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品茶地图
第一站 苏州--碧螺春
站点特色
苏州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有2500多年文化历史。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在此建都,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少有。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 ,鱼米之乡。苏州园林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苏州的水色山光 ,悦目赏心 ;苏州的特产丰富,碧螺春茶名扬天下。
碧螺春茶主产于苏州东山景区。东山又称东洞庭山,是苏州伸向太湖的一个半岛,景区素以"天堂中的天堂" 而著称,这里月月有花,季季有果,花山林海之间隐藏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不愧是国家一级风景区。
茶导游
东山宛如一个伸进太湖的巨舟,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东山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橘、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青翠欲滴的茶蓬与浓荫如伞的果树交错相映,茶吸果香,花窨茶味,蕴育了碧螺春茶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罗廪《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东山全镇现有石板古街1000米,街道两侧38条古巷小弄,曲折幽深、古趣盎然。中外闻名的雕花大楼又名"春在楼",主楼门窗及门楼、栏杆、窗格、门扇,处处皆有雕花,集砖雕、木雕、金雕、铸雕、石雕、彩绘于一体,精雕细刻、巧夺天工,被人们誉为"江南第一楼"。东山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也是雕绘艺术家、建筑设计师、考古工作者以及摄影写生、影视片外景拍摄者常临之地。
东山交通发达,由苏州至东山可乘20路公交车,起点站在苏州火车站,直达东山镇。上午每隔15分钟发一班车,下午每隔20分钟发一班车。另有中巴车等。东山另有直达上海的大巴车。
茶史追溯
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艳、香高、味醇"闻名中外。唐陆羽《茶经》"茶之出"中曾提到:"苏州长州生洞庭山"。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说是清康熙帝因嫌"吓煞人"不雅,改名为"碧螺春",并列为贡品。又据清未震钧所著《茶说》载:"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
碧螺春如今属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4年,周总理曾携带2斤"东山西坞村碧螺春"茶叶赴日内瓦参加会议。
名茶鉴赏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其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赏碧螺春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品饮时,先取茶叶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许开水浸润茶叶,待茶叶舒展开后,再将杯斟满。一时间杯中犹如雪片纷飞,只见"白云翻滚,雪花飞舞",观之赏心悦目,闻之清香袭人,端在手中,顿感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
茶联为证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茶更香。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小贴士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民间传说
碧螺春由来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名叫碧螺的美丽姑娘。姑娘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十分喜爱唱歌。她的歌声像甘泉,给大家带来欢乐,大家十分喜爱她。与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有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阿祥在打鱼路过西洞庭山时,常常听见碧螺姑娘那优美动人的歌声,也常常看见她在湖边结网的情形,心里深深地爱上了她。
这时,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它看中了碧螺的美貌,要碧螺姑娘作他的妻子,如果不答应,它就要行凶作恶,让太湖人民不得安宁。阿祥下决心要杀死恶龙。他手持鱼叉,潜到湖底,和恶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阿祥杀死了恶龙,但自己也因流血过多昏过去了。
乡亲们把为民除害的阿祥抬回家后,阿祥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碧螺姑娘十分伤心。为了救活阿祥,她踏遍洞庭,到处寻找草药。有一天,碧螺发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早春寒冷时节,小树却长出了许多芽苞。她十分爱惜这棵小茶树,每天给小树浇水,不让小树受冻。清明过后不几天,小树伸开了第一片嫩叶。这时阿祥已水米不进,危在旦夕。姑娘流着泪来到茶树旁边,看到嫩绿的茶叶,祈祷着:茶叶啊茶叶,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你救活我的阿祥哥吧,如果能救活阿祥,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姑娘采下几片嫩芽,泡在开水里送到阿祥嘴边。一股醇正而清爽的香气,一直沁入阿祥的心脾,本来水米不进的阿祥顿觉精神一振,一口气把茶喝光,紧接着就伸伸腿伸伸手,恢复了元气。姑娘一见阿祥好了,高兴异常,她把小茶树上的叶子全采了下来,用一张薄纸裹着放在自己胸前,让体内的热气将嫩茶叶暖干。然后拿出来在手中轻轻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茶水后,居然完全恢复了健康。
可是,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了。原来,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嫩叶上了。嫩叶被阿祥泡茶喝后,姑娘的元气却再也不能恢复了。姑娘带着幸福的微笑死去了,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葬在洞庭山顶上。从此,这儿的茶树总是比别的地方的茶树长得好。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苏州虎丘的传说
虎丘是古老美丽的苏州的一个标志,"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原来的名称叫海涌山,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原是茫茫大海。不知经过多少年,沧海桑田,天地演化,大海和江河冲积的泥沙,越积越厚,地壳的变动,喷射的岩浆越堆越高,成年累月,终于凝成一座小山丘,露出了海面。因为是从海里涌出的,人们便叫它称为"海涌山"。海涌山虽然不高,山上的岩石由于受过大海的冲击,因此看上去特别壮观。至今山上还有"望海楼"、"海泉亭",拥翠山庄的一块巨石上题着"海涌峰"古朴的字体。而虎丘上正门塘运河对面的照墙上,还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至于半山腰的憨憨泉,据说是通大海的一个泉眼,它身旁有一块很大的卵石,很明显是大海的遗物。因为传说它是一只大老虎变的,便称它为虎丘,而又是从大海里涌出的,便称为海涌山。总之,它既古老而又壮观,离城市又近,所以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不知道虎丘的。
土特产推荐
碧螺春茶叶 阳澄湖大闸蟹 太湖银鱼 白沙枇杷 桂花栗子 本文来自:创幻论坛 http://www.chcj.net
第二站 宜兴--阳羡雪芽
站点特色
"水是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故茶人多爱壶,尤以宠紫砂为甚。宜兴者,紫砂之原产地也,雅号"陶都"。此地物产丰富,风光迷人,其独特的陶文化、茶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旅游特色,使这座城市名扬天下,海内外前来拜访陶都的游客络绎不绝。
宜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等,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境内文物古迹颇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素以陶瓷工艺扬名,其制陶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相传春秋时代的范蠡与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宜兴阳羡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曾被列为贡品。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宜兴又号称"洞天世界",这里的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尤以"江南第一古迹"善卷洞 与张公洞 及灵谷洞 名扬天下。
茶史追溯
东汉未年,就已有宜兴生产茶叶的记载。 唐代,宜兴以产"阳羡茶"进贡著名。 唐肃宗年间,常州刺史(旧宜兴属常州)李栖筠到宜兴,有个和尚送来"阳羡茶",李栖筠会集宾客品饮。茶叶权威陆羽认为阳羡茶"芬芳冠世"可以上贡给皇帝,于是阳羡茶被列为贡品。在陆羽的《茶经》中还记载:"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可见唐代阳羡茶之盛名。
宋代,宜兴茶叶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诗句。
茶诗为证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
宋 苏轼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
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
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饮 阳 羡 茶
明 吴宽
今年阳羡山中品,此日倾来始满瓯。
谷雨向前知苦雨,麦秋以后欲迎秋。
莫夸酒醴清还浊,试看旗枪沉浮载。
自得山人传妙诀,一时风味压南州。
题 茶 山
杜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虺。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名茶鉴赏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阳羡雪芽采摘细嫩,制作精细,外形纤细挺秀,色绿润,银毫显露,香气清鲜幽雅,滋味浓厚清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幼嫩,色绿黄亮。
小贴士
如何挑选紫砂壶
不论哪种款式的茶壶,其嘴、把、盖都要配置和谐,匀称舒展。口疬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沿盖子的边缘轻击,发出磕碰声的就是盖或口不够平正;抓牢壶把旋转壶盖,看看能否通转,如果感到时紧时松,说明把口或盖口不圆(要能通转问题就不大)。方器和盘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向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此外,要检查盖子上的通气孔是否通畅,嘴管内的通水网眼是否堵塞,其总面积是否过小。放在桌子上看是否平稳。把壶身托于掌心,用盖珠轻敲壶身,听听声音是否清脆。如发哑声,恐有暗伤。用手掌抚摸全壶,触觉是否舒服。以手指插入耳把圈内,试试端举起是否顺手,最好能试一试水,看看有无滴水涎水现象。
茶导游
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览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阳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
土特产推荐
宜兴盛产众多的传统工艺品,其中以陶瓷工艺品最为著名,且极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那古朴的紫砂陶、端庄的均陶、淡雅的青瓷、绚丽的精陶、别致的美彩陶,无不令人爱不释手。工艺精巧的宜兴竹制品,也是游人必购的旅游纪念品。除此之外,传统的徐舍小酥糖、和桥豆腐干、洋羡茶叶,则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宜兴特产阳羡唐贡茶、金沙泉水、紫砂提梁壶,并称"宜兴三绝"。
交通指南
在无锡火车站西面广场有直达宜兴市城区宜城镇的客运班车。另外在无锡汽车西站也有往宜兴的班车(从无锡火车站可乘20、88、91或820路到汽车西站)。宜兴城里有旅游专线可以到达宜兴周边各景点,如旅游一号线和二号线,也有发往丁蜀镇的中巴车(票价3元),车程约半个多小时。 本文来自:创幻论坛 http://www.chcj.net
第三站 南京--雨花茶
站点特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公元229年,孙权在南京建都。后千余载,南京又数次成为京都,成为涵蕴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今天的这座"帝王之宅",山、水相映,景色秀美,更倍添现代大都市气息,中外游客到南京观光,必购的有两件纪念品:一是圆润可爱的雨花石,一是清雅幽香的雨花茶。
雨花茶因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如今的雨花台辟有一千多亩葱郁碧绿的茶园,雨花茶以其清雅的茶名、独特的品质在我国绿茶中一枝独秀,颇具魅力。
茶史追溯
"雨花茶"在我国茶名中实为罕见,但"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却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不仅在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更有陆羽栖霞寺(南京)采茶的传说为证,今天的栖霞寺后山仍有试茶亭旧迹。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有关部门重新开始雨花茶的研制工作,并在1959年春创制成功。以后,雨花茶又在各届名茶评比会中获奖。
茶诗为证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唐 皇甫冉
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名茶鉴赏
"雨花茶"的品质特征是:其外形犹似松针,条索细紧圆直,锋苗挺秀、白毫隐露、色泽墨绿。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甘醇、香气清香幽雅、叶底嫩绿匀亮。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冲泡后,茶色碧绿而清澈,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祛痰、除烦去腻等功效。1966年起畅销海外,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人们将雨花茶当作珍贵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雨花茶的命名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它翠绿挺拔,尤如松针,仿佛牺牲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茶导游
紫金山,云雾缭绕,树木葱茏。古籍记载山上种有茶树,出产云雾茶,民间相传灵谷寺的高僧曾自制上等香茶招待贵宾。南京雨花茶于1958年春在位于紫金山的中山陵园管理局研制,1959年春创制成功。中山陵园是雨花茶发源地,今天的中山陵园风景更加秀丽迷人,空气更加清新。
中山陵园茶厂其前身为总理陵园种植厂,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古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仿制杭州龙井,茶园后来在抗战期间被毁坏。解放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亩,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使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小贴士
雨花石的传说
雨花石是驰名中外的南京特产,它是一种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此讲佛经,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云光法师讲经处于是更名为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
据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是在几千万年前,地球岩浆活动频繁,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雨花石的颜色和花纹,则是在逐渐分离、不断沉积成无色透明体二氧化硅过程中的夹杂物而已。仔细欣赏雨花石,其中藏有山川云彩、人物神仙、花鸟虫鱼,色彩艳丽,变化万千。人们多爱将其置于水钵中,陈设于书斋、案头,不失为高雅之物。
土特产推荐 雨花茶 盐水鸭 雨花石 板鸭
美食评点
咸鸭肫:是南京著名特产之一。其形美观,肉紧密,具香、嫩、鲜、脆、不油腻之特点。食时清香爽口,咬劲大,越嚼越香,有开胃助消化的功能。既可在宴席上作冷盘,又是旅途中的消闲佳品。咸鸭肫煮食简单,用清水浸泡回软,置冷水锅中煮沸,文火再煮一小时即可。
南京板鸭:素有"六朝风味,白门佳品"之誉,是南京著名特产。相传南北朝时,侯景叛乱,围台城,梁朝官兵为守城顾不上吃饭。时值初秋,南京百姓便取白鸭洗净,加盐和佐料煮熟后,几十只鸭捆一捆,送到城上时,鸭子已又干又扁。士兵开捆煮食,香气扑鼻,都高兴地说,这压板了的鸭子真好吃,干脆就叫板鸭吧。板鸭从选料、制作到煮食,都有一整套传统方法和要求。煮好后,晾凉切食,皮白肉红,余味无穷。
第四站 无锡--无锡毫茶
站点特色
2500年前,范蠡和西施泛舟五里湖上,名臣美女,留下多少佳话;2500年后,五里湖已然更名为蠡湖,沿湖的这座城市,更发展成一颗璀璨夺目的太湖明珠--无锡。
无锡,山美水美物产美,连它的历史传说都因了美女的存在而格外美丽。烟波浩淼的太湖,景色秀丽的蠡湖,号称"江南第一山"的惠山,象征无锡古老历史的锡山,山山水水无不令人陶醉。鼋头渚公园、蠡园、梅园、锡惠公园名闻遐迩,东林书院、张闻天故居、泰伯庙、泰伯墓、徐悲鸿纪念馆驰名中外,唐城、三国城、水浒城更因其宏伟壮大吸引着中外游人。太湖沿岸,鱼池、桑林、白屋、瓦舍,一派江南水乡特色。秀丽的山水孕育了丰富的物产,无锡毫茶作为绿茶新秀近年来也是大放异彩,吸引着茶人争相一品其风采。
茶史追溯
无锡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惠山寺僧植茶的记载。著名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更像一颗明珠,为无锡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璀璨的光彩。为了发挥和继承无锡丰富的茶文化,无锡农业科研人员经过6年多的辛勤研制,于1979年创制成功了无锡毫茶。无锡毫茶创制成功后,在历届名茶评比中获奖,并远销美、英、加拿大等国家,获得好评。
茶诗为证
无锡访茶,最最要紧的有三件事:竹炉煮茶、二泉水、品毫茶。其中的竹炉和二泉更是名声久远,茶客不可不睹其风采。有诗为证:
寒夜
杜耒(宋)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按】寒夜客来,拥炉品茗,自是人生一大快事,何况窗前月色里还有梅花点缀,情景倍佳于它日。 【竹炉】竹制的茶炉。
题陆子泉上祠堂
杨万里
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
饥寒只忍七十年,万岁千秋名不朽。
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
一瓣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
麒麟画图冷似铁,凌烟冠剑消如雪。
惠山成尘惠泉竭,陆子祠堂始应歇。
别 石 泉
李 绅
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滤。茶得此水,皆尽芳味。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微渡竹风涵淅沥,
细浮松月透轻明。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
名茶鉴赏
无锡毫茶成品条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白毫披覆,香高味浓,色绿明亮,茶汤晶莹隐翠,茶叶清香鲜醇,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无锡茶,二泉水"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小贴士
二泉原名惠泉,又称陆子泉,位于无锡锡惠公园内,开凿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该泉清纯透明,甘冽可口,是煮茶珍品。"茶圣"陆羽品定天下泉水二十种,推惠山泉为"天下第二"。宋高宗品此泉水后,钦令建二泉亭,御题"源头活水"。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和"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明代画家王绂非常喜爱家乡的惠泉水,曾创作一幅《竹炉煮茶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用竹炉煮泉水泡茶的盛况。清康熙、乾隆南巡时每次必来品泉,关爱倍至。后来,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更使二泉名播天下。
茶导游
无锡毫茶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太湖沿岸的丘陵地带。泛舟太湖湖面,远远可见青葱碧绿的茶园。这里群山沿湖环抱,青山绿树浓荫,太湖烟波浩淼,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极适于茶树生长。
来无锡访茶不可不去的去处是位于锡惠公园内的天下第二泉和竹炉山房。
民间传说
竹炉的来历
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明代惠山寺僧人普珍在惠山山麓植松种茶,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个烹泉煮茶的竹炉,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用松树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名士纷纷为竹炉题诗作画吟唱,记为文坛雅事。明画家王绂就画有"竹炉煮茶图",明王问的"煮茶图"和清代董诰的"复竹炉煮茶图"亦绘制了竹炉煮茶之雅事。
土特产推荐
无锡毫茶
无锡排骨:无锡酱排骨色泽酱红,酥香入香,甜咸适中,腴而不肥。该菜已有百余年历史,享誉海内外。
阳山水蜜桃:阳山水蜜桃是无锡著名特产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历史。有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本文来自:创幻论坛 http://www.chcj.net
第五站 连云港--花果山云雾茶
站点特色
连云港,美丽的名字,比名字更美丽的港口,人称"东海第一胜境",是全国49个重点旅游城市和江苏3大旅游区之一。这里古迹丰富,风景名胜众多,集名山(花果山)、名海(黄海)、名水(东海温泉)、名竹(金镶玉竹)、名石(水晶)、名书(《西游记》、《镜花缘》等)、名"气"(连云港空气质量全国最好)、名井(亚洲第一井)于一地,造就了山、海、岛、港相得益彰,水秀山明浑然一体的宜人风光。
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位于连云港境内,距市区仅7公里,花果山海拔625.3 米,是江苏省最高山峰。这里绿荫葱茏,山峰含黛,花果遍地,波涌云台,奇山秀水,景色迷人。1982年10月全国首届《西游记》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的127名专家经考察一致认为,云台的花果山是真正的孙悟空老家。花果山不仅盛产奇花异果,更出产一种名茶--花果山云雾茶。
茶史追溯
花果山云雾茶,是连云港市特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花果山属于云台山脉,而云台山自古就被称为"茶山",《金史食货志》就有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三月于海州(今连云港市)"置一坊造新茶"的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云霈、宋治基等在籍士绅,集资开发云台山,兴办"树艺公司",栽培云雾茶,所产茶叶曾获南洋劝业会奖。
近几年,云雾茶获得较大发展。全市已有茶园近2000亩,年产云雾茶近百担。云雾茶制作工艺科学规范,从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整形干燥,到泡制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1980年,在江苏省品茶会上,与南京雨花茶、苏州碧螺春并列为江苏省三大名茶。
茶诗为证
茶香高山云雾质,
水甜幽泉霜当魂。
名茶鉴赏
花果山云雾茶是绿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的独特品格。经专家鉴定,云雾茶富含茶碱、茶丹宁、维生素。饮用花果山云雾茶,对消炎、杀菌、治痢、化食等有一定疗效。
小贴士
茶客游览花果山除访云雾茶外,还可领略《西游记》中描绘的人间仙境。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的老家"而著称于世,名闻海内外。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令游客赞叹不已。主要景点136处,和《西游记》密切相关的景点很多:孙悟空的出生地--娲遗石、惟妙惟肖的猴石、八戒石、沙僧石,栩栩如生的唐僧崖,以及七十二洞、定海神针、仙砚、拐杖柏、晒经台、团圆宫等,特别是水帘洞更是名闻遐迩。更令人称奇的是,孙猴子的胎胞"娲遗石"和像"金箍棒"的"定海神针石"以及"石鼓"等,其造型乃至尺寸与《西游记》中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茶导游
花果山茶树多分布在丛林密布、花果成片的低山缓坡上。这里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绿荫葱茏,山峰含黛,特别的地理纬度造就了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的适宜气候,加之绝佳的自然风景,使得花果山云雾茶吸纳花香果香,品质格外优异。
推荐收买品
花果山植被丰富,景色秀丽,一年四季皆有特色。全国四大观赏名竹之一"金镶玉竹",名茶"云雾茶"和猕猴桃、人参果、银杏、板栗等是花果山的特产。果然是"四季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的人间仙境。
民间传说
云雾茶与乾隆皇帝
传说在很久以前,花果山上还没有这么多奇花异果,四周人家也很少,单说这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在庙的四周长满了茶树,老和尚精心照看着这些茶树,每年都要亲自采摘一些茶叶,炒制后保存起来,一般的客人是没有口福尝的。有一天晚间,老和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轮红日从海中冉冉升起,老和尚马上惊醒,连称好梦,明日必有贵客来。
第二天清晨,老和尚令徒弟打扫庙内庙外,称有贵客临门,自己独坐山门等候。小和尚以为师傅是病了,这荒山野岭哪会有什么贵客?将近中午时分,从山道果然走上来两个人。前面那人一身客商打扮,手持羽扇,后面挑担的,一看便知是个书僮。老和尚连忙迎上前去,拉住那客人的手道:"贵客临门,有失远迎。"那客人笑这说:"老师傅,吾乃普通客商,怎能劳您如此盛情。"老和尚把客人请到西厢房,宾主坐定,老和尚吩咐倒茶。只见一个小和尚从里间拿出一个精致的小匣,从中取出茶叶,用开水一冲,瞬间,茶香四溢,整个西厢房云雾缭绕。客人连声称道:"好茶,好茶!" 老和尚介绍说:"此茶乃云雾茶。"茶罢,那客人道谢走了。
原来,那客商打扮的人正是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乾隆自喝了花果山云雾茶以后,对山珍海味,都渐渐不感兴趣了。回到京城后,下圣旨钦定花果山云雾茶为御茶,又命厚赏培育出云雾茶的老和尚。从此,花果山有了皇帝的照顾,奇花异果渐渐多了起来,成为一座树木葱茏、物产丰饶的宝山,花果山云雾茶也因此在天下扬名。
第六站 金坛市--金坛雀舌
站点特色
金坛,现代数学巨匠华罗庚的故里,自三国至清末,出生在金坛的各界名人有戴叔伦、储光羲、王肯堂、段玉裁、冯煦等。唐朝著名诗人戴叔伦对他的故里金坛有过很好的描画:"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的确,金坛这块土地,可以用钟灵毓秀四个字来形容,这里不仅风光雅致优美,人才辈出,而且物产亦极为丰富,是著名的"中华绿茶之乡"和"中华绒螯蟹之乡",名茶金坛雀舌即出自这里。
茶史追溯
金坛产茶历史悠久,据县志第一卷"舆地志"记载:"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者有嵇稻、茶叶"。1923年"金坛县志"记载:"茶叶,出郁冈山者佳,出方山者尤佳。"
1982年,金坛县有关科研人员在总结传统茶叶和名茶采制经验基础上研制成金坛雀舌茶。根据当时的金坛县名和茶叶形状命名为金坛雀舌。金坛雀舌研制成功后,在多次名茶评比会中获奖,并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茶导游
金坛雀舌主产于金坛市方麓茶场。茶区主要分布于金坛市西部方山、茅山东麓的丘陵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苍松翠竹连绵,森林覆盖率高,水库塘坝密布,山清水秀,景色秀丽。茶园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茶树生长。
名茶鉴赏
金坛雀舌茶以其形如雀舌的精巧造型、翠绿的色泽和鲜爽的嫩香屡获好评。成品条索匀整,扁平挺直,状如雀舌,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小贴士
金坛境内有著名的中国道教圣地茅山,"阴历三月三,万名香客朝茅山",茅山是中国道教南道教中心,全国八大道教圣地之一。这里山清水秀,"峰从云间出,烟自幽谷起",林荫覆盖,云蒸霞蔚,道家的三宫五院和洞、泉、池等自然景观,令人顿生"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瑶峰十二层"之感。本文来自:创幻论坛 http://www.chc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