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时尚>生活>

成功是需要更大智慧的

来源:金玉米 编辑:小河流水 时间:2013-09-03

    1、成王败寇

一只颇有人情味的狼,或许不是真有人情味,而是被人打怕了,在深刻反省自己的残酷暴行,琢磨人们恨它的原因。

为什么会被每个人憎恨呢?为什么会成为大家的公敌呢?以前那个村子里人要消灭我,逃到这里来,却依然都讨厌我。这其中定有我不能理解的理由,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想到这里,狼开始痛苦了,自言自语道:“为捕捉我,乡下绅士纷纷贴出告示。但细说起来,我也算一生命啊,也要生存啊,为何他们这么狠心呢?难道因为我吃掉一头长癣的毛驴、一只遭瘟的病羊和一条好斗的狗吗?可是,我这不仅是为满足自己的食欲,还是为他们着想啊!唉,看来他们喜欢吃素的动物。那好吧,从今往后我也吃素算了,虽然痛苦,但比大家憎骂要好。”

狼边说边走,忽然,它看到一位牧羊人,用铁签叉着羊羔肉片,边烤边吃,大感震惊,狼悲痛地喊道:“因曾经咬得羊鲜血直流,我深深地懊悔和自责。谁知这牧羊人杀羊烤肉,吃得满嘴流油,安全又自在。人类自己都不觉得惭愧,我作为一只狼,倒有如此多的顾虑,岂不好笑?”

刚说到这里,一只乌鸦从狼的头顶飞过,“呱呱呱”地讥笑道:“笨蛋!你以为你悔过自新,真理就会站在你这一边吗?告诉你,真理之所以在人那一边,是因为他们很强大。而你作为一只弱小的狼,是没有实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的。记住吧,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强大的一族,才能不停地编出各种新说法。”

人类战胜了动物,统治了世界,成为成功者,所以真理站在人类一边。

实际上,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所有领域都遵循着一条铁律: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成功者制定规则,其他人遵守规则,否则,就会淘汰出局。

成功者掌握了规则制定权,也就容易获得权力、利益、名誉等资源。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曾研究一种社会现象:“相对于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罗伯特•莫顿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让有的变得更富有,没有的更加一无所有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所以,古往今来,一代一代,无数的人们,在追求着的成功,渴望着成功。人们不只是为了获得权利资源,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迹。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五层。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士,具有精彩的人生。

为了成功,人们在不懈的奋斗,艰辛的努力,虽九死而犹未悔。成功,它充满着魔力,让人们如痴如醉,前仆后继。

以前的社会,因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教育学习,缺乏知识,成功的几率很少。而今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发明,网络资源的共享,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机会,成功的概率极大提高,人人都有可能成功。

2、成功多样性

美国《世界日报》曾在二十三个国家,对两万多名受访者做了民意调查。其中一项,从对成功的认知看,在中国与韩国各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在印度与日本则分别有六成多的人持有同样看法。然而特别的是,在资本主义美国,仅有三成左右的人们把金钱视为成功的象征,远不及中国,甚至比许多受调查国家还低。

当今中国,一个教师的成功、一个医生的成功、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一个科学家的成功,都被蒙上了一层色彩,你有钱吗?

金钱似乎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了。

金钱当然非常重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前提(食有粮、穿有衣、住有屋)下,金钱不是那么重要了。

金钱当然是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但绝对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金钱若是唯一的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

自然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社会也理应如此,各行各业都有成功的人士。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如科学领域的霍金,文学领域的曹雪芹,书法领域的王羲之,音乐领域的莫扎特,绘画领域的的梵高,经济领域的亚当•斯密,管理领域的杰克•韦尔奇,体育领域的乔丹,政治领域的邓小平等。

其中一些人生前贫困潦倒,如曹雪芹、梵高等,不过,谁也不可否认,他们是各自领域成功人士的代表。那么什么是成功?成功的真谛是什么呢?

3、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指完成预定的目标,与失败相对的。

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试用一千六百多次耐热材料都失败了,直至找到了炭化竹丝和钨丝,发明了电灯。有位商人听说他失败那么多次,讽刺他是一个毫无成就的人。这位商人进入了认识误区,把一时的失败当成最终的失败。

成功或失败,是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最终的成败,而非做事情过程中一时一地的成败。

当年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开始几乎每战必败,但最后在垓下一战成功,建立了大汉王朝。

这是一件事情的成功,那么什么是人生的成功呢?

人生的成功,指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如上述所列之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获得了人生的成功。他们怎样成功的呢?

4、成功的秘诀

马克•吐温年轻时曾热衷于经商,但很不幸,尽管他绞尽脑汁,夜以继日地拼命,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血本无归。

从不服输的他,静下心来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自己所以失败,是由于从事不熟悉的行业。于是他改变策略,做自己比较熟悉的出版业。遗憾的是,他又一次失败了。

无奈之下,他垂头丧气地跟妻子商量对策,没想到妻子很平静地对他说:“别灰心,亲爱的!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只不过,我一直觉得你不适合经商,而适合文学创作。”

马克•吐温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

从马克•吐温的经历可知,人若要成功,须找到自己的长处,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何谓长处呢?长处,是指在某方面的天赋。即在此方面比别人擅长,具有先天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了先天的优势,你能更好更快地走向成功。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取得成功的一个要素;而认清自己所处的外界环境,是取得成功的另一要素。

鸡蛋能孵化为小鸡,需要外界一定的温度条件。不然,是不能孵化成小鸡的。橘树生在淮南为橘树,生在淮北则成枳树,树叶相似,但味道已不同。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有差异。

伟大的兵圣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己方和对方,才能百战百胜。

佛家有因缘之道,事物是由内因和外缘和合而成的。内因和外缘是事物形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那么内因重要,还是外缘重要呢?应该说,内因和外缘都重要。

在事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内在因素起主要作用;但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谁起主要作用,则由具体情况来定。

如一个人在一生中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其内在因素——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起主要作用,但在某一时期,如大学毕业找工作时,若他有良好的背景条件,则这背景条件将起主要作用。

所以成功的秘诀:在于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一般来说,内在因素也即自身,相对容易把握些,而外界条件则难以掌控,需要等待机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首先强大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主要在于自己;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古人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人生想要获得成功,首先使自己强大起来,然后等待外界的机会。不然,机会来了,你也无法抓住。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的人。

那我们先准备让自己强大起来,发挥自身的天赋!

5、发现天赋

动物园里举办小动物技能培训班,小兔和小鸭踊跃地报了名。

第一节课,熊老师教小动物们跑步。小兔非常高兴,它一口气从起点跑到终点,得了第一名。小鸭非常难过,因为它怎么也跑不快。小鸭非常羡慕小兔能跑得飞快,让小兔教它跑步。小兔辛苦地教,小鸭也学得非常努力,可是几天过去了,小鸭还是一扭一扭的,跑得慢极了。

几天后,熊老师开始上第二节课游泳。这下小鸭高兴了,它扑通跳到水里,快活地游着,好不自在。可是小兔难过了,它都不敢走到水里去。小兔非常羡慕小鸭游得那么好,让小鸭教它游泳。可是小兔刚一下水,就差点被淹死。

从此,小兔迅捷地奔跑,小鸭快活地游泳,它们不再相互羡慕了。

小兔天生擅跑,却不能下水。小鸭擅长游泳,却跑不快。这是天赋,后天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

人也如此。

所以认清自己是一件十分重要但也十分困难的事情。

希腊阿波罗神殿刻有塔列斯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中国哲人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现实中,许多人没能认清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天赋,以至一无所成。

因为天赋是潜藏的。

一般来说,自己擅长具有天赋的领域,也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也即发现了自己的天赋。

所以人生的首要任务,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天赋。

不过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也是件困难的事情。

查尔斯•哈奈尔说过,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认识之浅显和不知自己的真正兴趣之所在。

真正的兴趣,是指对某一领域或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沉迷其中,乐在其中。而不是因一时的新鲜或刺激而感兴趣的。

唯有大量阅读,广泛接触,才能找准自己的真正兴趣。所以眼界应宽阔,而不能局限于狭窄的科目和范围。

著名华人李开复博士,本科就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大一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他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

他对自己当时的专业政治科学毫无兴趣,上课昏昏欲睡,十分苦恼。但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他发现自己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

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

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前途并不明朗。

但是,他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他的兴趣,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应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一些人也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有兴趣的和没兴趣的。但普遍存在一个极大的错误做法: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短处化为长处,劣势变成优势,没兴趣的培养成有兴趣的。却不知这样做,即使不是徒劳无功,那也是收效甚微。如小孩没有音乐天赋,不善于弹钢琴,父母却逼其每天弹琴。人们这样做,还常用木桶原理来解释。

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盛水量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

这个原理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应用时需注意它暗含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构成木桶的这几块木板都是必要的,若有多余的木板,其无论怎样短,则都不影响木桶的盛水量。如上述小兔跑步快,它会不会游泳,则对其没什么影响,如同多余的木板。二是,构成木桶的这几块木板是同等重要的,没有主次之分。但人在成才过程中,肯定是有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有因素起次要作用的,我们应以主要因素为重点,兼顾次要因素,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主要因素即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真正兴趣。

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旷野中,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有曰割掉,有曰火烧,有曰挖根。但过段时期后,杂早又长出来了。

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禾苗茁壮地成长,就会把杂早排挤掉。

人的长处慢慢壮大伸张,人的短处就会逐渐变小萎缩。

同理,若过分关注自己的短处,便忽视自身的长处。

专注于劣势或短处,人的天赋或长处犹如种子没有灌溉培育,会枯萎死去的。所以许多人的天赋或长处没有培养出来,以至后来平平无奇。

莱布尼兹认为:人的心理既不具有全部的天赋观念,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一定纹路的大理石。大理石的纹路是生来就有的,但是使这些纹路显现出来,还是要经过后天的打磨。

大理石的纹路,如同人的天赋。我们需要把天赋打磨出来,璞石雕琢成宝玉。

6、人生理想

战国时期,季梁在太行山遇见一人,驾车往北。他说:“我想去楚国。”季梁说:“你要去楚国,为什么往北走?”他说:“我的马好。”季梁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季梁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擅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

因为驾车的方向错了。我们人生的方向呢?

在确立人生的方向前,先思考两个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取得多大的成就?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我想从事哪一领域或哪一方面?

我们应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如此才具有先天优势,乐在其中。

我想取得多大的成就?或者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要达到多高的层次?如从事企业管理,想使企业达到多大的规模?

想通此两点,然后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生的理想,是指引我们一生前进的方向,是航海中的灯塔。没有理想,我们就会迷路,如同上面那人,南辕却北辙,有再多的优势,也不起作用。

志当存高远,理想应远大。

一个孩子随爷爷学打猎,爷爷指着一群小鸟对他说:“孩子,今天你要打中一只小鸟。”孩子说:“好的,爷爷。”孩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鸟群飞走了。又飞来了一只小鸟,孩子又举枪瞄准,还是没有打中。一次又一次,孩子总是打不到空中飞过的小鸟。

他看见爷爷一枪打下一只老鹰来,就问爷爷:“爷爷,我为什么连一只小鸟都打不到?”

爷爷说:“孩子,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只鹰,那你可能射到一只小鸟。如果你的目标是月亮,那你可能就射到了一只鹰。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一只小鸟,那你什么也射不到。”

古人云,谋其上者保其中,谋其中者保其下。目标是月亮,你才能射到一只鹰。

远大理想确立后,不可动摇,不可轻易改变。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理想的确立,是为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理想上。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想中,才有可能做出杰出的成就。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研究许多杰出人物的生平后发现:在任何领域差不多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投入的工作,才有可能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从商业到体育,从科学到艺术,都是如此。

许多人可能对杰出人物花十多年的工作投入,觉得艰辛枯燥,望而却步。实际上我们从事擅长的感兴趣的领域,会沉迷进去,感到快乐忘我的,而非痛苦难熬的。

《论语•述而》里描述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理想确立后,需要对人生的几个主要的阶段进行规划。如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青年阶段等。

日本矮个选手山田本一,曾两次获得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有什么秘诀时,山田本一只说了一句话:我用智慧战胜了对手。记者们听后笑了起来,认为他是在故弄玄虚。因为马拉松比赛要跑四十多公里,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

直到十年后,山田本一的自传出版,人们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比赛开始前,我会先乘车熟悉比赛的全程路线,把沿途醒目的标志记下来,设定几个主要的目标。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后,我又用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然后第三个、第四个,直至最后一个,我都这样对待。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轻松地跑完了。如果把目标定在终点线上,跑到十几公里时我就会疲惫不堪了。

山田本一的大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马拉松比赛。但大目标比较大,在整个过程中,很难让人一直保持有激情。所以山田本一聪明地将其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小目标容易看到希望,所以能很好的完成。山田本一所以说,我用智慧战胜了对手。

制定阶段目标,应结合自身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难易程度要适中。目标太难,则感到没有希望,没有希望,就缺乏斗志,则无力坚持;目标太易,则无挑战性,没有挑战性,完成后,则无成就感,无成就感,就很难有激情。

7、坚定信念

阶段目标确立后,以此为中心,围绕不放,如郑板桥所写的竹石一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成功在于坚持到底,而坚持到底靠的是什么?主要是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

许多人都浅尝辄止,不能坚持,是缺乏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

居里夫人坚信存在放射性元素,为了证明,花费了三年零九个月,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的镭。而从一吨工业废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废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

在这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失败,此时不应逃避,而应冷静面对,寻找原因,是自身的问题,如能力不够,或努力不够,还是外界的因素,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根据原因对目标进行修正,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坚信自己能成功。

当年爱迪生制造灯丝失败一千六百多次,仍不放弃,分析失败,查找原因,坚信自己能找到耐热材料,终于发明了电灯。

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诱惑,要懂得取舍,不要偏离目标方向。有个词非常好,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什么,舍弃小利益,眼前的小诱惑;得什么,得到大利益,长远的人生价值。

古代有位任公子,做一巨大鱼钩,以黑粗绳为鱼线,五十牛为鱼饵。蹲在会稽山,投竿于东海,天天守钓,一年未钓到鱼。后来,一条大鱼吞食鱼饵,牵动巨钩,没入海中,又腾身而起,掀起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任公子钓得此鱼,剖开晾成鱼干,从浙江以东,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餐此鱼。后才疏学浅道听途说之徒,惊奇地奔走相告。举着小钓细绳,于小水沟旁,守候小鱼者,很难钓到大鱼。

每个阶段目标的完成,都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我们满怀激情的去面对下个阶段。一个个目标的完成,标志着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8、成就自己

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我们应积极吸收外界的有利因素,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善于发现,善于把握。

一头老驴,掉到一个很深的废井里。主人看它是老驴,懒得去救它,让其自生自灭。每天不断地有人往井里倒垃圾。老驴一开始感到绝望,自己倒霉掉到井里,主人又不要它,每天还有垃圾扔在身上,死都不让自己死舒服点。

可有一天,它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把人们每天倾倒的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从垃圾中找出残羹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终于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处在逆境中的老驴,不仅吸收垃圾中残羹来养活自己,还利用垃圾作为垫脚石,以致成功地脱离陷阱。

任何环境或系统都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结合体,不存在环境是绝对有利的或绝对不利的,只是有利多些,还是不利多些。对于人的成才,有利因素多些或可称为顺境,不利因素多些或可称为逆境。

不论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我们都应充分吸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壮大自己,不要纠缠于不利因素浪费精力。我们抱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时,就容易忽视有利因素。

新学期开始,老师决定先给学生上一堂人生课。他拿出一白纸,中间画一大黑点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一个黑点啊,全班同学有点莫名其妙地齐声喊道。

这么大一张白纸,你们却只看见了黑点呀。老师故作吃惊的样子道,好吧,盯着黑点,继续看三分钟,看看会发现什么?

同学们一听,立刻饶有兴趣地盯了下去,以为其中有什么奇妙之处。看着看着觉得黑点好像变大了。

没错!老师点头肯定道,看不到光明,只看到人生黑暗的人,他的一生都将会是非常不幸的。因为把眼睛集中在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让他的整个世界全变成黑色的。

若把黑点比作不利因素,白纸比作有利因素,我们应积极关注有利因素,吸收有利因素,而不是陷入不利因素。

当今社会,充满浅薄和浮躁,我们应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提升实力,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善于向目标领域的领先人物学习,参考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经验,如此方能更好更快的达到以致超越他们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