。成化間,都指揮王景端重繪侯象,布政使楊維髙拓故祠而奉之,至今祠寺並建。祠前有井,徑丈許,底與湖通,鄴侯所鑿也。井中金玉魚數百頭,游泳喁噞,滋孔日繁。
金華将軍廟,在湧金門内。其神曹杲者,真定人,仕後唐為金華令。時郡兵叛,杲以計平之。吳越王嘉其功,就擢婺守。宋初,吳越王入朝,委以國事,遂即城隅浚三池,引湖水入城以便舟楫。王歸,嘉之,題曰湧金,立石池上。杲卒,郡人立祠祀之。
昭節廟,在保安坊,其神曰喬亢、陸軌,襄漢人,仕周為殿侍東三班。宋太祖受禪,自宣祐門入,守者拒弗納,乃自移門入。既受朝賀,即召宣祐門守者,一班皆自殺。太祖大驚,趨救之,得不死者二人,詢之乃喬、陸也。改班長入以青紅二色帛為帽飾。二人既出,復自殺,太祖義之,命立祠祀之。南渡後,立廟于杭州。適郡城大火,空中見青紅二旗,書喬、陸二字,火遂息,民益神之。事聞孝宗,賜額曰昭節。
三忠祠,在羲和坊東,舊名旌忠廟,今覺苑寺是也。其神曰髙永能、景思誼、程博古,宋元豐間同為統軍,禦虜銀川,戰死,廟食于鳳翔和尚原。宣和間,方臘冦睦州,討捕者禱神而勝敵,上其事,始封為侯。南渡後,張浚、吴玠總兵鳳翔,神屢以隂功助武。朝議嘉之,加封王爵,建廟于望仙橋北,額曰旌忠,俗稱三聖廟,今三聖橋是其所也。髙宗将建徳夀宫,徙置今所,廢覺苑寺以居之。皇明宣徳中,重建覺苑寺,遂奉神為寺土神。
忠烈祠,在衆安橋南,以祀宋封繼忠侯岳雲、烈文侯張憲者。雲乃武穆之子,憲為武穆部将,或云其壻也。此橋為二侯就戮之所。里人憐其寃,立祠祀之。正徳十五年,巡鹽御史劉欒拓大其基,参政鄒虞為記。
廣福廟,在鹽橋上,其神曰蒋七郎崇仁者,里人也,仗義樂施,倣常平法,以家貲糴穀,賤糶以救貧者。其弟崇義、崇信,亦承兄志,行之六七十年,規以為常,里人徳之。比卒,即其家立祠祀之,有禱輒應。咸淳初,京尹潜説友請于朝,賜廟額曰廣福,封崇仁孚順侯,崇義孚恵侯,崇信孚佑侯。淳熈間,京尹韓彦質将改作其祠,神忽憑老兵,言願徙橋上,遂立廟焉。士女争趨之日,擁溢橋東西十餘丈,至不得旋踵。兩街沽酒、作餈餌、鬻象馬錢二三十家,供給不暇。至今父老言神異事甚多,而石塘胡長孺為神作传,述宋時劉宗申事,獨著云劉宗申者,暴戾士也,以縦横説游蜀荆江淮間,客李曽伯所,怨曽伯子杓,誣以隂事,罪至死,曽伯納官以贖,猶除杓名。劉借七寳寺館焉,買妾置券,盛陳金銀器飲食。妾父若牙儈,夸示多蔵,奴薛榮刺知蔵處,夜懐刃入劉卧中,殺劉,擇取蔵物逃去。捕急,臨安尹韓君矢侯曰:"三日不獲榮,夷廟毁像。"榮卜往崇徳利,韓君亦卜往崇徳必見獲,已而往崇徳,果獲榮。榮自言逃時常彷彿見邏人從而後,以故不能去其自疑,若有攝者然也。胡長孺曰:"前此四十四年,在虎林,聞故老誦説趙忠恵公為臨安尹,会城中見口日食文思院米三千石,民間又藉北闗、天宗水門米船入四千石,乃為平糴倉二十八厫於鹽橋北,糴湖、秀、蘇、常州米,置碓房,舂治精善,嵗六十萬石,輒取賤價,糶與民。竟尹去,十三年米價不翔,民不食糲惡,駔儈不罹刑。今口籍除去乗来,與故時無懸殊,若牧守人効忠恵時規模,民亦効孚順侯昆季,飢嵗尚使勿知,况平嵗耶?
旗纛廟,洪武三年,建于都督府後,以祀軍牙六纛之神,每嵗驚蟄、霜降祭之。八年,都指揮使徐司馬改建于普濟橋東。詔停春祭,嵗霜降先一日,本司以所製軍器,遶城迎之,鼓吹殷作,謂之揚兵,至日乃祭。
憐忠祠,在清河坊内,以祀皇明贈太傅于肅愍公謙者。正統十三年,英廟北狩,謙以兵部尚書當國有功,竟以誣戮。弘治初,勅建憐忠祠于其故第。
揚清祠,在褚家塘,以祀皇明四川按察僉事王琦、南京刑部郎中項麒者。琦字文璡,錢唐人,永樂間舉于鄉,除汝州學正,尋授監察御史,陞山西按察僉事,提督學校。以母憂去,起復四川整飭兵備,非其好也,乞歸。厯官清白,家無石儲,衣敝以紙補隙。嘗嵗暮大雪,僵卧數日,人有憐而餽食者,致恭則受,稍怠即辭卻之,曰:"吾不忍啖嗟来也。"郡守胡濬聞而餽之百金,不受,乃述其清行,聞于朝,以上命賜之。琦復辭曰:"禄以養士,未聞養民也。無功而食,将無愧于心乎?"士流莫不嘆服,竟以飢寒發病卒。麒字文祥,仁和人,景泰間以貢士授南京吏部司務,遷工部營繕司員外郎。成化初,以母病乞改南京,授刑部福建司員外郎,陞江西司郎中,以病告歸。雅操尚潔,不入公府,嘗不給于饔飱,而吟詩鼓琴晏如也。巡臺藩臬若郡縣之長,欣覿髙標,而麒終不肯屈節往見。正徳二年,平湖令甯某被逮于臬司,憲長邵公諭之曰:"何不學項正郎,清白正人在邇,而不往親炙,自忍点染,何也?"甯頓首出,齎百金入贄于麒,麒厲聲曰:"君事果枉,法司自能直之;茍不枉,則受罪乃其所也。既剥民以自衊,復以衊已者衊人,是誠何心哉?"甯赧汗而退,明日麒無疾而卒,年八十有二。正徳十六年,御史唐鳳儀廉二公清節,以其與褚僕射同里也,表其閈曰忠清里。嘉靖十一年,錢唐令王釴立二公神位于褚祠,併祀之。二十三年,提學副使孔天胤、郡守陳一貫以凝真道院奉二公,題曰扬清祠。
三太傅祠,在薦橋東,舊十方寺基也,當熈春橋西。元僧伊嚕勒昆建,久廢。嘉靖二十一年,吏部侍郎謝丕建祠,以奉晉贈太傅謝安、宋贈太傅謝深甫、皇明贈太傅謝遷者。安字安石,会稽人,年四嵗,桓彛見而嘆曰:"風神秀徹,當不減王東海。"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王導深器之。寓居会稽,與王羲之及髙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属文,無用世意,屢召不起。有司劾請禁錮終身,安遂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濬谷,悠然嘆曰:"此與伯夷何逺。"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逰賞,必以妓女從。既累辟不就,而安妻者,劉惔妹也,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静退,乃謂曰:"丈夫不當如此耶?"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年四十餘,始有仕進志。征西大将軍桓温請為司馬,将發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髙崧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髙卧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頃之,拜侍中,遷吏部尚書。桓温卒,進安中書令,尋拜衞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時苻堅率衆號百萬,次于淮淝,京師震恐。兄子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還,指授将帥,各當其任。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牀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内,過户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薨,贈太傅,諡曰文靖。深甫字子肅,台州臨海人,少穎悟,刻志為學,舉進士,調嵊縣尉。越帥方滋、錢端禮皆薦深甫有廊廟才,調崑山丞,為浙漕考官,一時士望,皆在選中。司業鄭伯熊曰:"文士在不乏求,具眼如深甫者實鮮。"深甫曰:"文章有氣骨,如泰山喬嶽,可望而知,以是得之。"知青田縣。御史葛邲等薦之,孝宗召見,奏對雍容,除籍田令。紹熈改元,權給事中。会韓侂胄破格轉刺史,深甫封還内降,云:"侂胄驀越五官而轉遙郡,僥倖一啓,攀援踵至,請罷其命。"二年,知臨安府。光宗面諭曰:"京尹寛則廢法,猛則厲民,獨卿為政,得寛猛之中。"每禁庭燕私,左右有希恩澤者,上必曰:"恐謝給事有不可耳。"寧宗朝累拜右丞相,尋以少傅致仕,薨。以孫女為理宗后,追封信王,諡恵正。遷字于喬,餘姚人,成化十二年舉進士第一,累官修撰、諭徳、學士,進大學士。敬皇帝晏駕,與大學士劉健、李東陽同受顧命,輔毅皇帝即位。正徳初,議政不合,致仕歸。嘉靖初,召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尋薨。贈太傅,諡文正。
褒忠祠,在錢塘學宫之東,舊為清軍公館。萬厯三年,侍御萬安蕭公廩改祀國朝革除死事諸臣脩撰王叔英、博士方孝孺、副使程本立、都御史陳性善、太常少卿盧原質、左拾遺戴徳彛、都給事龔泰、户部侍郎卓敬、盧迥、谷府長史劉璟、蕭縣知縣鄭恕、東平州吏目鄭華、監察御史鄭公智、陜西僉事林嘉猷,檄有司以時致祭云,大學士吕本為之記。
●西湖逰覽志巻十七
南山分脈城内勝蹟
道院
宗陽宫、龍翔宫、靈順宫、佑聖觀、景隆觀、玄同觀、紫瓊觀。
宗陽宫,本宋徳夀宫後圃也。去吴山東北五百步,新宫橋之東,三聖廟橋之左。先是,紹興間望氣者言其地有鬱葱之祥,遂建徳夀宫,髙宗禪位後居之。咸淳四年以後,圃築道宫,曰宗陽,祀感生帝,每遇孟享,車駕嘗臨幸焉。有無極、順福、毓瑞、申佑、景緯等殿,玉籟、蘂簡等樓,大範、觀化、觀妙等堂,会真、澄妙、常浄等齋,丹丘、玄圃等亭,皆掲以奎藻,闢圃鑿池,花卉森茂。元初燬。延祐間,真人杜道堅重建,築老君臺,肖老聃像于中,旁列尹喜、辛鉼、庚桑楚、南榮趎、尹文子、士成琦、崔瞿、柏矩、列禦冦、莊周,趙子昂為之記。元季燬。洪武間葉月庵、永樂丙申周道淵、宣徳癸丑沈復玹、弘治元年沈復純相繼重修。内有老君臺、得月樓。杜道堅,號南谷,當塗人,風度清雅,嘗以中秋集儒彦,登老君臺玩月,分韻賦詩。楊仲弘為絶唱,其詩云:
老君臺上涼如水,卧看冰輪轉二更。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寂無聲。
龍蛇並起承金榜,鸞鳳雙飛載玉笙。不信弱流三萬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龍翔宫,在清湖橋西。先是,理宗既即位,詔以沂邸為龍翔宫,以祀感生帝。宫在後市街,其傍别作南真館,以棲道流,錫田千頃。元至元間,嘉木扬喇勒智輘轢道流,改宫為夀寧寺,住持胡元洪力争于朝,僅得田土一半,而宇不可復得矣。乃改建今所,即故宋楊和王宅第後奉神祠也。齋居有十,曰履和、順正、全真、宜休、觀妙、東明、環隠、中和、守正、安晚,中門曰昭符,鐘樓曰和應,蔵殿曰琅函寳蔵,規制宏麗,視舊益加。元統間燬,住持史景仁重建,楊維禎、葉廣居為之記,方丈後疊石鑿池,蒔藝卉木,婆娑蓊鬱,象海中仙島,號小蓬山,陳旅為之記。元末張士誠占為軍器局。國初,住持毛繼祖請於朝,復之。今為叢林,内有魚樂軒。楊維禎碑銘云:"二馬渡江一馬瀧,東觀邸闢森開張。穆将祀予感生皇,疾以熛怒靈威昂,十一景緯生寒芒,天人南下南斗傍,朝與龍飛暮龍翔,翠蓬三度黄塵揚,靈宫突立天中央,湖眉海眼東西望,地柱不傾天乳長,黄鬚仙伯古冠裳,龍腦寳蔵聲琅琅,上清浄掃赤尾(羊争),六龍在天天下昌,山君海孤紛来王,南極上夀日重光。"
桂衡魚樂軒詩:疎簾清簟巻瀟湘,讀到南華第几章。活水遶門春潑潑,游鱗吹浪暖洋洋。朱紅欄檻通方沼,紺碧桃花出矮牆。遲日沙波牽細荇,微風磐石掃垂楊。屢分早飯烏麻熟,曽醉春醪白术香。異日鯤鯨終變化,當年雞犬亦騰驤。天寒翡翠毛衣薄,月出珊瑚樹影長。莊子濠間從看去,琴髙海上許騎将。梅邉洲渚渾青淺,雁後蒹葭愈老蒼。一曲棹歌聲欸乃,三生漁父夢滄浪。積来皓雪深為洞,留住朝雲巧作房。王母蟠桃依舊好,麻姑麟脯至今蔵。時迎賀客皆英彦,日課詩書敢怠荒。别有功名期令子,卧冰無用學王祥。
靈順宫,在板兒巷旱河頭,舊名寳山院。宋嘉泰間建,丞相鄭清之修。皇明正統間,真人張澹然扁名靈順佑聖觀,在興禮坊内,宋孝宗潜邸也。光宗、寧宗皆誕于此。淳熈三年,改為老氏之宫,以奉北極佑聖真君。時趙粹中為吏部侍郎夢,有客謁之,著羽衣,長七尺,視其刺,曰北方鎮天真武靈應真君。粹中奉神素謹,趨下迎揖,不敢執主禮,神固請粹中東向坐,曰:"侍郎,今日之事,子為政矣。"粹中局蹐而寤。明日得旨,為奉安聖像使。紹定間,賜額曰佑聖宫。命學士院書之,篆書佑字傍無人字,道流呶然,曰宫無人,何以自立?事聞上,特許加人字。孝宗嘗題杜甫詩于壁云:
富貴必従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理宗又書全篇于東宫厅之屏。元大徳七年燬,踰年重建,改為佑聖觀,基甚宏敞。今錢唐學舍皆其地也。元季兵火,此觀獨存。皇明洪武十五年,置道紀司于觀中。元時有道士王景周者,開東閣以居,即今錢唐公館是也。蘇伯衡為之記,畧云:"王景周居佑聖觀之西廡,居之東有地二畝,而贏剪荒剔,翳以為圃,脩竹數百竿,夷其中,可列坐,風月之夕,或觴或奕,無適不宜,曰洗竹亭。亭之右,隠阜絙起,有樹鬱然,則七葉木也,曰七葉坡。由坡而西,有屋兩楹,中庋髹几,琅函森列,曰禮經筵。筵后重屋,朱甍碧瓦,翔于物表,白雲依簷,君思親之不可見,則泫然出涕,曰夢雲樓。樓之下,簷之外,深榭翬飛,护以欄楯,傍植葡萄,蔓延其上,彌布四阿,清風自生,日影不下,曰清暑簷。簷之外,黄精、蒼耳、白术、紅藥、椒蘭、芎芷、杞菊之属,雜然並蒔,秩若布卦,曰種藥畦。中畦築圜基,而墁以甓,一鶴棲息其上,甚馴,曰馭鶴臺。臺側鉅石虎蹲,可踞而吹笙,曰吹笙石。石側冬青十餘株,離立若相峙,而髙皆數丈,蒼翠掩映,下甃小逕,曰冬青逕。逕南出直小園,有井焉,甘冽異常,得開元宫浴鵠池八稜石欄,置其上,曰天一泉。就而洗藥,郁烈四達,好事者比之神瀵,曰洗藥井。石欄上刻虞伯生天一泉銘,盖開元宫故物也。銘云:大荒南陲元氣積,隂闗闔扉陽洞闢。曲穴流泉保靈宅,任君来餌黄赤石。天一名錫天元冊,曲阿受養良有擇。搆宫方嚴自王伯,清蹕臨止靈響格。虚林森爽化赫奕,福鄉帝子發甘液。不食何年喪遺甓,白雲映空玉清客。開元全盛煩百役,持節旁午文纁辟。爾来蕭條世代隔,石磴刻文未漫畫。誰其啓之規古昔,句曲外史美冠舄。研書千巻視貞白,天真景隨玄系繹,金室玉堂萬無斁。"
景隆觀,在保民坊板兒巷。宋嘉定十四年詔以舊修内司,改建名通玄庵,在新門外,寧宗書景命萬年閣。元末築城,移入城内,尋燬于兵。成化八年,史志中重建。
玄同觀,在癸辛街,元至元間,都道録郎如山建。大徳間賜額,尋燬。皇明宣徳二年,道士殷大宗重建,内有瞰碧園,清麗可賞。
紫瓊觀,在鹽橋南荷池上,元延佑間真人吳全節建。
長春庵、凝真庵、純陽庵、玉陽庵、奉真院、玄真院、洞玄院、崇善院、顯真院、洞真院、真濟院、上真院、白馬廟、華光廟、五顯廟、廣福祖廟、舊城隍廟。
長春庵,在相安巷,元延祐間有姚真人者,錢唐人,家業温飽,其妻蔡氏一旦語其夫,云欲脱俗修真,以家業二分,畀夫取妾,為成家之計,自以其一建庵,為修養之需。夫曰,汝既修真,吾無子女,何忍獨墮俗縁耶?蔡氏然之,乃曰修真不宜夫婦同處,與夫各建一庵于西城下,夫庵在妙心寺北,曰長生;妻庵在洪福橋西,曰長春。夫妻皆證道妙,時謂之雙修云。蔡氏號沖静。弘治十一年,賜真武像、《玉樞經》于庵内。楊廉夫詩云:
夜坐清都鶴夢長,碧天如水月蒼蒼。雲和有藥降王母,霹靂無車喚阿香。雪泛玉甌茶吐味,花零金剪燭生光。仙風不動庭前竹,又送微鐘到下方。
趙子昂詩云:流水橋西一徑斜,青衣相接到仙家。香分橄欖燒銀葉,酒瀉松脂溢紫霞。緑竹滿堦初解籜,碧桃几樹正開花。何時脱却塵凡累,来叩丹房九轉砂。
聶大年詩云:蘂宫琪樹罷棲鸞,空有玄都太古壇。野老不尋餐玉訣,山人自製切雲冠。杖龍化去秋池涸,笙鶴歸来夜月寒。前度劉郎偏好事,種桃留與後人看。
凝真庵,在忠清里内。元至元庚子,杭州大疫,里人馬均禮延紫陽庵道士姚懶朴作法治之,境内以安,里人共購地結庵,以奉懶朴。洪武十八年徐道真等、正統二年蕭自然等、成化十年屠宗善等相繼重修。
純陽庵,在忠清里小巷,元至正間建。特進神仙重弘子書。弘治三年,道士姚徳恂重修。
玉陽庵,在馬市巷。
奉真院,在下馬坡巷,洪武十六年道士李道椿建。有巢聖樓。景泰初燬,重建。
玄真院,在雙茶坊巷内,元至正間建,尋燬。洪武二十九年重建,有来翠樓,方井丈餘,雖旱不竭。
洞玄院,在恵民坊北,元延祐間建。
崇善院,在淳祐橋側,元延祐間建。
顯真院,在慶春門内。
洞真院,在褚家塘,宋紹興間建。
真濟院,在梅東橋東,宋紹興二年建。
上真院,在装駕橋西南,宋建炎三年郡人錢隆捨宅建。
白馬廟,在七寳山之東麓,宋建炎間以祀磁州崔府君者。詳見顯應觀。
華光廟,在普濟橋上,本名寳山院,宋嘉泰間建。紹興初,丞相鄭清之重修,以奉五顯之神,亦曰五通、五聖,江以南無不奉之,而杭州尤盛。莫詳本始,《搜神記》所載妄誕不經,而宋朝会要亦不詳載姓氏,或曰五顯,五行之佐也,而五通非五顯也。宋政和元年,詔毁五通淫祠,則五通非五顯,明矣。豐樂橋上亦有華光廟。
五顯廟,在里仁坊内,元元統二年建,元末燬。國初王瑞雲重建。正統中,吴玄理、趙道純復拓大之,又燬。郭廷輔重修。五顯者,五行之佐也,無姓氏可考。宋時賜號,一曰顯聰昭聖孚仁福善王,二曰顯明昭聖孚義福順王,三曰顯正昭聖孚智福應王,四曰顯直昭聖孚愛福恵王,五曰顯徳昭聖孚信福慶王。五王封號,皆有顯字,故謂之五顯廟云。
廣福祖廟,在鹽橋東南,即蒋七郎家祠也。每嵗六月九日,郡人以神誕日,奉香火。
舊城隍廟,在羊市,宋紹興元年建以祈蠶穀。國朝永樂末年,憲使周公以直道被法,後為杭州城隍神,數見肹蠁,杭民因奉其主為新城隍,而改奉舊王於此,為舊城隍廟。
●西湖逰覽志巻十八
南山分脈城内勝蹟
佛刹
演教寺、水陸寺、祇園寺、東岡寺、姚園寺、慈雲寺、金剛廣福寺、大慈庵、靈芝寺、長明寺、恵林寺、普慈寺、悟空寺、相國寺、華蔵寺、佛慧寺、仙林慈恩普濟寺、七寳寺、潮鳴寺、法雲寺、崇恩延福院、妙慧院、廣夀慧雲寺、普照院、長生寺、法明寺、白蓮寺、寳梵寺、慧安寺、西井寺、靈夀寺、覺苑寺、真教寺。
演教寺,在吴山東北半里許,紹興間僧慧海建于新門外。張氏展城圍入。宣徳間達禪師、正統間僧得奉、道静相繼重修,兵部侍郎苗衷為之記。衷錢唐人,洪武初,徙居鳳陽,世居寺南去里許,兒時讀書,聞寺鐘聲,即起篝燈矣。
水陸寺,在獅子巷,宋太平興國七年生法師建。咸淳間,僧師則重修。内有銀杏樹二株甚巨,盖宋物也,寺故在城外,張氏展城圍入。
祇園寺,在獅子巷西北,太平興國間僧清照建,舊在郊臺側,南渡後造御馬院,移築于此。
東岡寺,在獅子巷西,宋乾徳元年徳法師建。紹興三十二年賜額。永樂十八年,僧松巖重建。
姚園寺,在髙陽閭巷,宋初為姚氏花園。紹興初,僧慈昌購園結庵。乾道初,賜額姚園寺。淳祐二年,建膺福殿以奉理宗御容。洪武初,僧大雲重建。
慈雲寺,在髙陽閭巷,周顯徳二年僧圓覺建,名慈濟。宋大中祥符,改曰慈雲。理宗書靈感道场。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沙門延禮重修。嘉靖二十年燬,僧圓鼎重建。
金剛廣福寺,在板兒巷,唐天成間僧善果建。乾祐二年燬。至元十二年重建。
大慈庵,在墓園巷,宋淳祐四年僧徳殊建。洪武三十四年,僧可觀重修。
靈芝寺,在東花園崇新巷,俗稱蠟燭庵。唐贞觀間郡人施光慶捨宅建,名實際院。元季燬。元統間僧妙通重建。永樂、宣徳、正統間,僧能守、如真、智淳皆以纂修釋典徵入。錢唐縣嵗造土牛迎春于此。元時劉伯温以行省都事坐法,宿庵中。簡俊上人詩云:
城外春江動客愁,江邉細草緑悠悠。還将短髮臨岐路,畏向東風憶舊游。斜日逺天歸雁急,薄雲孤館落花稠。青燈不放還家夢,一夜腸回一萬周。
長明寺,在螺螄門内,晉天福間建。宋開寳四年,錢王改名法燈。治平二年,改長明。佛印禪師開講于此。元季燬。弘治十五年,僧如塤重建。
恵林寺,在蒲場巷,紹興初,汴僧恵林禪師隨駕来杭,建相國院于天慶坊。嘉定四年,移于薦橋門外報國寺基,改名恵林。元至正間,展城圍入,尋燬。洪武初,僧曇芳重建。
普慈寺,在蒲場巷内,宋紹興間僧思浄建。元至元間,僧元忠修。
悟空寺,在淳祐橋東,晉天福七年,僧齊教建,名崇新院。大中祥符改額。淳祐六年,法昌重修。元末燬。永樂元年,徳兼重建。
相國寺,在淳祐橋東北百步許,北齊天保六年建,名建國。唐時燬,為鄭景宅園。景雲初,僧慧購為寺,值睿宗由相王即位,賜名相國。元末燬。洪武初,僧大雲重建,置僧綱司于内。正徳八年,僧東明重修。
華蔵寺,在横河橋東,唐清泰二年吴越王建,名報恩院。大中祥符間,改今額。
佛慧寺,在肅義巷,元大徳間夀法師建。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正統十四年,林景山重修。
仙林寺,在安國坊,宋紹興三十二年建。隆興元年,孝宗賜額曰隆興萬善戒壇。淳祐三年,理宗賜額曰飛天法輪寳蔵,又置鐘銘,賜之銘曰:"大塊嚂嘘,震薄盖輿。眷此洪鐘,以實出虚。欒銑其角,十分其鼓。豈有鑄鼎,收金遺禹。博大闡繹,厚薄和均。上開天閫,下徹地垠。乃警聾瞶,乃割昏曉。咨爾有聞,孰不心皎。以為有聲,匪撞不鳴。以為無聲,如雷如霆。作鎮梵宫,法音無際。鞏我神皋,萬有千禩。"元至正間,張士誠據為軍器局。洪武四年,重建,置僧綱司。有司即其鐘樓為郡城昏昕之節。正徳間,徙其鐘,更鑄置朝天門。仁和縣嵗造土牛迎春于此。
七寳寺,在鹽橋北,梁貞明七年錢王建,名上方多福院。宋大中祥符間,改額。有六游堂、臨輝閣。郡守王欽若詩。
潮鳴寺,在慶春門北,舊在門外,梁貞明元年建,初名歸徳院。髙宗南渡,駐蹕寺中,聞江濤聲,以為金兵追至也,駭之。已而問知其故,遂賜今名。寺北有回龍橋,髙宗嘗作詩賜統制劉漢臣,勒石寺中。其詩云:
野水參差落漲痕,疎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向何處,家在江南黄葉村。
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法雲寺,晉天福五年,吴越王為詔禪師建。至正丙申燬。洪武九年,雙林寺愚禪師重建。
崇恩延福院,在鹽橋下八界。
妙慧院,在褚家塘,開道元年,錢氏建。南渡後,以其地為御園。元至正間復建。今併佛恵寺。
廣夀慧雲寺,在白洋池畔,宋淳熈十四年,張循王之孫鎡捨宅建寺。紹熈元年賜額。俗稱張家寺。有留雲亭、白蓮池。元至正間燬。洪武十七年,僧文副重建。永樂九年永忠、宣徳間廣睿、弘治元年福海相繼重建。僧梵琦留雲亭詩云:
人家十萬繡成堆,未抵南朝一段竒。象輦不来春草緑,小亭雲鎖紫珉碑。
僧徳祥白蓮池詩云:
念念西池道路賖,東池今已種蓮花。他時若到西池上,應念東池是故家。
普照院,俗稱報師庵,在鹽橋北,晉天福八年建。洪武十四年,僧正宗重修。嘉靖八年燬,重建。
長生寺,在艮山門,顯徳四年吴越王建。南渡後,改為九宫壇齋宫。元至元間重建。
法明寺,在艮山門内,宋建炎初建,以寓流僧。今併潮鳴寺。
白蓮寺,在仙林橋東,晉開運元年吴越王建,名華藏院。宋治平間,改妙恵院。咸淳間,僧祖顯誦經持戒,地産白蓮,因賜白蓮妙恵寺額。
寳梵寺,在沙皮巷,晉天福初,建崇新門外,名崇夀院。宋淳熈二年,徙建今所。崇寧元年,賜額寳梵。洪武二十四年,併入慈雲。永樂元年,重歸原所,尚書夏原吉為之記。
慧安寺,在十三灣巷,晉天福間吴越王為明律師建于草橋門外羅木營地。元季燬。洪武初,僧得實移于錢唐保安坊東。永樂乙未,又移今所,少保兵部尚書于謙為之記。
西井寺,在井亭橋西,詳見鄴侯祠。
靈夀寺,在曲阜橋東,元至正二十一年江浙行省左丞相達實特穆爾建。本輝和爾世族,故稱輝和寺,俗訛為義烏寺。洪武二十四年改今額。
覺苑寺,在豐樂橋東,詳見三忠祠。
真教寺,在文錦坊南,元延祐間回回大師阿里鼎所建。先是,宋室徙蹕,西域夷人安插中原者多従駕而南。元時内附者又往往編管江浙閩廣之間,而杭州尤夥,號色目種,隆凖深眸,不啖豕肉,婚姻喪葬不與中國相通,誦經持齋,歸于清浄,推其酋長統之,號曰滿拉,經皆畨書,面壁膜拜,不立佛像,第以法號祝賛神祇而巳。寺基髙五六尺,扃鐍森固,罕得闌入者。俗稱禮拜寺。
●西湖逰覽志卷十九
南山分脈城外勝蹟
衢巷河橋
出正陽門,為慶豐橋、柳翠巷、海鮮巷、南新橋、尊勝巷、梁家橋、顔樓巷、諸橋、馬倉巷、槐花巷、美政橋、洋泮橋、海月橋、化仙橋、進龍橋。
慶豐橋之水,入城為六部橋,其上流為岸橋、南新橋。沿城而西為萬松嶺,下嶺為松林街。其東為車子巷。
柳翠巷,内有柳翠橋。相传宋時妓女柳翠所建。
海鮮巷,内有海鮮橋,石長丈餘,其文如魚龍蕰藻之狀,巧如繪畫,盖宋時故内物也。
尊勝巷,内有尊勝寺。
梁家橋,進九曲巷,出青果團。
諸橋,街通上輗路。
馬倉巷之北,宋有嘉会門。
槐花巷之東,為白璧營。
美政橋,宋有玉津園。
洋泮橋,有龍王廟。萬厯中,建海月橋于橋南。
進龍橋,近進龍浦。
出候潮門,為嘉会橋、濟川橋、上輗路、期清巷、蕭公橋、太平坊、信義坊、利津橋、牛皮街、跨浦橋、渾水閘、鮝團巷、鐵箭巷、鐵幢浦。
嘉会橋,通貼沙河之水入城。貼沙河,一名裏沙河,舟筏所經,北抵艮山門者。
濟川橋,在抽分厰前,初名欏木橋。相传錢氏偏據時,旁堆欏木,俗因呼之。又謂普濟橋,或曰因舊有普濟寺得名。正徳六年,主事王光佐重建,改今名。
上輗路,宋時圜丘大路,御輦所由也。
期清巷,有馮公廟。
太平坊,宋有便門。
信義坊,俗名筍團巷,其傍有連公池。
利津橋,北為鐵幢。
牛皮街,上有龍舌嘴。
跨浦橋街,一名衆義巷。
渾水閘,下有善利院、夫差廟。
鐵箭巷,相传為錢王射潮之所。劉伯温錢王箭頭歌:
鸱夷遺魄抝餘怒,欲取吴山入江去。雷霆劈地水羣飛,海門扶胥沒氛霧。英雄一怒天可回,肯使赤子隨鮫鮐。指揮五丁發神弩,鬼物辟易腥風開。三百年来人事改,濤落沙平箭空在。石梁飲羽未足誇,蜀國三犀謾欺紿。近聞黄河水亂流,青徐一半悲魚頭。安得壯士斡地軸,為拯斯民塗炭憂。
鐵幢浦,相传吴越王鏐築塘以捍江水,置鐵幢三,以為水則。幢製如杵,徑七八寸,出土可三尺餘,其趾入土,不知若干。初置幢時,塘猶未成,慮潮蕩幢,用鐵輪护其趾,而以鐵綆貫幢榦,且引綆維于上下之楗,然後實土築塘,故幢首出土耳。宋淳祐間,安撫趙與筹作亭覆幢。今亭夷為民居,獨存漥池,而鐵幢之首,嶄出可驗。一在舊便門東南小巷,一在舊薦橋門外,皆湮塞無考,獨在利津橋者僅存,而又為民居所占,若不表識,久亦湮矣。
出永昌門,為保安巷、新安巷、真如巷、大通橋、映江樓。
保安巷,通永昌壩。
真如巷,内有真如寺。
大通橋,傍有銀杏樹,為艤舟渡江之所。今沙漲,去岸者二十里矣。
映江樓,宋時有亭扁曰煙雲魚鳥。元至元丁丑燬,至正庚寅重建,扁曰瞰江。正徳元年,太監麥秀、御史車梁、布政使林符等改建層樓,扁曰映江,吏部尚書屠滽為記。樓側為宋臨安府城南廂厅,有左右軍巡使、判官,掌風火盜賊推鞫及檢覆抄劄、打量定驗之事,凡事之小者皆得専決焉,盖古督郵、司隶之職也,故俗稱兵馬司。
官署
工部分司、浙江驛、浙江亭、城南税課司。
工部分司,在候潮門外,先是漕船木料及京師壇殿倉庫器皿等,每嵗坐派軍民出辦。成化七年,千户汪禮奏乞于杭州、荆州、太平等府設闗抽分商木應用,以免軍民之擾,朝議從之,始有抽分之令。嵗差工部主事主之。二十二年,差御史。弘治五年,差太監相兼取辦。正徳十六年,専委工部,至今仍之。凡商販竹木,十取其一。初時,解銀四千兩,遞嵗増之,乃至一萬四千餘兩。
浙江驛,在龍山閘,洪武三年建。
浙江亭,古之樟亭也。白樂天樟亭驛見楊舊詩:
往恨今愁應不殊,題詩梁下又踟蹰。羨君獨夢見兄弟,我到天明睡亦無。
又宿樟亭驛詩:半夜樟亭驛,愁人起望鄉。月明何處見,潮水白茫茫。
鄭谷題樟亭驛樓詩:故國江山外,登臨返照間。潮来無别浦,木落見他山。沙鳥晴飛逺,漁人夜唱閒。嵗窮歸未得,心逐片帆還。
孟浩然與錢唐令登樟亭驛詩:百里鳴雷震,聞絃暫輟彈。府中聮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澥寛。驚濤来似雪,一座凜生寒。
城南税課司,在浙江亭邉,吴元年設于顔樓。洪武五年改建于此。
祠廟
昭貺廟、順濟廟、順濟聖妃廟、協順廟。
昭貺廟,在渾水閘。其神張夏,字伯起,宋景佑間以司封郎中為兩浙漕使。江潮為患,故隄率用薪土,常被衝擊,每繕修不三嵗輒壊,重困民力。神始作石隄,上自六和塔,下自東青門,延袤十二里。人感其功,為立祠隄上,賜額昭貺,土人稱張司封廟。慶厯二年,贈太常少卿。大觀二年八月,封寧江侯,改封安濟公。紹興十四年,増靈感字。三十年,増順濟字。每潮水嚙岸,禱之輒應。成化間江潮泛溢,命工部侍郎李顒督治,禱神患息,遂即舊址重建。
順濟廟,在清水閘。其神馮俊,字徳明,錢唐人,天資剛直,幼孤孝母,年十八,夢上帝遣神易其肺腑,云将有徽命。既寤,豁然開明,初不習文藝,至是書经大義,驟皆通曉,叩以禍福,莫不前知,足未嘗履閾,而人或見之江海上。元祐中,有舟渡江,值大風,分必死,神即現形雲間,自言名氏,叱咤之頃,顛濤帖息。又嘗就寢,竟日乃醒,家人視其嘔吐,皆海錯異物,怪而問之,則云適宴于龍宫。大觀三年十一月,忽語人云,上帝命司江濤事,不得辭,越三日,不疾而終,年三十有六。先期旬日,于清水閘所居西偏自營兆域。既沒,靈異尤夥,人即所居祠之。紹興三十年,賜順濟廟額。慶元庚申,封靈佑公。紹定間,封英烈王。
順濟聖妃廟,在艮山門外。其神林氏,莆田人,生而靈淑,歿遂為神,土人祀之白湖。宋宣和五年,賜廟額曰順濟。紹興間建廟于此,封靈恵夫人。紹興三年改封靈恵妃。慶元四年,加助順,勅曰:"古以女神列祀典者,若湘水之二妃,北阪之陳寳,西宫之女南,少嶽之夫人,以至丁婦勝姑,莫不廟食。夫生不出閨門,而死乃祀食百世,此其義烈有過人者矣。朕惟望舒耀魄,其名月妃,川祇静波,其名江妃,爾之封爵,既曰妃矣,増錫美號,被之輪奐,崇大褒顯,以永厥祀。"
協順廟,在石塚。其神陸圭,昭慶軍人,宋熈寧間以祖澤補右爵,調真州兵馬都監。宣和中,引兵進攻方臘,敗之,死而為神。紹興間,海濤衝激江岸,神檄隂兵却潮,潮勢遂平。淳祐間,江潮衝激尤甚,隨築隨圮。神與三女揚旗空中,浮石江面,以顯其靈,岸賴以成。浙西帥臣徐栗以其事聞于朝,賜廟額曰協順,封神為廣陵侯,三女為顯濟、通濟、永濟夫人,一主护岸,一主起水,一主交澤。傍有小廟,祀十二潮神,各主一時。
道院
廣靈廟、水府浄鑑院、順濟宫。
廣靈廟,在石塘壩,宋景定三年九月,潮壊江塘,里中耆老因立東嶽温太尉廟,請于朝,賜廣靈為額。咸淳五年,封正祐侯。餘自李将軍以下九神皆錫侯爵,李孚佑、錢靈佑、劉顯佑、楊順佑、康安佑、張廣佑、岳協佑、孟昭佑、韋威佑。
水府浄鑑院,在嘉会門外桐木園,乃馬自然修真之所。龍徳三年,錢氏號水府院。天聖四年,改水府浄鑑院。乾道四年,安撫周淙建扶桑大帝殿。
順濟宫,在清泰門外東里隅,舊在湯鎮赭山之間,曰三龍王廟。宋紹熈元年,賜雲濤觀額。四年旱,禱而雨,改賜今額。嘉定二年九月,錫三神侯爵,曰廣澤、順澤、敷澤。嘉定九年,増封曰廣澤靈應、順澤昭應、敷澤嘉應。永樂間,江潮擊之,徙建今所。天順七年,拓地重葺。成化七年,江湧塘崩,守臣禱神而濤殺,再飭廟貌。
佛刹
尊勝寺、善應總持菴、浄因寺、浴池菴、海鮮寺、福田慶夀寺、延聖寺、普濟寺、資教菴、潮音菴、圓通菴、吉祥寺、真如寺、正定菴、普陀菴、永慶寺、延夀白石寺、崇福寺、因果寺、寳界寺、定香寺、月塘寺。
尊勝寺,在正陽門外尊勝巷,故宋福寧殿也。元嘉木扬喇勒智改殿為寺。有尊聖塔,俗稱白塔。西有望江亭,内有葫蘆井。僧止菴過故宋宫井詩云:
上有千尺桐,下有千尺井。風吹井上桐,零落井中影。
善應總持菴,在尊勝巷,宋開寳六年,錢王建于西湖南山,曰總持。治平二年,改寳林院。有可賦軒。景定間,遷建于便門鐵箭巷,改善應總持院。元至元三十一年,復遷建今所。張孝祥可賦軒詩:
光明獵獵上烏巾,不那西湖爛漫春。借我繩牀對脩竹,為君一洗軟紅塵。
浄因寺,在正陽門外和肅坊。元延祐巳未,僧斯受等建。有銅佛三像,銅塔一座。元末燬。洪武庚午,僧法瀾等重建。弘治壬子僧宗謐等、嘉靖癸卯僧鳴奉、明濟等相繼重修。
浴池菴,在甘泉巷,元延祐間,里人施仲禮捨地僧斯受建。鑿石為池,構室臨之,名曰觀堂。嘉靖二十六年重修。
海鮮寺,在海鮮巷,元至正元年建。洪武三十三年重修。
福田慶夀寺,在候潮門外普濟橋,宋寳祐二年徐路鈐捨宅建,請額曰福田,以居白石皓禪師。元至治間燬。泰定間重修,復請額加慶夀二字。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延聖寺,在候潮門外,宋乾徳間吴越王建于清波門外,名土宿院。天聖二年,超法師沿江施食,以濟修堤之士。詔移院于今所,賜額延聖。嘉定年間,御帶陳玉節於寺側建天妃殿,崇奉海神。元元統乙亥重建。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普濟寺,在候潮門外普濟橋,宋太平興國元年建。有理宗元命殿御書曰祈永,度宗元命殿御書曰申祐,皇太后元命殿御書曰順福。有閣以奉觀音大士,御書曰圓通寳閣。石碑具存。元初以祈永殿奉五顯之神,元末燬。國初重建。
萬夀寺,在江口門,有江陽第一山扁。
資教菴,在候潮門外。宋大中祥符元年,僧堯道夫啟初庭建,名火星菴,宋末燬。元大徳間,僧生禪師重建,請額曰火星資教院。洪武二十四年,歸併延聖寺。
潮音菴,在候潮門外,元延佑間僧永暹建。
圓通菴,在候潮門外,宋紹興間僧徳厚建。
吉祥寺,在永昌門外,宋紹興間建于皋亭山。咸淳九年移建今所。洪武二十四年,歸併福田寺。
真如寺,在永昌門外真如巷,宋建炎三年僧普恵建。洪武十三年,僧俊堂重修。
正定菴,在永昌門外陳鐵巷,元至正間建。
普陀菴,在永昌門外浙江塘,元至正間僧立宗建。
永慶寺,在清泰門外,宋時楊節使香火,寳慶二年建。紹定三年燬。景定四年重建。元大徳、至正間,曉大師重建。
延夀白石寺,在慶春門外,宋建隆二年建于艮山白石村。元至正間燬。洪武三年重建,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永樂十二年移建今所。
崇福寺,在艮山門外,宋雍熈間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大觀間燬。紹興間重建。元末燬。洪武十六年重建。
因果寺,在艮山門外,晉開運二年錢忠懿王建,名崇夀。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元末燬。洪武二年重建。
寳界寺,在艮山門外,梁貞明間建于城中,名翠峰。宋治平間改今額,移建今所。
定香寺,在艮山門外,宋乾徳四年建于西湖上,今定香橋是也,名香積院。治平二年改今額。寳慶間建旌徳觀,移建今所。
月塘寺,在艮山門外何(行中亢)店,宋淳熈間建,在月塘之北。嘉熈三年潮壊,徙今所。元至正初,潮水復壊,徙髙原,尋燬。洪武間重建月塘者,沙田也。土脈宜瓜,宋有周姓者,善種瓜,號周家算筩瓜。
●西湖逰覽志巻二十
北山分脈城内勝蹟
城闉
武林門、錢塘門。
武林門,宋名餘杭門,俗稱北闗門。入門而南,有虎林山,土阜陂陀,髙可三丈,廣不滿百步。宋楊至質記云:"耆舊言錢氏有國時,此山夐在郭外,叢薄蒙密,異虎出焉,故名虎林。吴音承訛轉虎為武耳。"葉紹翁《四朝聞見録》乃謂虎林即靈隠山,因避唐諱,改為武林,元非有兩山、一為虎林一為武林也。樓攻媿為太乙宫道士,賦詩云:
武林山出武林水,靈隠後山毋迺是。此山亦復用此名,細考其来真有以。從来有龍必有珠,此雖培塿千山餘。
盖疑此山為靈隠之餘脈,是又指二山同為武林矣。《淳祐志》断之以為《漢志》明載武林山為武林水所出,決非城内之山,自漢已名武林,亦非避唐諱而為武。盖此坡為城中勝地,或者自寓武林之名于此耳。門東有水門,出大河、西河、清河之水,達于運河。又東,宋有天宗水門、小北門,今塞。
錢塘門,宋時所築。按《錢塘記》云:防海大塘,在縣南一里,郡議曹華信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時,募有能致一斛土者,與錢一千,来者雲集,因不復取,皆棄去,而塘成,故改名錢塘。張君房云:"杭州武林山,在錢唐縣西南,靈隠寺在其上。寺東有水曰龍源,横過寺前,即龍溪也,冷泉亭在其上。西有水曰錢源,過横坑橋,入錢湖。錢湖一名金牛湖,一名明聖湖,湖有金牛,遇聖明即見。萬松嶺下西城第一門曰錢湖門;次北第三門曰湧金門,即金牛出見之所也;第四門曰錢塘門,舊縣廨在焉。盖自前古居人築塘以備錢湖之水,故曰錢塘。"據此則錢塘之名,一起於江,一起於湖,二説兩義。按《史記》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則秦時巳有之,非始于華信,明矣。自漢巳来,江潮為患,築塘捍之,今云築塘以備錢湖之水,事無稽證,考之《釋文》,云:唐,途也;錢,古籛姓。豈秦漢間有姓籛者居江干,或築塘以捍海,遂以起名,如富陽孫洲之类是也?至于錢塘門名,第因錢唐舊縣治近此門,因得名耳,非取義于錢湖也。
衢巷河橋
入武林門,折而東,過中正橋,又南至觀橋。其街之東為廣豐、廣積二倉橋街、仁和倉街、普寧坊,西為同徳坊、興賢坊、報恩坊。
中正橋,俗稱斜橋,自此而南,至正陽門,為宋時御街,長一萬三千五百尺,舊鋪石板衡従三萬五千三百有奇。咸淳七年,安撫潜説友易其闕壊者,凡二萬幅,然後經涂九軌,砥平矢直。至元時,兩岸民居稍稍侵切,然綽楔無敢跨街建者。皇明正徳已前猶然。至嘉靖元年,御史何鉞始為鄉貢士建坊于吴山坊北,自是題名楔綽,並肩而立矣。然杭城多火,自綽楔跨街而火益熾,以木則易於燎延,以石則人憚崩摧,莫敢向邇撲救。古人旌别宅里之義,恐不如是。
普寧坊,俗稱清逺橋巷。其東宋有仁和縣丞厅,又東有太社、太稷壇,紹興十二年築。以春秋二仲、臘前一日祭,其禮視皇祇之制。壇之北有靈池,雖旱不竭。稍北有天宗鹽庫、酒庫、市舶務,過天水院橋,有六部架閣、淳祐倉、草料場。天宗庫,貯鹽酒以待宗人之頒給者。六部架閣,以貯六部圖籍案牘者,盖漢掌故之遺也。紹興三年,建淳祐倉。淳祐九年,京尹趙與筹建以儲米之糶于帥司者。草料場,受畿内所輸稻麥荳,以給騏驥院、良馬院與三衙諸府之馬。
同徳坊,俗稱燈心巷,其西為祥符橋、桐樹園、新莊橋。橋左右,宋有貢院别試所、大理寺、仁和縣、仁和學、豐儲倉、軍器所、東太乙宫、萬夀觀、元真觀、晨華館、千佛閣、安福寺,並廢。桐樹園,國初有鐵作局。貢院,宋時,三州治貢院在錢唐門外王家橋,以試本州之士;漕司貢院在北闗門外,以待兩浙寓士及有官人、宗女夫等;禮部貢院在新莊橋東,以待進士。紹興十年始定取士之法,三年一舉,必有手札付考官,敦求賢之意。自淳熈二年,帝作聞喜燕詩,賜進士詹騤等,遂為令典踵行,並刻石院中。别試所以待貢士之避親嫌者,其後申監漕選者亦試于此。大理寺,舊在錢唐門内,紹興二十年,以其密邇景靈宫,號控鞭撻之聲非所以妥神也,乃徙於此寺前,有清明池。仁和縣,吴越時分自錢塘,置錢江縣,在梅家橋西,宋初改仁和。紹興三年,徙建於此。髙宗初入杭州,問縣名仁和,喜曰,此京師門名也。盖太祖次陳橋驛,從仁和門入,以為吉兆,故駐蹕之意始定矣。仁和學,在縣治之東,有文、行、忠、信四齋。豐儲倉,景定初,賈似道行公田法,以此收其租入。軍器所,以造御前器械,紹興初以内侍提点,後改隶工部。東太乙宫,紹興間建,以祀五福太乙之神,兩廡繪三皇五帝、日月星辰、嶽瀆九宫貴神,每嵗四立日祀之,四孟車駕亦幸焉。虎林山在其後圃。萬夀觀,紹興間建,以大霄殿奉昊天,寳慶殿奉聖祖,長生殿奉長生帝,後殿奉太祖以下諸帝,西側純福殿奉元命,四孟朝獻畢,車駕詣宫行香。景定間,建晨華館于千佛閣之東,命羽流主之。觀東有回龍橋。元真觀,唐中宗景龍二年建,遂名景龍。後唐改中興觀。錢武肅王病目,禱而愈,改為錢明宫。宋雍熈二年,改元真觀。大中祥符間,改天慶觀。天禧間,王欽若請移天慶于真聖觀,復名元真。千佛閣、安福寺,今廢為同仁祠。
興賢坊,以元時貢院得名。
報恩坊,俗稱觀巷,有報恩光孝觀,舊名開元宫,清泰四年錢王建。宋景徳四年,改景徳觀。崇寧三年,改崇寧萬夀觀,賜田千畝。政和三年,建徽宗本命殿。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院,尋改光孝,以崇奉香火。其西,宋有恵民西局、御厨、小營。宋之恵民局有五,皆貯藥以待病者。觀橋,吴越王建,題其梁曰:"吴越王寳正六年辛卯,四月八日,因建錢明觀,造此石橋。吴越國王記。"觀橋北有普庵院,至正年建。觀橋之水,自東而西過青蓮橋、祥符橋,折而北,合清湖之水。
自觀橋而南,至衆安橋。其街之東為懐逺坊、安國坊、延定坊,西為保和坊、純禮坊、澄清坊。
懐逺坊,俗稱軍頭司巷,宋時有軍頭司在焉。
安國坊,與保和坊對,俗稱北橋巷。宋有文思院、吉祥寺,並廢。文思院,掌金銀犀玉工巧之制,綵繪装鈿之飾,輿輦法物尺寸之度,規釽鎔鑄鏤織之法,内外所領,凡三千餘作。吉祥寺,宋乾徳三年睦州刺史薛温捨宅為寺。治平二年,改廣福。南渡初,割其兩傍地為文思院、軍頭司,而寺額改吉祥。今為民居。蔡端明吉祥寺賞牡丹對月詩:
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對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蘇子瞻簮牡丹詩:人老簮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鈎。
又花将落而陳述古期不至詩:今嵗東風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對花無語花應恨,直恐明年便不開。
述古期明日至因用前韻詩:仙衣不用剪刀裁,國色初酣卯酒来。太守問花花有語,為君零落為君開。
又惜花詩:吉祥寺中錦千堆,前年賞花真盛哉。道人勸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沙河塘上挿花回。醉倒不覺吴兒咍,豈知如今雙鬢摧。城西古寺沒蒿莱,有僧閉門手自栽。千枝萬葉巧剪裁,就中一叢何所似。瑪瑙盤盛金縷盃,而我食菜方清齋。對花不飲花應猜,夜来雨雹如李梅。
紅殘緑暗吁可哀。跋云:"錢唐吉祥寺,花為第一。壬子清明,賞会最盛,金盤綵籃以獻坐者五十三人。夜歸沙河塘上,觀者如山,爾後無復繼也。今年諸家園圃花亦極盛,而龍興僧房一叢亦奇,但衰病牢落,無以發興耳。昨日雨雹如此,花之存者有几?可惜也。"又冬至逰吉祥寺詩:
井底微陽囘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来。
後十日復至詩:東君意淺著寒梅,千朶深紅未暇栽。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明年冬十月,寺中牡丹開數朶,述古作詩子瞻和云:
一朶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又云:當時只道鶴林仙,解遣秋花發杜鵑。誰信詩能回造化,直教霜枿放春妍。
延定坊,舊名清寧坊。其東為度生橋,俗稱鵝鴨橋,橋畔宋有春風樓,謂之北酒庫。
保和坊,俗稱磚街巷。
純禮坊,與延定坊對,名後洋街,俗稱竹竿巷。
澄清坊,在衆安橋北堍沿河者。
自純禮坊而西,其街之南為井字樓,北為孩兒巷、燈籠巷、新營街。
井字樓,宋酒樓也,疊構如井,故名。其西有白澤廟。
新營街之西,元有江淮財賦總管府、丞相巴延祠。府地廢為民居,祠地為按察司馬廐矣。
自澄清坊而西,轉入興慶坊,為潘閬巷、紀家橋。
興慶坊,舊名前洋街,與結缚橋對。
潘閬巷,宋初處士潘閬所居也。閬字逍遙,錢唐人,有詩名,語見《才情雅致志》中。巷内有三官宅。
紀家橋,在按察司右,元時改乗驄橋,北察院在焉。今之嘉湖道,即其址也。其西為西湖書院,國初改仁和學。天順間,學徙而其地併北察院,皆為按察分司及囚舍矣。紀家橋之南為徳化坊,舊稱木子巷,有明慶寺、千頃廣化院,並廢。明慶寺,唐大中二年建,有法喜堂、明碧軒,南宋駐輦,遂勅比東京相國寺,祈禱雨暘,建散、聖節咸在焉。嘉熈四年七月,理宗幸寺祈雨,回鑾撤盖,甘雨隨注,平章喬行簡上詩稱賀,上遂書明慶二字以旌之。淳祐六年,建法堂,上復題為南山道场。嘉泰三年,建御書閣,題曰宸奎萬夀之閣,有蘇子瞻書《觀音經》碑。王介甫法喜堂詩:
浮屠之法與世殊,洗滌萬事求空虚。寸心以此不掛物,一堂收身自有餘。堂隂置石雙嵽嵲,石根立竹青扶疎。一来已覺心膽豁,况乃宴坐窮朝晡。初憶幼時勇自許,壯大看俗尤崎嶇。豐車肥馬載豪傑,少得志願多憂虞。始知進退各一理,造次未可分賢愚。会将築室返耕釣,相與此處吟江湖。
又明碧軒詩:明碧軒南竹數叢,别来江介几秋風。道人無復人間世,嗟我今為白髪翁。
趙忠簡公明慶僧房夜坐詩:月明牕竹冷横斜,坐看風燈落燼花。老眼病餘嫌細字,枯腸寒甚怯清茶。囊空豈是久為客,夢短其能飛到家。但有流年侵鬂髪,蕭蕭蓬葆颯霜華。
千頃廣化院,開平元年吴越王建,南渡後為臨安府祝聖道場,僧了性善醫學、草書,趙閲道題其堂曰垂慈,以著醫績。蘇子瞻作草書歌以贈之,歌云:
物生有象乃有滋,夢幻無根成斯須。方其夢時了非無,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晞雪巳驅,此滅滅盡乃真吾。云如死灰實不枯,逢場作戲三昩俱。化身為醫忘其軀,草書雖學聊自娱。落筆已喚周越奴,蒼鼠奮髯飲松腴。剡藤玉版開雪膚,游龍天飛萬人呼,莫作羞澁羊氏姝。
自按察司而南,至安福橋,折而東,至八字橋。河南為通寳坊,河北為豐財坊。
豐財坊,宋有左藏庫。先是韓蘄王有賜第二,在新莊橋者,獻于朝,為景靈宫;在八字橋者,獻以為左藏庫。庫有東、西,受財賦之入以待邦國之經費。東則幣帛絁紬之属,西則金銀線劵絲纊之属,統于太府寺。宋時經費多糜于贍兵,西蜀、湖廣、江淮之賦,类歸四總領,所以餉諸屯,唯閩浙所輸,歸于左藏,而大軍取十之七,宫禁百司之禄裁三之,值有浩費,則天子出中帑、封樁以補所闕。國初以其地賜蔡指揮,今半為官署民居矣。又西為楊駙馬府,即端孝公主第也。駙馬名鎮,方建第時,命巨璫董宋臣領之,大拓四旁,其最逼近者,為太學生方大猷之居。璫意其必雄據,未易與語。一日具禮往訪之,方延入坐,璫未敢有請,方遽云:"内轄相訪,得非以小屋奉上旨乎?"璫愕,未及對。方徐曰:"内轄以某太學生将梗化耶?便當首獻。"即案書契與之。璫以契奏,理宗大喜,數倍酬之,方表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毫以上,悉出君恩。"盖上用毛詩,下用蘇子表語也。理宗又奇之。自此擢第登朝,旋躋膴仕矣。今其地半為按察分司。
入錢唐門而東,折而南,為白龜池、鑷子井、黒亭子。
白龜池,在城下,衺廣四畝許,池底通西湖,李鄴侯所鑿,其水自来不堪汲飲。元仇仁近嘗卜居池上作詩云:
一琴一鶴小生涯,陋巷深居几嵗華。為愛西湖来卜隠,却憐東野又移家。荒城雨滑難騎馬,小市天明已賣花。阿母抱孫閒指点,疎林盡處是棲霞。
池旁,宋有都作院。
鑷子井,在上方寺,南水口在湧金門外。
黒亭子,舊有水溝透城,通柳洲寺。門内舊有景靈宫、錢唐縣、錢唐學、上方寺,並廢。景靈宫,本宋韓蘄王世忠宅也。紹興十三年建,以奉祖宗衣冠之游,盖漢原廟之遺也。宋制,太廟以奉神主,一嵗五饗,朔祭而月薦。五饗,宗室諸王攝事;朔祭、月薦則太常寺卿代之。景靈宫以奉塑像,嵗四孟,天子躬祭;次日繹祭,則后妃六宫従往。帝后忌辰,則宰相率百官行香,道士作法事。天章諸閣以奉繪像,時節朔朢、帝后生辰皆徧薦之,内臣攝事。欽先、孝思兩殿亦以奉小像,上日焚香。太廟之祭以俎豆,景靈宫以牙盤,天章諸閣以常饌,用家人禮云。宫内有崇禋館,命羽流主之。蟠桃亭、流盃堂、四并堂、橘園、桂園、景靈池,以湖水灌之,水口在昭慶山門左。(闕)
●西湖逰覽志巻二十一
北山分脈城内勝蹟
官署
提刑按察司、按察分司、射圃、貢院、演武场、養濟院。
提刑按察司,故宋岳武穆王宅也。紹興三十一年,以王宅為太學。宋亡,學燬。元改為肅政廉訪司。國初,改浙江提刑按察司,設按察使、副使、僉事。洪武十七年,重建公廨,而東近岳王祠,西迫北察院,基故卑隘,門外居民叢障。成化二年,按察使戴珙等盡徙民居,開道南出,抵長生街建坊,東曰端本,又東睦親街,曰弼教;西曰澄源,西過長生橋,抵城下白龜池上,曰肅政。内有一清樓、梅閣。其經厯司、照磨所、司獄司皆在司内。元廉訪副使臧孟祥座右四箴曰:"浄洗眼睛、紧縛肚皮、硬堅脊梁、牢立脚根。"凡十六字。僉事董師謙為之賛云:"這眼睛,照膽鏡,照見誰?窮百姓。所嗔誰?奸貪佞。看不錯,定定定。秋月明,秋水瑩,本無塵,洗更浄。這肚皮,長忍飢,衆肥甘,我糠糜。将軍腹,寛十圍,貪以敗,脂流臍。平生事,百甕韲,咬菜根,事可為。這脊梁,鐵鑄成。廣平骨,汲孺身。曽强項,批逆鱗,肯折腰,揖貴人?臺中評,謂我傾,我自我,卿自卿。這脚根,如山立,立得牢,踏得實。倖門裏,曳不入,正路中,拔不出。持一定,禦衆訹。不退轉,堅固力。"銘、賛皆趙孟頫所書,刻石尚存。
按察分司,凡九道,曰杭嚴,曰金衢,曰提學,曰水利,曰清軍,在八字橋河下,宋為左蔵庫、楊駙馬第;曰寧紹台,曰温處,在總司二門東;曰嘉湖,曰海道,在二門西。以副使、僉事分理之,各舉其職,按察使不得統制也。故布政司署使字,而按察司不署使字者,盖按察者各行其權,非若藩省府縣出令止、從長官也。故分巡之印與堂印分寸相同,而因事添設之官,又各有欽給闗防,與印一體。官吏臧否,皆得舉劾;軍民利病,皆得條陳。風聞言事,實封上達,不闗白于長官,其權與御史等。正統後,憲綱稍易,職掌浸弛,彈壓藩服之權全歸御史,而布政司参政、参議又立分守之名,参伍其事,為按察者稍掣肘。近年朝議,乃令按察之長得署僚佐之考,益非設官本意矣。
校士館,舊為三學諸生習射之所。嘉靖三十二年,督學桐城阮公鶚改建,校士於此。
貢院,宋時在觀橋西,新莊橋東。元時在祥符橋。洪武初,在今府學西,即仁和學基也。其後人才寖盛,又以直隶嘉、湖兩府来属,地狹不足以容席舍。天順三年,徙觀橋之東,乃仁和倉舊基也。院本宏敞,而自嘉靖以来,每遇當科之年,監臨者遞加營構,益以藻彩,酷極恢麗。有司承奉風旨,科擾百端,合郡騷動。欵待儀燕,競以豐厚相髙,名曰作興,稍不如意即士謗叢起。竊意國初到今,徵賢斂才,豪傑丕應,恐不繫于貢院之崇修、禮文之優渥也。
演武場,在錢唐門内,宋時景靈宫及錢唐縣治故基。元時改為教場,周廣三百一十六丈。先是,官軍每嵗二、八月朔日開操,五月、十一月為止。自宣徳、正統已来,正軍皆充漕役,僅以餘丁操備。後復以民壯益之。
養濟院,在觀橋西,元時貢院基也。洪武五年,每縣各置一所,八年,合建于此,收養民間孤老,每口月給米三斗、柴三十觔,冬、夏布各一疋,小者給三分之二。
祠廟
忠佑廟、顯忠廟、同仁祠。
忠佑廟,在按察司左。宋紹興十三年,以岳飛故宅改為太學,學中時時相驚,以岳將軍見。孝宗朝詔復其官,追諡武穆,建廟學左,曰忠佑。淳祐六年,改諡忠武。已而學中復驚,岳將軍降為土神。景定二年,従監學之請,立為土神,封鄂王,改諡忠文,廟曰忠顯。王之父母妻子,下逮将佐,皆有命秩。祠後有銀瓶娘子井。銀瓶娘子者,王季女也,聞王下獄,哀憤骨立,欲叩闕上書,而邏卒嬰門,不能自達,遂抱銀瓶投井死。王原吉詩云:
碧梧月落烏號霜,寒泉幽凝金井床。綺疏光流大星墜,夢驚萬里長城亡。女郎報父收囹圄,匍匐将身贖無所。官家聖明如漢主,妾心媿死緹縈女。井臨交衢下通海,海枯衢遷井不改。銀瓶同沈意有在,萬嵗千春露神采。魂今歸来風泠然,思陵無樹容啼鵑,先生墓木西湖邊。
顯忠廟,在長生老人橋西,以奉漢大将軍霍光,俗稱霍使君廟。相传吳王孫皓有疾,夢神降于庭,自稱霍光,求立祠于金山之鹹塘,以捍水患,祠立而疾愈。晉天福間,吴越王立廟于此。宋理宗時,賜廟額曰顯忠。元延祐間,杭城大火,郡人於雲頭見旗幟有霍使君三字,火頓息,香火益盛。
同仁祠,在祥符橋畔。嘉靖十七年,御史周汝員等建,以奉孫公燧、王公守仁、胡公世寧。燧,餘姚人,正徳十四年,以都御史巡撫江西,属寧庶人,反被執,不屈而死。亂平,贈禮部尚書,諡忠烈。守仁,餘姚人,寧庶人反時,以都御史提督南贛汀漳軍務,起兵討平之,封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書。世寧,仁和人,正徳十二年,為江西按察使,疏舉寧庶人不法事,下錦衣獄,謫戍遼東。亂平,起都御史,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端敏。
道院
開元宫、寳極觀、天妃宫。
開元宫,在清湖橋西,射圃之北,本宋周漢國端孝公主故第也。宫故在泰和坊秘書省之左,唐開元中建,後廢。宋以火徳王東都,有開元陽徳觀以奉熒惑。寧宗既即位,詔以嘉邸改開元宫,建明離殿,以立夏日祀之。元以秘書省為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八年大火,省宫俱燬,因兼宫地作省,今布政司是也。住持董得時遂購公主故第為宫。公主,親理宗女,傑構緻飾,冠于戚里,故宫制為道院之魁。翰林學士虞集為記。至治初燬,粹徳真人王夀衍與其徒張伯雨重建,揭曼碩、陳旅為記。有堂曰清風,曼碩、歐陽玄為記;一曰介春,張仲淳為記。時夀衍以髙行受知於文宗,故名彦多與之友,豐碑偉筆,照耀一時,今皆仆圮,其基半為射圃矣。虞伯生碑銘云:"於皇聖世,治繇清静。恵宗道家,受釐有祠。内外相望,靡不寵嘉。煌煌我宫,殿于東南。神明之居,在昔前王。化家作之,中其國都。何因何稽,曰為開元。厥維禎符,禎符孔明。大開元疆,神告不誣。顧民弗省,嵗行六十。既燬而墟,除而圖新。爰得永宜,天人合謨。甲觀夙成,帝子攸降。巍巍渠渠,道貴因循。不貴改作,昔劬我舒。迺像貴神,赫如有臨。風馭電車,大集于成。在今真人,克恭璽書。恩言雅文,真人用謙。為道光華,自朝旋宫。率職賛祠,恩用不渝。錫福予齡,天子不有。于民是敷,維千萬年。至于億世,邈哉永圖。敢述聖徳,刻以貞石,式章道樞。"陳旅碑銘云:"真人大作開元宫,斬木邃谷来蔽江。命龜置策辰孔臧,樹屋吉土祠天宗。重簷轇轕儀穹窿,日月出入戸牖中。大靈何樂家層空,老君上邀兹以降。仙姝翼輦從豐隆,翳以赤鳳驤青龍。立神執兵門兩旁,祝融廬宇承中央。共驅畢方歸海東,曰惟新宫帝所悰。璿宫回曲蓬渚通,珠樹含祥光玲瓏。宫成餐帝朝設鐘,岳牧川后罔不恭。真人稽首飛綠章,天子萬年民樂康。"揭曼碩碑詩云:
噫嘻錢唐,何王所基。由汴革命,播都南陲。定鼎臨安,協于神龜。元興龍翔,大拓疆土。四海八荒,咸覿其主。噫嘻錢唐,故宫禾黍。帝子之居,是為開元。以棲百神,踰三紀年。神弗顧依,将事吉蠲。回風却掃,馮怒熒惑。宣隂導陽,去穢除慝。以来清風,以専静嘿。革故者天,鼎新者人。矧我真人,皇人之真。亦曰多才,能事鬼神。身為玄師,行仁有勇。一倡百和,風起水涌。神宫告新,曽不旋踵。聃聃樓觀,仡仡垣墉。儼乎天人,象帝之宫。風馭飈輪,於焉從容。薦我明馨,考我鐘鼓。於皇萬年,受天之祜。碑詩揚休,石以永固。
鄧善之題開元宫圖詩云:西湖春動風泠泠,歘忽鼓瑟窺湘靈。天君要眇降雲軿,椒堂桂棟羅芳馨。春城日逝崦嵫暮,幽夢重門鎖花霧。玉簫聲沈鳳飛去,迸入秋風五陵樹。至人髙懐視雲浮,昔者金屋今丹丘。白鶴来下明月樓,知有王喬飛舄游。仙人好幻多戲劇,海變桑田蓮變碧。百靈呵护融風息,依舊瓊臺絳宇,炫燿雲林色。
掲曼碩開元宫圖詩:香臺遙對紫皇家,隂洞潜迴七寳車。景氣未收春夢断,新宫月冷誦南華。
馬祖常開元宫圖詩:江畔沙痕認夜潮,湖邉山色識前朝。巻衣天上吹簫女,不怨宫隨野火燒。
黄溍題開元宫圖詩:誰使蔵舟一夜移,紅樓翠幙未全非。曽聞帝子乗鸞去,疑有仙人化鶴歸。烟逕月明瑤草歇,石壇露冷碧桃稀。赤欄橋畔多時立,閒看楊花作雪飛。
寳極觀,在報恩坊内,舊玄元庵,元延祐五年道士章無為建。皇明永樂間,道士周思得者,仁和人,操行雅潔,精五雷法,成祖聞其名,召試稱旨,建天将廟居之。扈從北征,累著功績,仁宗建玉虚延恩殿;宣宗建彌羅寳閣、崇玄演法殿,改廟額為大徳觀;英宗建紫極殿,寵遇優渥。景泰初,歸老故庵,甘茹淡泊,其門人以法顯者殆百餘人。其時有異人號赤脚張,亦寓觀中,與思得友善。成化間,其徒昌道亨得寵憲宗,詔徙玄元庵于思得墓左,而改其故居為寳極觀。
天妃宫,在孩兒巷北,以祀水神,洪武初建。神號不見經史,竊意宇宙間至尊者,天有帝象焉,地為之配,有后象焉,其次水為大,有妃象焉,故崇其號曰天妃,而軍營漕運之所,江海河漢之濱,悉崇奉之。
佛刹
夀聖寺、青蓮寺、祥符寺、興福寺、浄住寺、法輪寺、天長浄心寺、聖夀寺、菩提寺、妙心寺。
夀聖寺,在虎林山上。舊名長夀,在東青門外。永樂十三年,為潮水所侵,徙建今所,得廢聖夀院故址,遂以名焉。内有大井、合抱銀杏,皆宋物也,而殘碑断碣,傾仆草中,磨滅不可讀矣。俗稱祖山寺。
青蓮寺,在車橋北,宋隆徳間錢氏建。祥符中,改浄戒院。先是,宋元豐中,吴處厚以皇嗣未立,上書乞立程嬰、公孫杵臼廟,詔封嬰為成信侯,杵臼為忠智侯,廟食于絳。後又以韓厥存趙孤,三人皆以春秋祠于祚徳廟。紹興二十年,建祚徳廟于院内,以春秋二仲祭之。至正末,張氏據聖夀、青蓮二寺為府,而廟亦廢。按《春秋》于魯成公八年書晉殺趙同、趙括,于十年書晉景公卒,相去二年;而《史記》乃有屠岸賈欲滅趙氏,程嬰、公孫杵臼共匿趙孤,十五年景公復立趙武之説。以年世考之,則自同、括死後,景公又卒,厲公立八年而弑,悼公立,又五年矣,其乖妄如是。嬰、杵臼之事乃戰國俠士刺客所為,春秋時風俗恐未有此也。
祥符寺,在祥符橋畔,梁大同二年邑人鮑侃捨宅為寺。舊名發心,唐貞觀中改衆善,神龍初改中興,後改龍興,宋真宗時,改大中祥符。其廣九里,子院有千佛閣、諸天閣、戒壇院,院内有鐵塔一,石塔四,錢王所鑿九十九眼井。金人南冦,燬于兵。南渡初,斥為軍器所。元初,仍建寺。至正末燬。洪武間重建,其傍地盡為軍民之居。蘇子瞻祥符寺上元觀燈詩:
紗籠擎燭迎門入,銀葉燒香見客邀。金鼎轉丹光吐夜,玉珠穿蟻鬧連朝。波翻焰裏元相激,魚舞湯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常逐夢魂銷。
曽子固詩:月明如晝露華濃,錦帳明郎笑語同。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東風。紅雲燈火浮滄海,碧水樓臺浸逺空。白髪蹉跎歡意少,强顔猶入少年叢。
興福寺,在斜橋南,宋紹興丁卯,左丞薛昂以花藥圃施僧慧觀,築庵名曰擇勝。尋建佛刹,請龍山廢興福院額表之。國初定為叢林。
浄住寺,在觀橋之西北,報恩坊内,梁武帝時建。舊名慈光,錢氏時改今額。紹興間以其地為貢院,于是寺分為三。元末燬。洪武初歸併興福。
法輪寺,在觀橋南,五代長興中,龜法師建於城東,湯鎮額曰觀音,後改安國。宋大中祥符間,改法輪。洪武間立為叢林。永樂十八年,潮嚙殿基,僧至恂改建于此。
天長浄心寺,在後洋巷,晉天福四年錢氏建。南渡後,析其地為軍寨。咸淳元年興復。元季燬。景泰間重建。聶大年送僧日福聴講還山詩云:
歸去深居逺俗譁,莫教巢燕汚袈裟。従今悟了三生話,髙倚瓊臺看雨花。
寺内有龍華寳閣,宋理宗時捲簾使許禎建。宋亡,禎挈三子居之,學佛自晦,名出塵庵。元延祐元年,有僧講《法華經》,天花紛降,遂名龍華。其時寳閣穹壯,冠絶郡城。九曲法濟院,宋乾徳元年,錢氏建于錢唐門外。元末移建于此,今併天長寺。
聖夀寺,即永福寺,在後洋街,宋嘉定元年永明建,淳祐間賜額永福,以奉秀王香火。元至元燬。洪武初善祥重建,宣徳十年賜額聖夀。
菩提寺,在潘閬巷。舊在錢唐門外,宋太平興國錢惟演捨宅建,建炎間燬,紹興間重建。有南漪、迎薰二堂。元末燬。尋以築城徙寺今所。永樂間,寺僧守公被召修大典,智淳修戒律,别原修蔵典,約宗亦以髙行被召,四代入覲,亦禪門之榮遇也。
妙心寺,在湧金門内。舊在西湖行春橋南,元至正間徙今所,今改使館。
●西湖逰覽志巻二十二
北山分脈城外勝蹟
衢巷河橋
出武林門而北,為崇福橋、霍山坊、餘杭橋巷、新橋巷、半道紅、清湖三閘、周公泉、枯樹灣、夾城巷、左家橋、米市巷、漁塘巷、碧沼、草營巷、歸錦橋、江漲橋、通市橋、北新橋。
崇福橋,在吴山驛前。
霍山坊,過新河橋路,入西山橋下,為新河坊口,乃張士誠所開者。舊有廣恵廟,宋康定元年建,以祀廣徳王張渤者,遞代褒封。二月八日,傾城士女集焉。周公謹云:"余世祀祠山張王,動止必禱,應如蓍龜。先子需澄江次,為有力者攘去,先妣時留霅,禱于南闗之祠山,有'水邉消息的非遙'之語,先君霍山所祈亦得此籖。越日臨江之命下矣。戊辰年,鑄子甫五嵗,病骨蒸,勢殆甚,凡藥皆弗効,禱籖得蠱之上九,云'蠱有三頭,紛紛擾擾。如虱在血,執一則了'。退謀之醫,試投逐蟲之劑,凡去蚘蛔三,其色如丹,即日良愈。甲寅春,往桐川炷香,得籖云'不堪疾病反東床',是嵗外舅捐館。壬午五月二十八日,杭城金波橋馮氏火作,次日勢亦張,雖相去几十里,而人情遑遑不自安。時楊大方、潘夢得皆同居,相慰巫言神語皆吉,因卜去就于神,得五十六籖云'遭人彈劾失官資,火欲相焚盜欲窺'。于是挈家湖濱,是夕四鼓,成焦土。"
餘杭橋,宋端平二年建,東通猪圈壩。其時有北郭税務。
新橋巷,東通陸家場。
半道紅,相傳舊時夾路栽桃花,故名。俗訛為半塘洪。
清湖上中下三閘,洩城中諸河之水,自東而北轉,達東新橋、徳勝壩,為下塘河。
周公泉,又名北牐泉,在下閘巷。
枯樹灣,東通徳勝橋,舊名堰橋。宋韓世忠掩擊叛賊苗、劉于此,故郡人稱為徳勝橋。
夾城巷,東通遞運所,四達之衢,市廛殷阜,肩摩踵接。第夾城名義,不知何所取也。故老皆言,元有總兵楊完者,與張士誠築壘相拒,此其遺基。然當錢氏築城時,云自秦望山由夾城東亘江干,洎錢唐湖,凡七十里。則夾城之名,唐末五代巳有之,似非起于楊完者也。豈以其近傍羅城,若杜詩所稱"花萼夾城通御氣"之談歟?國初有為夾城八景巻者,名流題詠甚多,今掇其著者。一曰夾城夜月。王洪卜算子詞:
孤月泛江秋,露下髙城静。期著佳人夜不来,坐轉梧桐影。吹徹紫鸞笙,寳篆烟消鼎。桂子飄香下廣寒,銀漢雙星耿。
聶大年臨江仙詞:
萬里碧霄雲散盡,長天孤月流輝。城隂寥濶擣聲稀,試登髙處望,露濕五銖衣。不見遼東華表鶴,人民昔是今非。驚烏三匝正南飛,銀河風露冷,騎得綵鸞歸。
二曰陡門春漲。王洪詞:
驚雪噴髙崕,雷響青天曉。剛道吴胥駕海来,勢壓滄溟小。兩岸走漁舟,潑亂飛春鳥,誰信神魚去不留,五色祥雲繞。
聶大年詞:
西北闗城如鐵甕,夜来春漲崩奔。驚濤拍岸撼崑崙,桃花三汲浪,何處覔仙源。彷彿鸱夷乘白馬,潮頭日落雲昏。瀆祇川后亦銷魂,琴髙騎赤鯉,隨水到龍門。
三曰半道春紅。王洪詞:
宿雨漲春流,曉日紅千樹。几度尋芳載酒来,自與春風遇。弱水與桃源,有路従教去。不見西湖柳萬絲,滿地飛風絮。
聶大年詞:
記得武林門外路,雨餘芳草蒙茸。杏花深巷酒旗風,紫騮嘶過處,隨意數殘紅。有約玉人同載酒,夕陽歸路西東。舞衫歌扇繡簾櫳,昔逰成一夢,試問賣花翁。
四曰西山晚翠。王洪詞:
斜日照疎簾,雨歇青山暮。白鳥鳴邊一半開,杳靄和烟度。樓上見平湖,影隔青林霧。吹断鸞簫興未闌,月照芙蓉露。
聶大年詞:
一抹斜陽低逺樹,分明翠斂西山。蒼蒼松檜鎖禪闗,疎鐘殘磬裏,倦鳥亦知還。谷口樵蘇歸路晚,六橋流水潺潺。行人指点有無間,天風吹散盡,露出豹文斑。
五曰花圃啼鶯。聶大年詞:
芳圃萬花圍繞遍,軟紅晴点香泥。金衣公子柳邉迷,為憐春色好,終日往来啼。記得早朝花底散,金河草色萋萋。數聲只在御河西,東風回首處,香霧滿長堤。
六曰皋亭積雪。聶大年詞:
昨日孤峰如潑翠,今朝玉立(山赞)岏。璚林琪樹間琅玕,蓬莱塵世隔,弱水竟漫漫。玉宇岧嶤千仭表,羣仙飛珮驂鸞。不知何處倚闌干,洞簫吹一曲,鶴氅不勝寒。
七曰江橋暮雨。聶大年詞:
一葉漁舟吞暮景,夜来江漲平橋。蒹葭兩岸響蕭蕭,水村烟郭外,隠隠見歸樵。鴻鴈欲歸愁翅濕,誰憐萬里雲霄。空濛山色望中遙,鐘聲何處寺,白鳥沒林腰。
八曰白蕩烟村。聶大年詞:
北郭秋風禾黍熟,牛羊晚下平田。一村桑柘起寒烟,田翁邀社飲,擊鼓更燒錢。處處雞豚泥飲罷,瓦盆濁酒如泉。往来東陌與西阡,誰言淳朴俗,自有一山川。
左家橋,北宋有春融樓,謂之北外庫。
米市巷,宋時舊名也,其東為寳慶橋,舊名黑橋,洪武初建。
漁塘巷,自霍山坊而下,有上下陡門,洩清湖河水,由漁塘巷入。西為范婆橋,橋下為清水潭,潭西為望佛橋,西南通水磨頭。望佛橋西,其土神曰左相公廟,廟後為福昌巷,巷西行,為白蕩,夾城八景所謂白蕩烟村者是也。又西為古蕩。
碧沼,在湖墅西,左八郎祠前,池廣三畝,水極清冽,俗稱清水潭。
歸錦橋,俗稱賣魚橋,自此而上,至左家橋、夾城巷,皆稱湖墅,俗訛為湖州市。
江漲橋,在歸錦橋北。元末開河,構木而渡。宣徳間,僧覺澂改建石橋,嘉靖間圮,今復建。
通市橋,在江漲橋南,宣徳間僧覺澂建。
北新橋,在香積寺北,宋紹興間建,名中興永安橋。元末圮。洪武初重建。
出錢唐門而西,為東西馬塍、羊角埂。
東、西馬塍,在溜水橋北。以河分界,並河而東,抵北闗外,為東馬塍;河之西,上泥橋、下泥橋至西隠橋,為西馬塍。錢王時畜馬於此,至三萬餘匹,號曰海馬,故以名塍。或曰馬姓二人東西居,共為園田之塍,非也。土細敏樹,杭城四時花卉于此出焉,今名南花園。北去十餘里為板橋,今名北花園。元羽士張伯雨結廬馬塍。陳旅記之,其略曰:"錢唐邑屋叢輳數十里,至為重樓以居,委巷若鬨市,人氣滃鬱為溽霧。城西山水清曠,而笙歌粉黛,上下無空日。夫杭東南奥區,芬華之所族,而幽静者之所處也,城北有村曰馬塍,居民多業藝花,土沃俗質,聚近而(土盍)逺。至元間句曲外史来棲焉,為閣四楹,佳卉叢植,旁有長松數十章,落落如髙人。湖上之山,騰伏閣外,蓋得沖(闕)……"
……淺橘林明,日暮水渾魚網聚。東門故侯應自許,灞陵醉尉寧須怒。何須學稼隨老農,荷鋤驅犢田中去。
張伯雨自詠馬塍新居詩云:浮家泛宅意何如,玉室金堂計未疎。歸錦橋邉停舫子,散花灘上作樓居。澹然到處自鑿井,玄晏閉門方著書。但得草堂貲便足,人間何地不樵漁。
張仲舉題張外史馬塍新居詩云:窈窕丹房古澗阿,長松脩竹繞層坡。桃園隠者時相遇,茆洞仙人夜或過。沆瀣盃寒供曉食,青冥笙響答空歌。白雲浮出池痕滿,知是龍泓宿雨多。
薩天錫宿張外史馬塍新居詩云:竹樹忽聞乾鵲噪,明朝歸去候新晴。小樓無處著秋意,暗雨空山如海聲。葉落牕虚聞鶴步,峰回路轉断人行。誰知昨夜玄洲客,剪燭談詩到二更。
羊角埂,自溜水橋北柴場至乳臺渡口,延袤十餘里,介東西馬塍之間,其形彎曲,如羊角然。
●西湖逰覽志巻二十三
北山分脈城外勝蹟
官署
南京戸部分司、江漲税課司、吴山驛、遞運所、徳勝壩、猪圈壩。
南京户部分司,在江漲橋北,掌榷商税。國初,差御史監三閘,辦課程,或户部官監收船鈔,未有定置。景泰元年,差户部主事于蘇、杭二府専掌之,始建鈔闗於此。六年,罷主事,嵗委府官收鈔。成化四年,罷鈔闗。七年,復鈔闗。弘治六年,命于南京户部差官,遂為定例。
江漲税課司,在霍山坊,原在北闗駐節基。洪武二十五年,移建于此。
吴山驛,在武林門外,洪武七年建,曰杭州驛。九年,改吴山驛,其西有駐節厅,洪武二十五年建。
遞運所,在夾城,原在城内洪河橋。洪武七年,徙建于此。
徳勝壩,在武林門外東,洪武五年建。
猪圈壩,在武林門外東,洪武三年建。
祠廟
社稷壇、郡厲壇。
社稷壇,在錢唐門外西北,宋太乙宫故基也。宋時在嘉会門外,元時改錢湖門外。洪武三年,徙建今所。
郡厲壇,在錢唐門外,洪武三年建以祀鬼之無歸者,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致祭。
道院
石姥廟、五界廟、印侯廟、晏公廟。
石姥廟,在徳勝壩。其神石瑰,當唐長慶間,江濤為患,神竭家貲,築堤捍之,竟死于事,屢見靈異,守臣上之。咸通中,封潮王,故俗稱潮王廟。
五界廟,在歸錦橋西,洪武三年建。
印侯廟,在觀音橋西,廟後有印墓。
晏公廟,在夾城,寓崇果寺内。周顯徳二年,吴越王建,舊名羅漢院。宋治平中,改額崇果。洪武初,改奉晏公。相传為水神也,故軍營漕運之所往往立廟。
佛刹
香積寺、昭化寺、妙行寺、法雲寺、定光寺、化度寺、廣教寺、真如寺、顯教寺、覺圓寺、普明寺、西隠寺、豐樂寺、永慶寺。
香積寺,在江漲橋北,宋太平興國三年,柯氏捨宅為寺,舊名興福。大中祥符間,賜額香積。門臨官河,帆檣往来者,日百千計,秉燭猶喧。一逕蛇行,茂林荫密,隠然城市異藪也。
昭化寺,在徳勝壩,周顯徳間吴越王建。宋大中祥符改今額。永樂九年燬,踰年重建。
妙行寺,在夾城巷。宋徽宗時,有僧思浄者姓喻,畫佛甚妙,人稱喻彌陀,遂棄家學佛,捨宅為寺,以接待雲水。二十年間,往来者三百萬衆,故俗稱接待寺。方臘之亂,思浄詣賊,乞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賊為稍戢。元季燬。宣徳二年重建。寺南為望佛橋。聶大年詩:
妙行禪寺夾城隈,穀雨乾時偶獨来。一榻白雲松子落,滿園黄蝶菜花開。閒看物態隂晴變,老被鐘聲旦暮催。客有可人期不至,步隨斜日下蒼苔。
法雲寺,在草營巷,晉天福五年吴越王建。元至正末燬。永樂丙申重建。有愚蒙極和尚塔,在寺之右。蒙極,洪武間名僧。
定光寺,在清湖中閘巷,晉天福四年吴越王建。元末燬。洪武五年重建。
化度寺,在江漲橋,梁天監間朱异捨宅為寺,名衆安。隋改衆善。唐改重雲,再改承雲。宋治平二年改今額。旁有崇善王廟,元至元間燬。至正間,僧若金復建。
廣教寺,在北新橋東,晉天福中吴越王建,舊名傾心。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慶元六年,密印法師重修。元末燬。洪武四年僧智海重建。
真如寺,在江漲橋東。宋韓蘄王捨宅為寺,搆重閣,安奉金書《大品般若經》、《智度論》于其上。元至正二年燬。洪武十五年重建。
顯教寺,在武林門外,舊為華嚴庵,宋紹興三十三年建。乾道五年移請今額,後徙在城金剛嶺。嘉熈間燬。寳祐年間徙今所。元末燬。洪武初重建。
覺圓寺,在武林門外五里。皇慶元年,僧慈濟建。元末燬。洪武十年重建。今併昭化寺。
普明寺,去西湖可四里許,在西馬塍。宋紹熈元年,建庵曰普明,冶鐵為佛。嘉定十三年,請額,得古廢寺普明之額,偶與庵同,遂移賜之,改庵為院。元末張士誠據為敵壘,毁佛為軍器,院廢。正統四年,僧宗浩重建。天順二年,請賜舊額甬東,徐恕記。俗猶稱鐵佛寺。
西隠寺,在西馬塍烏盆橋畔,宋乾徳元年建。舊有福夀寺,在望佛橋西南,俗稱東隠寺。烏盆橋,一名富春橋。
豐樂寺,在西馬塍,宋乾徳六年,僧雪嚴建,名嵗豐禪院。治平間,改寳覺豐樂寺。
永慶寺,在西馬塍,清泰二年,吴越王建,名湧泉院。宋治平三年,改額。泉從石罅流出,折入黄山橋河,味極清美。髙宗愛之,嘗取以瀹茗。
●西湖逰覽志巻二十四
浙江勝蹟
浙江
浙江,在郡城之東南,登西湖諸山,則大畧可瞰。其源發自徽州,曲折而東,以入于海,故名浙江,亦曰浙河。其潮晝夜再上,諸家立説不同。宋時,郡志載姚寛《西溪殘語》及徐叔明《髙麗錄》二篇,大抵皆云潮隨日而應月,依隂而附陽。元時,褧伯宣作《浙江潮候圖説》又櫽括其詞,更加明爽,其説曰:"大江而東,凡水之入于海者,無不通潮,而浙江之潮,獨為天下奇觀,地勢然也。浙江之口有兩山焉,其南曰龕山,其北曰赭山,並峙于江海之会,謂之海門。下有沙潬跨江,西東三百餘里,若伏檻然。潮之入于浙江也,發乎浩渺之區,而頓就斂束,逼礙沙潬,回薄激射,折而趨于兩山之間,抝怒不洩,則奮而上隮,如素蜺横空,奔雷殷地,觀者膽掉,涉者心悸,故為東南之至險,非他江之可同也。原其消長之故者,曰天河激涌,曰地機翕張;揆其晨夕之候者,曰依隂而附陽,曰隨日而應月。地志濤經,言殊旨異,胡可得而一哉。盖圓則之運,大氣舉之;方儀之静,大水承之,氣有升降,地有浮沈,而潮汐生焉。日有盈虚,潮有起伏,故盈于朔朢,虚于兩弦,息于朓朒,消于朏魄,而大小準焉。月為隂精,水之所在;日為陽宗,隂之所從,故晝潮之期,日常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晷刻定焉。卯酉之月,隂陽之交,故潮大于餘月;大梁、析木,河漢之津也,朔朢之後,天地之變,故潮大于餘日。寒暑之大,建丑未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朢,再虛再盈,天一地二之道也。月經于上,水緯于下,進退消長,相為生成,厯數可推,毫釐不爽。斯天地之至信,幽賛于神明而古今不易者也。杭之為郡,枕帶江海,逺引甌閩,近控吴越,商賈之所輻輳,舟航之所駢集,則浙江為要津焉,而其行止之淹速,無不畢聴潮汐者。或違其大小之信,爽其緩急之宜,則必至于傾墊底滯,故不可以不之謹也。某承乏兹郡,属兵革未弭之秋,信使之往来,師旅之進退,雖期会紛紜,邉陲警急,必告之曰謹候潮汐,毋躁進以自危。然而跡累肩摩,晨馳夕騖,有不能人喻而户説之者。考之郡志,得《四時潮候圖》,簡明可信,故為之説,而刻石于浙江亭之壁間,使凡行李之過此者,皆得而觀之,以毋蹈夫觸險躁進之害,亦庶乎思患而預防之之意云。"按桑欽《水經》云:"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于海。"酈道元注云:"浙江一名漸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又東北經建徳州,又北至新城縣,東北至富陽縣,又東北過錢唐縣。"此其説與今水道符合;其云"東經靈隠山下,東合臨平湖,又東經禦兒鄉,又東經槎瀆,注于海",其説與今不合。盖槎瀆近皋亭山,而海又在其東南,相去甚逺,非入海處也。豈地勢移易,而向之斥鹵漲成平陸耶?其潮晝夜再上,杭人有為詩括之者,曰:"午未未未申,寅卯卯辰辰。已已已午午,朔朢一般輪。"此晝候也。初一日午末,初二日未初,十六日如初一。夜候則六時對衝,子午丑未之类,此亦其大槩耳。其交澤起水,大小之度,則四時不同。春三月初一日、十六日午末大,夜子正;初二日、十七日未初大,夜子末;初三日、十八日未正大,夜丑初;初四日、十九日未末大,夜丑末;初五日、二十日申正下岸,夜寅初;初六日、二十一日寅末漸小,晚申末;初七日、二十二日卯初漸小,晚酉初;初八日、二十三日卯末漸小,晚酉正;初九日、二十四日辰初小,晚酉末;初十日、二十五日辰末交澤,晚戌正;十一日、二十六日已初起水,夜戌末;十二日、二十七日已正漸大,夜亥初;十三日、二十八日己末漸大,夜亥正;十四日、二十九日午初漸大,夜亥末;十五日、三十日午正極大,夜子初。秋與春同。夏初一日、十六日午末大,夜子正;初二日、十七日未初大,夜子末;初三日、十八日未正大,夜丑初;初四日、十九日未末大,夜丑正;初五日、二十日申初下岸,夜丑末;初六日、二十一日寅初小,晚申正;初七日、二十二日寅末小,晚申末;初八日、二十三日卯初小,晚酉初;初九日、二十四日卯末小,晚酉正;初十日、二十五日辰初交澤,晚酉末;十一日、二十六日辰末起水,夜戌初;十二日、二十七日巳初漸大,夜戌末;十三日、二十八日已末漸大,夜亥初;十四日、二十九日午初漸大,夜亥末;十五日、三十日午末大,夜子初。冬初一日、十六日午末大,夜子初;初二日、十七日未正大,夜子末;初三日、十八日未末大,夜丑初;初四日、十九日申初大,夜丑末;初五日、二十日申正下岸,夜寅初;初六日、二十一日寅末漸小,晚申末;初七日、二十二日卯初小,晚酉初;初八日、二十三日卯末小晚,酉正初;九日、二十四日辰初小,晚酉末;初十日、二十五日辰末交澤,夜戌初;十一日、二十六日已初起水,夜戌末;十二日、二十七日已正漸大,夜戌末;十三日、二十八日已末漸大,夜亥初;十四日、二十九日午初漸大,夜亥正;十五日、三十日午正漸大,夜亥末。元時,吴亨夀《答巖起論潮書》云:"至元十八年秋八月十有八日,足下觀潮浙江亭,有詩,明日書以遺予,若致疑于逆流之水有可詰者。朱子註《騷》,謂潮以月加子午之時,一日而再至,則亦未嘗無説。敢即是試,為足下誦所聞焉。盖坎,本月之體;月,本水之精,月與水一而已矣。在天為月,在地為水,天有隂陽太少,而月為太隂;地有剛柔太少,而水為太柔。古人以方諸取水于月,其氣类固相感也。而况夫子午之位,乃隂陽之始,于其所始而月加焉,則隂與陽感,而隂以升;隂與隂遇,而隂以盛。水隂类也,當其所加之時,湧而逆上,從其类也。月一晝夜凡一加午,故潮一日再生;月一日退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潮日遲於一日。所以初三之潮晝遲,而入十八之夜;十八之潮夜遲,而入初三之晝也。一月之間,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則自前月二十六長水,謂之起信;厯晦朔,至月三日,謂之大信;初四潮勢漸殺,謂之落信;厯上弦至月十日,謂之小信。生魄之潮,則自十一始長,厯朢至十八而盛,自十九始殺,厯下弦,二十五而衰,其起落大小之信亦如之。天下之至信者莫如潮,生落盛衰,各有時刻,故潮得以信言也。月于一月之間,漸遲而縮一日;潮于兩信之内,漸遲而縮兩潮。秋月最明,秋潮最盛,亦其理然也。又嘗考之坎為月魄,離為月魂,震,生明也;兑,上弦也;乾,朢卦也;巽,生魄也;艮,下弦也;坤,晦卦也,生明之盛,非無故而盛也,坤一索而得長男,故盛,過兑,少而往則衰矣;生魄之盛,亦非無故而盛也,乾一索而得長女,故盛,過艮,少而往則衰矣。驗之于月,参之于卦,潮之理其為庶几乎。或曰:誠如是,則陽之盛莫如乾,隂之盛莫如坤,潮不于是焉大,而顧大于震明巽魄,何邪?曰:兹又先天後天之説也。不本諸先天,無以見造化之全體;不参諸後天,無以見造化之妙用。先天之卦體也,乾坤離坎,位于四正,震巽艮兑,位于四維,而月之周天實配之;後天之卦用也,退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父母老而不用,而長男代父,長女代母,居東南生長之方,天地間萬物萬事,咸于此乎權輿,故其為氣也莫盛焉,而潮之大信實配之。月配其體,則陽為明,隂為魄,而乾坤當朢晦之位,乃隂陽之極也;潮配其用,則長為盛,少為衰,而震巽當大信之候,乃隂陽之長也。夫如是,則其不乾坤而震巽也有由矣。或又曰:亦何以知其必取于卦耶?曰:以納甲家起之。納甲者,如生明之月,昏出于庚,震則納庚;生魄之月,晨見于辛,巽則納辛之类是也。隂陽者流用之率驗,則月與卦相為用也審矣。潮而有取于月也,不亦有取于卦乎哉?或又曰:月之説然邪,則潮之為候,亦宜月半以前,由微漸大;月半以後,由大漸微,以象夫三五而盈,三五而虧可也。今乃于明魄之生兩盛焉,何哉?曰:明魄之盛,固巳如前所云。然月一月一周天,而一日之内,則一加子,一加午者也。潮于月加子午之時,一日再至,故亦于月生明魄之日,一月而再盛焉。月之一,潮之再,若不相似,而實相感召,非深于理者,未易以語此。或又曰:子所論浙江潮也,他江亦有潮,其遲速不同,何與?曰:潮之生,必生于月出之海,浙江之去海為近,故其至也如時;他江所去有逺近,故所至有遲速耳。或又曰:古今言潮者,必推浙江,亦謂銀山雪屋,有頭數丈,此為異爾。他江之潮,第如湧水,復與此不同,何與?曰:浙江去潮生處近,掀天沃日之勢,方盛而不可遏。赭山、龕山,横鎖江口,頓然斂寛就窄,其勢必至于衝激奔射也。他江去潮生處逺,逺則必殺,故但湧水而已,又何疑焉?"白樂天看潮詩:
早潮纔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隂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楊巨源送章孝標歸杭詩:曾過靈隠江邉寺,獨宿東樓看海門。潮色銀河鋪碧落,日光金柱出紅盆。
羅隠江潮詩: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刹江邉地欲浮。謾道往来存大信,也知翻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無地,猛過西陵只有頭。至竟朝昏誰主宰,好騎赤鯉問陽侯。
蘇子瞻中秋看潮五絶: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髙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江邉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吴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来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觀潮南歌子詞二首: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綠華。飛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頭,来處渺天涯。雷輥夫差國,雲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餘聲,歸向水仙誇。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化世一塵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漁人一葉家。早知身世兩聱牙,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
又瑞鷓鴣詞:碧山影裏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争唱浪婆詞。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樽前還唱使君詩。
又江神子詞: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朶芙蓉開過尚盈盈。何處飛来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誰聴?烟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齊祖之觀潮詩: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驅海若走馮夷。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滄浪鼎沸時。初似長平萬瓦震,忽如圓嶠六鼇移。直應待得澄如練,会有安流往濟時。
仇仁近詩:一痕初見海門生,頃刻長驅作怒聲。萬馬突圍天鼓碎,六鼇翻背雪山傾。逺朝魏闕心猶在,直上嚴灘勢始平。寄語吴兒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縦横。
張光弼次貝廷琚韻詩:世代消沈是此聲,几回東下復西傾。翻騰日月迷朝夕,簸蕩魚龍定死生。銜石每憐精衞小,投膠未見濁河清。眼前波浪猶如此,莫向蓬山頂上行。
錢思復八月十五日同友人登樓看潮分韻得如字詩:白馬濤頭駕素車,至今猶自詫靈胥。千年元氣淋漓後,八月長風震盪初。顧兔盈虚端不爽,神龍變化竟何如。須臾落日江明練,東逝滔滔泄尾閭。
瀕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宋治平中,郡守蔡襄作《戒弄潮文》:"斗牛之分,吴越之中,惟江濤之最雄,乗秋風而益怒。乃其俗習于此觀游,厥有善泅之徒,競作弄潮之戲,以父母所生之遺體,投魚龍不測之深淵,自為矜夸。時或沈溺,精魄永淪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濱。生也有涯,盍終于天命;死而不弔,重棄于人倫。推予不忍之心,伸爾無窮之戒,所有今年觀潮,並依常例,其軍人百姓,輒敢弄潮,必行科罰。"
觀潮之戲,惟宋時獨盛,其詳巳載《偏安佚豫志》中。當時有繪為圖者,楊廉夫題之詩云:
八月十八睡龍死,海龜夜食羅刹水。須臾海擘龕赭門,地捲銀龍薄于紙。艮山移来天子宫,宫前一箭隨西風。刼灰欲洗蛇鬼穴,婆留折鐵猶争雄。望海樓頭誇景好,龟鼇巳走金銀島。天吴一夜海水移,馬蹀沙田食沙草。厓山樓船歸不歸,七嵗呱呱啼軹道。
張憲題詩云:磁州夜走泥馬駒,卧牛城中生綠蕪。炎精炯炯照吴会,大築錢唐作汴都。玉殿珠樓連翠閣,七寳簾櫳敞雲幙。坐移艮嶽過江南,不數東京舊歡樂。茂樹盤盤迷綠雲,龍飛鳳舞峰巒奔。玉床下壓大江小,海水正入東華門。木犀花開秋可數,紞紞靈鼉震天鼓。海門一線截江来,雪壁銀城盡飛舞。吴商楚估千萬艘,黄龍戰船頭尾髙,豈無海道走中土,長驅逐北除腥臊。烟霧蒼蒼遶城郭,屋瓦魚鱗互参錯。百萬驕民事醉醺,坐使中原厭羊酪。因循六帝不復讐,西風八月凭江樓。攅宫久飲白骨恨,洪波不洗青衣羞。邦基削盡師臣逐,軹道人稀子嬰哭。繡胸文脛踏浪兒,反首誰能報君辱。廟子沙頭卓大旗,天吴縮頸不敢馳。行人指塔話楊璉,三十六宫秋草肥。
捍江塘,築自吴越王。盖江潮為患,自唐已然。白樂天刺郡時,嘗禱於神云:"滔滔大江,南國之紀。安波則為利,降流則為害。故我上帝,命神司之。今属潮濤大湧,奔激西北,水無知也,如有憑焉,浸淫郊壥,壊敗廬舍,人墜墊溺,籲天無辜。居易祇奉璽書,興利除害,守土守水,職與神同,是用備物致誠,躬事虔禱,庶俾水反歸壑,谷遷為陵,土不騫摧,人無蕩析。"然未聞有修築之績也。梁開平四年八月,錢武肅王始築塘,在候潮門、通江門外。潮水晝夜衝激,版築不就,命强弩數百以射,又致禱于胥山祠,仍為詩一章,其末句曰:"為報龍王及水府,錢江借取築錢城。"函鑰置海門山。既而潮水避錢唐,東擊西陵,遂造竹絡,積巨石,植以大木。隄既成,久之乃為城邑聚落,凡今之平陸,皆昔時江也。潮水衝突不常,隄岸屢壊,大中祥符五年,郡守戚綸與兩浙轉運使陳堯佐,申請遣使自京師部埽匠壕寨,赴州易柱石之制,雖免水患而衆頗非其變法。七年,詔江淮發運使李溥同内供奉官盧守懃,復依錢氏制,専其事,時水方大溢。九年,郡守馬亮禱于子胥祠下,明日潮為之却,又漲横沙數里,隄遂以成。景祐中,隄復壊,兩浙轉運使張夏作隄十二里,置捍江兵士,五指揮採石修塘,隨損隨治,杭人徳之,作廟隄上,今昭貺廟是也。慶厯初,六月大風驅潮,堤再壊,郡守楊偕轉運使田瑜,協力築堤二千二百丈,丁寳臣作記。紹興十年,以轉運副使張匯之請,招填捍江軍額。二十二年,吏部尚書林文鼐建言,乞選諳曉之士,専置一司,詢故老,究利病脈絡,而後興工,且言羅刹江濱舊有吴王、英烈王廟,燼于回禄,乞靈無地,乞付有司營葺。從之。自是百餘年間,屢修屢壊。嘉熈戊戌,秋潮由海門擣月塘頭,日脧月削,民廬僧舍坍者四十里。已亥六月,詔趙與懽除端明殿學士,知臨安任,責修築。與懽奏先于傍近築土塘為救急之術,然後于内築石塘。又奏近觀潮勢,忽睹異物,非龍非魚,什什伍伍,鼓鬛揚鬐,欲望奏告上帝,或施强弩火炮,以絶其妖。又奏日役殿步司官兵五千五百餘人,并募夫工及修江司軍兵三千餘人,貼立石倉,夾植樁笆版木,晝夜運土填築。自水陸寺之下,江家橋之上,近江港口,築壩南北長一百五十丈;自團圍頭石塘近江築擦水塘,長六百丈;自六和塔以東一帶石堤,添新補廢四百餘丈。越三月畢工,水復其故。皇明成化八年八月、九月,江潮大溢,塘壊特甚,勅差工部侍郎李顒整築,始復其舊。
月輪山、六和塔、開化寺。
月輪山在龍山南,形圓如月,其髙聳者為月輪峰。宋時張君房為錢唐令,夜宿月輪山寺,僧報曰桂子下塔。遽起望之,紛如烟霧,回旋成穂,散墜如牽牛子,黄白相間,咀之無味。
六和塔,在月輪峰傍,宋開寳三年智覺禪師建。先是,梁開平五年,錢王於仁王廢院掘地得大錢,以為瑞應,因建大錢寺,設寳幢二座于寺門。入宋,寺廢,禪師乃即錢氏南果園建塔,以鎮江潮,髙九級五十餘丈,撑空兀突,跨陸俯川,海船夜泛者以塔燈為指南焉。宣和中,燬于方臘之亂。紹興二十二年,僧智曇募縁重建,七級而止。塔中有湯思退等彚寫《佛説四十二章》、李伯時石刻觀音像。嘉靖三年燬。塔下為龍山渡、魚山渡。隔岸剡中諸山,厯厯可數。塔之北為毛湫峪。宋紹興間塔成,曹勛記略云:"浙江介于吳越,一晝一夜,濤頭自海而上者再,疾擊而逺馳,虎駭而龍怒,猛如山立,歘如電轉,掠隄突岸,摧陷田廬,為臨安患久矣,冥冥中若有神物典司其事。錢氏有吴越時,曾以萬弩射潮頭,終不能卻其勢,後有僧智覺禪師延夀,同僧統賛寧,創建斯塔,用以為鎮,自是潮習故道,居民徳之。宣和三年,塔寺俱燬,赤地無遺,而潮復為患。紹興壬申,天子憂之,思所以制其害者。在廷之臣,首以復興斯塔為請,詔賜可,下有司計度,庀工治材。守臣擇可主持斯事者,得僧智曇,諭以詔旨。曇口諾心然,願以身任,不煩官府,乃勤渠化募。而和義郡王楊存中、居士董仲永首倡捐貲,于是蓮社樂施,雲臻霧集,雖逺在他路,亦荷擔而来。自癸酉仲春鳩工,至癸未之春,五層告成;是年嵗晚,則七級就緒。巍然掲立,光動山海。環壁刻《金剛經》及塑五十三善知識,備盡莊嚴。凡所以鎮静山川、护持法界、調伏魔境者,莫不閡而存焉。塔興之初,土石未及百簣,而潮勢巳殺;既成之後,化為安流,而瀕江之民,恬不驚悸,此則塔之為功而智曇之植福也。"白廷玉同陳大博諸公同登六和塔詩云:
龍山古化城,浮屠峙其巔。開殿生妙香,金碧森貝筵。應真儼若生,倒飛青金蓮。頭陀紺林叢,導我丹梯縁。初猶藉佛日,閟境儵巳玄。回頭失誰何,叫嘯衣相牽。且復忍須臾,當見快意天。嬌兒詫先登,網户相鈎連。炯若蟻在珠,九曲隨盤旋。爛爛滄海開,落落雲氣懸。羣峰可俯拾,背閲黄鶴鶱。竒觀興懦夫,便欲凌飛仙。絶頂按坤維,始見南紀偏。神京渺何許,王氣須停躔。舟車禁百蠻,島嶼通人烟。一為帝王州,氣壓三大千。剛風灑毛髪,鐸語空蟬聮。紅紅杏花園,媿乏慈恩篇。
張仲舉登塔詩云:江上浮屠快一登,望中烟火是西興。日生滄海潢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層。潮落逺沙羣下鴈,樹欹髙壁獨巢鷹。百年等是豪華盡,怕聴興亡懶問僧。
開化寺,即塔院也。宋隆興二年建。嘉靖十二年與塔俱火。傍有金魚池、噴月泉、持正泉、秀江亭,鐵井欄刻八卦以鎮水怪。僧仲殊登秀江亭南柯子詞云:
金甃蟠龍尾蓮開舞鳳頭涼生宫殿不因秋門外莫尋塵世捲地江流霽色澄千里潮聲帶兩州月華清汎浪花浮今夜蓬莱歸夢十二瓊樓。
塔傍舊有真聖觀,寳慶二年建。有真武像、理宗御賛、歐陽永叔小草《秋聲賦》、歸鴈亭詩石刻,今廢。
秦望山、羅刹石。
秦望山,去城南一十二里,髙一百六十丈,相传秦始皇東游江滸,欲度会稽,登山而望,故名秦望。後唐同光中,錢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餘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門。
羅刹石,在山之東南,横截江濤,海舶經此多為風浪擊覆。唐時郡守,每嵗仲秋既朢,迎潮設祭,則樂工歌舞其上。李建勲詩云:
何年遺禹鑿,半里大江中。
白居易詩:簸空石面名羅刹,壓捺潮頭敵子胥。
後改名鎮江石。五代開平中,為潮沙漲沒。
五雲山、真際院、尚書胡公墓。
五雲山,去城南二十里,髙數百丈,周十五里,五峰森列,駕軼雲霞,盤曲而上,凡七十二灣。俯視南北兩峰,若雙錐朋立,長江帶繞,西湖鑑開,帆檣擾擾,烟霧間若鷗鳬出沒。上有天井,大旱不枯。宋時每嵗臘前,寺僧必捧雪表進,黎明入城中,霰猶未集,盖其地特髙寒云。錢思復登五雲山詩:
普覺遺衣久不传,五雲故色尚蒼然。断崕蘿薛三千丈,喬木風霜四百年。龍井雨深泉獨響,漁村潮上月初圓。寳坊金碧紅塵聚,何似兹山更絶縁。
真際院,梁時普覺禪師結庵。天福中,賜額真際。九月逰人最盛。
尚書胡公墓,在排山塢。公名世寧,字永清,仁和人,仕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薨,嘉靖十年,勅葬于此。
定山、風水洞、浮山。
定山,髙七十五丈,周七里一百步,突出江中,風濤至此輒抑聲,過此則雷吼霆擊矣。其西兩峰壁立,名曰龍門,上有龍潭,能興雲雨。宋時春秋習水戰于此,有将壇存焉。下有浮嶼,潭深聚魚,對岸為漁浦。謝靈運詩所謂"宵濟漁浦潭"者是也。沈約早發定山詩:
夙齡愛逺壑,晚莅見奇山。標峰綵虹外,置嶺白雲間。傾壁忽斜豎,絶頂復孤圓。歸海流漫漫,出浦水濺濺。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燃。忘歸属蘭杜,懐禄寄芳荃。眷言採三秀,徘徊望九仙。
錢思復定山十咏,定山曉行云:
前峰月吐五更初,空翠沾衣積雨餘。溪火夜明經略彴,澗雲秋重負籧篨。篠林虎與人争鬭,茅屋雞催客趂虚。不似闗山行役者,勞勞服賈逺牽車。
朱梁夜泊云:
長虹下飲逆流渾,雪色沙寒石鬬喧。晚飯鐘催隣驛寺,宵漁燈映並山村。月明欲解江靈語,風横難招賈客魂。忽憶楓橋曽繫纜,一篷烟雨夢吳門。
六和觀月云:
招提髙占月輪峰,樓閣清虚十二重。秋憶天香飄古桂,冷疑巖雪落長空。池光照夜明金鯽,塔影横江卧玉龍。聞道廣寒從此往,竹房開處約飛笻。
五雲賞雪云:
獻瑞名山自昔聞,化人臺殿雜金銀。樹靈尚吐三花秀,雲凝全消五色文。鳥絶空江知棹泊,鹿迷深徑待樵分。興来更上髙寒處,此境應無蕭使君。
龍門曉雨云:
神劖峭壁聳雙扉,雨挾腥風下翠微。黑入太隂迷爽氣,白翻叢薄散朝霏。螺横雜樹應蔵景,蛟吐癡雲未霽威。回首他山新似沐,登樓時攬女蘿衣。
漁浦春潮云:
江漲夜来髙几尋,輕濤拍岸失蹄涔。遲明帆發星灘逺,盡日舟横雨渡深。杜若風回頳鯉上,桃花浪起白鷗沈。楚人艇子来何許,欸乃時聞空外音。
風水二洞云:
空穴風来自吸嘘,垂巖出水亦渠渠。天門此際通閶闔,海眼何年泄尾閭。隠者難招應化鶴,飛仙可挾更乗魚。留題太守懐蘇白,好事今無五馬車。
鳳凰雙髻云:
鳳来天目憩東南,瓊樹巢空百鳥慙。千仭翺翔秋綰髻,兩髦(上发下妥)鬌暮栖嵐。誰嘲風落烏紗帽,自借山為碧玉簮。仙女洗頭休望嶽,相期岸幘對虚談。
浮嶼蔵魚云:
潭色空澄島影孤,潜鱗時出迓天吳。浪吞泗磬秋浮玉,月照驪龍夜吐珠。萬騎西来疑灔澦,扁舟東去想陶朱。沒淵每笑窮漁者,何處烟波覔釣徒。
浙江耀武云:
年年江上習舟師,故事相传刼火池。春日樓船觀晉将,秋風弓弩學吳兒。素車白馬迎旟隼,紫鳳玄夷畏虎貔。日暮元戎歸細柳,散花洲畔凱歌時。
風水洞在楊村慈巖院側,舊名恩徳洞。上洞立夏清風自生,立秋則止。下洞流水潺潺,大旱不涸。洞中石子,紅点如丹,持出即隠,置于内如故。白樂天詩云:
雲水埋蔵恩徳洞,簪裾束縛使君身。暫来不宿歸州去,應被山呼作俗人。
蘇子瞻往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詩云: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間不可無我吟。路長漫漫傍江浦,此間不可無君語。金鯽池邊不見君,追君直過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逺,騎馬少年清且婉。風巖水穴舊聞名,只隔山溪夜不行。溪橋曉溜浮梅萼,知君繫馬巖花落。出行三日尚逶遲,妻孥怪罵歸何時。世上小兒誇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浮山,在城南四十里。蘇子瞻守杭日《乞開石門河狀》云:"按《史記》:秦始皇帝三十六年東游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始皇帝以天下之力,徇其意之所欲出,赭山橋海無難,而獨畏浙江水波惡,不敢徑渡,以此知錢唐江天下之嶮無出其右者。臣昔通守此邦,今又忝郡寄,二十年間,親見覆溺無數。自温、台、明、越往来者,皆由西興徑渡,不涉浮山之嶮,時有覆舟,然尚稀少;自衢、睦、處、婺、宣、歙、饒、信及福建路八州往来者,皆出入龍山,沿泝皆江,江水灘淺,必乘潮而行,潮自海門東来,勢若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激射,其怒自倍,沙磧轉移,狀如鬼神,往往于淵潭中湧出陵阜十數里,旦夕之間又復失去,雖舟師泅人,不能前知其深淺,以故公私坐視覆溺,無如之何。臣相視地形,訪問父老,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門,並山而東,鑿為運河,引浙江及谿谷諸水凡二十二里有奇,以達于江。又並江為岸,度潮水所向,則用石,所不向則用竹木,凡八里有奇,以達于龍山之大慈浦。自大慈浦北折,抵小嶺下,鑿嶺六十五丈,以達于嶺東之古河。因古河稍加浚治,東南行四里有奇,以達于今龍山之運河,以避浮山之嶮,則浙民幸甚。"觀此,則浮山之險,自古為然。盖潮入海門,分為兩派,東派沿捍江塘向富春,西派直射浮山,怒激而回,諺稱回頭浪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