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桥》《家》《盼》的作者中国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曲家。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京剧院、上海乐团工作。曾任上海乐团团长、艺术指导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乐团艺术指导、《上海歌声》主编。
《桥》《盼》《家》三首艺术歌曲2001年获第一届金钟奖。
《桥》创作于1981年,这首以表现水乡民众安居乐业、俨然自得的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音画式的艺术歌曲,在歌曲旋律民谣化风格的贯穿、钢琴伴奏形象化的模仿、和声色彩的巧妙运用下,将江南民歌的韵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曲旋律流畅、清新,歌词朴实自然,词曲融合在一起,古今情怀交融,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美丽神奇的风景画。如:《桥》中的主旋律“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头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这每一句都是一幅风景画。看似写景,其实抒情,情景交融,诗意绵绵。钢琴伴奏部分,在和弦与音型的运用方面,都达到了这些要求,使这首篇幅不大的艺术歌曲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江南水墨风情画,深深地打动每一位听者的心
《家》创作于1998年,是一个游子对家、对祖国深情的倾诉。歌曲旋律从民间素材中提炼出新音调,质朴中透出新意,平实叙述中渗透着深情,将歌曲通篇沉浸在亲切自然与无限回忆中。
《盼》创作于1988年,这首歌曲成为了祖国人民对海外儿女盼归心情最真诚的表达。作者在题材的选择上采取了拟人的手法,将思想内涵扩展到听众领悟能力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1988年那个时代,“回来吧,曾给我活力的身影,回来吧,曾给我生机的颜色……”,将对祖国统一、亲人回归的期望,用艺术歌曲这种形式打动着海峡两岸众的。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性,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整体上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在借鉴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陆在易艺术歌曲真可谓音中有诗,音中有画。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虽然都是以对祖国和对中华民族的爱为题材,但是他的歌曲中看不见中国歌曲中惯常的口号式的爱国呐喊或情感的卿卿我我,而是始终用一种“小我”的平凡内涵,透出一种对祖国、对民族的“大爱”情怀。所以他的歌曲能一次次的打动听众,成为久唱不衰、经得起时代考验、沉淀的经典艺术歌曲。
由廖昌永深情演唱的<<桥.家.盼>>让爱国、思乡、亲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深层的意蕴,这三首歌曲都不是大歌,但听来却让人十分感动,这正是人们世世代代不可缺少的抒情题材。
歌词:
《桥》
词:于 之
曲:陆在易
唱:廖昌永
水乡的小桥姿态多
石板缝里长藤罗
三步两桥连水港啊
条条玉带映碧波
姑娘挑藕桥头歇
老汉送粮桥下过
离家千年也恋水乡
愿做人间桥一座
离家千年也恋水乡
愿做人间桥一座
《家》
词:孙新凯
曲:陆在易
唱:廖昌永
家啊家,家在哪?
家不在人家的屋檐下,
家在长长的乡愁里,
愁了九十九个夏……
家像那太阳远远的暖,
家像那月儿高高的挂。
家啊家,家在哪?
家不在他乡的竹篱下,
家在弯弯的黄河边,
等了九十九个夏……
家是那燕子回归的巢,
家是那儿女思念的妈,
啊……啊……
《盼》
词:佚 名
曲:陆在易
唱:廖昌永
回来吧,曾给我活力的身影,
回来吧,曾给我生机的颜色。
啊请原谅鲁莽,请原谅过错,
蓝天不能无云朵,
心儿不能再焦灼。
啊……啊……
春雨是我等你的泪,
河流是我盼你的歌,
回来吧,
回来吧!
看似结构简单的《桥》《家》《盼》将真挚的情感寓于其中,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民族色彩。陆在易用传统的创作方法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创作出了有自己独特韵味的中国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清新、自然、流畅。在创作的途中他像一只永不知疲倦的鸟,他要不倦地歌唱世间真、善、美的情感。他常常把德国古典作曲家亨德尔的话当作座右铭:“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悦,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
陆在易艺术歌曲所折射出的题材时代性、主题简洁性、旋律民族性、歌词通俗性、伴奏意像性等特征应为中国当代雅俗共赏艺术歌曲创作的主流。他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将旋律、技法、民族精神、社会融于一种体裁的方式,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崭新的一页。聆听陆先生的艺术歌曲,如吮橄榄,如品清茶,始觉清淡,继则有味,续之清香怡人,回味无穷。这就是音乐诗人——陆在易先生艺术歌曲的意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