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十款最具上海独特韵味的佳肴
NO.1 滑炒虾仁

江苏、上海等地的名菜。以鲜活河虾去壳上浆,用滑炒方法烹制而成。成菜色泽素雅,肉质滑爽脆嫩,口味鲜香清淡,食后盘中无油、无汁、无芡,堪称一绝。
原 料:
虾仁600克,葱20克,姜、胡椒粉各2克,精盐6克,酒5克,蛋白半个,淀粉10克,味精、香油1克,油50克。
烹饪方法:
1.虾仁用精盐水抓洗后,再以清水冲洗沥干;
2.虾仁沥干至无水份,调入精盐、酒、胡椒粉、蛋白、淀粉腌10分钟,另外葱切
段,姜切片待用;
3.油温热后投入虾仁,一变色即可捞出,另用油入锅,依序下葱段、姜片及虾仁
,快速调入精盐、味精、香油、胡椒粉翻炒数下即可。
创新虾仁:江苏一带喜食虾仁,多年来在筵席上,不论何种风味菜式,大都以炒虾仁为头道热炒。清炒虾仁尤以上海“新雅奥菜馆”的海派广味脍炙人口。近年来,该店在滑炒虾仁的基础上锐意求新,将一半的虾仁调以番茄汁,装入土豆丝炸成的“巢”内,围于四周,既可使食者尝到两种风味不同的滑嫩虾仁,又为菜肴造型增添了几分姿色。
NO.2 原笼粉蒸牛肉

基本材料 净 牛 肉250 克炒 米 粉40 克葱 花, 姜 末 各3 克郫 县 豆 瓣 酱10 克
牛肉剔去筋膜,横切薄片,加甜面酱,郫县豆瓣料酒,酱油,白糖,花椒粉,辣椒粉和炒米粉拌匀.
用青菜叶垫在笼底,倒入拌好的牛肉,用大火蒸熟.
用香油,葱花调成葱花油,淋在牛肉上,原笼上桌即成.
NO.3 龙凤酸辣汤

原 料:
熟鳝丝100克、熟鸡脯丝100克、香菇丝100克。
烹饪方法:
1.葱姜呛锅下熟鳝丝、熟鸡脯丝、香菇丝吵至入味;
2.加鸡清汤烧开,撇去浮油,加米醋、味精、盐、白胡椒粉即成。
NO.4 菊花黄鱼羹

菊花黄鱼羹,江南菜羹。是由杭州名菜宋嫂鱼羹演变而来。以黄鱼或鲜活淡水鱼(鳜鱼最佳)中段为主料,配以豆腐、火腿、鸡煮制而成。此菜创于南宋,因中南海鲜美,流传至今。
原 料:
黄鱼中段250克,姜2克,葱20克,鸡清汤1000克,冬菇、笋丝各50克,金华火腿丝20克,软豆腐160克,鸡蛋2个,生粉15克,油、香菜各5克,大白菊、香油、精盐各3克,胡椒粉1克,酱油6克。
烹饪方法:
1.用葱段、姜块、料酒、精盐腌制鱼10分钟后,上笼蒸6分钟取出;
2.将熟火腿、冬菇切成丝细,鸡蛋黄打散,待用;
3.将炒锅加油置旺火上,投入葱段煸出香味,舀入鸡汤煮沸,加入料 酒、笋丝、
冬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同蛋黄、豆腐原汁落锅,加酱油、精盐、醋搅匀,起
锅装盘,撒上菊花、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可。
NO.5 蛤蜊氽鲫鱼

基本材料 活鲫鱼2尾,活蛤蜊250克,熟火腿3片,笋肉5片,水发香菇一只,为食街
【制作过程】
1、鲫鱼治净,从脊背出剖开,从背上剞几刀,下清水锅加调料,姜块,葱段,笋片烧开,用小火煮熟装入汤盆。
2、蛤蜊下清水锅煮到外壳张开捞出,置于汤盆中。
3、滗出鱼汤,蛤蜊汤烧开,加香菇,熟火腿片调好料后倒入汤盆即成
NO.6 吊锅鸭舌

基本特点 色泽鲜艳,酸香味浓。
基本材料 鸭舌、冬笋、秘制卤水。
1、将鸭舌洗净,放入卤水卤制至金黄色入味;
2、将冬笋过水,放入备好的吊锅内垫底,再将鸭舌加入青椒、高汤焖熟即成。
NO.7 青鱼下巴甩水

青鱼下巴,青鱼甩水,青蒜丝,葱段,姜末,绍酒,酱油,白糖,味精,水淀粉,芝麻油,熟猪油。
美食做法
1、将青鱼甩水放在盘子的中间,两边各放一块鱼下巴;
2、将炒锅置旺火上烧热用油滑锅后倒出,再下熟猪油放入葱段爆出香味,随将青鱼甩水,下巴按原样推入锅里,边煎边晃动炒锅四五秒钟,瞬即烹入绍酒;
3、加盖稍焖一下再放入姜末,酱油,白糖和开水,烧开后,加盖改用小火烧六分钟左右,待鱼下巴呈青灰色,鱼眼珠发白凸出时,将炒锅端回旺火上,加入味精稠浓汤汁,淋入水淀粉勾芡,边淋边晃动炒锅,趁势颠个大翻身;
4、然后再从锅的四边淋入熟猪油,再晃动炒锅,颠翻一下,接羊淋入芝麻油出锅,按原样装在盘中,撒让青蒜丝即成。
美食特色
洁白鲜嫩,眼瞠和鱼唇,糯滑肥醇,尾鳍上翅筋,附有胶质,味鲜适口。
NO.8 青鱼秃肺

“青鱼秃肺”是上海老正兴菜馆所独创的冬令名菜。在清朝末期,上海菜馆所经营的青鱼菜肴,都以肉段切成块,经红烧后,装盘出售,或者另加衬料烧汤,如“炒鱼豆腐”、“炒鱼粉皮”之类,作便菜供应。随着上海商业的发展,各种商店老板为了拉生意,经常上饭店设宴请客,因而对菜肴的要求越来越高,饭店经营者也不断研究,不断增加各式新颖的菜肴品种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了“红烧全鱼”、“红烧青鱼肚裆”等整条鱼或整段鱼肉制做的菜肴。民国初期,上海杨庆和银楼老板的儿子杨宝宝,常在老正兴菜馆就餐,他特别喜爱该店制做的青鱼菜肴。有一次他对该店厨师提出说:“青鱼肉鲜美绝嫩确实好吃,青鱼鱼肝既然能制贵重补品药物,能否将它制做菜肴?”不久饭店厨师便取用约4 公斤重青鱼的鱼肝,经反复洗净后,加上笋片、葱姜、黄酒、酱油、糖等调味相配,制成了菜肴,名为“青鱼秃肺”。由于“秃肺”含有大量纯鱼肝油,经热稍煎,加酱油、酒、糖等调味烹制后,它嫩而细腻,油而不腻,嫩如猪脑,加上青鱼肝,补肝明目,食之具有强健身体之功效,故不久就闻名于市,到30 年代就成为“老正兴”最著名的菜肴之一。
主料:青鱼肝(250克)
辅料:冬笋(25克) 青蒜(10克) 淀粉(蚕豆)(5克)
调料:黄酒(15克) 酱油(20克) 白砂糖(10克) 姜(1克) 味精(1克) 醋(3克) 香油(5克) 小葱(5克) 猪油(炼制)(25克)
1. 取青鱼的鱼肝两叶,撕去肝旁的两条黑线,洗净,沥去水分,一切两半,大的可切三四块,勿切得过小;
2. 炒锅置旺火上烧热,用油滑锅后倒出,再下熟猪油,烧到七成热时,下入葱段爆出香味,再下鱼肝,将锅晃转两次,把鱼肝摊在锅底煎两秒钟,再颠翻一下;
3. 再烹入黄酒,加盖焖3~4 秒钟,加入姜块、酱油、白糖、米醋、肉清汤100毫升、笋片,烧制;
4. 待烧开后,端到小火上烧3 分钟左右,见鱼肝已熟时,如汤内油质过多可用铁勺滗出,再加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淋入香油,出锅装盘,撒上青蒜丝即成。
NO.9 白斩鸡

沪式白斩鸡是冷盘。白斩鸡,始于清代的民间酒店,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故称“白斩鸡”。又因其用料是上海浦东三黄鸡(脚黄、皮黄、嘴黄),故又称三黄油鸡。后来上海各饭店和熟食店都经营“白斩鸡”,不仅用料精细,而且还用熬熟的“虾子酱油”同鸡一起上桌蘸食。此菜色泽金黄,皮脆肉嫩,滋味异常鲜美,久吃不厌。
制作方法:
制作方法一
〖主料〗:嫩公鸡一只
〖辅料〗:姜茸5克,葱白丝5克
〖调料/腌料〗:精盐0.5克,花生油6克
〖制作过程〗:
①葱、姜切成细丝并与精盐分盛二小碟,拌匀。用中火烧热炒锅,下油烧至微沸,取出,分别淋在二小碟上,供佐膳用;
②将鸡洗净,放水中净煮,中间提出两次,倒出腔中的水,以保持内外温度一致。约浸十五分钟至熟,用铁钩勾起,再放在冷开水中浸没冷却,并洗去绒毛、黄衣,随即捞起。焖着十分钟,晾干表皮,扫上熟花生油,斩成小块,盛入碟中,摆成鸡形。以斩出来的鸡块骨髓带血为适,斩件后,点着调料吃。
特点是色洁白带油黄,具有葱油香味,葱段打花镶边,食时带芥末酱,食之别有风味,保持了鸡肉的鲜美、原汁原味。
NO.10 糟钵头

糟钵头,始于清代嘉庆年间。由上海本地著名厨师徐三首创。清代《淞南乐府》载:“淞南好,风味旧曾谙。羊胛开尊朝戴九,豚蹄登席夜徐三,食品最江南。羊肆向惟白煮,戴九(人名)创为小炒,近更为糟者为佳。徐三善煮梅霜猪脚。迩年肆中以钵贮糟,入以猪耳脑、舌及肝、肺、肠、胃等,曰‘糟钵头’,邑人咸称美味。”到清代光绪年间,上海老板店和德兴馆等本帮菜馆烹制的“糟钵头”已盛名沪上。近百年来,此菜几经改革,从40年代起,因原来制法已不能适应顾客需要,就将原来用生猪内脏加香糟逐只蒸制,改为用熟猪内脏,加火腿、笋片待入砂锅,加鲜汤、香糟卤炖制而成。它制法简易,迅速方便,又不失原来特色。
【原料】
猪沛(半只)、猪肝(75克)、猪大肠(125克)、猪肚、猪心、猪脚、火腿、冬菇、冬笋、油豆腐、香糟、葱结、姜片、黄酒、盐、清汤(1400克)
【制作过程】
一、将猪肺、猪肝、猪大肠、猪肚、猪心、冬菇、冬笋都洗净,分别切成厚小块;火腿切成厚片;猪脚斩成小块。二、将以上用料(除猪肝外)放入砂锅,加葱、姜、酒(20克)和清汤(1250克)、用温火烧至七成熟(约三小时)后,即加油豆腐,继续烧至全熟,放入猪肝,并将香糟加酒和清汤淘和过滤后倒入一滚,取去葱,姜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