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上海的30碗面(中)
第十一碗面
地址:卢湾区雁荡路14号(近淮海中路)
首先,味香斋不是一个斋堂。其次,味香斋也不是吃斋面的。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味香斋里的一切与“斋”这个字混身不搭界。
味香斋离吴越人家与沧浪亭很近,是淮海路著名的三面之一。
而如今的人气经过生活时尚“人气美食”三次的报道后(这种地方要吃回扣估计也是吃不到的),越发的高涨,在点评网上跃然而为第一。
淮海中路是高雅的,而小店却是低俗的,而且非常。估计很多高雅的人看一眼店堂就再也生不出迈腿的勇气了。
点麻酱面+小牛汤,是此店的招牌吃法,7+5=12元。价格不低,在如此地段却很低。
由于是十点三刻,故人比较少。坐得也可宽敞些。店很小,桌子更小,估计也是上海第一。两边是各三排可挤4个人的对排座,曾见姚慕双的大儿子,也算上海滩的名人了,模子1蛮大。半个屁股在外与店员嘎三无2,门口停着他的大别克。
中间是两个小方桌,边长与成人的肩膀相当。居然是45度斜放的,不如此估计就没有通道了。高峰的时候吃面是要你请我让的,你吃一口面,我喝一口汤,否则4个头极有可能碰在一起。那就不是味香斋了,直可以叫头相哉3了!
等待的时候,最好看看手机。即使环顾四周,东张张,西望望,也不要停留在桌子上,更不要停留在端面阿姨的白大褂上。当然你喜欢看我也没有办法。曾亲眼见到汤泼在凳子上,那个老卵4阿姨居然顺手用的是手中的揩台布5。后面的人真是触色特霉头6了!
面上来,面是细面,碗是有点缺口的。里面的麻酱调料散得不均匀,拌起来蛮吃力的!看看差不多了,先弄一口吃吃。这一口下去,牙齿可就在嘴巴里跳舞了...
汤是后上的。一缕葱花裹着小牛肉的香隐隐传来,那是遥远而熟悉的味道...
小时候,南市少年游泳池游好泳后,会在文庙那里喝碗3分钱的牛肉清汤,就是这种味道。没有牛肉,也没有味精,只有一点的葱花。暗香流动,清汤酽酽。有时会放一调羹,甚至几调羹的米醋。要是近秋了(那时秋天很近),游泳出来后身上吃到点风,起了鸡皮疙瘩,那这个汤就喝得更有滋味了!
这一口味道大概离开了有30年了。
30年前,热天7的夜到8,在弄堂里乘风凉9,半导体里会时常听到姚慕双、周柏春在孤贫岁月里带给人们欢乐的滑稽台词:
汤吃光......
注:模子1:身形 嘎三无2:闲聊,自gossip来 哉3:借自苏州话,句末助词 老卵4:令人惊叹,有时褒义有时贬义 揩台布5:擦桌布 触色特霉头6:倒霉透顶 热天7:夏天
9.2分 面老灵光 汤小辰光 其他搭僵1
第十二碗面
地址:
这家店没有一点名气,点评网上可怜得只有两个点评,其中一个还是我点的。
六年前奇迹般的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在江安路的一间看得到漕河泾的安静小屋,度过了爱情中最初的时光!真正觉得可以一起到老的感觉,就是在这间小小的普普通通的餐厅里滋生的。
人的一生大抵是个吃饭的过程,大多数人吃的是普通的饭。
饭可以家常,但一定要有味道!面可以普通,但一定要有劲道!
站在店最后中央的冷餐间里,玻璃上贴着张纸条:“本店所有肉制品来原于五丰上食”。
老板脾气好,你要是在1/4个白斩鸡中犹豫是选腿呢还是选翅膀,他也绝不恼。老板娘可就是个急性子了,风风火火,大嗓门,但是热情。他们的儿子坐镇门口柜台,收钱。性子与老子一样,但是瘦,还有一点点娘娘腔。真是搞不懂他家的面倒不软也不硬,刚刚好。
点一碗鱼香肉丝面,8元。也不知算不算是他家的招牌面。他家的面啊客饭的是写在桌子上的小牌子上,从最便宜的写起,记得是素鸡面:3.5元。
鱼香肉丝面是现烧浇头面,浇头是一碗一碗烧的,因为没到点,店堂里就我一个人,那面也一定是一碗一下的。
不知道人多的时候是否一碗一下的,估计不会,但也没有吃到过失望。今天,要认真的吃一下。
先吃口面,蛮弹,蛮QQ,因为他家比较普通,我也就想不出特殊的形容词了。
再喝口汤,是有点味精的小高汤,
问了小老板三个问题。第一个答曰:他家的面是定制的鸡蛋面。第二个答曰:他家的汤是五丰肉熬的高汤。对于这两个回答我表示怀疑。第三个答非所问。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叫鱼香肉丝面,因为哪里有鱼,哪里有鱼香啊?而小老板的回答是因为有个菜叫鱼香肉丝。估计这家店要搞成百年老店得指望他的儿子了,而且店名的更改也指望他的儿子了(倒没问红苑是否他妈妈的名字)。
8.1分 家常的店 味道的面 十吃不厌(还没有到百吃,不好夸大了说)
第十三碗面
地址:
这家店据说着过一次火以后就火了。
156路上中西路换乘218到打浦桥下,不过打浦桥已经没了,有的只是高架桥。
在肇家浜路上一直往前走,走走就走在丽园路上了,穿过南北高架下的路口,就可以看到对角一小店,小店名“大眼”,门面上挂一大红幅“特聘香葛丽面点师主理”。
右边的门面是做包子的,他家的主业。香葛丽拆迁后,大眼请到了下面的师傅,于是面就成了副业。不料副业胜过了主业,名气骤然响了起来。看来下面的师傅很重要,师傅下的面很重要啊!国家应该对下面的师傅也有个评级,弄个一、二、三、四级,特一、特二级。如此不等。
副业毕竟还是副业,左边吃面的门面就只有一个门的大小。只能容一个人进出。里面是上、下两楼。那个楼上,也就是个阁楼而已。
下面是柜台,
一上楼,吓一跳!低低矮矮的阁楼,吃面的桌子不到十张,竟然是啪啪扑1的人!才11点刚过啊!结棍2!等了几分钟,总算坐到个位子,却听到端面的小姑娘叫87、88、89、90号。原来我不是第4个,是第104个!
看来面是3、4碗一下的,有苗头!耐性地等吧!小阁楼很低、很矮,1米80以上的人估计不太敢直着腰走的。靠楼梯那里有一个排风机在巨大地响着,楼板也随着走动在轻微的抖。很有点我93年乘伊尔从郑州回上海的感觉,心是随着飞机荡的。要知道那是我第一次乘飞机,要知道那时我的女儿才刚刚诞生1个多月!
不过,毕竟没有那个恐怖!大不了楼下的油锅点着了楼板,大家用碗里的汤浇好了。那个碗够得上灭火的任务的!
好不容易,等了20多分钟,等来了那个大汤碗。看看隔壁,怎么比我多?欺负我新客?其实叫面的时候你可以叫4两的,也不用加钱。不过那也太多了。估计小女生看看也饱了。
面是粗面,汤是红汤。但此红汤与苏面的红汤是有区别的,苏式红汤是酱油加在高汤里一起熬煮的,颜色柔和。他家的红汤来源于浇头,手势一偏,酱油就容易过。
先吃口面,算是粗面中的佼佼者了,下得恰到好处。但即使如此,即使此面是定制的,也还是有一点点木的。还好厨师的浇头勾芡了,汤汁酽酽,虽然有点味精鲜,有点酱油咸。但裹着如此的粗面倒也吃出一个爽来!
看看周围的穿蓝制服的工人们,他们才更爽呢!边吃面,还边抽烟,似乎烟是最好的调料。弄得简直一腾云阁!那边几个女的也不示弱,呼啦一圈占好位置,派出个女头领,在楼梯上弯着个腰冲下喊:“8碗大肠面,5碗4两的”,要死快嘞3!来了一帮子杨门女将!
因为我的身体闻不得烟味,只得匆忙着把碗里最后5、6块大肠满口叼在嘴里,边咬边撤退。值得我不放弃、不抛弃的大肠一定是好大肠了。火候刚好,有点弹,
说到大肠,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常常想念的一碗面。那是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面:贵阳“肠旺面”。那真是一口肠旺,两眼汪汪(辣的),满心欢畅,直可以吃出幸福来的!不过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
注:啪啪扑1:满满的,夸张的形容 结棍2:厉害 要死快嘞3:令人惊叹,夸张的形容
8.8分 粗面弹肠 浓酱赤汤 满嘴豪爽
第十四碗面
地址:
这家店的招牌估计是全中国面店之王了。太大了,要仰望的。招牌下面还有块巨大的匾,上书:百年老店 创建于一八七八年光绪年间。还好,匾不是光绪爷写的。
许多人一定会慕名而去的,也有许多人会慕招牌而去的。我就曾经是其中之一。
但这次却有点嘎门相1,但又不得不去。上海的30碗面中要是没有德兴馆,那我这个寻访就太大兴2了。
一爿面店,被我吃到过一次涨面或僵面,除非他家的浇头打腻光3伐肯放,一般我是不会再次踏入的。
12点三刻,人竟然还是木老老4。点了焖蹄辣酱面:11.5元。在角角落落里好不容易寻到了个位子,边上就是开放式工作区。小笼包的蒸笼叠得很高,显然除了面,其他的小吃也相当受欢迎。
人气高涨,怪不得招牌那么大,那么高。但有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南京路上的游客和白领吃顿中饭其实蛮可怜的。寸金寸地,有碗十块出头的面吃应该是不错的了,而且还是碗名面,还是碗百年的老面...
面上了,红汤,非细面(比细面粗一点点,或许是定制的,或许就是一般的切面),一块小小的焖蹄,些许辣酱。他家的招牌是焖蹄,但不知哪年哪月起就没有单卖了。焖蹄二鲜点的人最多,因我不喜爆鱼,故改为辣酱。
先吃口面,真的还是有点僵的。心里却比较坦然,也有点窃喜。说明我的嘴巴没有出问题,上一次几年前慕名而来,吃了却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再喝口汤,倒是高汤。焖蹄一口,香、酥,但我却认为焖蹄紧一点才更加好吃。一口辣酱让我差点厥倒,不仅不辣,反而是甜的。
为了对百年老店负责,本人认认真真的又撩了一筷子,放到嘴里,排除人声鼎沸的干扰,闭着眼慢慢的动用全身的感官,特别是嘴巴和舌头,一句话,还是有点僵。
两口焖蹄下去,几口汤荡荡嘴巴,再撩了几筷子,放眼一看,面没了,肉也没了,只剩下一点汤和一碗底的辣酱中的小油豆腐(辣酱中一般是放香干或土豆,
的确,那位身材很高的下面师傅很有成就感的在一次下十多碗面呢...
正好前一阵去过杭州,杭州也有一家百年老店:奎元馆,号称江南面王,是一八六七年的,早十年,却是同治年的。
两家百年老店让我长了知识,知道了同治年和光绪年。也同样让我知道了面王与失望仅仅是一口之遥!
注:嘎门相1:不情愿 大兴2:冒牌、劣质 打腻光3:打耳光 木老老4:人多
7.0分 百年面王 一口见光 实在失望
第十五碗面
地址:
上上一碗面慕的是“大眼”的名,没想到人家门口挂了“灯笼眼”(见第13碗面描述)。
香葛丽面馆,网上一查,卢湾四大面之一,别名缩头面。犹如四大名捕之无情。更喜的是,它又重出江湖,套用终结者中的一句台词:“I
80年代末,经常混迹于二医大。鲁班路、制造局路、局门路、丽园路那一片区域在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但有一爿店的生煎和一碗面的店我记得。前者是一口流满汁水的回忆,后者是深夜的人生鼎沸和那一口火苗上永远叮叮当当的锅子,但吃的面已经似流水而记不得了。
后者有可能就是那个名捕,20年前他是在茅草棚中被我虚晃一眼。可如今就端坐华厦中了。
卢湾的这片区域变化太大,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缩影。但无论房子变得如何,环境变得如何,好的一碗面总是希望它永远不变的。
香葛丽面馆的新地址是一幢高层的底楼门面房。老店新开,以前的环境是劳动人民的环境,因为不是劳动人民你是走不进去的,走进去也坐不下的,坐得下也不一定吃的下的。现在的环境是新了,但格调是新的劳动人民的格调。台子鲜红,小方凳墨黑。
点大肠面9元,比“大眼”多1元,看来是为了以示正宗。收银的小伙子倒似有点小开的模样。据说刚开张的时候是一漂亮MM,还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估计受不了劳动人民朴实的眼光,回家待业去了。
这里要插一下这碗面的野路子的历史知识。缩头,顾名思义是头缩进去的,是老板的绰号。绰号变成招牌,缩头把店最早开在丽园路上,很有可能就是我还依稀记得的那口叮叮当当锅子的地方。
后来搬到蒙自路,动迁据说拿到500万-700万。个么1好了,小人2出国留学,自家3归隐江湖,其他人遣散。估计重出江湖的原因是,一没好好算算英镑的汇率,二没好好算算人民币的开销,三没想到遣散的人到其他人家下金蛋去了,胸闷!
但是,现在应该是笑也没空了。12点40分,我拿了个190号的联体纸牌子。大的那张要拨开一撮堆4人交给派面的老师傅的(头不缩,估计是老板的亲戚)。小的那中留手上,等叫号。
刚叫到176号。这一撮堆人是做啥个?都是等不及的人,就像医院叫号的,总归有人围着,生怕漏了自己。我呢,在差不多过了1刻钟的时候也加入了一撮堆。顺便看看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老师傅收号头,报浇头给烧浇头的师傅。同时,在一排排的碗里用热水瓶倒开水,加盐、味精、鲜辣粉。
烧浇头的师傅在飞快的烧,翻烧一份浇头就几分钟,窜起的火苗映红了他的脸,
边上是下面的,一个外来的小伙子。看样子没精打采的,收入与他的没劲也一定教般配。把煮好的面撩进老师傅加好白开水的碗中,一撩撩了七、八碗。我的那碗面从他撩好到浇头倒入,估计有5分钟的光景。端给我的时候汤浅了,老师傅拎起热水瓶又倒了点。
一口面,就验证了我的嘴巴,它不是吹的。有一点点僵,没有“大眼”的到位。其实,真正有上海特色的面就是这种粗面。“上海炒面”、“肉丝菜汤面”,是只能用粗面的。
而这种粗面比较硬,不容易烧糊,要是有一点点僵那就是火候和接水的问题了。“肉丝菜汤面”是不放酱油的,而这里的面的特色就是浓油赤酱,但酱油的量很关键,过了,一和到白开水面就会变成酱油汤面了。所以烧浇头的师傅很重要,所以遣散的师傅能跟他人下金子。
但是,香葛丽毕竟是香葛丽,他也不是吹的。面虽然给那个小伙子下得有点点僵了,但这一口大肠真的是溢香生津,肥腴而不油腻,回味而又欢欣。
掺过水的汤喝上去总归是不可能正了。想去加点什么,提着碗到老师傅那里,看着三个都像酱油的罐子问老师傅。老师傅撩下一句老卵5的话:“才好加格6,侬只要不怕辣,不怕咸。”
想想老师傅劳心劳肺忙了大半天,碰到我这种不知趣的人,一定是烦死了。
更让伊7伤心伤肺的是,由于油烟太厉害遭到周围居民的投诉,开了1个多月后香葛丽被迫关门。
名捕重又归隐江湖...
注:个么1:那么 小人2:小孩,儿孙 自家3:自己 一撮堆4:一堆 老卵5:令人惊叹 才好加格6:都好加的,这个“才”实在吃不准是否如此写 伊7:他、她、它
8.2分 大肠大王 大面小僵 大名清汤
第十六碗面 兰州正宗牛肉面
地址: 普陀区中山北路2210号汉庭商务酒店旁(近镇坪路)
上海有无数的兰州拉面,前面都有两个字:“正宗”。这家店也不例外。
例外的,它是一个临时的简易铁棚子搭起来的。例外的,他家的价目表只是摆放在收银机边上的一张菜单。更例外的是菜单上的拉面名称:毛细,细,二细,三细(此四种为圆面);韭叶,宽,大宽(此三种为扁面);荞麦棱(此种为有棱有角的面)。头一次来的人未免要有些彷徨和紧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那就对了,你面对的恰恰是对的面,对的兰州拉面。正宗的兰州拉面!
我匆忙之下,在后面排队人员和前面收银小姐的夹击之下,也是一紧张,点了碗菜单里最普通的面,细面,大碗:8元。
坐在铁棚子顶满满的假青藤下,看着那些穿正装的女服务员端着或大或小的碗穿来穿去。再看看墙上挂着的那面巨大的甘肃省地图。心里不由得在期盼着,嘴里也由不得在孕育着。
面上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翻译下就是:牛肉汤色清;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白里透黄。
卖相交关好!老规矩,先面,一口下去。不大对劲,感觉酝酿已久的期盼给这面给堵住了。这面是软塌塌的,没劲!而且清汤光水,怎么讲?面上无味,淡的很。
于是喝口汤,汤倒是很鲜。不但鲜,还有着浓郁的异域的味道,香香的(汤里的香料),麻麻的。可惜还是放了味精了。再吃口面,还是跟汤好象不搭界1。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曰: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
有点失望!与我心目中的相去甚远。我心目中的兰州拉面是可以吃出大漠的豪爽来的,一碗没劲的面,一碗放了味精的面叫我如何撩起袖子,敞开襟怀,去迎接大漠的风!
那么正宗的兰州拉面是什末样?
面,在碗里能“站住”,也就是用筷子一捞又放下,面条能在碗里保持直立的形状片刻,否则就是“没有劲”,拉出来的面就不合格。这个网上说的。
汤,在嘴里能“麻住”,也就是到了嘴里,你的身子股被麻掉了,否则就是“没味道”,熬出来的汤就不及格。这个是我说的。
但正宗的汤需要祖传的香料,需要半夜就起的劳作,那一定是不假的。在上海,敦煌宾馆(甘肃省驻沪办二星级宾馆,本店是宾馆餐厅,因为在装修,所以弄了个临时的铁棚子)的厨师会夜里2、3点钟起来熬汤,要么热我只大头昏2!
但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的是细、毛细等属于软面,而宽、大宽等属于硬面,说得我有点诚惶诚恐,惟恐对不住兰州人民。为了对全体兰州人民和他们的住沪办负责,本人不远几十里,开了先例,于2天后再次奔赴铁棚子,叫了宽面和一两牛肉:8+6.5=14.5元。
牛肉比较清香,也比较清淡。宽面比细面横截面多,故而撩起面的同时汤汁也带起了多,不再是那么寡淡了。面也有些嚼头,但,嚼发嚼发就又软扑扑3了。再来一口,还是嚼发嚼发就又软扑扑了。灭了我吃好一碗大宽面,赤膊迎送大漠风的豪爽气!
注:搭界1:关系热我只大头昏2:做白日梦 软扑扑3:形容软
7.8分 说是正宗 但非正宗地域不同(法国蜗牛气喘吁吁的跑到中国来,估计会变味)
第十七碗面 心乐汤面馆
地址: 虹口区武昌路581号(近江西北路)
点评网上商家的名称是“心乐饮食店”,其介绍起首一句就是:传说中的“海上第一肠”就在这里。
饮食店的称谓我估计是三年自然灾害或文革时才开始有的,大白话就是一填肚子的店。老板可能觉得不上档子,就把“店”给改成“馆”了,也琢磨着该配得上“海上”两个字了。
15路经过石门路北京西路,忽然想起此地正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东八块”,看过陈良宇野史的或许依稀可以闻到些腥风,而当年那些抗争的人无疑是冒着淋血雨的风险的。
到河南北路七浦路下,犹然是到了外地的集贸市场。人头攒动,摩地穿梭,城管的高音喇叭和商家的低音(比城管的声音低)喇叭此起彼伏。
河南北路东端的七浦路很短,但延街的商铺也挤下了无数的小店,都是穿的戴的。顶头就是江西北路,一拐弯,又是无数的小店,却是吃的喝的了。
想当年上博50周年庆,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韩滉的《五牛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羲之的《行书上虞帖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行草书伯远帖卷》、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等国宝前门可罗雀,只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是排着巨龙长队的,大家围趴着想看的无非是古人的烧饼点和绸布庄。我现在后悔没在那千载难遇的长轴前找一找宋代的面馆,看一看古人是如何捧着宋瓷吃清面的。
心乐饮食店就在前面的拐角处,在武昌路上。门面的招牌上,店变成馆了,但推门进去,还是一饮食店。20来个位子,就几个人在吃,一大半的人坐着在等。走到头里小柜台前,望一下墙上的价目牌,不料边上的一块匾一并映入了眼。匾上赫然就是一行字“海上第一肠”,可那几个毛笔字实在是蹩脚,看来这匾也只能称之为玻璃框了。这手字撩去了我一半的向往,但既来之,则吃之,点他家的招牌大肠面,12元,老板收好钱,努努嘴,意思坐着吧。
识相,坐等,已经是12点半了,几乎满坐。此店的一大奇特处是,永远是等的比吃的多,因为面是一碗一碗下的,就一个跑堂的小姑娘不时从厨房间端出一碗面。只要她一出来,所有等着的都几乎会看着她端向何处。因为她不叫号,凭记忆直接送。所以等的人都不希望她端错,端错了意味着自己默默排的队会错。真搞不懂为何不发个号码,好让大家心中有数,脸上也可松弛些。就这么戆等着,看着小姑娘端进(把空碗端进去)端出,还看着她端错一次。
足足等了半个小时,面上来,大碗,细面,宽汤,大肠是酱爆后和入面中的。撩几下筷子,先吃口面,硬了,不弹。再喝口汤,又鲜又香,可惜鲜的是味精,香的是猪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吃过猪油,那是遥远的事情了...
小时候,一小点猪油,熬一熬,熬出的油可留着以后炒菜,下面,做馄饨汤,香。而现出锅的猪油渣则热腾腾,香扑扑,蘸点糖,或盐,我喜欢后者,简直是美味了。可那是凭油票的年代啊!
大肠的量不多,否则就像邻座的腰花一样过桥1了。入口干净得很,不腴,还有点甜。当勾芡在大肠上的酱汁完全散到汤里,这入口的大肠就一个字:干,而汤也是一个字:腻,了不起的是面,还是一个字:硬。
海上第一肠,我是这样子理解的。要是在海上,如果我能吃得到大肠面,它就是第一。
注:过桥1:浇头不直接放进面里,而是放在小碟子里。
7.7分 海上一肠 出门就忘实在平常 (况且性价比也不高)
第十八碗面 小桃园清真饮食店
地址: 黄浦区蓬莱路115号(近河南南路)
20多年前我20岁,暑假里从西南漂泊一个半月回到上海,不是先奔家里,是先奔一面馆,心满意足地吃下一大碗辣酱冷面,喝下一大碗牛肉清汤才回去的。
记得是在河南南路上,旁边有个清真寺。在网上竟然还能找到此店,可惜的是被动迁到蓬莱路上了。
寻着找到了这家店。地方变了,门面也变了,店名也变了:大境清真饮食店。其实20多年前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店,从来只知低头吃面,不知抬头望月。
进门,更加的变了。比以前的小了,也闻不到那永远浓郁的牛肉汤香了。以前的木台子换成了现在的快餐桌,且挨在一起。上海老阿姨换成了外来小妹子。
上海老的饮食店给我的印象应该是:店是旧的,阿姨是老的,而吃的都是香的。
点评上有不止一个网友说辣酱面里除了豆腐干什么都没有,看来已经人非物也非了,于是要了碗红焖牛肉面,8元。
想当年,那碗辣酱冷面,里面的辣酱是有牛肉块的,筷子一撩,看到一小堆牛肉,心里简直是笑不动的。一块牛肉,一筷子小阔冷面,再一口纯粹的牛肉清汤,满足啊!
没有想到的是,这碗红焖牛肉面中的牛肉依然是块大数多。但一口面,僵特了我的笑不动。面是最寻常的切面,不但硬,而且干,简直排斥所有的汤水。而汤,依然是清真牛肉的汤,有点咖喱味,但是淡了,但是味精了。怪不得店堂里闻不到那股味道了...
牛肉是酥而有嚼劲的,依稀有着当年的韵味。可当年的面呢?我爱你倍受摧残的脸,要是这脸换做了别的面孔,还爱吗?
到此地吃面,更多的是怀旧。那就怀个痛快吧!
出门,走向街的深处,那里有我儿时的脚步。曾经每天穿过那些曲里拐弯的弄堂,步行到大同,从初中到高中,直到在淮国旧化7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可穿梭的依然是这些孤巷陋街。
几十年了,这些小路和弄堂好象在原地静止似的,但我流动的记忆有些却模糊了。望云路,张家弄,鸳鸯厅弄,乔家栅(非吃的乔家栅,是一条弄堂,是地名),金家旗杆弄,也是园弄,梅溪弄,吾园街,凝和路,这些好听的名字许多我也是今天才知道,但那些熟悉的棚户却依然没变,只是不知道它们的前世是如何样子,不知道前世里从这些弄堂里走出的小姐和少奶奶(实在是惭愧的很,小时候最钩魂的就是这三个字)是何样子?
站在凝和路上,偶然回头一望,印入眼帘的却是东方明珠和那些破败的棚户在交相辉暗,简直恍若隔世。而手中拎着相机的一个老外的眼中更是迷惘着,他可能刚刚看过新天地和淮海里。几十年前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反华份子,就是喜欢在南市老城厢转悠拍照。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安东尼奥尼。但我们有几个人看过他的那部记录片《中国》呢?
从凝和路拐到黄家路,有一个中西医院。看到它,就想到了我屁股上的针眼,那时它还是个地段儿童医院。小时候,我三天两头到此报道,病没有在发育的时候被带走,却被带到了今天。但想想,病也是命,就像这些今生的弄堂。
前世今生,一切皆有轮回。
6.6分 过去的面转眼不见 往事却现
第十九碗面 伟伟饮食店
地址: 徐汇区广元路227号(近华山路)
刘备三顾茅庐,我也是。
刘备是为了请诸葛亮出庐,我是为了请黄酱面入肚。
刘备顾的茅庐在山清水秀间,我顾的茅庐在钢筋丛林里。
徐家汇是个繁华之地,云集了太平洋百货、东方商厦、港汇广场、汇金百货等中高档商店,更林立着无数中高档的公寓,因而美女如云、型男穿梭,因而东西也就比较贵。因而10块钱以下的一碗好吃的面也就比较可贵了。
第一次去是晚上,人家不营业。第二次去是中午,人家也不营业,因为 正月15还没有过。
今天是第三次去了,还特意早去了。
进门,想寻开票的柜台,没有找到。其实也不用找,进门的左手是灶台,2平方没了,靠左边墙一排上下的钢精锅子装各种浇头,1平方没了,右边三排mimi桌子,3*2=6平方没了,后边两排mimi桌子,2*2=4平方没了,估计还有1平方是通道,个么1开票只好开到老板娘斜背的帆布包里去了。
害怕汤水端进端出,寻了门口的位子坐下,伸手交钱,老板娘却叫我等一会,黄酱要到11点才好。想起身到门外头再看一下价目的牌子,刚一抬屁股,涌进一帮子人,识相,慢慢等吧。
准时的不得了,11点钟,黄酱隆重登场,里厢2几个女的急吼啦吼3冲着老板娘喊黄酱面,弄得我的胃口也被吊了起来,老板娘先满足会叫的,再到我面前,想想吃趟面要吃三次,索性弄弄大,我一口气点了三只浇头,黄酱、辣酱和一块素鸡,8+3+2=13元。下面的小姑娘不要看她在下面,倒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而且心地善良,叫一声:黄酱、辣酱、素鸡。一锅子面,第一碗就端到了我的位子。
面上来,我只好心里叫一声:喔唷唷4。做啥?三“酱”并流了。他家的浇头都是红烧的,浇头一到碗里,白汤变红汤。我是三只红汤并一汤,红是红得来(准确地讲应该是:酱油是酱油得来)。
面是比“苏”面粗一点的面,入口非常有嚼劲,蛮好,交关5好,应该是定制的切面(好的面馆的面都是到外头的切面店定制的,更好的是到自己的小作坊自制的)。
黄酱则比较敦实,肉得很,有点甜,满口生油。喜欢吃的可能要说成:满口溢香,因为油溢出来了。说句实话,我是一直不太喜欢吃黄酱的。上海的黄酱就是豆腐衣(皮)包肉,且肉要肥瘦恰当(这个尺度不好掌握,我估计当CPI指数高了,肥肉的比例也会跟着高),入油锅炸,再加酱油烧煮而成。与焖肉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在蒸好后去油,有点杨玉环桑拿后的味道。
素鸡大且正点,辣酱中有几小块踢肉后的小骨。汤就不说了,要说错,错的不是它,是我。报复性消费带来的后果。不过,还好,还是高汤的味道,只不过酱油了点。小时候有过吃正宗酱油汤面的经历,酱油是直接舀到白开水里的...
当边上有人等的时候,这碗面一定是吃得急吼吼的,更难受的是不时有吃好面的人从我的头顶上撩卷桶纸。它是实在没有地方搁,就搁我头顶边上的墙上了。我是骑桌子难下,头一次吃面吃得如此狼狈。
出门,喔~唷!终于看到收银的柜台了,竖立于人行道上,还看到了排起的长龙和背着帆布包收钞票的小老板。(高峰时候,老板娘亲自下面,包交拔了儿子)
伟伟可能是全上海屈指可数的没有厨房间的面馆了。
注:个么1:那么里厢2:里面急吼啦吼3:不优雅的着急 喔唷唷4:表示惊叹交关5:相当
8.7分 繁地弹面 可圈可点即将动迁(之后是否在徐家汇还吃得到,就天晓得了)
第二十碗面 功德林
地址: 黄浦区南京西路445号(近成都北路)
功德林是个饭馆,名字比较特殊,吃的也就特“素”。
你可以点一份土豆抄胡萝卜(这个估计没有),也可以尝一尝用它们做的名菜“黄油蟹粉”(这个可真有),要是让下辈子改素食的信徒吃了说不定会喃喃自语:“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功德林还是个面馆,早上就是,中午兼带。
座落于繁华但不喧闹的南京西路,老远就可见赵朴初题写的“功德林”挥洒于素暗的外墙上。
推开厚重的雕刻着莲花的木门,满眼古色,一缕檀香从一尊金色的弥勒佛的边上袅袅生起。脚下是刻花的大青石板,头上是雕镂的大横梁木,墙上是铜板的菩萨画,看得出设计师的造诣不浅。
点双菇面,7元,好不容易来一次,又加了份辣酱,5元(单点辣酱面6元)。中午的话据说一份面13元起,送小碟咸菜(也搞不懂是否属于变相涨价)。
坐定在古朴的桌子前,看看周围的克勒1男和优雅女,感觉实在是蛮情调的。克勒男和优雅女越老越味道,那种味道是在皱纹里的。
我曾经在“洁而精川菜馆”见过那对传奇的老夫妻,在那个几十年不变的位子上,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克勒2手燃一支万宝路,而大他5岁的优雅的四小姐(年轻时人们都这样称呼她,1936年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代飞行女学员,可谓时尚极品女)看着那支烟的眼神,就好象看着一朵玫瑰花。实在是羡慕啊!可能更羡慕老爷子手上的万宝路,为什么我四十不到时就不得不戒烟,而他却依然可以抽得那么老?
恍惚间,面上来了,同时上来一小碗辣酱。碗中的面在冷光灯(店里幽暗的光就是如此营造出的)下泛着油油的光亮,着实诱人,可惜粗了点。
先吃口面,有点硬,不过还蛮有嚼头。汤油得厉害,怪不得面也借光,看在素油的面子上(荤油的话那就不是喝汤了),喝一口,高汤无疑,有疑问的是这素的高汤是如何做出来的。
蘑菇和香菇都是一级棒,火候到位,非常的弹,要是面也如此就特级棒了。只是不知为何蘑菇是咸的,而香菇是甜的。撩一点辣酱到碗里,吃一口面,不料更甜了。非常不喜欢辣酱是甜的,虽然里面东西很多,有蘑菇丁、豆腐丁、土豆丁,还有几粒小豌豆,一点黑木耳和小笋片。人们一直以为苏州的面是甜的,其实不然。
吃到素面,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和尚。想到了和尚,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海灯法师和他的一指禅,那时候(84年春晚有法师一指禅的录象)以为吃素的少林寺和尚一定“不是吃素”的。没有想到,人那是倒着拍的。
一碗面还没有吃好,我已经在想念焖肉了!“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注:克勒1:漂亮,得体,自color来 老克勒2:特形容见过世面的老绅士
8.5分 高雅脱俗一心向素(是它不是我) 百年如故(创建于1922年)
第二十一碗面沧浪亭(淮海店)
地址: 卢湾区淮海中路689-691号(近思南路)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在苏州。
上海也有一个,不过是个面馆。苏州人民一定有点胸闷,还好,有全国无烟人民的胸闷在垫背:“中华”。搞得我在公交车的移动电视上,一听到日本S.E.N.S的音乐响起,就知道“五千年”要来了,立刻胸闷不已。
一闷S.E.N.S为NHK“故宫的至宝”配的音乐真好,二闷香烟厂做的广告真妙。以至于一想到我国五千年悠悠的历史,就好象看到那根名烟在袅袅。嗨!要是我复吸的话,一定先弄一包尝尝(戒烟前都没有好好品味过,“省市级”香烟,一般人还真抽不起)。
不过话说回来,苏州人民可以比较欣慰的是,上海的“沧浪亭”是一碗名面,上海市著名商标,中华名点,在推广苏州的世界遗产上毕竟还起了点作用的(望苏州人民不要拍我)。
门面古朴典雅,右手边玻璃橱柜里有一大张罗列着5、6个得奖的奖状,比较奇怪的不是挂着的,是搁在地上竖着的。一般人低下头可以看到得奖的除了糕点外,面有“虾蟹面”“三虾面”,我非常好奇,就蹲下看了,最下面有“葱油肉丝面”。
进门,到柜台前,视线立马被柜台上竖着的一块铜牌给吸引。上面有20多种面,有点铺天盖地的感觉,但更让人晕眩的是价钱。于是就有一道风景,是很多人会伫立在柜台前,定洋洋1地看着这块牌子...
我也定洋洋地看了1、2分钟,“虾蟹面”寻到了,38元,就是寻大不到20元以下的面,就是寻不到“葱油肉丝面”和网上所说的开店招牌面“三虾面”和“葱油开洋面”,有点要翻白眼了,天无绝人之路,还真翻对了。
咦!在卖面开票阿姨那张国营面孔后的墙上还有一块价目表,贴的蛮高的,赫然就有“葱油开洋面”和“葱油肉丝面”,还都只是8块钱,不禁暗自庆幸,还好,还好!刚刚2老实讲汗也要下来了。
80年代,上海有些私人小饭馆标的海鲜,上面是硕大的看上去很合算的价目,底下的“每两”是要面孔贴上去才看得见的。当然,沧浪亭一点没有做错,铜牌上是“现烧浇头面”,柜台后是“普通浇头面”,标得清清楚楚,要说错的话一定是想吃便宜面的,或着是没有抬头好好看看的。
点“葱油肉丝面”,国营阿姨问“汤面”还是“干挑”,没有敢多罗嗦,要了汤的。
坐定后环顾下四周,店堂倒是蛮有点朴素的古意,不过有点旧了。墙上有字画,一幅大扇面上是对“葱油开洋面”的赞誉之笔,洋洋洒洒几十字,有点草。
面上来,葱油浮在油上荡,香气就也在空气中飘了。面是略粗一眼眼的细面(以苏州的面为标准),入口非常的韧爽、浓郁(汤之浑然入面),不用问,下面的是好手,更不用问,面一定是自家的“配方面”。
汤是绝对的高汤,有点甜,但喝的时候得吹一吹,否则可就有点油了。肉丝非常香,似腌滓过的,而且量也不少,怪不得得了奖。这奖还有点怪,叫什么“中华名点推荐奖”,实在蹲在人家门口也有点怪,字又小,不是很清楚。
第二天正好去国泰看电影,不甘心又吃了碗干挑的“葱油开洋面”,面吃得实在犹如行云流水。可那墙上赞誉的开洋怎么到了我的嘴里竟然是苦的。一碗面吃好,可惜了那些个开洋在碗里流浪(到了我的肚里不就找到了温暖的家了吗?)。
那碗著名的“三虾面”在两个价目表上都是没有的。所谓“三虾”,不是三只虾,也不是三种虾,而是指虾仁、虾脑、虾籽。那么虾什么时候产籽最多呢?保个密先。
当虾DDP的时候, “三虾面”也就隆重登场了。就像当清明雨纷纷时,老半斋的“刀鱼面”也就横空出世了,不过刀郎出世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哪天我们把环境都糟够了,说不定虾娘也不DDP了。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之水断兮...?
注:定洋洋1:眼神定定的刚刚2:刚才
8.9分 面之韧兮 嘴巴爽兮可惜可惜(我也不知道可惜在哪里)
第二十二碗面 老地方面馆
地址: 徐汇区襄阳南路233号(近永康路)
“老地方,老辰光”。
在从前,可以是革命党接头暗号,也可以是敌特联络用语,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也不知。
走在襄阳南路单号的一边寻面馆,看对面的三层公寓楼,有些年头了,三四十年代的建筑。显著的特点是二、三层都有一个小小的铁铸镂空阳台,好让小姐太太少奶奶在房里厌了出来看看街景。
那上面除了花应该是什么都没有的,就如在巴黎的小小的街道边。那花还可以是接头的暗号,浇花的说不定枕头下藏着一把小小的勃郎宁(我很老实的交代,小时侯去看敌特片,就是为了看女特务和她拿着勃郎宁手枪的坏样子)。
没想到看着对面阳台上的乱七八糟浮想联翩的时候,竟然走过头了,实在是也容易。这一边不知怎么搞的房屋简陋得很,一家家挨得很近,不用说,五六十年代造的。
反身寻到233号,门面小,推门进去,里面也小,3个中圆台,1个方桌子,十五六个平方,比“伟伟”要好点的是,里面有厨房间的。比“伟伟”不好的是,11点正之前是没有面吃的。我第一个到,差一刻钟,老老实实出门兜一圈。
买了张晨报,磨磨蹭蹭再次推门而入。第一个变最后一个了,老地方的顾客都踏着老辰光来了。10分钟不到,老母鸡变鸭,小房间里竟然快要满了。我老鬼差点失撇1,赶快坐好,跟大家等老地方里掐着秒表的老板娘。
11点过一眼眼,人也坐满了,老板娘么也准时出现了,微胖,精干,比我想象中的要年轻,大约40过一点。眼睛一扫,几个熟客的面已经报下去了,果然如网上所说,厉害,非常的记性。轮到我,报辣酱拌面加炸猪排,5+8=13元。他家的现浇头面基本是10元左右,在这个地段应该算很不贵的。
可能我这个面孔太新了,老板娘总算记性破例短路,叫我再报了一次。而且少许有些欺生,炸好的猪排先给熟面孔了。
面上来,细面,入口偏甜,湿润滑爽,Q性十足,确实下得到位。辣酱中的豆腐干和土豆丁大且量多,可惜适合的是吃口甜的人,要我说只能是甜酱而已,且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一星点肉。送的一小碗咸菜汤中倒是有几小根很细的肉丝。人越是没有肉吃,越是想肉。
吃好面,一抬头,哇塞!哇是我心里叫的,塞是那些站着等位子的人对着这屋子干的。
总算等到了我亲爱的猪排,面拖炸猪排,颜色金黄,上面浇着“泰康黄牌”辣酱油。一口下去,肉啊!香,酥,嫩!少年时对于西餐馆的唯一印象就是“炸猪排、罗宋汤”,及到中年才在巴黎吃了顿“米其林三星”的正宗西餐,不料胃被法国轮胎蹂躏了下(希望法兰西人民不要拍我,你们拍我,我就拍了不买)!那个蜗牛真感觉是个还在动的虫子。
想慢慢爽爽这块肉,无奈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看。真很不得把它叼走,找个无人的地方慢慢啃!咳!只能叹口气,在等坐的几位女同志(要是女特务估计得把我给毙了)眼光的绑架下,囫囵的吞了下去,简直不知肉为何味,还烫破了我的天花板2,册那3!
太原路上乘42路回家,走到63弄弄口,一望,颇有想进去的念头,于是就进去了。于是就进到了上海的隐秘之地。越往里走,就越桃源。站在静无一人的弄堂里,实在只能用一个上海的词来形容:米道4。
更味道的是那些三层的带花园的洋房,第二层是从园子里的楼梯直接走上去的。想象一下,某个黄昏,送女朋友回家,她进了花园,踏上了楼梯,拿出了钥匙,却蓦然回首,低头含笑!那简直是:做梦!
回家,网上一查,太原路63弄:本市最大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建于193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怪不得有那个想头,西班牙女郎是最会淌里个浪的。
这才是真真的老地方!
注:老鬼差点失撇1:经验丰富却差点失算天花板2 :指口腔上鄂 册那3:骂人的话,现亦用来表达情绪米道4:味道,也有写成“味道”,但一定要读成“mi”,要是“wei”的话就伐米道了
8.3分老Q的面等吃的眼 一起下咽
第二十三碗面 老郎特色牛肉面馆
地址:普陀区甘泉路555号(近黄陵路)
已经二十多天阴雨绵绵了,上海的冷意是渗到骨子里的。尤其像我这种靠天混日子的人,胸口闷的时候实在是...
今天终于出太阳了,虽然还被雾气包裹着。人好了点,可以出门溜达了,那就出得远一点。
黄陵路是条商业街,六层公房的延街一层构成了一条朴实亲民的热闹道路,街道两边卖各种小商品的都有,期间穿插着各式的小餐厅。穿到甘泉路赫然可以看到斜对面红底白字的大招牌:老郎特色牛肉面馆。一个招牌横跨三、四开门面。
玻璃大门上左右各竖贴一行字,左边为:工薪为本,右边为:诚信为荣。我觉得“容”改为“根”比较压韵些,若老郎看到此文,算是我送给他的见面礼。
推门而进,如入几十年前的大学食堂,12点半了,能容五、六十人的餐厅依然有着一多半的人。与大学食堂不同的是老郎有柜台的,点头牌面:牛肉双交菜拌面,比较拗口,没有吃过的人能理解的不到一二,本人的专业翻译是牛肉素菜双交拌面,10元,在此地段应该是不算很便宜的。与大学食堂相同的是,吃的都要自己到窗口去拿的,那个窗口是小小的,要低下头去领自己的那份东西的。
双交伴面的烧法比较特殊,面是先煮熟的老结棍1的粗面,放在一大扁筐中,有单子下了,一个师傅类似于“麻辣烫”的烧法,把面和菜放到盛着牛肉和高汤的大桶里汤几分钟,然后撩出来,加一汤匙咖喱油料(这个估计是老郎的法宝),给旁边的师傅再加酱油、醋、香菜末等一大堆东西调和,最后加牛肉。
好不容易领到了个不锈钢的碗,碗口上铺满了一层牛肉。满心欢喜端到桌位上,拿双筷子撩几下,面很容易的就撩匀了,撩上了大粗面,却撩下了薄如纸片的牛肉,也撩起了满眼的咖喱黄和香。
吃一大口面,滑入嘴的是缠绕着浓郁咖喱的嚼头,有点油腻,但旋即被一口菠菜(大多数时候用鸡毛菜)和面中微微的酸味给解了,真的是很有特色!拎起那几片薄薄的牛肉塞到牙缝里,那味道却是蛮厚道的。不像那些“正宗”的拉面馆的牛肉,肉味都蒸发了。
拌面没有汤怎么行。么办法,吃到一半再去买碗“牛汤”,1元。牛汤中间少个肉,从前都叫牛肉清汤。此汤量虽然少点,但却原汁原味,味道浓郁,怪不得老郎不肯送。喝口浓汤,再吃口大面,三口两口,没了,可惜了,就这么没了。
吃好了,用掉了三张餐巾纸才擦干了嘴上的黄油,那咖喱应该是加料熬出来的。真不知道印度兄弟手抓咖喱饭后会用掉几张餐巾纸。其实我刚才看到碗中的咖喱双拌面,实在想用手抓着吃是不是更有味道?印度著名指挥梅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他一直在德国和奥地利之间奔忙几十年,惟一能反映他印度国籍的是他的饮食习惯。
老郎在甘泉地区应该是知名度很高的,否则也不会通宵营业。人们撮好了麻将,午夜了,或凌晨了,甚至早晨了,有那么一碗通宵熬着的浓汤,有那么一碗通宵温暖的大面,在想着你的胃,那该也是件幸福的事情!
注:老结棍1:很厉害,这里特指面粗的厉害
9.0分 高汤浓头 大面嚼头随时恭候
第二十四碗面老头清真面馆(侯家路店)
地址:黄浦区侯家路186号(近方浜中路)
42路上隐约能看到大境路明代的城墙,那老北门也就快到了。上海最早有八个门,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老北门、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现在门没有了,只留下了门名。
城墙围起了最早的上海,在巷子里发生的明朝那些事儿早已随着岁月的风飞而烟灭,随之而去的还有那些古老的建筑,只留下了一段墙,和墙内那些好听的巷子名...
南市(现划与黄浦区)于我实在是太亲切了,几乎走过它的每一条路,可惜走的不是古时的风月小路。侯家路在我的印象中是有个湿搭搭1的小菜场的,小时候早上4、5点钟去排过队买过配给的带鱼,但不记得有面馆。
很多很多年没回去了(以复兴东路为界,第十八碗面去的蓬莱路是老南市的南面,此地为北面,有著名的豫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但随便穿穿就穿到了要寻的面馆,小的实在是一眼到墙,就2、3张台子。要买面,不想柜台里的人背着我,于是兜过去到另外一边,原来两边都好买的,只是这一边对着的是方浜中路上海老街。
卖面的老伯伯胡子雪白,连眉毛都是,不要讲了,老头无疑!老头穿着80年代的食堂白大褂,里头2漏出来的应该是件红色的对襟缎子中装。照着网上点八宝辣酱拌面,老头讲8块,再说句羊杂汤,老头讲13块。给100块却找了我87块,个么3是13块,好坏我中学数学读的还是项武义教材,个几4算不清了。价目牌子上拌面羊杂汤:10元,八宝辣酱面:7元。
伐去管伊5,拿了纸头和2个夹在一起的木夹子上楼!对,这边是可以上楼的,上的楼在人家的门面上面,所以楼梯要拐一拐的。楼上倒是别有洞天,比较大,但感觉却还是80年代大食堂的。只是拐弯的一边墙上的木头窗子蛮味道的,因为我知道那里可以看街景。
把木夹子交掉一个,留一个在台上。扭头看看老街的人来人往。我真的很喜欢街角的楼上,楼上的窗一定要木头的,推开的时候最好有“吱噶”的声响,张望的时候最好有黄昏的余辉。这样人影走动着光也就晕了,要是在明清的时候,看衣袖飘飘,我会赋闲诗一首,叫小菜两碟,喝老酒三杯!
服务员叫52号,看一下桌上的木夹子,我的面来了。再看一下端面的,我的奶奶啊!真的,是奶奶,而且是老奶奶。我不得不起身站了下以示尊敬,啥地方跑出来嘎6老的服务员啊!估计是老头拉个7老太,毛8八十有了,还有两个阿姨要六十多了。
一碗拌面,一小碟八宝辣酱,一碗羊杂汤。将辣酱倒入拌面中,拌了几筷子,很匀。入口是微微的辣带着味味的酱裹着那种有弹性的细面,吃一口,弹一口,实在是好吃!怪不得刚才有人打包两客八宝辣酱拌面,要知道一般的拌面是根本不能打包的。回去要么涨特9了,要么就结块了!咦?我哪能伐晓得10侯家路有此清真面馆?
问老阿奶11,原来开是开了30年,搬到此地却是近十年的事。老朝12不像现在,侬13想要晓得的是晓不得的,现在好了,有互联网,即使侬伐14想要晓得的还是会晓得的!说到清真,不得不提起八十年代初河南南路的回风楼。
那时,冬天,姐夫总是去外买2斤手切热气羊肉回来,当火油炉上的水烧沸时,涮几片下去,顿时,满屋子飘着一股羊肉的膻香,撩起,蘸一点回风楼特制的调料(我去买过,印象中一份料取自10多个不同的缸),那个满足,那个幸福,真的可以暂时驱散弥漫在我周身的阴霾的(自打少年起,至青年止,就不知道阳光在心里为何物!)。
而现在那股熟悉的味道正在慢慢钻进我的鼻子,移过羊杂汤的碗来,好生奇怪?羊汤还要汁腻15?近了,差点笑出来。啥地方汁腻过了?那是一层厚厚的羊油!这个实在是太无法入口了,只能用调羹16撇到空出来的小碟子里,竟然撇了满满一碟子,结棍16!要是在从前,我一定带回家让阿拉姆妈18夜到19炒两只羊油飘香菜!
撇特20的羊杂汤看上去油是不油了,可还是浓,呈着奶白色。喝一口汤,汤味羊啊!再吃一点杂,杂味香啊!羊杂里有羊肚、羊肺、羊肠、羊心、羊头肉,最好吃的是肚和头肉上的丁点皮!那一堆东西,细细的,碎碎的,用筷子有得撩了...
不但羊杂汤中的有得撩,那八宝辣酱也搛得我好苦,一粒粒的八宝有几十粒,当然最多的是胡萝卜丁,其次是豆腐干丁和茭白丁,比较可贵的有几小块牛肉丁,味香且纯!13元吃出噶西多21荤来实在是想不到,只可惜面特22好吃了,被我最早消灭特23了...
面吃好,下去跟老头算算清爽!老头蛮有意思,八十三岁的人了,帮我讲拌面羊杂汤:10元,加份八宝辣酱面:3元,要是单点八宝辣酱汤面:7元,八宝辣酱拌面:8元,送汤(清汤),单点羊杂汤:10元,碗要大些。罗里罗嗦,为啥体24嘎25复杂,主要是羊汤不够,一大桶羊汤要烧特26一钢瓶压缩煤气,要烧整整四个钟头。内么27我总算有点明白了,但是加法减法又糊涂了?
走到老街上,应该说是做出来的老街上,满目的人群,满目的小商品,只回头,那个老头才是真老的...
注:湿搭搭1:湿漉漉,上海早年的菜场都是室外的,永远是湿漉漉,污水遍地,气味熏人。里头2:里面 个么3:那么个几4:这下伐去管伊5:不去管它 嘎6 25:这么拉个7:(某人)的 毛8:将近特9 20 23 26 :掉 伐晓得10:不知道 老阿奶11:老奶奶 老朝12:从前,以前 侬13:你伐14:不汁腻15:勾芡调羹16:汤匙结棍17:厉害阿拉姆妈18:我的妈妈 夜到19:晚上噶西多21:这么多 特22:太为啥体24:为什么 内么27:那么
9.4分 老头耄耋 老面饕餮老汤超躐
第二十五碗面大肠面
地址:卢湾区复兴中路59号(近东台路)
敢叫“大肠”的面店上海就此一家,就像江湖上剑取名“见血”的不多。
从老西门西藏南路拐到复兴中路,不远就可看见围着的两团人。不知道的以为是斗地主的或搓麻将的。上海的一个不变的弄堂景观是:四个人玩,一帮子人看。或着,两个人吵,还是一帮子人看。
走近了,才发觉是四个人在吃,一帮子人在等,等的人顺便站着看看吃的人的长相和吃相。特意挑接近下午1 点,不想还是要等。外面是没了我的插足之地,只能到里面。
里面是上下两层的。底下一层不如说是地下半层,楼上一层不如说是阁楼半层。那个一层实在感觉腻心1,大概生意太好,擦过的餐巾纸遍地,吃剩的碗碟筷一桶。赶紧上楼,楼上顶着天花板等的也不少,看准一个吃好的立马顶位,等得早不如等得巧。
楼上已经在开冷空调了,上海的天就是这样子。上个礼拜还是阴冷到骨头里的,现在才三月中已经骚热到额头上了。只有冬天和夏天,春天仅仅是几场风而已,忽如一夜春风来,呼噜一宿春雨去。你是闻不到春天的味道的!
坐在位子上叫老板娘,点大肠面三两:11元。老板娘永远是吃力色特2的样子,声音嘛也永远是七十二家房客的样子3,非常有特色,吐出的每个字都是带钩的。
吃客也很有特色,有穿着挺刮4的西装男和套装女,不知道回到办公室哪能坐得下去?也有穿着乌苏5的困6衣困裤的老阿姨,不晓得回去床浪厢7哪能睡得下去?看来大肠是不分阶级的!
面上来,碗口上一层大肠,大肠是成品红烧好的。量实在是多,都够得上外面点一个大肠煲的量了。心花怒放,直接夯7大肠,没有想到个8大肠欺负我,特甜了!虽然是又酥又糯又香,可惜!其实,形容一个上海女人倒可以是:又嗲、又甜,进而是又酥又糯又香!
但大肠一偏甜,汤就发腻!而面也断不会太好吃得了,本来这面就是一般的切面,入口硬桥桥9的。对面吃辣肉拌面的成年女孩,挑着老爸因为疼爱她而搛给的大肠说了句:臭格10,但说管说,上海女孩最多不吃而已,并不会因此而发怒。而她那头带皮帽、身披皮夹的老爸只埋头吃他的喷香大肠拌面,心里可能在暗暗埋怨不懂事的小囡。
入鲍鱼之肆,臭?香?入大肠之地,香?臭?臭豆腐臭吗?问外国人。臭起司11臭吗?问中国人。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去探望中学的英语老师,她拿出了访亲国外而得的珍贵的瑞士顶级起司,叫我们几个同学尝一尝,这一尝,我在我心里喊出了这辈子最大声的妈妈!还得把到嘴的妈妈和瑞士的他妈一起吞下去!
虽然甜了点,但总不至于放弃不吃。很多人为何喜欢大肠?酥、糯、香是一因,更多的是有嚼头。一口大肠至少可以嚼十下,真真好的合心意的大肠是:嚼一下,满足一下!嚼一下,欢畅一下!!嚼一下,幸福一下!!!实在抱歉,我又在想念贵阳的肠旺面了...
嚼得嘴巴酸痛酸痛,还好,背后边上没有等位的。否则,再好吃的大肠也会被等吃的眼睛射杀得寡然无味!
取名“见血”的剑未必见血!
留下最后一块大肠,已示我对于甜的不满。
也把最后的不满,打在了分数上。
注:腻心1:脏得让人不舒服吃力色特2:吃力得要死,感觉非常累 七十二家房客的样子3:七十二家房客是以前上海一部著名的滑稽戏,里面的小人物各有特色挺刮4:挺直平整,形容人穿得时髦整洁乌苏5:繁复,看着不舒服 困6:睡床浪厢7:床上夯7:用力,这里指形容吃得贪个8:这硬桥桥9:东西硬或态度生硬 格10:的起司11:奶酪,自cheese来
8.0分 大肠之甜 浓汤之粘切面之面 (喜欢偏甜大肠的可以再加个几分)
第二十六碗面 沪上第一家辣肉面
地址:黄浦区凤阳路535号(近成都北路)
号称第一的多半不是第一。
珠穆朗玛峰从来不在身上写字,它的第一是在登山者心中的。珠峰还是可以攀登的,梅里则是无人能及了。我见过它绽放的光芒,那种夺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蓝是从它整个的身体中迸发出来的,可以使高原的天青黯然失色!
寻到点评上的地址:静安区凤阳路738弄1-4号,门面没有了,被拆掉了,里面空荡荡的。还好墙上用喷漆喷了红色的大字:“本店搬至凤阳路535号”。
隔一条马路,“第一家”跑到黄浦区去了。以前他家的名称还要吓人,当中是没有一个“家”的,要是真的如此,静安区不要和黄浦区打起来啊?
门面倒是蛮清爽的,窗玻璃上贴有:沪上第一家,历经六十年,人气美食旺等自誉之词,估计“人气美食”也采访过他家。
说到“人气美食”http://channely.smg.cn/wqsh.aspx这档节目,至今好象没有商家和他们打过官司。而“点评”www.dianping.com却因为一个网名叫“老饭桶”的豪语被孔家花园及鸿运楼以名誉侵权告上法庭。
一想到这个,我也有点抖豁1,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倒算了,要是看的人多了,要是有影响力了(我梦,我梦梦梦...)。被我打分低的是否会把我请上法庭让法官也给我打个分数?乖乖隆地冬2,吓煞人了!
店堂不大,20来平方的样子,五六个长条桌。只是太窄了,对面对的人两个碗一放,如碰巧吃面节奏一致的话,是要像日本人那样不停的哈伊的。还好,11点刚过点,人不太多。
上来的面是红的,颜色上是真真的红汤。我们一般所说苏式红汤,其实是酱油色的。而此面却是粉红色的。不用说,辣肉是用上海特色的辣火酱3烧制的,颜色有点偏红,味道有点偏甜。
面是很细的面,吃上去有点乌4。面跟面之间你牵我绕,而那双胶木筷子环保倒是环保,就是撩面不太好,很滑,很不爽。要么撩起来滑掉几根,要么撩起来偏多几缕。一双筷子伴随着中华文明走到现在,却弄出塑料的来了。
明代大贪官严嵩被抄家时,搜出乌木筷子6896双。叹之的同时,也不得不叹:古人生活得精致啊!
面不太好吃,辣肉就更不合我心意了,甜不说,入口还有点木乎乎5的,不弹,不香。可圈点的倒是那块素鸡,紧,香,还不太甜。汤比较浓,甜了点,鲜了点。
吃完面,出来,回头再看一下店的招牌,书法不错,只是想给它再加个字润一润,叫:
注:抖豁1:害怕乖乖隆地冬2:相当于“妈呀”,自江淮官话来辣火酱3:辣椒酱乌4:带一点点的僵 木乎乎5:木
7.4分 第一家甜 第一家面第一家店(喜欢偏甜辣肉的分数可随便你加)
第二十七碗面 富民面馆
地址:卢湾区太仓路78号(近顺昌路)
这是一爿1身处上海顶级地段的顶级小面馆-顶级小的面馆。
从免费的淮海公园淮海中路正门穿到太仓路后门。出门右拐,你会置身于一种大宅门的洋气中。往西一点已经红透中国的“新天地”其实就是把石库门外墙做旧如旧地翻新,把内里超洋超酷地装潢。好比外面穿着中式绣衣,里面却是C.Gilson。夜晚趋之若鹜的中外潮人不知迷的是外还是中,亦或迷的是自己?
这一片区域散发着一股子洋味。透过“鹿港小镇”的明亮玻璃可以看到一个很漂亮的中国女孩和一个很难看的外国绅士(气质的确好)在窃窃私语。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窃喜地看到一个外国帅哥牵着一个中国丑女(气质也不差)走在马路上。
马路对面就是还在建造的顶级楼盘:济南路8号,起价美金8000元/平方。巩俐的代言并不符合许多上海人对于顶级楼盘的想象,就是符合,也没有大家的份。
多走几步拐一个小弯会看到人行道上有几个折叠桌子和凳子,空气中也忽然变了一种味道。那不用说,富民面馆到了。我没有看到门,只看到了门口坐着的老板娘,的确是网上说的老板娘面孔。
门外三个台子,门里二个半台子。这半个台子对面对只能坐两个人,老板娘占着一个,脸对着外收钱。点素交面:9元。外面比较冷,只几天,天又变回来了。里面只剩老板娘对面的门口位子。无奈地坐下,等的时候又不能跟老板娘对脸,只能别转身子,望望店外。
斜对面的好乐迪90年代是个对一部分人来说很有名的场所,名字俗气但富丽堂皇:金色年华。正好我有个哥们在那里当过琴师,自然就会知道些逸事。有的即使是真的,我也不敢枉自乱说,有的则说说也是无妨的。据说那里有过一两个男人不敢看的女人,那可就不敢想里面会发生怎样的春秋故事了...
这样的女人要是吃面的话会是何样子,估计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西施的吃相只有两个霸王知道,旁人何以窥得?说不定两个霸王就是为了看西施的吃相而打起来的...
胡思乱想中炒素面上来了,简直是铺碗盖面。炒素中有烤麸、干丝、面筋、青菜,但是面筋只有一只,青菜只有两片。用两根一次性筷子翻面实在是不爽,叫服务员换长筷子(平常的筷子,在供应一次性筷子的店里平常的筷子叫长筷子或叫大筷子)。么2想到,小姑娘捏着筷子的头(吃的那头)就递给了我。
面翻上来,白芯切面,失望一半。还好不僵不涨,总算入口马马乎乎。炒素也不太甜,入口也是马马乎乎。汤是酱油红汤(第十三碗面中有关于两种红汤的描写),入口可就鸟鸟乎乎了(不是有句话叫:嘴里淡出个鸟来)。你想啊!没有荤的又不是高汤,那汤会有味吗?
此店的食客中必有差头3司机,但我吃好的时候,来了一个长头发的文艺中年男(长头发的男人不是搞文艺的就是有一颗文艺的心,否则就是流浪汉)。老板娘破天荒的笑了,关照:鱼香肉丝面,要快。估计是常客,时间金贵,还有,对面比较忠诚。只不知这种长头发男人对女人是否比较忠诚(长头发的不要拍我,你拍了我,我就复留长发)?
吃好面,一脚就跨到了人行道上。仰望着对面的济南路8号,想富民能在这么一片富人的区域让劳动人民能吃上一碗面也实在是功劳大大的啊!
注:爿1:间,但上海话读“be” 么2:没有差头3:出租司机,自charter来
7.5分 富地民面 无可圈点只是凡店
第二十八碗面 宝泰面馆
地址:卢湾区瞿溪路1072弄1号 (近鲁班路)
这碗面特地挑人多的时候去的。因为据说老板的喉咙很响,喊面的方式也特别,还经常跟顾客吵相骂1,这倒蛮好玩的。
由于毗邻刚建好的4号线鲁班路站的出口,周遍的环境倒是蛮干净亮丽的。还没进宝泰的门,里面的人声鼎沸已经和着一股灶头味一起传了出来。
进门,穿过人群,挤到柜台前,好不容易等前面几个人买好,刚递上一张50元。老板王宝泰的喉咙骤然响了起来,对着收银的阿姨大叫:“伐2卖了,伐卖了,过半个钟头再卖!”。这倒是此生头一遭,又不是看专家门诊。
底下一个已经坐在位子上的不买帐了:“册那3,我已经坐在位子上了,侬伐4卖不我?”。宝泰本身就带有点某种模子的腔势5,眼睛好象也有一点小恙,这下眼乌子6一弹:“册那,侬坐好了,侬坐到夜到7。” 册那,我只好到外头兜一圈,么办法,大家都是贱骨头。
到小超市买个茶叶蛋先垫个饥,晃了20分钟大约12点40了再回去,经过工商局打浦、五里所,隔着玻璃看见几个工商大员正在呼达呼达地吃宝泰的面。
终于可以送上钱了,点现烧大肠面:18元。真的不便宜,宝泰的面分:单浇、双浇头和一般的。单浇10元起,头牌是肉丝菜汤面10元,双浇一般都是20多元的。
好不容易坐下了,起身告诉一下柜台阿姨,这时她才把单子交给宝泰。宝泰低着头不停地大声重复着每个位子不同的面,叫得倒是蛮有特色。客人中如果有叫面太慢的,他会把眼乌子一翻:“叫啥么事8叫?”
看看周围,人还是很多,蓝领和白领是混搭的。服务员端着面穿梭在人群中,名牌西装被这碗名面亲密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宝泰的工作人员也是分蓝领和白领,只不过是倒过来的,王宝泰和他的领导层穿的是以前工厂里工人穿的蓝色大褂,而烧菜配菜跑堂的则穿着食堂里典型的白色上衣。
面上来,是那种酱油浓汤的颜色。我觉得应该给这种汤起个好听的名字了,说不定我也可以名留青史。在我这篇寻访出来后,你到google键入:上式红汤,或许可以查到发明者秋叶飞起。正好对应于苏式红汤。但本人奉劝没有经过浓油赤酱熏陶的,或小时候有过酱油汤捣饭历练的,请慎重踏入此门。说不定你会被这满眼的酱油羹(勾芡得很厉害)给吓着了。
汤不用先吃,我知道酱油有点重了。用筷子把面撩上来:我一看就看出来,你是个好面9。
看着很紧,吃着就非常劲道了,实在是不一样的面。大肠是看不出来好不好的,只有尝了才知道。的确,滑爽,香郁,更重要的是肥嫩。大眼、香葛丽、宝泰,我尝下来觉得以香葛丽为最,其次宝泰。可惜香葛丽又归隐江湖了...
喝口汤,的确证明我的眼睛不是吹的。重了,酱油重了。或许喜欢的人会说:“我重你个头!”
但确实我已经连味精味都吃不出来了?...
据说宝泰是唯一一个把“人气美食”的美食人气走的店家。我不得不承认,老王很老卵10,老王的大肠也很老卵!
注:吵相骂1:吵架伐2:不册那3:骂人的话,现亦用来表达情绪侬伐4:你不模子的腔势5:江湖人士的样子 眼乌子6:眼珠子夜到7:晚上啥么事8:什么事情我一看就看出来,你是个好面9:滑稽戏《72家房客》中伪警察“369”的台词,要用山东话念老卵10:令人惊叹,有时褒义有时贬义
9.1分 王者道理 味道之理无须人气
第二十九碗面 老半斋
地址:黄浦区福州路600号(近浙江中路)
记得第一次进上海博物馆是被古代的女尸勾引进去的,那时还在上小学,那时的地点还是河南中路的旧中汇大楼。想想真是做孽1,进去被吓到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敢再进去。
之后读了中学,大学。历史、地理课永远是副科,老师也永远好象是没法转正的样子。说来惭愧,及到中年,陪小孩到上博去了几次,才知道原来博物馆要远远比教科书精彩,我们的眼睛也要远远地比我们糊口的老师的嘴巴让我们感到惊叹!
受惑于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上的侃侃而谈,竟然想念起在上博角落中静躺的汝窑了。
但是,在幽暗的灯光下,横看竖看,还是看不出“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感觉,还是看不出个眼泪来。最高的艺术就是让懂的人留泪的,只是我还未懂汝而已...
观复完大克鼎、苏轼真迹(上博的很多顶级书画是轮展的,有的还不轻易示天下,譬如唐朝怀素的《苦笋帖》)等顶级国宝,看累了,肚子也叫了。如何去解决一顿午饭?如何带着残存的雅,在人民广场这个金贵之地去吃一碗与之匹配的面?
不远处的福州路上就有这样一碗面,一碗在清明前才横空出世的面-刀鱼面。每年3月,春暖花开,刀鱼从大海洄游到长江口崇明、南通、镇江一带。很多年前,他们携家带口,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则万里长江之大观也。现如今,他们孤家寡人,薄暮冥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恐怕即使小李飞刀也飞不到几刀了。
此寻访到了最后不得不破了20元的界限,一小碗刀鱼面,确切地说是刀鱼汁面,26元,还只有二两。因为我知道虎跳峡也要造大坝了,我怕刀郎因为害怕或者愤怒,宁愿躲在大海里咸死也不愿回到生它养它的母亲河长江,那我就此生无缘再见郎了...
将近1 点,人依然非常多,还好老半斋不但非常老而且非常大,这样的时候总可以寻到一个位子。坐下把小纸条的一半给服务员,记得要关照一句:硬面。若这一句话不说,那就只能吃煨面了,也就是烂糊面。老半斋面的特色就是煨面,而特色面是肴肉面。刀鱼面则是绝色面,很多老餮每当过了年就一心期盼着清明的到来(也不知真的假的?)。
面上来,牛奶一样的汤汁。看不到一丝鱼,只有几根咸菜。据说这汤汁的煮法是:将刀鱼用钉子钉在木头锅盖上,大火烧沸后开小火焖上一天,一定要等到锅盖上的刀鱼肉酥烂得掉下锅里,与锅中的汤水融为一体,木头锅盖上只剩下几具刀鱼鱼骨方算大功告成。鱼都蒸发到汤里了。
先喝一口汤,浓稠,微腥,略咸,带着点胡椒粉的味道涌到嘴巴里,鲜,真的很鲜。但是怎样鲜我就描绘不出了。就像汝窑怎样好看是要看了流泪的人才能描绘的。连喝三调羹汤,实在也是为了对得起我那26块钱,对得起这天下第一光面。
面因为关照服务员要了硬面,所以吃口还是不错的,有点宁吊吊2的。以前是吃过他家的煨面的,烂得实在无法入咽。看边上无牙的老伯伯吃得香,想过个几十年再来吃的。
亏得此次寻访,从网上得知此面还可以不煨的。当然这面一定是他家的“配方面”,我觉得面里放了糯米的,否则没有这么粘,否则要是隈面的话还不根根断得一塌糊涂?
喝到最后一点汤的时候尝试着加了点醋,味道也很别致。我边上有个上海中年克勒模子3,点三两刀鱼面(29元),一份(两小块9元)肴肉,然后自己去弄来一小碟姜丝,一壶醋。看来是刀郎的知音。上海人在国营的店家中都很识相的,要么不上门,要么上门自己动手,免得招白眼。
把最后一点筷子上的鱼汁舔干净了,没好意思舔碗。脑门子里就在想一个字:鲜。
出了门,还是在想这个字。只是,怎么一出门就忘了呢?
有个老餮说得太有道理了:会不会品尝刀鱼汁汤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一个人的美食境界。而这岂是难得跑一次老半斋就能品尝的来的?
我把这句话广而推之:会不会鉴赏绝世汝窑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一个人的美学境界。而这岂是难得跑一次博物馆就能鉴赏的来的?
注:做孽1:可怜宁吊吊2:粘稠克勒模子3:体面,但又有点混过江湖的样子
7.9分 江刀鱼汁 鲜美无刺感同汝瓷(差一分是为了鼓励自己要每年到博物馆去看一次汝窑,吃一次刀面)
第三十碗面 长脚汤面
地址:卢湾区济南路(肇周路口)
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一个四眼反戴贝雷帽的矮胖妇人和一个奇瘦短穿米彩裤的长脚男人,推着一辆吱吱做响的小车,从昏暗处走来,生起炉火,柴爿1的炊烟于是拌着一股特殊的气味弥散在了空中。
四下里是许多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那只锅里的东西。
突然,一辆宝马悄悄驶来,但刹车声依然在这寂静的夜中划了一下轻响。车上下来华男艳女一对,转移着那些饥饿的视线。
但长脚却连眼皮也不抬,依然在空中挥舞着他优美的姿势。而妇人却在数人头,她的记性是恐怖的(可以记住20多个人的顺序和每个人要的不同)。当她把锅里的东西盛在大海碗中端到你面前时,会说:捣捣2再吃。
长脚在一碗一碗地下面,但好象下的不是一碗碗的面。
简直不是在下面,是在下迷魂汤!
这就是传说中的长脚汤面。晚上10:30以后才有的一碗面,而且不是每天。天太热没有,天太冷没有,刮风下雨没有,逢年过节没有。
全上海只此一家。
但本人是吃不动如此的迷魂面的,开得太晚了。那就留着给想去的人...
注:柴爿1:劈开后的木材捣捣2:拌一拌
0-10分 深夜不睡 等得憔悴 吃着心醉
30碗面寻访结束了,除了吃不动的“长脚”和吃不到的“阿娘”(阿娘走了,也带走了她的面)。在上海上万家可吃面的店中,犹如沧海中觅一栗。那么,哪些地方还可能吃出好面呢?
一.小绍兴、振鼎鸡、泰煌鸡等的鸡汤面、骨酱酱面。
二.遍布全市的正宗或大兴的兰州拉面。
三.鸿昌兴、鸿荣兴、鸿顺兴、同贸兴等最后一个带“兴”的苏州面馆。
四.苏州羊肉面馆,多数标榜着来自“藏书”。
五.美新、沈大成、大富贵、光明村等老字号饮食点。
六.静安寺、龙华寺、玉佛寺、松月楼素面。
七.味千、沧浪亭、吴越人家遍布全市的连锁店。
八.春和、富祥、富源春、大南、鹏福、72家、张记、峥峥、小桃园、苏式红汤等小面馆。
九.康师傅私房、兰桂坊、1001原汁、夏面馆、老克勒等比较贵的面馆。
十.各大饭店(包括日、韩料理等全世界、全中国在上海开的)烹饪的各种面点。
等等,等等等...
有些是隐于市的,有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梁实秋早年在友人家用两片苏打换来厨师精心烹制的一大碗鲍鱼面,实乃美味之极,却也是料想不及的。
一碗面如此,那人生何不复加?
2004年捡回一条命时,哪里还想得到这辈子竟然能现场听到那个伟大的声音,看到那个伟大的身影!
2007年2月12日,当Roger Waters站在上海大舞台上挥出他那老卵无比的手势时,我知道我此生已然是死而无憾的了!It’s a Miracle!
但人是不可能因着一碗面而死而无憾的。
却会因着一碗面而想好好的活下去。
人总是想吃一碗长寿的面的!
后记:三十碗面的寻访历时半年有余,也算是诚心之旅。喜欢吃面的和喜欢本文的都可与我交流: rvol@163.com另:It’s a Miracle是我最珍爱的一首歌,一首千古的伟大作品,那最后吉他的余音,就是我最终的心境。秋叶飞起,影子、身体随风去...
第十六碗面 兰州正宗牛肉面
地址: 普陀区中山北路2210号汉庭商务酒店旁(近镇坪路)
上海有无数的兰州拉面,前面都有两个字:“正宗”。这家店也不例外。
例外的,它是一个临时的简易铁棚子搭起来的。例外的,他家的价目表只是摆放在收银机边上的一张菜单。更例外的是菜单上的拉面名称:毛细,细,二细,三细(此四种为圆面);韭叶,宽,大宽(此三种为扁面);荞麦棱(此种为有棱有角的面)。头一次来的人未免要有些彷徨和紧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那就对了,你面对的恰恰是对的面,对的兰州拉面。正宗的兰州拉面!
我匆忙之下,在后面排队人员和前面收银小姐的夹击之下,也是一紧张,点了碗菜单里最普通的面,细面,大碗:8元。
坐在铁棚子顶满满的假青藤下,看着那些穿正装的女服务员端着或大或小的碗穿来穿去。再看看墙上挂着的那面巨大的甘肃省地图。心里不由得在期盼着,嘴里也由不得在孕育着。
面上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翻译下就是:牛肉汤色清;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白里透黄。
卖相交关好!老规矩,先面,一口下去。不大对劲,感觉酝酿已久的期盼给这面给堵住了。这面是软塌塌的,没劲!而且清汤光水,怎么讲?面上无味,淡的很。
于是喝口汤,汤倒是很鲜。不但鲜,还有着浓郁的异域的味道,香香的(汤里的香料),麻麻的。可惜还是放了味精了。再吃口面,还是跟汤好象不搭界1。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曰: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
有点失望!与我心目中的相去甚远。我心目中的兰州拉面是可以吃出大漠的豪爽来的,一碗没劲的面,一碗放了味精的面叫我如何撩起袖子,敞开襟怀,去迎接大漠的风!
那么正宗的兰州拉面是什末样?
面,在碗里能“站住”,也就是用筷子一捞又放下,面条能在碗里保持直立的形状片刻,否则就是“没有劲”,拉出来的面就不合格。这个网上说的。
汤,在嘴里能“麻住”,也就是到了嘴里,你的身子股被麻掉了,否则就是“没味道”,熬出来的汤就不及格。这个是我说的。
但正宗的汤需要祖传的香料,需要半夜就起的劳作,那一定是不假的。在上海,敦煌宾馆(甘肃省驻沪办二星级宾馆,本店是宾馆餐厅,因为在装修,所以弄了个临时的铁棚子)的厨师会夜里2、3点钟起来熬汤,要么热我只大头昏2!
但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的是细、毛细等属于软面,而宽、大宽等属于硬面,说得我有点诚惶诚恐,惟恐对不住兰州人民。为了对全体兰州人民和他们的住沪办负责,本人不远几十里,开了先例,于2天后再次奔赴铁棚子,叫了宽面和一两牛肉:8+6.5=14.5元。
牛肉比较清香,也比较清淡。宽面比细面横截面多,故而撩起面的同时汤汁也带起了多,不再是那么寡淡了。面也有些嚼头,但,嚼发嚼发就又软扑扑3了。再来一口,还是嚼发嚼发就又软扑扑了。灭了我吃好一碗大宽面,赤膊迎送大漠风的豪爽气!
注:搭界1:关系热我只大头昏2:做白日梦 软扑扑3:形容软
7.8分 说是正宗 但非正宗地域不同(法国蜗牛气喘吁吁的跑到中国来,估计会变味)
第十七碗面 心乐汤面馆
地址: 虹口区武昌路581号(近江西北路)
点评网上商家的名称是“心乐饮食店”,其介绍起首一句就是:传说中的“海上第一肠”就在这里。
饮食店的称谓我估计是三年自然灾害或文革时才开始有的,大白话就是一填肚子的店。老板可能觉得不上档子,就把“店”给改成“馆”了,也琢磨着该配得上“海上”两个字了。
15路经过石门路北京西路,忽然想起此地正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东八块”,看过陈良宇野史的或许依稀可以闻到些腥风,而当年那些抗争的人无疑是冒着淋血雨的风险的。
到河南北路七浦路下,犹然是到了外地的集贸市场。人头攒动,摩地穿梭,城管的高音喇叭和商家的低音(比城管的声音低)喇叭此起彼伏。
河南北路东端的七浦路很短,但延街的商铺也挤下了无数的小店,都是穿的戴的。顶头就是江西北路,一拐弯,又是无数的小店,却是吃的喝的了。
想当年上博50周年庆,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韩滉的《五牛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羲之的《行书上虞帖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行草书伯远帖卷》、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等国宝前门可罗雀,只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是排着巨龙长队的,大家围趴着想看的无非是古人的烧饼点和绸布庄。我现在后悔没在那千载难遇的长轴前找一找宋代的面馆,看一看古人是如何捧着宋瓷吃清面的。
心乐饮食店就在前面的拐角处,在武昌路上。门面的招牌上,店变成馆了,但推门进去,还是一饮食店。20来个位子,就几个人在吃,一大半的人坐着在等。走到头里小柜台前,望一下墙上的价目牌,不料边上的一块匾一并映入了眼。匾上赫然就是一行字“海上第一肠”,可那几个毛笔字实在是蹩脚,看来这匾也只能称之为玻璃框了。这手字撩去了我一半的向往,但既来之,则吃之,点他家的招牌大肠面,12元,老板收好钱,努努嘴,意思坐着吧。
识相,坐等,已经是12点半了,几乎满坐。此店的一大奇特处是,永远是等的比吃的多,因为面是一碗一碗下的,就一个跑堂的小姑娘不时从厨房间端出一碗面。只要她一出来,所有等着的都几乎会看着她端向何处。因为她不叫号,凭记忆直接送。所以等的人都不希望她端错,端错了意味着自己默默排的队会错。真搞不懂为何不发个号码,好让大家心中有数,脸上也可松弛些。就这么戆等着,看着小姑娘端进(把空碗端进去)端出,还看着她端错一次。
足足等了半个小时,面上来,大碗,细面,宽汤,大肠是酱爆后和入面中的。撩几下筷子,先吃口面,硬了,不弹。再喝口汤,又鲜又香,可惜鲜的是味精,香的是猪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吃过猪油,那是遥远的事情了...
小时候,一小点猪油,熬一熬,熬出的油可留着以后炒菜,下面,做馄饨汤,香。而现出锅的猪油渣则热腾腾,香扑扑,蘸点糖,或盐,我喜欢后者,简直是美味了。可那是凭油票的年代啊!
大肠的量不多,否则就像邻座的腰花一样过桥1了。入口干净得很,不腴,还有点甜。当勾芡在大肠上的酱汁完全散到汤里,这入口的大肠就一个字:干,而汤也是一个字:腻,了不起的是面,还是一个字:硬。
海上第一肠,我是这样子理解的。要是在海上,如果我能吃得到大肠面,它就是第一。
注:过桥1:浇头不直接放进面里,而是放在小碟子里。
7.7分 海上一肠 出门就忘实在平常 (况且性价比也不高)
第十八碗面 小桃园清真饮食店
地址: 黄浦区蓬莱路115号(近河南南路)
20多年前我20岁,暑假里从西南漂泊一个半月回到上海,不是先奔家里,是先奔一面馆,心满意足地吃下一大碗辣酱冷面,喝下一大碗牛肉清汤才回去的。
记得是在河南南路上,旁边有个清真寺。在网上竟然还能找到此店,可惜的是被动迁到蓬莱路上了。
寻着找到了这家店。地方变了,门面也变了,店名也变了:大境清真饮食店。其实20多年前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店,从来只知低头吃面,不知抬头望月。
进门,更加的变了。比以前的小了,也闻不到那永远浓郁的牛肉汤香了。以前的木台子换成了现在的快餐桌,且挨在一起。上海老阿姨换成了外来小妹子。
上海老的饮食店给我的印象应该是:店是旧的,阿姨是老的,而吃的都是香的。
点评上有不止一个网友说辣酱面里除了豆腐干什么都没有,看来已经人非物也非了,于是要了碗红焖牛肉面,8元。
想当年,那碗辣酱冷面,里面的辣酱是有牛肉块的,筷子一撩,看到一小堆牛肉,心里简直是笑不动的。一块牛肉,一筷子小阔冷面,再一口纯粹的牛肉清汤,满足啊!
没有想到的是,这碗红焖牛肉面中的牛肉依然是块大数多。但一口面,僵特了我的笑不动。面是最寻常的切面,不但硬,而且干,简直排斥所有的汤水。而汤,依然是清真牛肉的汤,有点咖喱味,但是淡了,但是味精了。怪不得店堂里闻不到那股味道了...
牛肉是酥而有嚼劲的,依稀有着当年的韵味。可当年的面呢?我爱你倍受摧残的脸,要是这脸换做了别的面孔,还爱吗?
到此地吃面,更多的是怀旧。那就怀个痛快吧!
出门,走向街的深处,那里有我儿时的脚步。曾经每天穿过那些曲里拐弯的弄堂,步行到大同,从初中到高中,直到在淮国旧化7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可穿梭的依然是这些孤巷陋街。
几十年了,这些小路和弄堂好象在原地静止似的,但我流动的记忆有些却模糊了。望云路,张家弄,鸳鸯厅弄,乔家栅(非吃的乔家栅,是一条弄堂,是地名),金家旗杆弄,也是园弄,梅溪弄,吾园街,凝和路,这些好听的名字许多我也是今天才知道,但那些熟悉的棚户却依然没变,只是不知道它们的前世是如何样子,不知道前世里从这些弄堂里走出的小姐和少奶奶(实在是惭愧的很,小时候最钩魂的就是这三个字)是何样子?
站在凝和路上,偶然回头一望,印入眼帘的却是东方明珠和那些破败的棚户在交相辉暗,简直恍若隔世。而手中拎着相机的一个老外的眼中更是迷惘着,他可能刚刚看过新天地和淮海里。几十年前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反华份子,就是喜欢在南市老城厢转悠拍照。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安东尼奥尼。但我们有几个人看过他的那部记录片《中国》呢?
从凝和路拐到黄家路,有一个中西医院。看到它,就想到了我屁股上的针眼,那时它还是个地段儿童医院。小时候,我三天两头到此报道,病没有在发育的时候被带走,却被带到了今天。但想想,病也是命,就像这些今生的弄堂。
前世今生,一切皆有轮回。
6.6分 过去的面转眼不见 往事却现
第十九碗面 伟伟饮食店
地址: 徐汇区广元路227号(近华山路)
刘备三顾茅庐,我也是。
刘备是为了请诸葛亮出庐,我是为了请黄酱面入肚。
刘备顾的茅庐在山清水秀间,我顾的茅庐在钢筋丛林里。
徐家汇是个繁华之地,云集了太平洋百货、东方商厦、港汇广场、汇金百货等中高档商店,更林立着无数中高档的公寓,因而美女如云、型男穿梭,因而东西也就比较贵。因而10块钱以下的一碗好吃的面也就比较可贵了。
第一次去是晚上,人家不营业。第二次去是中午,人家也不营业,因为正月15还没有过。
今天是第三次去了,还特意早去了。
进门,想寻开票的柜台,没有找到。其实也不用找,进门的左手是灶台,2平方没了,靠左边墙一排上下的钢精锅子装各种浇头,1平方没了,右边三排mimi桌子,3*2=6平方没了,后边两排mimi桌子,2*2=4平方没了,估计还有1平方是通道,个么1开票只好开到老板娘斜背的帆布包里去了。
害怕汤水端进端出,寻了门口的位子坐下,伸手交钱,老板娘却叫我等一会,黄酱要到11点才好。想起身到门外头再看一下价目的牌子,刚一抬屁股,涌进一帮子人,识相,慢慢等吧。
准时的不得了,11点钟,黄酱隆重登场,里厢2几个女的急吼啦吼3冲着老板娘喊黄酱面,弄得我的胃口也被吊了起来,老板娘先满足会叫的,再到我面前,想想吃趟面要吃三次,索性弄弄大,我一口气点了三只浇头,黄酱、辣酱和一块素鸡,8+3+2=13元。下面的小姑娘不要看她在下面,倒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而且心地善良,叫一声:黄酱、辣酱、素鸡。一锅子面,第一碗就端到了我的位子。
面上来,我只好心里叫一声:喔唷唷4。做啥?三“酱”并流了。他家的浇头都是红烧的,浇头一到碗里,白汤变红汤。我是三只红汤并一汤,红是红得来(准确地讲应该是:酱油是酱油得来)。
面是比“苏”面粗一点的面,入口非常有嚼劲,蛮好,交关5好,应该是定制的切面(好的面馆的面都是到外头的切面店定制的,更好的是到自己的小作坊自制的)。
黄酱则比较敦实,肉得很,有点甜,满口生油。喜欢吃的可能要说成:满口溢香,因为油溢出来了。说句实话,我是一直不太喜欢吃黄酱的。上海的黄酱就是豆腐衣(皮)包肉,且肉要肥瘦恰当(这个尺度不好掌握,我估计当CPI指数高了,肥肉的比例也会跟着高),入油锅炸,再加酱油烧煮而成。与焖肉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在蒸好后去油,有点杨玉环桑拿后的味道。
素鸡大且正点,辣酱中有几小块踢肉后的小骨。汤就不说了,要说错,错的不是它,是我。报复性消费带来的后果。不过,还好,还是高汤的味道,只不过酱油了点。小时候有过吃正宗酱油汤面的经历,酱油是直接舀到白开水里的...
当边上有人等的时候,这碗面一定是吃得急吼吼的,更难受的是不时有吃好面的人从我的头顶上撩卷桶纸。它是实在没有地方搁,就搁我头顶边上的墙上了。我是骑桌子难下,头一次吃面吃得如此狼狈。
出门,喔~唷!终于看到收银的柜台了,竖立于人行道上,还看到了排起的长龙和背着帆布包收钞票的小老板。(高峰时候,老板娘亲自下面,包交拔了儿子)
伟伟可能是全上海屈指可数的没有厨房间的面馆了。
注:个么1:那么里厢2:里面急吼啦吼3:不优雅的着急 喔唷唷4:表示惊叹交关5:相当
8.7分 繁地弹面 可圈可点即将动迁(之后是否在徐家汇还吃得到,就天晓得了)
第二十碗面 功德林
地址: 黄浦区南京西路445号(近成都北路)
功德林是个饭馆,名字比较特殊,吃的也就特“素”。
你可以点一份土豆抄胡萝卜(这个估计没有),也可以尝一尝用它们做的名菜“黄油蟹粉”(这个可真有),要是让下辈子改素食的信徒吃了说不定会喃喃自语:“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功德林还是个面馆,早上就是,中午兼带。
座落于繁华但不喧闹的南京西路,老远就可见赵朴初题写的“功德林”挥洒于素暗的外墙上。
推开厚重的雕刻着莲花的木门,满眼古色,一缕檀香从一尊金色的弥勒佛的边上袅袅生起。脚下是刻花的大青石板,头上是雕镂的大横梁木,墙上是铜板的菩萨画,看得出设计师的造诣不浅。
点双菇面,7元,好不容易来一次,又加了份辣酱,5元(单点辣酱面6元)。中午的话据说一份面13元起,送小碟咸菜(也搞不懂是否属于变相涨价)。
坐定在古朴的桌子前,看看周围的克勒1男和优雅女,感觉实在是蛮情调的。克勒男和优雅女越老越味道,那种味道是在皱纹里的。
我曾经在“洁而精川菜馆”见过那对传奇的老夫妻,在那个几十年不变的位子上,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克勒2手燃一支万宝路,而大他5岁的优雅的四小姐(年轻时人们都这样称呼她,1936年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代飞行女学员,可谓时尚极品女)看着那支烟的眼神,就好象看着一朵玫瑰花。实在是羡慕啊!可能更羡慕老爷子手上的万宝路,为什么我四十不到时就不得不戒烟,而他却依然可以抽得那么老?
恍惚间,面上来了,同时上来一小碗辣酱。碗中的面在冷光灯(店里幽暗的光就是如此营造出的)下泛着油油的光亮,着实诱人,可惜粗了点。
先吃口面,有点硬,不过还蛮有嚼头。汤油得厉害,怪不得面也借光,看在素油的面子上(荤油的话那就不是喝汤了),喝一口,高汤无疑,有疑问的是这素的高汤是如何做出来的。
蘑菇和香菇都是一级棒,火候到位,非常的弹,要是面也如此就特级棒了。只是不知为何蘑菇是咸的,而香菇是甜的。撩一点辣酱到碗里,吃一口面,不料更甜了。非常不喜欢辣酱是甜的,虽然里面东西很多,有蘑菇丁、豆腐丁、土豆丁,还有几粒小豌豆,一点黑木耳和小笋片。人们一直以为苏州的面是甜的,其实不然。
吃到素面,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和尚。想到了和尚,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海灯法师和他的一指禅,那时候(84年春晚有法师一指禅的录象)以为吃素的少林寺和尚一定“不是吃素”的。没有想到,人那是倒着拍的。
一碗面还没有吃好,我已经在想念焖肉了!“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注:克勒1:漂亮,得体,自color来 老克勒2:特形容见过世面的老绅士
8.5分 高雅脱俗一心向素(是它不是我) 百年如故(创建于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