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院》,又称《雅典学派》,“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1483-1520)创作的一幅壁画,现存于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的拉斐尔画室中。
《雅典学院》中,拉斐尔把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古希腊罗马和当代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拉斐尔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把柏拉图绘成达芬奇的脸,以表达对达芬奇的敬重)两个希腊哲学巨匠为中心,向两翼和前景展开,彷佛正在“表演”一场宏贯古今的古希腊思想史,唯心论和唯物论之争。
这些人物包括(对照下图的人物及其数字):
苏格拉底:哲学三大奠基者之一,正在与人争辩==12。
柏拉图:哲学三大奠基者之一,苏格拉底的学生,手持《帝迈马斯篇》,达芬奇为原型==14。
亚里士多德:哲学三大奠基者之一,柏拉图的学生,手持《伦理学》==15。
亚历山大大帝:军事家,希腊马其顿国王,亚里士多德的学生==7。
伊壁鸠鲁:哲学家,主张“人的快乐是追求心灵中永远的快乐” ==2。
毕达哥拉斯:数学家==6。
阿维洛伊:毕达哥拉斯后方头缠白巾伸头向左看的老者==5。
帕门尼德斯:存在论思想家==11。
第欧根尼: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16。
欧几里德:数学家==18。
琐罗亚斯德: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创始人==19。
托勒密:手持天文仪者,天文学家==20。
乌尔宾诺公爵:当时教皇的侄子,艺术爱好者==21。
希帕提娅:古希腊女数学家==9。
色诺芬:军事家与文史学家=1=0。
德谟克里特斯:希腊哲学家,原子论创始人==13。
安提西尼:在色诺芬左边,犬儒学派的创始人。
这里,拉斐尔把《雅典学院》的穹顶画成了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暗示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的一脉相承”,“希腊文明的种子,在文艺复兴中醒来,欧洲随之苏醒……”
公元前480年,希腊在波希战争取胜,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和发扬,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公元前465年,波希战争15年之后苏格拉底出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群星璀璨登场。
公元前356年,波希战争124年后,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出生(前356年-前323年)出生,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出征,前323年征服了“已知的几乎整个世界”。希腊文明达到巅峰。
公元前 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创建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希腊文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结束。
至此,希腊文明作为世界主流,存在了整整450年。
美国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上图)第一段的十几分钟画面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同班同学”,托勒密王朝的建立者托勒密一世,在埃及海滨的王宫里,给孩子们回忆和讲述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的往事……
苏格拉底的学生是柏拉图
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是亚历山大,马其顿国王的儿子
亚历山大“班长”带领全班同学(“班主任”是亚里士多德老师,学生们都是希腊马其顿贵族子弟)的出征似乎并不在意控制疆域,好像一场探险之旅。他们的所有军事奇迹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比如,他们打进印度,玩累了,就高高兴兴撤军了。后来“班长”不幸途中病故,32岁英年早逝,他的同学们把打下的广阔土地分了,各自按照对祖国希腊文明的理解,建立起了一批希腊化“国家群体”,横跨欧洲,亚洲和非洲,成为希腊文明的巅峰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的这一时代,维持了三百多年,直到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来到埃及,爱上了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Cleopatra ,前70-前30年)……
希腊的颠峰时期没有终结,只有继承。
继承者的名字同样伟大:罗马帝国。
《雅典学院》的原图,在梵蒂冈的“拉斐尔画室”或曰“拉斐尔展室”,如下所示(这几间房子原来是教皇的办公室和私人图书馆,聘请拉斐尔创作了一批大型绘画后,被改称为拉斐尔展室)。
《雅典学院》的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
梵蒂冈博物馆中,《雅典学院》的实际位置与周围的环境。
梵蒂冈博物馆的拉斐尔画室中,拉斐尔还创作了几幅大型绘画作品。
《圣餐的辩论》(La Dispute du Saint-Sacrement,英语Disputation of the Sacrament)。
《圣餐的辩论》中,地上的人物的名字(如果看不清,可从有关相册,下载大图查看他们的名字)
这幅作品,比《雅典学院》包容得更加广阔:从天空,到大地。
天上:
基督坐在正中央,被《圣经》里的重要人物围绕着:左右是圣母玛利亚和施洗者约翰,两排主要人物包括人类始祖亚当,先知摩西,族长雅各(Jacob,后改名以色列,为以色列民族的祖先)等。在基督的头顶是他的父亲上帝:沐浴在天堂洒落的光芒里。
基督的脚下,四个小天使的名字,分别是马可,马太,路德,保罗:四本《福音》书的作者。拉斐尔的这种“人物与名字一一对应”的描述方式,与《雅典学院》里使用的方式一模一样。
地上:
在圣体光(monstrance,一种祭拜使用的圣器,见右图)的祭坛的周围,围绕着一些神学家(theologian),他们正在辩论“圣餐的变体问题”(transubstantiation),亦即:在圣体餐(Eucharist)中,面包和酒等物质,如何分别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等另外一些物质,同时意识维持不变的问题。这就是transubstantiation一词涵盖的意思。
这些神学家们的名字,他们的脚下放着的书本的名称,均见上面的图。
这种圣体餐(Eucharist)的其他英文名字还有:Holy Communion,Sacrament of the Table,the Blessed Sacrament或者The Lord's Supper等。
新教并不认可这种圣体餐。不述。
《博尔塞纳的弥撒》(The Mass at Bolsena)。1263年,在博尔塞纳发生了一件奇迹,第二年,1264年,设立了“基督圣体节”:解释了这个宗教节日的由来。这件奇迹是传说在博尔塞纳的一个神父,对圣餐面包和酒变成耶稣的肉体和血的说法,表示怀疑,后来他在一次做弥撒的时候亲眼看见鲜血从圣体饼里流出。
《奥斯提亚战役》(Ostia)。拉丁文Ostia的意思是“嘴巴”,这座港口城市位于台伯河(Tiber)的入海口。作品描述教皇利奥四世(Pope Saint Leo IV)的军队在这里战胜阿拉伯人的一次战役:教皇号召组织了五处罗马的联军,击败了乘船前来台伯河的河口,打算抢掠罗马的阿拉伯海盗。
《博格尔之火》(The Fire in the Borgo )。描述了公元847年的一个奇迹。大意是罗马城的博格尔失火后,人们忙于救火。这时候,教皇利奥四世(Pope Saint Leo IV)出来祈祷而控制了火灾。
作品的重点是画面左边: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Aeneas)背着他的父亲安喀塞斯(Anchises),带着他的小儿子阿斯卡尼斯(Ascanius)逃离燃烧的特洛伊城,再次重申了“罗马城就是新的特洛伊城”的传统说法。
《将赫利奥多罗驱赶出神殿》(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
这个《圣经》故事的寓意是“教会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赫利奥多罗,希腊化时代的塞琉古帝国的大臣,根据塞琉古四世(Seleucus IV Philopator)的命令,为了偿还欠给罗马的战争赔偿金,在大约公元前178年,前来耶路撒冷搜集钱财,准备献给罗马人。赫利奥多罗进入了耶路撒冷的神殿,但是,上帝化身的三个青年人(一说上帝指示的三个年轻人),把他们驱赶出了神殿。
《将赫利奥多罗驱逐出神殿》的细节:“出现了一位凶猛的骑士,全身披甲,马蹄踢向赫利奥多罗。这位马上的骑士好像拿着金色的武器。两个强壮,健美,庄严的青年也出现了,衣着华丽,不断用鞭子抽打他。赫利奥多罗立刻跌倒在地,眼前一片模糊”。
《利奥一世会见阿提拉》(The Meeting of Leo I and Attila )。
这幅作品暗示神权高于俗权。教皇利奥一世(Pope Leo I,400-461年,在位440-461年)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在公元451年与“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会面,劝说他停止入侵,离开意大利。
这次罗马城外的会面以后,阿提拉承诺离开罗马,并与罗马帝国洽商和平。
有的史书认为:阿提拉退兵是“恐惧神权的威力”,因为在大约10年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的国王亚拉里克一世(Alaric I)入侵并洗劫了罗马,他第二年就暴毙了。还有的史书认为:阿提拉的军队虽然占领了罗马帝国的大批城镇,但是仍然无法改善军队的供应问题,严重的饥荒和流行的疾病迫使他不得不退回故乡。不述。
这座《帕耳那索斯山》(The Parnassus)位于希腊中部,希腊神话中说是“阿波罗的住所”。
在拉斐尔的作品中,演奏七弦琴的阿波罗在中央,围绕着9位缪斯,9位古代诗人,9位当代诗人。其中三位缪斯的手里,拿着不同的古希腊乐器。这幅作品的主要寓意是“美”。
以上,都是拉斐尔画室的大型作品。
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还有一些大型的作品,介绍如下。
《世界的创造》(Creation of the World)是罗马的Chigi Chapel 教堂的拱顶。
拉斐尔的这幅作品不是绘画,而是马赛克(Mosaic),这个教堂是他的朋友家族的财产,私人教堂。
《世界的创造》是拉斐尔留下的唯一的马赛克作品。
《披着面纱的女人》(The woman with the veil)。这是拉斐尔最著名的个人肖像画之一。
《圣西西里亚的陶醉》(The Ecstasy of St. Cecilia)。注意画中人物的脚部和地上乐器的精美描绘。
圣西西里亚(St. Cecilia)是音乐家和教堂音乐的守护神(Patron saint)。她是一个年轻的女孩。
画中,她在圣保罗,圣约翰,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 or Mary of Magdala)等人陪伴下,正在聆听一个天使唱诗班的歌声。
《基督在前往各各他的路上跌倒》(Christ Falling on the Way to Calvary)。这件作品现存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西班牙最大的博物馆。各各他(Golgotha)是耶稣殉难地,Calvary是前往各各他的一条路。《新约》记载:耶稣在各各他的山上的十字架上殉难。
这幅作品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圣子与圣母的形象。跌倒的耶稣的身后,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圣经》中罗马人找来帮助耶稣搬运十字架的人)正在帮助耶稣扶起十字架。画面的右边,四位玛丽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画面的两边都有形象高大突出的罗马卫兵。远处,各各他的小山隐约可见。
拉斐尔的一套珍贵的组画
教皇利奥十世(Pope Leo X,1475-1521)曾经聘请“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创作过一组10 幅壁画,原本用于配合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屋顶”的壁画。
现在,这10幅拉斐尔的全套壁画,仅存其中7 幅,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塔博物馆。
《圣保罗在雅典宣讲》(St Paul Preaching in Athens),作者拉斐尔。作于1515 年。
《捕鱼的神迹》(The Miraculous Draught of Fishes),作者拉斐尔。作于1515 年。
《基督责难彼得》(Christ's Charge to Peter ),作者拉斐尔。作于1515 年。
《医治瘸子》(The Healing of the Lame Man),作者拉斐尔。作于1515 年。
《Ananias之死》(The Death of Ananias),作者拉斐尔。作于1515 年。
《与总督的谈话》(The Conversion of the Proconsul ),作者拉斐尔。作于1515 年。
《在Lystra 的献祭》(The Sacrifice at Lystra ),作者拉斐尔。作于1515 年。Lystra 是位于土耳其科尼亚(Konya)以南约30公里的一座古城,《新约》中的保罗在此有过很多活动,不述。
“拉斐尔的维纳斯”:
《加拉提亚》(Galatea)

《加拉提亚》(Gala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