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简介
西湖龙井茶位居我国十大名茶之首,因产于西湖附近的“龙井村”而得名。它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于世。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
西湖龙井茶的采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史料源于唐代陆羽著的《茶经》“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宋朝时,宝云山出产的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出产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云峰出产的白云茶,都被列为“贡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品饮西湖龙井茶,并赞不绝口,“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
历史上西湖龙井有“狮(峰山)”、“龙(井村)”、“云(栖)”、“虎(跑)”四个品号,民国后,“梅(家坞)”也位列其中,现在统称为西湖龙井茶。
“龙井茶,虎跑水”,这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杭州西湖的双绝。好茶加好水,为美丽的西湖增添了光彩。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西湖龙井茶就产在杭州西湖的的群山之中。
1957年至1963年间,周总理曾多次陪外宾赴梅家坞,并将梅家坞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参观炒茶场时,外宾看见村民炒茶全凭手工,很奇怪地问为什么不能用机器取代,总理代村民回答,“龙井茶不仅是饮料,还是艺术品,要求色香味形俱全,一定要凭手工、凭经验炒制”。当总理看到茶农被柴火烤得满头大汗时,询问“能不能改用电炒?”这一问,引出了一次改革:1961年,杭州锅炉厂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生产出适合炒茶的电炒炉,既保持了西湖龙井形、色、香、味的特色,又帮助茶农改进了炒茶条件。
西湖龙井茶的特点
西湖龙井茶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齐,象一片片兰花瓣,其色泽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甘甜(具体感受因人而异,很难用文字准确描述)。若将茶叶在玻璃杯中冲泡,则叶片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茶汤清碧,悦目动人。
西湖龙井茶的生长环境
作为杭州著名的西湖龙井茶生产基地,梅家坞拥有“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自然山水风光,是龙井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C,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与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正相吻合。这里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
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西侧的群山之中,其中又以狮峰山、龙井村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佳。这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葱郁,气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匀,特别在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造就了茶树生长发育特别需要的“天时地利”。
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工艺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
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该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一斤干茶约须三万六千颗嫩芽方可炒制成,是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这时,茶柄上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又称“旗枪”。“立夏”时采摘的叫“雀舌”。再过一个月采摘的茶,谓之“梗片”。
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部采用手工炒制,温度约在八十度左右,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翠绿、香味醇高和外型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西湖龙井茶的品牌
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国家质监总局已于2001年实施了原产地产品保护政策。根据西湖龙井茶的实际产生范围,杭州市政府划定了16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凡是在这个区域之外的,都只能叫“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正宗的西湖龙井都贴有原产地保护和防伪标识。
西湖龙井茶的品牌有20多个,其中名气、信誉度和质量最好的应属“贡”牌,浙江省委警卫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年中南海采购的“贡”牌西湖龙井茶约为1000斤,主要用于国家领导人的日常用茶、国宴用茶和国家礼品,该品牌也是西湖龙井茶中唯一的中国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