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黑龙江>旅游景点>

细说哈尔滨教堂

来源:金玉米 编辑:小河流水 时间:2011-01-15

Ex-St.Sofia Church,ORTHODOX
原圣索非亚教堂(东正教)
现哈尔滨建筑艺术馆
道里区透笼街88号
64路 哈一百站下
始建成于1901年,现建筑1932年

 

02 Ex-St.Nicholas Cathedral,ORTHODOX <Demolished>
原圣尼古拉大教堂(东正教)喇嘛台,中央寺院
现已拆除
南岗区红博广场
64路 博物馆下
始建成于1900年,拆毁于1966年

 

这是我市最早的精品建筑旧照,展现了当年迷人的风貌。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建设城市,侨民也不断增加。由于东正教的传入和为了满足教徒宗教生活的需要,东清铁路工程局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在南岗区大直街与车站街(红军街)的十字路口中心(博物馆广场)建筑了圣尼古拉大教堂(又称中央大教堂或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它是东清铁路所有东正教堂的中心。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春动工,同年12月17日竣工,面积为393.46平方米。
这座富丽堂皇的教堂,属俄罗斯(古典哥特式)井干式圆木结构建筑,其醒目的八面形尖屋顶和周围的北方自然景色与建筑群非常和谐,有机地组合成统一体。中央大圆顶上矗立钢制镀金大十字架,帐篷顶端部5个洋葱形穹顶和多变的造型,别致的钟楼,精美的檐口、门廊、栏杆、台阶、雕花窗子,甚称豪华、庄严而雄伟。该建筑以其艺术造型之精美和镶嵌精致纤巧,成为世界卓越建筑作品之一。
在我市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中,教堂建筑最具特色,占有重要位置。圣尼古拉教堂是我市开始近代城市建设最早兴建的大型公共建筑,是最负盛名的精品建筑,是我市早期的标志性景观建筑,是“东方莫斯科”的象征,更是我市建筑艺术珍品,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03 Protection of the Virgin Church,ORTHODOX
圣母帡幪教堂(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乌克兰教堂
现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
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
104路 秋林公司站下
始建成于1922年,现建筑1930年  细说哈尔滨教堂 - AAA级私秘视觉馆 - 视觉与色彩的世界

 

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又称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乌克兰教堂,俄语音译为巴克洛夫斯卡亚教堂,是一座东正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其东侧紧邻的是基督教大直街德国路德会教堂,与天主教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隔街相对。

帡幪,古代称帐幕之类覆盖用的东西。后来有“守护”的意思。圣母帡幪,又称圣母守护、圣母庇荫,每年10月14日是圣母帡幪节,是东正教的节日。

历史

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02年,最初为墓地教堂,是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1922年,为纪念在修建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运动以及日俄战争中死亡的俄罗斯人,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

1930年,中东铁路局再出巨资,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砖石结构的教堂,1930年12月14日建成。即现今的圣母帡幪教堂。

1947年以前,教堂曾由乌克兰人看护,当时在哈尔滨的大部分乌克兰人常在此进行宗教活动,并在其周边墓地安葬亡者,因此这座教堂又被称为乌克兰教堂。

1958年起,中国进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年代,中苏关系也一度紧张,此时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减少,东正教活动也无法正常举行。教堂由哈尔滨市文化局管理,曾相继被新华书店、马戏团等非宗教团体占用。

直到1984年10月14日圣母帡幪节,教堂才正式恢复了宗教活动,并成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的所在地,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

2000年9月,教堂司祭格里高利神父(朱世朴)逝世,至今还没有新的司祭主持活动。

建筑

圣母帡幪教堂在建筑风格上效仿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为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同时进行宗教活动。目前为哈尔滨市I类保护建筑。

04 Ex-St.Iver Church,ORTHODOX
原圣依维尔教堂(东正教)
现已废弃
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 
64路 儿童电影院站下
始建成于1908年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原军官街),建于1908年,原为俄罗斯帝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堂。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设计师为德尼索夫。
简史

1908年,教堂由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及官兵捐资修建,为纪念在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阵亡的俄军官兵。一些阵亡军官的尸体曾埋葬在教堂外,教堂墙壁上刻有阵亡者名单。
1927年,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在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音等课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洋葱头”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如今为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但已残破不堪。教堂内已无神职人员。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有意将教堂及附近区域重新规划,制定了一些方案和设计图,但尚未有工程实施。

建筑概况
教堂面积为555.8平方米,折衷主义风格,俄罗斯式建筑,希腊十字式格局。主入口位于西侧,对面有圣坛,戏接兄勇ァT幸淮笏男」参甯龃型范ィ谖幕蟾锩诩浔煌耆鸪?
教堂内的图案由技师德尼索夫设计,由守备队中的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戈夫 (今乌克兰)制成。除圣像外,教堂内还有圣母像、基督复活图、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等艺术作品。
凄凉的圣·伊维尔教堂建于1908年,巴洛克式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位于军官街(现道里霁虹街)工厂胡同7-4号。折衷主义建筑,设计师为德尼索夫。
在道里区工厂胡同里,一片暗红、灰黑的老式民宅拥挤而不规则地排列着,四周到处都是垃圾,街道上的雪已经化作黑泥。沿着胡同走到尽头,迎着暮冬午后的暖阳,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圣·伊维尔教堂。教堂的残破已经十分严重,洋葱头的穹顶早已不见踪影,虽然有些雕饰依然清晰,但许多砖瓦都已经破碎,教堂的外墙壁上有多处裂痕,整个教堂显得灰暗。周围的居民称,听老一辈人讲,教堂地下室中还保存着很多昔日神职人员的棺木,但由于教堂早已废弃,无法进入看个究竟。 在教堂西北20米处,有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平房,它就是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倒心形。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面左边是一位侧身站立、挎篮子的俄罗斯妇女,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后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霜雪雨,但画面依旧保存完好。 1927年,在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的倡导下,在伊维尔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音班,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材。

05 Ex-St.Alexei Church,ORTHODOX Immaculate Conception Church,CATHOLIC
原圣阿列克谢教堂(东正教)
现圣母无染原罪教堂(天主教)
南岗区士课街47号 
87路 革新街站下
始建成于1921年,现建筑1935年


位于哈尔滨南岗区的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汇处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这座教堂已经伴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走过了很多的岁月。虽然每天都会有好多人从这里经过,也有很多人在这里的休闲广场散步,但更多的人对于它的历史并不了解。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从公主岭迁来哈尔滨。1912年2月25日,在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教堂(2000年7月13日,在改造周边环境的时候拆除。),1930年10月在木结构的教堂旁,开始建造这座砖石结构的现存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1935年10月6日落成,现为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
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汇处一带,是哈尔滨南岗区的一个亮点,恐怕与这座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有关。这个街区令人想到最多的是俄罗斯情结,不仅仅是周围建筑的原来风格,还因为曾拥有过的原住居民,构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精美的历史遗存,它使这里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美丽和庄严之感。上世纪70年代前,老百姓把这条街叫做教堂街,之后改为革新街。

 

06 Ex-Assumption Church,ORTHODOX
原圣母升天教堂及钟楼(东正教) 圣母安息教堂 
现文化公园内电子娱乐厅
南岗区东大直街游乐园内 
104路 南通大街站下

始建成于1908年

 

从公园里面看钟楼

 

哈尔滨游乐园,原名哈尔滨文化公园。很早以前我就到过这个公园,只觉得公园西大门比较有特点,但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后来经查资料,才知道这是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圣母安息教堂。作为公园的西大门,是教堂的钟楼,建于1930年。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决定把它装到位的镜头里,所以,在一个寒冷的天气里,我又来到了这家公园。

 

教堂钟楼的尖顶,离老远就能看见。钟楼的拱形入口就是公园的大门,拱门之上,还有两层,第三层就是悬挂大钟的地方,再往上,就是高耸下去的尖顶。对照早期留下的照片就会发现,在尖顶上面,还有一个不大的洋葱头,洋葱头上是东正教的十字架。而现在都没有了。钟楼两侧还有辅助建筑,形成一个U形。进得门来,就可看见主教堂。道两侧长着高大的树木,主墙上爬满了攀缘植物,若不是冬天,还很能见到教堂的真面目。教堂呈四方形,上方中间一个带窗圆柱空起,托着一个巨大的洋葱头,但现在洋葱头已经不见了。教堂的大门个性十足,两个形体特异的研制柱墩支撑着十字相交的两个坡顶。礼拜堂两面开子母窗,里面的小窗做成罗马式风格的连续拱形。这座教堂与众不同的是,教堂主体与钟楼是分离的。

 

附近树林里还有一座形状怪异的亭子,全由石块建成,厚重结实,上面刻有图案。附近还有几座俄式平房。这些不知是否与这座教堂有关。

 

圣母安息教堂,又名圣母升天教堂,也称乌斯平卡亚教堂,最初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出资和教徒捐款修建的,是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祭祀死者的宗教活动场所。这座公园,在那时候曾经是俄侨墓地。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工作和定居在这里。他们便在哈尔滨开辟墓地,以安葬死者。最初的墓地设在高士街(今高谊街一带),用来埋葬死去的筑路工人。后来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这个墓地被废弃,1902年又在新市街(今南岗大直街54号处)划出一块地盘,辟为墓地,位于圣母帡幪教堂附近,俗称老墓地。这里埋葬的多是乌克兰人。由于墓地太小,需要埋葬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又在大直街的尽头开辟了一处墓地,被称为新墓地,也就是现在哈尔滨游乐园这个地方。而这座圣母安息教堂,就是为死者举行祭奠活动的地方。

 

以前我们到公园里玩,还曾在草丛或树丛里,看到一些坟墓建筑构件。

 

这座墓地是哈尔滨及中东铁路附属地区内最大的东正教墓地。自1902年始至1958年止,共埋葬俄国东正教徒44226人。其中不乏显贵,比如部任俄国驻哈尔滨副领事库尔恰也夫,哈尔滨公议会董事贝克尔等,就都埋葬在这里。1958年6月9日,根据哈尔滨市政府决定,把这座墓地牵往东郊荒山嘴子新墓地,这座新墓地占地5.22公顷,与犹太教墓地毗邻。

 

由于教堂无人管理,已破损严重。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座大型的游乐场,里面游戏玩设备齐全,应有尽有。每到盛夏,这里便拥满了人,从事各种娱乐活动。

07 Ex-Annunciation Church,ORTHODOX
原圣母领报教堂(东正教) 
现已拆除,
道里区友谊路

始建成于1903年

 

 

哈尔滨布拉格维音斯卡娅教堂(圣母领报教堂)一直以来是我内心中的一个心结,多少次涌动着想要再次目睹她却永远无法实现的痛。
    据说她最早是北京传教士团代表部所在的地方,最初建于1903年。五年后,遭到一次大火的焚烧。先前的报喜教堂是一座木结构的教堂。木结构的教堂几乎是东正教堂的主要特征。教堂烧毁后的当年五月,又建了一座临时教堂,九月开始对教堂进行第三次维修,将临时教堂改建为土木结构的新教堂。1940年9月圣母报喜教堂正式竣工。圣母报喜教堂是维图斯塔诺夫斯基设计的,沿袭着拜占庭的建筑风格,可容纳1200人,被称之为“远东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
     上个世纪初,在哈尔滨居住了许多俄罗斯人。不仅如此,还有16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领事馆,有20多个国家的侨民在这座城市里居住。这么的多外国人到哈尔滨来,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十月革命”有关。
    从北面而来的人们进入这座城市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松花江畔的圣母领报教堂。教堂的钟声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这座金碧辉煌的教堂。尽管这座教堂的名字有好几种翻译方法,但它准确的名字应该叫“圣母领报教堂”。这是为了纪念贞女玛丽亚借圣灵受孕而生耶稣的一座教堂。 
这座东正教的教堂,它曾是哈尔滨最美丽的教堂,在情感里它是属于一个哈尔滨少年的教堂。它不仅在童年的记忆里,也在成年后的情感中。
然而这座哈尔滨最优美的教堂,在文革期间却被毁掉了。
在这座教堂的原址上现在是市建工集团和市建筑设计院大楼,人们已经感觉不到那座教堂的存在了。当年教堂是被市建工局用炸碉堡的方式,反复地炸过多次也没有完全炸毁,后来又调来哈一机的坦克撞也没有撞塌,最后不得不将这座教堂裹砌在新办公楼里,于是这座教堂终于消失了。教堂被毁之前,一度是市杂技团的排练场。随着教堂的“消失”,市杂技团也解散了。  
       现在,就连知道这个教堂的人也不多了,她的照片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张发黄的黑白照。


08 Protestant Church of Nangang District Ex-Lutheran Church
原路德宗教堂 尼埃拉依教堂
南岗区基督教会

南岗区东大直街252 
104路秋林公司站下


始建成于1916年,沿用至今的基督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原来为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一类保护建筑。现为哈市基督教会。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俄国人基督教陆续传入哈尔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个名叫扎耶夫的人受俄国布拉格维申思科教会的派遣,来到哈尔滨建立外侨基督教浸信会,地址在南岗区马家沟,这是哈尔滨第一座基督教会。建立之初,德国侨民基督教徒也参加这个教堂礼拜。
到了1914年,德国人阿斯多尼亚,利多瓦倡议修建一座教堂,地址选在今日的东大直街上,有中东铁路局拨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而成,德国路德会牧师贾乐天主持开堂。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
基督教传播很广,信奉基督教徒们相信耶稣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上帝通过他行事。一个人需要具有自我牺牲的苦难经历,以此表达造物主对每一个人生命的慈爱意图。教堂是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的中心。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要去教堂听“弥撒”,即做礼拜。由此,教堂的建筑显得十分重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指向天空的尖顶,高旷的内部空间,渲染着神秘崇高的宗教气氛。哥特式的教堂有别于古希腊柱廊式建筑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以与外界隔绝的内部空间为基础,营造出基督徒心神收敛,向往天国的和美,因此,在室内光线的处理上,较多的运用了暗色,阳光被挡在外,通过彩色玻璃只透过一丝丝暗淡的余晖。
哈尔滨的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是一座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北欧的哥特建筑风格不讲究立面上的水平划分,注重垂直划分,因此更密更突出。拱的样式非常俭朴。
这座教堂在外形上朴实无华,外壁极少雕饰物。突出了哥特式的尖拱屋顶,为了减轻屋顶的重量采用铁皮盖。加厚了墙壁,减少了层叠的窗户,以此适应了哈尔滨气候寒冷的特点。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沉重的雕花大门,各种花格组成的窗户,当阳光由彩色花窗射进教堂时,变幻闪烁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和恍惚,神秘的气氛。
这座教堂1967年关闭,1980年修复,同年12月25日重新开放。

 

09 Hallelujah Church,PROTESTANT
哈利路亚教堂(基督教),香坊区油坊街 
88路贵新街站换乘73路

 

    跟"阿门"一样是宗教祈祷用词“哈利路亚”是希伯来文,原来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哈利路”是复数的命令语气,译成中文是“你们要赞美”,“亚”是神名字的缩写......

 

    哈利路亚教堂是一座东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交融的典型的当代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尖顶直入云霄……


   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油坊街147号的基督教哈利路亚教堂。哈利路亚教堂兴建于1998年11月11日,2000年8月29日竣工落成。和哈尔滨那拥有百年历史的教堂比起来,算是最年轻的一座了。教堂前有2100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并拥有500平方米左右绿地,总建筑面积6893平方米,其中教堂面积为4493平方米,分为一、二楼和地下室三层,一次可容纳3000多人聚会

 

10 Bethel Church,PROTESTANT
伯特利教堂(基督教),道里区建国街
67路建国公园站下
哈尔滨的宗教文化由来已久,形成了以圣?尼古拉大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尼埃拉依教堂为代表的大批风格迥异的西方宗教建筑,为打破常规、赋予新意,在设计伯特利教堂时陈松确立了以现代风格建造伯特利教堂的原则。

 

哈尔滨伯特利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建国公园对面,该地段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是市民们休息时的理想去处。基址上旧有的建筑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所废置多年的俱乐部。因此如何让新教堂自落成之日起就能改变这一面貌,能以宽容的态度和亲切感吸引众人是陈松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使新建的伯特利教堂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陈松抛弃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强调教堂的区域公共性,不能太高也不能占用更多的地块这是他最初形成的规划。在综合考量了环境、场域、比例等诸多因素后,教堂被设计成占地3000平方米、体量三层的建筑。如此,既满足了教会对空间规模的所需又照顾了实地要求。弧形外墙的设计也是在考虑了这些环境因素的同时做出的设计

 

11 呼兰天主堂(天主教)


哈尔滨呼兰区天主教堂建筑外观与巴黎圣母院相似,因此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该教堂始建于1908年,由法国神甫戴治达主持修建呼兰天主教堂。建筑青砖外墙,东西18.3米,南北23米,建筑面积836平方米。双塔造型作为标志而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高35米。1995年6月6日被列为哈尔滨市保护建筑,1999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教堂建筑整体为青砖青瓦土木结构,高26米,东西长18.3米,南北宽23米。门、窗均用青砖砌成圆形。教堂内欧式穹隆大厅宽敞明亮,有两排明柱,石制柱础,还是旧物,这两排立柱都是整根原木,直通穹顶,目前刷上白色涂料,下面有装饰板的围子。这样的立柱式结构也与巴黎圣母院类似。很幸运我们得到许可上钟楼考察。塔楼内有木质楼梯直上顶层,钟楼的窗户上是木制的百叶窗,但是有部分材料是复合板,制作比较粗,有些脱落了,鸟雀自由出入,留下了许多鸟粪。钟楼很高,在呼兰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上面的墙体是后修复的,因为是红砖,还有那几个白色的顶尖,也是新的,各有一个避雷针,与顶尖差不多高。
   教堂的见习神甫介绍,原来教堂的穹顶都是宗教内容的绘画,悬挂着华美的吊灯。高大的窗户玻璃是彩绘玻璃,窗户的隔条是铜材质的,制作成花饰,彩绘玻璃镶嵌在里面,非常地漂亮。在文革的以后,穹顶和彩绘玻璃还在陆续遭到破坏,教会收回教堂时已经毁坏得非常严重,穹顶露了天,彩绘玻璃窗和吊灯全部毁掉了,残余的穹顶绘画也不可收拾,而重新刷上涂料掩盖掉了。
   教堂里留下来了除了那两排立柱,在大门的两个角还各有一个募捐箱,开了个细长的口子,可以把大洋投进去,下面是个带锁的门,曾老师说要主教才可以打开锁,取出善款。募捐箱上的字是“献舆(可以看照片,不是这个字,找了个相似的代替,哪位老师知道请给予更正)柜”,是按照原来的字重新描的。
   据介绍,1966年8月,一些学生将天主教堂东西两座塔楼顶尖与中间钟楼顶尖扒掉了,又将铜十字架砸毁,将大铜钟摘走。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呼兰师范学校,后为呼兰五中。如今,已经将第五中学迁出,并按照民族宗教政策,将天主教堂产权转交给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由其出资加以修缮。
   教堂的后面是更衣室,原建筑已经破坏,现在的部分是重建的,在外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比原建筑小了许多,砖砌的手艺也差劲许多。砌缝明显没有主体建筑整齐,砖的颜色也有差异。见习神甫说,新的更衣室并没有使用,现在利用教堂进门的位置作为更衣室了。见习神甫还告诉我们,教堂的大门也是原貌,是非常精致的雕花门,看起来不太像旧物。经见习神甫指点,我们在教堂的外墙青砖缝隙里还看到一些残留的黄色涂料,是教堂在恢复旧貌时无法清除干净的。
   还有一处建筑值得一提,那就是教堂神职人员住宅楼,也同样建于1908年,青砖砌成,与教堂有所不同,住宅楼用红砖拼接出许多几何图形,窗楣和门楣也是缠绕的图形,当然这些是后用水泥铸的,白颜色,看起来有些突兀,女儿墙上对称的是两个雕刻的花篮,彩色的,形状不一样,左边的小些,是原物,右边的大些,是修复时做的,也比较粗糙。这些图形、花饰是不是代表宗教的世俗的一面?不得而知。
   住宅楼内的木楼梯是原装的,有些踏板已经磨出了木结子,很沧桑的样子。楼梯是很鲜艳的红色,扶手和立柱还保存完好。楼里的木门应该还是旧的,制作得很结实,弧形的线条与上亮子的线条很般配 

 

12 Ex-Seventh Day Sabbath Adventist Church Xinyang Road Protestant Church
原复临会教堂,新阳路基督堂(基督教),道里区新阳路

 

这座基督教礼拜堂位于现在新阳路160号,正好在新阳路与安祥街交口处。以前坐102路也经常路过看到,但从来没看见大门打开过。而且一直奇怪为什么它的十字架为黑色的。而今天却又发现十字架又变成红色的了。让我糊涂!!!哈!!!!!

哈尔滨迟于全国各城市,上周五(11月13日)终于迎来了它的头场雪。红屋顶上的残雪及下垂的冰溜儿使这座古老的教堂有了一丝生机。

此教堂原为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派教堂,建于1920年。为哈尔滨III类保护建筑,为哥特式建筑。

此教堂的资料在网上很难找到,找到的资料也与牌子上写的时间有出处。

 

现将从哈尔滨地情网上找到的资料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复临安息日会教堂,创建于1932年,地址大同路(即新阳路)34号,创建者是沈阳差会派来的传教士王福元。该堂建成后,也是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北满教区的所在地。1940年王福元去锦州传教,教会事务由牧师徐棠清接管。1946年,徐棠清调到长春,教会事务由牧师杨松山接管。该教堂信徒最多时约有300多人。1958年复临安息日会与端街卫斯教堂合并,该教堂关闭。”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基督教复临派和安息日派的综合性派别,19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着重宣传“世界末日”,主张基督即将再次降临人间,强调奉行律法书中所列的行为准则和饮食律例,禁猪肉,着重遵守第七日(星期六)为安息日的十条诫条中第四条“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的诫命。

 

保保夫于1924年修建大同路(新阳路110号)礼拜堂。“

 

《哈尔滨市志宗教志》

 

14 Ex-Baptist Church Protestant Church of Daowai District
原浸信会教堂,道外区基督教会(基督教),道外区北七道街 64路道外七道街下
有关这座教堂,网上的资料也是微乎其微,地址的信息也是错误的。网友们一再说道外七道街还有一个教堂,而老公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2010年1月5日这天,我们冒着小雪,去道外寻访。在道外北大六道街,终于找到了这座虽有些年代,但造型并没有什么特色的教堂。它是在一条背街上,对面就是老道外几家扒肉馆。

这座教堂建于1936年5月,原为浸信会教堂,现为基督教会(基督教)。

15 Ex-St.Stanislas Church,CATHOLIC Sacred heart Cathedral,CATHOLIC
原司坦尼斯拉夫天主堂耶稣圣心堂(天主教),南岗区东大直街211 104路秋林公司站下 1907 2004
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中心的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原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兰天主堂),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

 

2004年改建后的教堂

 

20世纪初,参与建筑中东铁路的波兰侨民有3000余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1906年,波兰教徒集资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建造司坦尼斯拉夫天主堂,1907年落成。该堂1909年<由吴文化(司特罗夫斯基)教士主管。并附设波兰中学和波兰侨民宿舍。有教徒2000人。(道里新开街另有一座波兰天主堂,教徒1000人。)1918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登记,1923年改为海参崴主教管理,后由北京宗座代表管理。1934年归属吉林教区主教管理。

 

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将该省几个教区合并,主教座堂设在该教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该堂被红卫兵造反派占用,后为某中学占用改建。2004年,在此重建了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塔尖高51.6米

 

16 St.Joseph Church,CATHOLIC
若瑟堂(天主教),道外区江畔路

 

 
17 先驱者伊万教堂(东正教),道外区皇山公墓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