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店铺盘点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著名的北京小吃有:
火锅类: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 等
面食类: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豌豆黄、麻豆腐、炒疙瘩
油煎类:油条、炸糕、灌肠、焦圈 、姜汁排叉、糖耳朵等
饮品类:酸梅汤、莲子粥 等
豆汁
先从最有争议的豆汁说起吧。豆汁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外地人一闻它就要皱眉头,北京的年轻人多也不爱喝这种东西了,但是正宗的老北京说起豆汁肯定要暑期大拇指。
豆汁配上焦圈和咸菜,那叫一个香!
北京人喝豆汁儿,始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后。有种说法:“北京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不无道理。豆汁儿最初是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虽“味儿” 个别,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热温阳,四季喝它,益于开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儿有讲究,得配上焦圈、咸菜丝儿。人们说,豆汁儿是 “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护国寺小吃店坚持经营不断档。一些国外侨胞,港澳同胞来特地到护国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浓郁的北京地方风情。1997年8月份在原国内贸易部、中国烹饪协会等组织的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护国寺小吃的豆汁儿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护国寺
护国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以其品种丰富,特色突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小吃品种包括豆汁、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象鼻子糕、馓子麻花、麻团、焦圈、面茶、杂碎汤等八十余种,以口味独特、就餐方便快捷、价格大众化而受到顾客的青睐。
地址:护国寺大街93号
宝记豆汁店的老板是位精神爽利的老爷子,豆汁、焦圈、麻豆腐、松肉、炒草莓等等都是他自己做的。位置比较好找,但问题是没有桌椅不能堂食,灰绿色的豆汁装在很大的袋子里,口味纯正,随时有人四五袋地买走。麻豆腐生的,一份一份地跟黄豆和羊油一起卖,老爷子会告诉你自己回家炒时一定要放些干酱才香。
地址:宣武区牛街输入胡同口路北
炒肝
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
“想要吃炒肝儿,鼓楼一拐弯儿。”这句经典的“炒肝语录”足见姚记在北京炒肝界的独领风骚。店里任何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一个百年老店的气质,一小碗炒肝再加二两包子曾经是很多老北京人的市井美食组合,很多老北京人现在犯馋的时候都会专门跑到姚记喝上一大碗,简单粗陋的食材创造了诱人百年的美味儿,这都源于老掌柜那任何一处都复制不来的地道的手艺和严谨的选材。
这里的炒肝“加了好多蒜末”,“香香稠稠,咸淡刚好”,肠子和肝儿“处理得干净”,量也“很足”。“一碗炒肝+二三两包子”,“20元不到”就能“吃饱、吃好”。正是这“多少年不变”的美味和实惠,让老头老太、白领、潮人均“无一幸免、统统中招”。生意那个火啊,“什么时候去都要排队”。
地址:东城区鼓楼湾东南
炒肝赵坚持平民作风,始终坚持户外摆摊儿,08年炒肝已涨到4.0元一碗,口味有点呼上呼下的变化多端。
地址:北京崇文区琉璃井路口东北角
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年糕
这类小点心可以一起说,因为他们基本上在同一家小吃店都可以买齐。艾窝窝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
驴打滚也称豆面糕,制作方法不难,黄米面加水蒸熟,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卷起来就好了。
豌豆黄细腻凉甜,入口即化,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色黄如玉,味腻如脂,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
九门小吃地方不太好找,环境很好,九点九成人见一眼就喜欢上了,一进院儿,两排小包间,往里走,小肠陈、奶酪魏、爆肚冯、月盛斋……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牌匾,一张张老北京的黑白照片,让人“激动不已”。有些小吃的口味已不太正宗,但吃的就是个文化和特色。适合招待外地来的朋友。
地址:西城区后海孝友胡同1号(近宋庆龄故居)
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在北京是一种尽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有时也用猪腰子),买一碗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
陈记卤煮小肠正宗的卤煮火烧,真正的老北京风味。在取灯胡同内,门脸很破,但好东西就该这么深藏不露。大锅里是“相当浓厚”的老汤,小肠、肺头、豆干在上下翻腾,那味儿,“太香了”!一碗卤煮(多加些醋和辣椒),俩火烧,再来瓶“小时候喝的北冰洋汽水”,“人生真美妙”。尽管“价钱涨了”,可“人还是那么多”,要吃得 “赶早”。
地址:宣武区取灯胡同3号
小肠陈饭庄是有名的老字号了。卤煮可选的种类很多,口味虽然“没到惊艳的地步”,但确实“比一般店要好”——汤“不浑”,也“不会觉得特别腻”,下水处理得“比较干净”,火烧泡得“恰到好处”。其他热菜“很是一般”,价格“不便宜”。南横东街那家,环境是几个店里“最差的”,味道却“最好”;“小小”的地儿,天天 “人头攒动”,老板也“酷到不行”。
地址:宣武区南横东街128号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后海的爆肚张:什刹海的酒吧随便关上10家也不见得有人心疼,但爆肚张要关了估计得有人会痛惜,不知道还上哪去找那么地道的爆得脆脆的肚仁,蘸上上好的芝麻酱小料,再浇一勺刚过完热油的干辣椒,冬天整瓶红星牌小二,夏天一人把着一瓶普京,畅快。爆肚张的老客人都知道要赶在下午5点以前出现在银锭桥,否则不是没地方了,就是马上要收摊了,一声明天请早,一点歉意都没有的牛。即使没赶上饭点儿,路过门口也得来俩现烤的芝麻烧饼解解馋。
地址:西城区什刹海前海东沿1爆肚皇:绝对地道的老北京吃食。爆肚“切得真细”,焯水的时间“刚刚好”,趁热吃,“脆嫩爽口”,“没有异味”;小料也行,“咸淡适中,稀稠恰当”。再来一碗羊杂汤,添个小菜,就俩字,“舒服”。店面确实“小”了点,但这种地方“干净就行”呗。
地址: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15号楼4-101号
爆肚歪很有些特色,店里不大,座位也不多,但是人那叫一个多。好不容易找了的座,点了3种爆肚,一盘花生米,一大碗炖牛肉,来了瓶二窝头,边吃边喝,真叫一个自在。这里的小料很香,就是给的少了一点,不过价钱还行。
地址:宣武区教子胡同法源寺西里(近南横西街)
最后推荐几个最有特色的小店
面朝后海品味涮肉
吹着微凉的小风,坐在四合院枣树下面吃一锅炭火铜锅涮手切羊肉,那绝对是令人身心舒畅的美事。南门涮肉什刹海店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后海边上,门口放着一个大铜锅,那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就是。这里的涮肉保留了传统的手艺,铜锅、好炭、清汤,新鲜的大尾绵羊的上脑肉切片,端上一盘来,“薄如纸、形如帕、匀若晶、齐如线、宛如花,放在青花盘里能透过肉片隐隐看到盘上的花纹”,夹起一片,放到锅里一涮,蘸上腐乳、芝麻酱、醋、酱油、鱼露、腌韭菜花、辣椒油、绍兴加饭酒调制成的蘸料,滚烫的肉汁混着入口即化的羊肉,立刻就能体会到羊肉的至嫩境界。
后海西北角的茶汤李
北京的茶汤是有“德比”的,那就是西城区后海西北角孝友胡同的茶汤李。茶汤细腻香醇,色泽杏黄,耐人细品回味。茶汤李有招牌式的三大绝活。其一,大铜壶冲茶汤;其二,茶温预报天气;其三,“扣碗茶汤”。这说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正好白描了茶汤李百年技艺的精髓,到店里去点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再亲眼体验一下茶汤绝技的奥妙,好似身处一幅老北京风情画之中。
一碗居的大碗炸酱面
一到夏天,在丰台区方庄蒲芳路一碗居等着吃炸酱面的人还是排起长队。跟所有老北京炸酱面馆一样,进门就有只大嗓门的八哥向来人问好,接着更大嗓门的堂倌冲里面吆喝“来了您呐,一位。”准能吓你一跳,然后屋内一迭声的“来了,一位”就悠悠扬扬地传下去。大厅很宽敞,青砖墁地、八仙桌上摆着一筐饱满的大蒜和醋瓶、穿马褂的堂倌肩上搭个白毛巾来来回回地端着青花大碗上面。夏天吃炸酱面要过水,过水之后面没了热气而且更筋道,看着堂倌把青豆、萝卜丝、豆芽等8样菜码噼里啪啦折进碗里,自己拿起香喷喷的炸酱往里放,就着冰啤酒,剥几瓣大蒜,全齐了之后,舒坦地享受一大碗炸酱面,夏天的火气全都消了。
东华门夜市: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又多又全又卫生。从新东安市场到东华门大街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王府井小吃街、什刹海小吃一条街(原前门小吃迁来)
南来顺的北京小吃 尤其是面茶 很正点
隆福寺的灌肠 已经相当久远了 不管是灌肠的口感还是味道都是一级棒
北海里的仿膳 都是正宗的北京宫廷小吃。
锦芳小吃:从民国创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团、杏仁茶、艾窝窝、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为有名,有山楂、青梅、挂花、豆沙、什锦、奶油、椰蓉等十几种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