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9-02
《吉普赛女郎》
作者:哈尔斯(荷兰)
年代:约1628年
尺寸:58*52cm
材质:布面油画
收藏:巴黎卢浮宫

这幅《吉普赛女郎》是哈尔斯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画中的女郎披散着零乱的黑发,脸上的微笑带着丝狡黠,红润的脸颊和生动流转的明眸将这位爽朗而充满活力的女郎的异国风情强烈地传达出来。画家以明快的大笔触来描绘吉普赛女郎的穿着,强调了人物的乐观、开朗;以半身构图来突出人物的表情和身姿;以热烈的色调表现女郎的奔放不羁。这虽然是一幅肖像画,但却融入了风俗画的特点。
哈尔斯(1581~1666),荷兰著名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家,荷兰画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安特卫普,幼年时,全家迁居北方的哈勒姆。他一生贫穷,生活困苦潦倒,但在绘画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特别在肖像画上,达到了“形似”和“神似”完美结合的境界,手法洒脱奔放,独具一格。代表作品有《微笑的军官》、《吉普赛女郎》、《哈姆勒女巫》、《弹曼陀铃的小丑》、《哈勒姆养老院的女主持》。
“吉普赛女郎”是一个被我们常常提及,让人充满漂泊的激情和无尽想象的名词。吉普赛人原住在印度西北部,后来成为流浪在欧洲各国的游荡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四海为家,到处漂泊,这种生活方式孕育了吉普赛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开朗洒脱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吉普赛女孩更是擅长歌舞、热烈奔放的女性代表,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留下了她们四海流浪、一路歌声的形象。
《吉普赛女郎》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位吉普赛女孩,也是哈尔斯表现平民生活的最生动的一幅佳作。画面上,女孩蓬松的黑发随意飘洒。充满魅力的大眼睛洋溢着善意的微笑,流露出清纯和无邪的本性。红晕的脸庞和微启的嘴唇张扬着青春的热情和仿佛酒意中的洒脱和奔放,也带着女性不加点缀的生命原色。敞开的领口带着不拘小节的风采,褶皱的白色衬衣、粗糙的红色的套裙,显示出了生活的困苦和流浪的艰辛。画家仿佛信手拈来,把一个带着青春气息,健康活泼、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的吉普赛女子描绘得清新自然,不见雕饰。
在画中,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地抓住了人物掉头一笑的刹那,用精湛的笔触把人物微妙的心理瞬间刻画了出来,使人物的面部表情与本身的性格特征达到了高度的一致,那回眸的刹那间,随意、洒脱、无所顾忌的、真诚而又善意的一切心理都写在了脸上,赋予这幅画特别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把吉普赛女郎洒脱泼辣、自由独立,而又生活艰辛不易的人物形象准确地定格在画面上。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美目顾盼的吉普赛女郎,俊俏里带一种‘野’味儿。这位美貌泼辣、自由不羁的少女形象,几乎成了三百年来文学、戏剧、电影导演们理想的吉普赛姑娘的典型。”她也是人们心目中曾经的一种自由不羁、满面风霜而又一路歌声的永恒的流浪心结的艺术化和具体化,这也是这幅画恒久的艺术魅力所在。
从表现技巧看,哈尔斯采取了半身构图的方式,把人物放在一个很近的层面进行表现,很好地聚焦了吉普赛女郎最本质的人物个性,把一些不必要的铺陈摆设都省略掉了,最大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对人物乌黑蓬松的头发,画家描绘得逼真写实,体现出了她随意、自然,天然去雕饰的天性。面部用细腻的笔触精心勾勒,色彩也比较浓重,特别是对主要部位的描绘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人物衣着的衬衣和裙子处理得粗糙、简洁,与人物的形象相搭配。画面背景是大块模糊的黄、黑诸色,处理得也很写意简略,起到了衬托人物主体的作用。画面上黑色的头发、黄色的脸庞与下面白色的衬衣、红色的套裙,色彩过渡自然、搭配协调,于朴素无华中尽显精神本质。整幅画构图讲究,用笔流畅,人物形象传神、逼真,于肖像画中蕴含着风俗画的风骨。
哈尔斯的绘画作品,在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他的许多优秀肖像画作至今还是人们临摹的典范。他也是后来公认的17 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