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糕 北京传统应节甜点。元《析津志》:“九月九日,都人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制法有炉烤、笼蒸数种。《北京岁华记》:“市上卖糕人,头戴吉祥字。”《燕都游览志》:“重九日,敕赐百官花糕宴。”《燕京岁时记》:“花糕有两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
榆钱糕 北京传统应时甜点。明《帝京景物略》:“四月,榆初钱,面和糖蒸食之,日榆钱糕。”《本草纲目》:“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清稗类钞》:“京都点心之著名者,以面裹榆荚,蒸之为糕,和糖而食之。”民间初为救荒之品,后为宫廷与民间尝新美品之一。
绿豆糕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用绿豆加豌豆、糖、桂花经煮豆、磨粉、拌料、成形、蒸、晾而成。块形方正,干香可口,有清热解酒之功。明《本草纲目》:绿豆“可以作饵顿糕……为食中要物。”
芙蓉糕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如萨其玛制法,糕面上撒红糖,色艳如芙蓉即是。松绵可口,有浓郁的蜂蜜香味。“正明斋”产的有名。
槽子糕 又称“鸡蛋糕”。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用鲜鸡蛋加适量白糖、面粉、香料入模烘烤而成。小圆饼状,顶部棕红,底部微黄,入口松软清香。《清稗类钞》:“京人讳‘蛋’字,蛋糕曰槽糕,言其制糕时入槽也。”
太阳糕 又名“太阳鸡糕”,一种北京传统应节糕点。唐宋以来,每逢“中和节”人们做“太阳糕”祭日,以祈丰年。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传自唐始。……京师于是日以江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偏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制法奇特,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杖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
蜜供 北京传统应节糕点。《清稗类钞》:“所谓蜜供者,专以祀神。以油、面作夹,砌作浮图式(塔形),中空玲珑,高二三尺,五具为一堂,元日神前必用之。”清代北京崇文门外药王庙设“蜜供局”,专供皇室。应市名店则有前门外煤市街的“正明斋”,承接订做,重量随意。由长3厘米、宽1厘米的小点心条码砌而成,可作塔形。成品浅麦黄色,上浆后通体光亮,甜香松酥,稍硬,不粘牙。
萨其玛 亦名“萨齐玛”,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燕京岁时记》:“萨齐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析津志》:北京“西山滑石根,名之曰不灰木,以之为粗布,不畏火。”清代多由北京内城的“满洲饽饽铺”制售。道光二十八年《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除国家供享、筵宴外,“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今前门外,“正明斋”所产有名,成品块形方正,高2厘米、径5厘米,表面果料均匀,底部米黄色,入口松酥绵软。
桃酥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用面粉、油、糖、水混合后烘烤而成。有白油桃酥(用猪油)、素油桃酥(用花生油)、蛋黄桃酥(猪油加鸡蛋黄)数种。成品扁圆,入口香酥,是大众喜食糕点。
巴拉饼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用面粉、糖、油、核桃仁、桂花、苏打等混合成形烤成。小圆饼状,顶部有小坑与红戳记,嵌了粒瓜子仁。清代多由内城“满洲饽饽铺”制售。
江米条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用江米粉(即糯米粉)加油、糖、桂花拌匀、切条、油炸、桂浆、拌糖而成。色浅棕,入口酥脆香甜。儿童多喜食之。
酒皮京八件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用面粉、白糖、苏打水加绍兴黄酒制皮、包馅,烘烤而成。馅分八种:“上四样”名为山楂细饼、玫瑰细饼、白糖细饼、葡萄细饼,烘成金黄色;“下四样”名为椒盐点子、枣泥点子、豆沙桃、青梅杏,烘成乳白色。有小酒皮八件与大酒皮八件之分,做法相同,规格有异,均有红戳记或喷红色,十分美观,是旧时年节馈赠常品。
酥皮京八件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用面粉、糖、油和面制皮、包馅、烘烤而成。馅分八种(同“酒皮京八件”),为旧时年节馈赠佳品。
糖火烧 北京传统风味糕点。通县“大顺斋”出品的最为著名。用面粉、红糖、芝麻酱、桂花、香油等经烘烤而成。扁圆状,深棕色,入口酥松香甜。
月饼 北京传统应节糕点。用面粉、油、糖、核桃仁等制成。有“自来红”、“自来白”、“提浆”等品种,前门外“正明斋”出品有名。《燕京岁时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这是苏式月饼;另有“通三益”的山西式月饼与“佛照楼”的广东式月饼应时。月饼一般为巴掌大小,“大者尺余”,“有径二尺者”。《燕京岁时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茯苓饼 北京一种著名风味礼品茶点。色白,质脆,味绵甜;因其形似中药自茯苓片,故名。系由明末清初时传入中国的“西洋饼”演化而来。饼模钳为其特之具,今法仍本于此。将八成绿豆淀粉和二成精面粉调成浆,舀入铜质(或铁质)饼模内上火钳平,磕出后撒上松仁、桃仁、白糖、蜂蜜和桂花等,再两两相合,即成茯苓饼。本世纪30年代,北京的茯苓饼以前门大栅栏聚顺和的较为著名。
玫瑰饼 又称“内府玫瑰火饼”,一种北京传统节令糕点。面粉、白糖、香油和面制皮、是以玫瑰糖馅,烙烤而成。形扁圆,面乳白,底金黄,质酥松绵软,味香甜盈口,清初已为宫廷美点,清末朱彝尊《食宪鸿秘》:“内府玫瑰火饼:面一斤、香油四两、白糖四两(热水化开)和匀,作饼。用制就玫瑰糖加胡桃白仁、榛松瓜子仁、杏仁(煮七次,去皮尖)、薄荷及小茴香末擦匀作馅。两面粘芝麻嫫熟。”近人徐珂《清稗类钞》:“玫瑰花作馅:去玫瑰花橐蕊,并白色者。取纯紫花瓣捣成膏,以白梅水浸少时。研细,细布绞去涪汁,加白糖,再研极匀,瓷器收贮。最香甜。可为点心之馅。”
藤萝饼 一种北京传统节令糕饼。制法同玫瑰饼,惟以藤萝花调糖蜜为馅。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藤萝花作馅:要藤花洗净,洒以盐汤,拌匀。入甑蒸熟晒干,可作点心之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