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挂碍
钱锺书先生的《论快乐》中有两段话,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其中的一些句子,在谈论“快乐”这个话题时,总是会被屡屡提及。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良心或有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拍,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快乐源于精神,快乐在于灵魂。“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心无挂碍,幸福自来;只要心无挂碍,便是朗朗晴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而《法句譬喻经》卷三“好喜品第二十四”中则讲述了一个故事。
昔佛在舍卫精舍。时有四新学比丘,相将至柰树下坐禅行道,柰华荣茂色好且香,因相谓曰:“世间万物何者可爱以快人情?”一人言:“仲春之月,日木荣华,游戏原野,此最为乐。”一人言:“宗亲吉会,觞酌交错,音乐歌舞,此最为乐。”一人言:“多积财宝,所欲即得,车马服饰,与众有异,出入光显,行者瞩目,此最为乐。”一人言:“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熏芬馥,恣意纵情,此最为乐。”佛知四人应可化度,而走意六欲,不惟无常,即呼四人而问之曰:“属坐树下共论何事?”四人以实具白所乐。佛告四人:“汝等所论尽是忧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乐之法也。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财宝车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爱憎之主也。凡夫处世,兴招怨祸,危身灭族,忧畏无量,三涂八难,苦痛万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舍世求道,志存无为,不贪荣利,自致泥洹,乃为最乐。”于是世尊即说偈言:“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贪法戒成,至诚知惭,行身近道,为众所爱。欲态不出,思正乃语,心无贪爱,必截流度。”
人居世间的快乐之事甚多,或“游戏原野”为乐,或“音乐歌舞”为乐,或“多积财宝”为乐,或“爱欲恣意”为乐,或许还有许许多多的乐事或喜事,只是“万物春荣,秋冬衰落”,甚多“乐事”之中亦有“忧事”,且喜忧交错,乐极生畏,“爱喜生忧”、“好乐生忧”、“贪欲生忧”,而“无所爱喜”、“无所好乐”、“解无贪欲”,则“何忧何畏”?
“不如寂静,无求无欲,淡泊守一,得道为乐”。心无挂碍,随顺因缘;不悲过去,不贪未来;心静如水,恬淡超然;达观知命,顺应天时。没有得失的忧虑,没有贫富的烦恼,没有生死的恐惧,有的是一颗真诚、宽容、感恩、无私、放下的清净心,自然能做愉悦、怡情、欢腾、顺意、开心的快乐人。只是,谁人心中能够毫无挂碍呢?
佛说“无欲最乐”。有人说,人生的欲求有三个阶段,孩童时“小欲小求”,成年时“大欲大求”,年老时“无欲无求”,若是论起快乐而言,或是“小欲小求”时最为愉快,而“无欲无求”时也未必幸福,可见“快乐”似乎与“欲求”并无关联。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无大欲必有小求”,穷人求财,富人求寿,贵人求安,凡人求达……,但凡是人,总有欲求,十求若有九不得,求而不得皆成苦,又可见“欲求”不得而“快乐”且无。无欲无求,无情无义;千灾百毒,谈笑自若;岂又是凡人可以做到的呢?
远离烦恼,心无挂碍,努力使得内心静谧,从容感到快乐。“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但人似乎不可能没有任何“挂碍”,那只能求得不为“不快乐”之事而不快乐吧……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天上一日,下界一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钱锺书)。一切的快乐都是稍纵即逝,一切的忧愁都是日久岁长。既然不可能做到心无挂碍,那就让时间过的慢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