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上海博物馆藏玉(二)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5-08-10

 花卉纹八角形玉盘清 乾隆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件器物就是一件具有西域风格的玉器,在玉器上镶嵌宝石这种做法在传统玉器上相当少见。在乾隆时期,有个地方叫痕都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流行一种镶嵌宝石的玉器,传入中国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命令中国工匠大量的仿制。这件八角盘上用金丝镶嵌了轮廓,里面又镶嵌了红宝石和绿宝石,这是一种伊斯兰的风格,而在这个盘子的底部还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说明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周边还刻有“子子孙孙永保之用“的字样

图片

图片

 

花卉纹玉带饰 元

图片

图片

这件器物就是一件具有西域风格的玉器,在玉器上镶嵌宝石这种做法在传统玉器上相当少见。在乾隆时期,有个地方叫痕都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流行一种镶嵌宝石的玉器,传入中国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命令中国工匠大量的仿制。这件八角盘上用金丝镶嵌了轮廓,里面又镶嵌了红宝石和绿宝石,这是一种伊斯兰的风格,而在这个盘子的底部还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说明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周边还刻有“子子孙孙永保之用“的字样。

图片

图片

 

伎乐纹带

年代:唐(公元618年—907年)

尺寸:带銙十一块,呈扁平方形,皆长3.6cm,宽3.4cm;铊尾一块,呈圆首扁平长方形,长5.4cm,宽3.4cm

图片

白玉质,一副十二块,另有一铜质带扣。带銙正面装饰西域胡人乐伎形象。方銙上各有一卷发、窄袖、披帛、穿靴、盘坐于蒲席上之乐伎,或击鼓,或吹萧等。铊尾上为一正翩翩起舞的乐伎。背面平素,四角各有一牛鼻孔,供穿缀与革带连结。

图片

玉带始见于南北朝。陕西西安南郊何家邨唐代窖藏曾出土十副玉带,十分珍贵。传世品中零散的玉带板更为常见。

图片

图片

 

金刚玉杵 清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嵌宝镶玉观音簪首 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仙人嵌宝镶玉“寿”字头箍饰片 明

图片

图片

 

金嵌宝镶玉葫芦耳坠 明

图片

 

金镶玉葫芦耳坠 明

图片

 

金镶玉童子耳坠 明

图片

 

金嵌宝镶玉花首银簪 明

图片

 

嵌宝金花首银簪

年代:明

尺寸:长7.2厘米

1993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图片

1993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于肇嘉浜路打浦桥附近发掘明嘉靖年间光禄寺少卿顾从礼家族墓葬共十余座,发现大量陪葬遗物。这对银簪出土于顾从礼之父御医顾东川机器夫人的合葬墓。出土时插戴于䯼髻之上,是一套完整头面中的组成部分。

图片

 

嵌宝金戒

年代:明

尺寸:外径2厘米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出土于李惠利中学明墓群M5,共出土两对,另一对镶嵌单颗宝石。两对戒指出土时都位于女墓主手上。

图片

 

明 嵌水晶葫芦金耳环

年代:明

尺寸:长4.8厘米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图片

与银鎏金髻同出土于李惠利中学明墓群,是整套盛装头面的一部分。葫芦由大小两颗圆形水晶组成,上覆金花叶,下端金叶托底,中腰以金丝围绕,是明代耳环的典型式样。

图片

关于耳饰的命名,一般以钩脚的连接方式为标准,固定者为环,活动者为坠。据扬之水先生考证认为:“典型的明式耳环簪戴起来弯脚露出很长,耳坠则否。一个开口的圆环,下缀可以摇荡的饰件”称作耳坠。

图片

 

明 鎏金嵌宝孔雀花卉纹银发簪(分心-满冠)

年代:明

尺寸:长9.5厘米,宽11.5厘米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图片

 此簪出土于李惠利中学明墓群,出土时插于银鎏金?髻的背面底部正中,是一套完整头面中的一件。簪做山峰状造型,金片打制,表面锤揲对称分布的孔雀花卉纹,并镶嵌红蓝宝石。

图片

据孙机先生《明代的束发冠、髻与头面》一文考证,这类簪应称为“分心”。近年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发簪实为文献中记载的“满冠”。

图片

 

鎏金嵌宝银发簪(顶簪-挑心)

年代:明

尺寸:长11.5厘米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图片

 出土于李惠利中学明墓群,此簪发现时插戴于墓主局部残损的发罩顶部正中。簪首中部一朵大牡丹花含苞待放,扁平条形簪脚较短。

图片

 

明 嵌宝蝶形首银鎏金发簪(草虫簪)

年代:明

尺寸:长8厘米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图片

出土于李惠利中学明墓群M3,出土时插戴在银发罩上。银片锤打、剪切成蝴蝶外形的簪首,胸部、翅膀上镶嵌一红四蓝五颗宝石,其中三颗已脱落。粗金丝掐成蜷曲的触角,焊接于蝴蝶头顶后部,并以弹簧金丝做成蝴蝶的一对触须。背面以长阴刻线刻出蝴蝶的腹部轮廓和翅膀花纹,做工细致。弹簧金丝柔软且富于弹性,走路时具步步摇曳的姿态。经拉曼光谱检测,镶嵌宝石为尖晶石。

图片

明代的头面首饰喜用小动物作装饰题材 , 如蝴蝶、虾、蜻蜓、蜘蛛、螽斯等,有些配以草叶,属于短簪中的“草虫簪”,即明代记录严嵩父子抄没财产的《天水冰川录》中所载“草虫首饰”和《金瓶梅》中提到的“金玲珑草虫头面”。

图片

 

镶金嵌宝荷蟹纹玉饰

年代:明

尺寸:长4.6厘米,高4.2厘米

1969浦东陆家嘴明陆深墓出土

图片

玉片雕成花梗和花叶。荷叶形锯齿边,凹窝较深,上刻短线以示叶脉。花叶长条形。中线深凹。上嵌金螃蟹一只,中部嵌宝。底托金片随形打造呈祥云状,边饰连珠纹,有穿孔可以缝缀于头箍带上。 

图片

 

明 镶金嵌宝玉观音首鎏金银簪(挑心-分心)

年代:明

尺寸:长10厘米

1969浦东陆家嘴明陆深墓出土

图片

图片

簪首为一玉观音,观音头戴三叶冠,阴刻发丝,脸似童子,肩部披帛,身着交领宽袖长衫。腰间系带,中部石碗嵌宝。站立在莲花座上,莲座上层为仰莲瓣,下层花枝横卧,两旁深处良多莲蓬。背托为一金镂空“寿”字,与扁平簪脚焊接。“寿”字点名此类观音送宝图样有庆寿的含义。经拉曼光谱检测,镶嵌的宝石为尖晶石。

图片

图片

 

镶金嵌宝玉花首银簪(一对)

年代:明(1368-1644年)

尺寸:各通长10.4厘米,花首径1.8厘米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顾从礼家族墓出土

一式两件,成对。簪首为金花叶嵌玉花片,中心嵌红色尖晶石花心。簪脚为银质,由首至尾渐细。

图片明代女子的头面装饰中,有一种很不起眼又不可或缺的小簪子,当时或被称为挑针、啄针、撇杖、掠儿,名称不一,样式多变,最简单者只是簪脚上顶一个光素的蘑菇头。最常见的是花头簪,多成对簪戴。它们或金、或银、或鎏金,簪顶上一朵小花,可见梅、菊、莲等,中心或有吉祥字样。讲究者于花上嵌珠嵌宝,作为花蕊。更讲究的,簪顶的金花托上嵌玉花,玉花心里再嵌宝石。此二件即是如此。 

图片

 

银鎏金牡丹绶带纹玉饰霞帔坠

年代:明

尺寸:长9.3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

1993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缀玉额带饰

年代:明

尺寸:通长约59厘米

1993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图片

图片

 

玉发冠

年代:明

发冠:长5.5厘米 宽2.9厘米 高2.6厘米

簪:长9.0厘米,最宽1.0厘米

上海市黄浦区原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发冠主体为碧玉质,光素无纹,两侧有穿孔。簪为木质,包金蘑菇首。

发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的束发用具。周代已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习俗,考古发现中迄今可见最早的玉质发冠则为宋代制品。玉发冠至明代十分流行,尺寸较之前代为小。明王圻《三才图会》云:“名曰‘束发’者,亦以仅能撮一髻     耳。”一般作半月形,中空,后部略高于前部。偶见玛瑙、琥珀质地,形式有五梁、七梁或无梁,大多无其余附饰,两侧和(或)前后各有一相对小孔,可对插发簪以束发。

玉发冠是明代贵族阶层流行的一种礼仪性饰物,可单独佩戴,也可再外戴乌纱帽。按明制,发冠上梁的多少代表着使用者的等级地位。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男性平民佩戴头饰日趋普遍,尤以单体玉簪或金簪常见,多做覆斗形或蘑菇形首, 此器之中的包金首木质者较为少见。

图片

 

明 玉冠

年代:明

尺寸:长5.3厘米,宽2.3厘米,高3.1厘米

1969浦东陆家嘴明陆深墓出土

侧面三对贯孔,用于插戴发簪固定束发。束发冠约创始于五代 , 它是固定在髻上的发罩 , 曾被称为矮冠或小冠。明代束发冠形式、材质多样,从出土情况看,已发现, 有金、银、玉、玛瑙、琉拍、木诸种。此虽为男冠样式 , 但戴冠者却不限于男子。

图片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