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本地“爱情桥”

平江路胡厢使桥
这是平江河古桥中最能诱发人想象力的桥名,也是平江路上惟一的一座拱式单孔石桥。记者从胡厢使桥的桥面石南北外侧,可以看到刻有“重建胡相思桥”五字。在附近三吴亭内休息的王老伯说,当时的名称是“胡厢使桥”,厢使是宋代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的一种官职。但老苏州们都管它叫“胡相思桥”。桥前的胡厢使桥巷也习惯叫它胡相思巷。
为什么“胡厢使”又俗名“胡相思”呢?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凄美的相思故事。相传距今300余年的明末时,有一归姓富商住在胡厢使巷中段。吃菜讲究新鲜,每天由苏州葑门外的一个小伙子按时送菜到归家。这个年轻农民不但老实本分,而且长相清秀。美丽的归家小姐有时与他攀谈几句,发现他肚子里还有点学问,待人接物也还不错。时间长了,双方有了好感,几天不见就会惦记。爱情在两个青年心中不知不觉地就萌发了。
可是归家老爷知道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一面阻止他们的交往,把送菜的小伙子换成了一个中年妇女,一面积极托媒为女儿谈亲。
心中苦楚的归家小姐得了相思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跳入院中的水井,了却了短暂的一生。柔弱的归家小姐以身殉情,让人痛心扼腕。从此巷内多了一座牌坊,小巷也被大家改称为胡相思巷。

周庄双桥
月夜双桥人约黄昏
周庄的双桥,不仅是周庄的标志,也是周庄的门户。她打开了周庄的大门,令周庄声名鹊起。
双桥为什么这么出名呢? 198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来到周庄,看到双桥,以此为题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后来这幅画在美国展出时引起轰动,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高价收藏,1984年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
周庄双桥指位于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和永安两桥,建于明代,两桥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
七夕的夜晚,来到双桥,席地而坐,打开啤酒罐,借着月色,借着映着双桥倒影的河水,借着一点点的醉意,看到远处树影里的恋人,又想起了古典佳句中的人约黄昏,青涩少年的酸涩恋情。

富观桥是同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为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木渎廊桥
小木匠的深情守望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各具特色的桥是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全镇共有18座桥,有廊桥、单孔桥、多孔桥、亭子桥、拱形桥,成双作对的小双桥、姐妹桥,还有造型独特格调高雅的西施桥。
廊桥本是一座普通石桥,附近有一望族冯家,家有一千金。上门提亲的富家公子年轻才俊,冯小姐一个都看不上,独独看上了每日里摇着小船经过,贫苦却善良的卖鱼郎。冯家老爷倒也开明,成全了这一段姻缘。于是冯小姐,跟着卖鱼郎住进了破茅屋。
生活粗茶淡饭,冯家小姐虽不以为苦,但卖鱼郎心存愧疚。为此,卖鱼郎决定到外面闯荡,挣大钱去。
卖鱼郎走后,冯小姐带着幼儿住回娘家,每日里站在南街河上那座小石桥上望夫归,一天要去好几回,不管刮风下雨,无论冬夏春秋。街邻都说,她痴了。
冯家有个小木匠,爱慕小姐,心疼小姐,碍于身份却只能把这份念想深埋在心的深处。小姐上了石桥,他便在不远处默默守着。后来他突发奇想,在小石桥上建起了廊屋,好为小姐遮阳挡雨。小石桥,就变成了现在的廊桥。

木渎西施桥

甪直,“三步两桥”
甪直是古桥之乡,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四十八点三座。旧有七十二座半,现存四十座,绝大部分建于清乾隆年前,有的可上溯宋元。据说,如果情侣们能携手走过100座桥,那么他们的爱情就会长长久久了。七夕之夜,与爱人徜徉在甪直的这些古桥之上,让你们的爱情像这些古桥一样古老且日久弥新。


甪直最大的桥,当数镇东的“正阳桥”。正阳桥,明万历中建,横跨甪直通往昆山、张浦的主航道上。清晨,它是全镇第一座迎接旭日的建筑,桥名也由此而来。桥东有联曰:北盖旧迹更新象,南披金银绕五梁。 桥西有联曰: 西迎淞水源流远,东接昆冈钟毓繁。站立于桥面,小镇风光尽收眼底。夜晚于此观赏长桥月影,别有情趣。此为甫里八景之一“长虹漾月”。

两桥平行,而靠得最近的,也许要数保圣寺前的香花桥。80年代初,甪直镇水道驳岸整葺、疏浚镇中河道时,在保圣寺前山门的河道口新建了一座花岗石拱桥,而离旁边的花岗石平桥仅约3米。二桥一高一矮,一拱一平,一新一旧,相映成趣。

甪直夜色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