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宋徽宗、宋高宗及两朝内府收藏用印考识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8-18

一、徽宗用印及其内府收藏印记
宋徽宗赵佶,神宗第十一子,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初封遂宁郡王,后晋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年号建中靖国(一年)、崇宁(五年)、大观(四年)、政和(八年)、宣和(七年),共在位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127年)为金兵俘虏,绍兴五年(1135年)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这位“独不能为君”的皇帝书画家在我国书法绘画、收藏等方面都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所用的印章也成为我们研究北宋印章风格变化发展的重要例证。这些印章目前我们能在历代流传书画作品中见到很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其在自己书画作品上的用印;二、题他人书画作品时用印;三、用于内府书画收藏的专用印。
谈及宋徽宗的书画作品用印,也应该包括那些别人为其代笔的作品上的他的用印,因为这些印款都是真的,是可信的。现将比者所知道的宋徽宗的书画作品及其用印情况列表如下:
作品用印备注
楷书《千字文》“御书之印”亲笔
草书《千字文》“御书”(方)亲笔
楷书《穠芳诗帖》“御书”(葫芦)亲笔
楷书《牡丹诗帖》“政和”、“御书”(方)“宣和殿宝”亲笔
楷书《怪石诗帖》“御书”(方)亲笔
楷书《闰中秋诗帖》“御书”(方)“宣和殿宝”亲笔
楷书《夏日诗帖》“政和”(连珠)亲笔
行书《蔡行敕卷》“御书之宝”此卷为代笔
行书《方丘季享敕卷》“御书之宝”此卷为代笔,但敕后有楷书“依奏”二字为亲笔
楷书《棣棠花、笋石诗帖》“御书”(方)亲笔
《杏花鹦鹉图卷》“御书”(方)代笔
《祥龙石图卷》“御书”(方)“宣和殿宝”代笔,“宣和殿宝”疑伪
《瑞鹤图卷》“御书”(方)代笔,后题诗为亲笔
《金英秋禽图卷》“御书”(方)代笔
《御鹰图》“御书”(方)代笔
《芙蓉锦鸡图轴》“御书”(方)代笔
《腊梅山禽图轴》“御书”(方)代笔
《听琴图轴》“御书”(方)代笔
《文会图》“御书”(方)代笔
《雪山归棹图卷》“御书”(葫芦)代笔
《池塘秋晚图》“御书”(葫芦)“宣和”画是亲笔,但原款被裁掉,现在诸印皆伪添
《柳鸦芦雁图卷》“宣和中秘”、“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后半芦雁图是摹本,“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伪也
《四禽图》“宣和”(连珠)、“政和”、“御书”(方)、“双龙”(方)亲笔
《写生图卷》“政和”、(连珠)“宣和”、“双龙”(方)亲笔
经过对比,这些作品中用印主要是:(图一)“御书”方印一、二,(图二)“御书之印”(图三)“御书之宝”,(图四)“御书”葫芦印,(图五)“宣和中秘”,(图六)“宣和殿宝”,(图七)“宣和”连珠印、“政和”、“政和”连珠印、“宣和”。

8


注:1、“御书”葫芦印,2、“双龙”方印,3、“双龙”圆印,4、“宣和”连珠印,5、“政和”连珠印(可换“大观”、“重和”),6、“宣和”印,7、“政和”连珠印,8、“内府图书印”
宋徽宗题他人的书画作品时的用印,经过查对后发现,也基本没有出以印章的范围,这里就不一一详说了。关于宣和内府书画收藏的“宣和装式”上的用印,每件上恒定为七枚,至于印章的内容也只在钤“政和”印处有时会换成“大观”、“重和”、双龙印也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更换。而且这七枚印的钤盖位置基本上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宣和七玺”,这里“七玺”是指“宣和装式”中七枚印章,而不能以宋徽宗用印数量来理解。近读西泠印社百年《国际印学讨论会论文集》中有作者以徽宗用印不止七方为由,来推翻“宣和七玺”的提法是错误的,再,该作者取蔡襄《脚气帖》上的“大观”葫芦印(图一),说这也是“宣和装式”中的用印,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这应该是个基本常识,《宣和书谱》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宣和内府有收藏蔡襄的作品。而且总不能见“大观”内容印章都一概说是徽宗的吧?简直是荒谬也。
(图一)“御书”葫芦印(图二)“双龙”方印、“双龙”圆印(图三) “宣和”连珠(图四)“政和”、“大观”、“重和”(图五) “宣和”印(图六)“政和”连珠印(图七)“内府图书印”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宋高宗的绍兴内府收藏,为了统一格式,对原帖中前人题跋一概割去,包括“宣和七玺”在内。因此在历代书画作品中有“绍兴”印的,一般就很难看到“宣和七玺”了,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看到较为完整的“宣和原装”了。可是有一部分没有办法裁去的、还有没有经过绍兴府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上还能见到“宣和七玺”。有的只是剩下一、二个,有的有五、六个,最前面的“御书”葫芦印是很难看到的。笔者所见最完整的 “宣和装”是北宋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卷》,此卷前“御书”葫芦印虽然盖在绫天头上的那一半模糊不清,但是还算完整,全卷七玺一个不少,说明虽然后来重装裱,但是所有材料(除装裱的辅料)都基本是宣和原物和原式样。还有怀素(传)《论书帖》,前“御书”葫芦印就剩前黄绢隔水上的一半,全卷七玺有六个半存在,也算是齐全了。其他剩三、四个的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记出了。另通过对一些“宣和装”上的同内容的印章进行比较,发现几乎都是同一方印,这就说明徽宗用于“宣和装”上的印章是相当固定的。
因为“宣和七玺”是中国艺术收藏史的一个重要标识,所以在历代流传的书画作品中后世伪造的“宣和七玺”印也不少,给现在的人们认清其本来原貌带来混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院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有关赵佶的印款图版的取材方面就存在着很多错误,这里18枚印分别从各种历代书画作品中取出,但是因为没有注意出处的可靠性,所以假印很多。如(图一)“政和”、“宣和”取自《奉橘帖》,而此帖不见于《宣和书谱》,帖中“政和”、“宣和”两印位置不对,经和“标准件”相较,显得线条软弱、结字略方,当是后人所假。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里对此明确指出:
     现在细看瘦金墨书标题,书法薄弱,必非赵佶真迹。宣和诸玺印文既劣而钤处部位不和当时规例,可见都是后世伪添
(图二)“御书”葫芦印,取自怀素(传)《论书帖》中,此帖的确为“宣和原装”,但是此印钤盖位置不对(另:还有一“政和”伪印在“双龙”下),再取此帖前黄绢隔水上所剩“御书”葫芦半印和此印相照,真伪立判,足以说明此印之伪。徐邦达先生《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对此印也有以下定论:“……又本帖上为人加钤“御书”(葫芦)、“政和”二伪印,不知何故”。
(图三)“宣和”一印取自卢楞伽(传)《六尊者像册》对此册徐邦达先生《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已有详考,对册中此印有““宣和”、“绍兴”等印则尽伪”说。
(图四)“双龙”、“宣和”两印取自李隆基《鶺鴒颂》,对此徐邦达先生也有“……前后宣、政印,其部位不合规律,亦有可疑。”说。
特别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从《柳鸦芦雁图卷》中取出的(图五)“御书”葫芦印、“紫宸殿御书之宝”二印,从风格上看与徽宗所有不同,结字谬误,有道士画符之村气。对此卷徽宗作品,当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已有论述:“
傅:后半芦雁伪。徐:柳鸦真,后半芦雁宋人摹,前后两段墨色不一致,前押字、邓、范等跋伪。杨:画风前后统一,惟赵佶签押后加
正如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言道“……且赵氏任何真押,其上必钤一葫芦形“御书”印或同文长方形印,绝无例外。此幅之印钤在前纸左角上,印与押分,更是完全出格了。此纸上右方靠边钤有朱文“紫宸殿御书之宝”一大印(与前幅“御书”齐头并列)其印文篆法亦劣,却和“御书”相象,二印印色也完全相同,可见这是同时加钤的伪物。论印泥气息大致也够宋院,更可见这一段《芦雁图》也是极旧的摹本。加钤二伪印为的是要使真本摹本二纸关锁在一起,以说明二者皆真,正是作伪人惯用的伎俩”。
由此可见,在取材之前一定要对出处进行必要的考证,这样才能保证所取材的可靠性。目前有很多研究印学的人为了方便,都以此书为根本,不再去考虑其出处的可靠性,盲目引用,造成自己的文章产生失误,这是很危险。
查《金史》卷三十一、礼志四中有:
金克辽、宋,所得宝玉……。获于宋者……(玉宝)“御书之宝”二,一为龙钮、一为螭钮;“宣和御书之宝”一,螭钮。金宝并“天下同文之宝”一,龙钮;“御前之宝”二;“御书之宝”一;“宣和殿宝”一;“皇后之宝”一;“皇太子宝”一,龟钮; “皇太子妃印”一,龟钮。金涂银宝“皇帝崇国祀之宝”一;“天下合同之宝”一;“御前之宝”一;“御前锡赐之宝”一;“书诏之宝”一。外有宋内府图书印三十八:
“内府图书之印”一;“御书”三;“御笔”一;“御画”一;“御书之宝”一;“天子万年”一;“天子万寿”一;“龟龙上珍”一;“河洛元瑞”二;“云汉之章”一;“奎璧之文”一;“华国之瑞”一;“大观中秘”一;“大观宝篆”一;“政和”一;“宣和”三; “宣和中秘” 一; “宣和殿制”一;“宣和大宝”一;“宣和书宝”二;“宣和画宝”一;“常乐未央”一;古文二;封四;共三十五面。并玉封字一;“御画”一,二面并玛瑙;“政和御笔”一系水晶
这段记载,不但告诉我们徽宗用印的基本情况,有一部分印章在历代卷轴中从来未见过,可能是因为各印有各印的专门用处。而且告诉了我们了这些印章的下落,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这写印章的材质,不但有金银,有玉料的,还有玛瑙、水晶的,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印学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