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深海花园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东海岸,从南纬10度到南回归线。著名的大堡礁纵贯其间。这座2000公里长的“海上长城”,有些地方的宽度达到300公里,最窄的地方则只有10公里。
大堡礁把太平洋的风暴挡在了昆士兰之外,却把一个生物群落吸引在身边,永无止境地为它添砖加瓦。修建工作至今还在继续。
这个建造者就是珊瑚虫,海洋里最伟大的建筑师。
珊瑚虫将溶解在海水中的石灰聚集在一起,然后堆积在自己周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体积庞大、形态各异的珊瑚礁。大堡礁是其中最宏伟的一个。
一座珊瑚礁就是一座珊瑚的王国,一座深海花园。在岩石的裂缝、砂砾的间隙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美丽的花纹、绚烂的色彩、奇特的身形,都是这座秘密花园的组成部分。那里有最凶猛的猎手,也有最飘逸的隐士。
20亿年历史的缤纷王国
珊瑚王国至今已有20亿年的历史,但和其他生命一样,珊瑚虫的王国也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大起大落。自从第一批叠层藻在前寒武纪的海洋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以来,珊瑚虫及其祖先一共经历了4次灭绝事件。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也就是恐龙灭绝的同时。之后,经过5000多万年的进化,它们才恢复了曾有的繁荣景象。
这些袖珍建筑师主要分布在赤道周围地区,那里的水温常年都在20℃以上。而它们的作品珊瑚礁通常分为3类。
第一类是岸礁,正如其名字所示,分布在海岸之上。以海岸作为根基,珊瑚虫不断建造着自己的王国。
第二类是堡礁。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陆地慢慢下沉,而珊瑚礁并未因此停止增长,最终就形成了堡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
当陆地全部没入海中,周围的珊瑚礁围绕成为一个环形的时候,就产生了第三类珊瑚礁——环礁。如果条件允许,在珊瑚虫的不断努力下,环礁最终会慢慢发展成岛屿。著名的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就是由众多珊瑚岛组成的。
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5万平方英里的珊瑚礁深藏于几百英尺的水下,在它们的周围,生活着大约1/4的海底生物。
除了可观的规模之外,珊瑚礁的多样性也令人惊叹。有的珊瑚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却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有机生命体,比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长约1500英里,是从太空中惟一可见的珊瑚礁。但是,这些建筑物的长高速度却只有每年1英寸左右。要等上800年时间,它们才会增长10英尺,不过最终,有的珊瑚礁能达到1英里之高。
在这些石灰质的城堡当中,在两种原始的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动物是珊瑚虫,而植物就是单细胞的蓝藻。蓝藻藻寄生在珊瑚虫的体内,为其提供氧气。反过来,珊瑚虫又为它提供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另外,珊瑚虫的刺细胞也能为蓝藻提供保护。
珊瑚虫会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来建造自己的躯壳。当它死亡之后,这种石灰质骨骼会留下,作为新生珊瑚虫的依存之所。由于能够建造坚硬的骨骼,这种珊瑚被称做“造礁珊瑚”。麋角珊瑚就是其中一种。它的枝干互为90度角,不断向上延伸。
珊瑚虫的繁殖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无性繁殖,一只珊瑚虫分裂为两个,两个再变成4个,直至儿孙满堂。其二是有性繁殖,通过精卵结合,孵出幼虫。幼虫随水漂流,遇到合适的地方便附着在地,慢慢发育成珊瑚虫,慢慢建立新的群体。
亿万年来,珊瑚虫进化出了各种高超的捕食技巧,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触手来诱捕经过的猎物。浮游生物最受青睐。猎物先被触手挤碎,然后再被送入珊瑚虫的口中。
珊瑚总是色彩缤纷、千姿百态,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光照和水质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生长在光照充足水域的珊瑚在形态上会更为美观,也会有更多的蓝藻为它制造各种绚烂的色彩。
但是,珊瑚的生长发育不仅仅依靠以上因素。所有珊瑚都需要干净的海水和充足的食物。而空间大小、光线强弱、水流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竞争程度也会对珊瑚的形态产生影响。
美丽的珊瑚礁不仅仅是造礁珊瑚虫的领地,也生活着其他种类的珊瑚虫。比如不能分泌石灰质的软珊瑚,也会以珊瑚礁作为立足之地。柔软的枝丫随着水流捕捉经过的猎物。除非需要休息,或是受到打扰,否则它们不会停止捕食。在捕食状态下,珊瑚的触手纷纷直立,伺机而动。而在休息时,触手回缩,整束珊瑚似已失去生气。在平时,这种肉质软珊瑚是平滑、暗淡的,但在捕猎时,就会变得柔软而绚丽。从橙红到玫瑰红,从紫色到绛红色。色彩绚烂、千姿百态的软珊瑚犹如一场视觉的盛宴吸引着人们。而珊瑚的色彩来源正是蓝藻。在这些软珊瑚的体内,也存在着与之共生的蓝藻,为它们提供生存所需的氧气。
在珊瑚柔软的枝丫间,夹杂着坚硬的骨针,用以支撑整束珊瑚。灵活的触手则在贪婪地捕捉食物。
热闹喧嚣的深海花园
牡丹状的珊瑚、树枝般的珊瑚,还有扇子一样的珊瑚,美丽的珊瑚装点着浩瀚的海洋世界。而在珊瑚礁的周围,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海葵、海绵、各种鱼类,以及和蜗牛是近亲的裸鳃类动物。
柳珊瑚,也称海扇,是最为精致的一种珊瑚,它从根部张开一张薄薄的网面,用以捕捉经过的浮游生物。它们看似脆弱,实则柔软易曲,充满韧性。它们的房客,一种百合状的生物被称为海百合,是海星的近亲。
另一种定居在珊瑚礁上的主要生物就是海绵。海绵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适应性极强,能在各种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存。通过身体上的小孔,它们获取海水和食物颗粒。消化后的废弃物则通过顶部的开口被排入水中。
生命间互为基础、互为所用,永续不断地循环下去。成千上万的生命聚集于珊瑚礁周围,尽管竞争激烈,但也造就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是维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
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生物种类极其丰富,既有成群结队的流浪汉,也有独来独往的固守者。比如这种被称为“泪蝶”的鱼,通常成对居住,与同类之间的距离往往保持在几百米左右。精致优雅的镰鱼在成年之前,往往会跋涉上千英里,直到在珊瑚礁上找到自己的伴侣。金色的包公鱼则喜欢一边游动,一边发出咕噜声。
要想在这座珊瑚城市里生存,就要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一条鱼。比如燕鱼,从正面来看几乎难以发现。还有像羽毛一样漂动的虾鱼,喜欢头朝下游动,稍不留神,也难以发现。其他鱼类,比如蓝雀鲷,则以数量保证自己的安全。它们会一同游动、一同觅食,还会一同产卵,以增加族群的生存机会。有了成千上万颗的鱼卵,即使捕食者大快朵颐,也能使其中的一小部分鱼卵逃过一劫,最终孵化出鱼苗。
深海花园中,错综复杂的食物链自能获得动态的平衡。有多少种动物,就有多少种捕食策略。
看似赢弱的管口鱼常常利用高超的伪装本领来猎食其他鱼类。慢慢靠近猎物,而又不被发现,是捕猎成功的前提。它们悄悄潜行,不露一丝痕迹。等到时机成熟,再突然发动袭击,自然收获颇丰。
蓑蚰又称狮子鱼,原因就在于它那长长的鱼鳍。但这种有毒的鱼鳍很少被用于捕猎,更多时候充当着一种保护工具。鱼鳍全部散开的蓑蚰看上去毫无威胁可言,而且形态上也酷似一束珊瑚或是海羽星。蓑蚰一般会成对或是成群猎食。它们会在海水中缓慢前行,悄悄地靠近相中的猎物。
“特雷瓦列杰克”鱼总是来势汹汹,流线型的身体,强健的肌肉和新月形的尾巴都是游泳健将的明显特征。从早到晚,“特雷瓦列杰克”鱼都会不知疲倦地四处猎食。只有在遇到猎物太小,藏在珊瑚丛中难以捕捉的情况时,它们才会返回开阔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