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美食
糖卷果
糖卷果源自回族,是正宗的清真小吃,以前还有过小年吃糖卷果的习俗,现在可能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要说这糖卷果还真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在北京最出名的糖卷果,要属近70年历史的京华老字号南来顺饭庄。
炸回头
炸回头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特有的品种,类似饺子。此食品形状好像元宝馄饨,颜色金黄、表皮焦脆,馅香鲜美,透亮,外焦里嫩、味道咸香。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节,生意更加萧条,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店主茫然,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将烧饼面擀成薄皮,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准备自家过节食用。这时,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经品尝,品味甚佳。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馆驿,众人食后齐声叫绝。此后,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官民争相购买,生意日趋兴隆,故而取名“回头”。
羊霜肠
羊霜肠也叫羊霜霜、羊肚。北京回族传统小吃。制作时羊血灌肠子,一根根的羊霜肠码在大铁锅里,用水一煮,羊血凝固在肠子里,呈白灰色,如霜包血肠,以它为主。陪着煮的有骨头肉、碎肉、筋头、软骨头……羊身上没名份的东西,全在这锅里。当年,羊霜肠就像豆汁儿那么普及。
墩饽饽
墩饽饽是北京颇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名点。饽饽是满语词汇,至今仍为满族人民所袭用,因此老北京糕点店也称饽饽铺。墩饽饽是用面粉、糖桂花、白糖等制作。颜色白黄,松软有弹性,味甜润,宜凉吃。
糖螺蛳转
糖螺蛳转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北京人吃小吃讲究个起名实在,螺蛳转就是其中之一,是用红糖加面粉制作,因形似螺蛳而得名。老北京人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用微火烤干水分再卖,称之为“干焙儿”,干香耐嚼,满口酥脆。
驴打滚
驴打滚,又叫豆面卷子,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满洲地区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
芫爆散丹
清真名菜,用牛散丹制成,“芫”是指“芫荽”即香菜;“散丹”系牛、羊胃的一部分。芫爆就是用热油爆炒以芫荽(香菜)为主要配料的菜。芫爆散丹脆嫩清鲜,香菜味浓郁,爽口不腻。这道菜以北京的鸿宾楼饭庄烹制最为出名。
三不粘
又名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的。它色彩金黄,味道甘美,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叫“三不粘”的缘由。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安阳,安阳县令让厨师精心炒了一盘桂花蛋献给皇上。乾隆爷十分高兴,当即下旨将桂花蛋赐名“三不粘”。并让县令把制作方法进献御膳房了,从此三不沾成了一道御菜。如今京城的“三不粘”这道菜肴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数北京的同和居饭店了。
它似蜜
它似蜜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清真菜,以羊肉为主要材料,似新杏脯,色红汁亮,肉质柔软,食之香甜如蜜,回味略酸。
和很多北京菜肴一样,它也是清宫御膳。据传慈禧执政时期喜好美食,所以御厨总要设法经常换花样。有一次厨师用羊里脊肉,甜面酱和白糖烹制了一道又香又甜的菜肴,慈禧非常满意。便召来厨师询问是什么菜,厨师不敢冒然回答,请求赐名,慈禧笑答曰:“此菜甜而入味,它似蜜。”从此,就称此菜为“它似蜜”。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北京清真馆的传统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