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六尺巷”现象种种

来源:金玉米 编辑:盖茨 时间:2017-04-20

 《六尺巷》

我家两堵墙

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说唱:日落,星移,月转,风起,

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

争来争去争的是理,斗来斗去斗的是气

三丈高墙两尺厚,一个理字谦中藏。

我家两堵墙

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央视猴年的春节晚会上,由安徽芜湖籍演员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一下子火遍了全国。

   这首歌曲,取材于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故事最早记载于清光绪年间桐城文人姚永概写的《旧闻随笔》中。据载,清康熙年间,宰相张英故乡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筑墙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互不相让。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批诗让家人主动后退了三尺,感动得吴家也把围墙向后退了三尺,争端很快得以平息。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舞台以传统的安徽民居做背景,融合着优美的歌声,使桐城六尺巷的知名度再次走高。

   关于“六尺巷”的礼让故事,在民间流传还有许多版本。据笔者搜寻统计,除安徽桐城的故事外,至少还有8个。

   其一是江西抚州市临川的“三尺巷”,讲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修书写诗调解家乡亲人与邻居在建房时的房基之争;其二是河南安阳老城区的“仁义巷”,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宰相郭朴调解家人同邻居建房挤占一墙之地的事;其三是福建泰宁城西放坑尾村的“三尺巷”,讲的是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修书写诗调解家人在建尚书第时同邻人争地的事;其四是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水城的“六尺巷”,又名“仁义胡同”、“状元街”,讲的是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修书写诗调解家人同邻居因宅基引发纠纷的故事;其五是安徽省寿县正阳关的“九尺巷”,又称“贤良街”。讲的是清咸丰年间的京官,正阳名人余福九修书写诗调解家人同邻居周铁匠因盖房引发宅基纠纷的故事;其六是江苏省镇江南门大街的“尤唐巷”,讲的是相邻的尤、唐两家因建房争三尺滴水地引起了争端,尤家的京官写诗调解的故事,据说清代的《丹徒县志》有记载;其七是四川南充营山县城的“六尺巷”,讲的是晚清时期,出生于营山县的朝廷重臣于式枚族人,因建宗祠同湖广会馆争墙,于式枚修书调解的事。据说《营山县志》有记载;其八是江苏泰州的“三尺巷”,讲的是泰州某人在京为官,修书写诗调解家人同本城商贾在砌围墙时引发纠纷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版本说是发生在郑板桥、刘墉、曾国藩身边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相同的打油诗,而且结局也大致相同。对那首打油诗,有的人不仅“考证”出那是郑板桥的原创,而且言之凿凿地称市面上流传那件“吃亏是福”的条幅,就是这首打油诗的题目,但更多的人则一笑了之。有趣的是,笔者本人的家乡也流传有“六尺巷”的故事。

   笔者的老家在晋东南的沁县,清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兼保和殿大学士吴琠就是沁县徐村人,人称吴阁老。笔者在县城上初中时,曾听家住城关的一位同学讲过吴阁老的故事,其内容同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基本一样,但巷名叫“三尺巷”。由于这故事是笔者第一次听到,所以很感兴趣,就求他领去看看。在一个星期天,他领笔者在县公安局旁边找到了这条巷子。只记得巷子不太长,但比较宽,巷两边的墙内盖着一些平常的瓦房,同别的小巷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巷口连巷牌也没有。但吴琠让墙基的故事,却让沁县的老百姓至今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荣,“鸡蛋、瓜子、吴阁老”还被称为“沁县三件宝”。

   类同的“六尺巷”故事广为流传,故事梗概大体都是经争地、修书、批诗、让墙,最后化干戈为玉帛几个阶段;发生地遍布国内东西南北中;时间从北宋到清末,跨越1000多年;人物从宰相、大臣、状元到巨商。笔者认为,此类事在历史上也许发生过,但不可能有那么多,所涉的官员更不可能写出同样的诗,结局也不会相同。笔者无意去考证这些故事的真伪,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在全国会有那么多版本出现?而且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么多“六尺巷”(或三尺巷、仁义巷)并没有发生过像其他地方因争名人故里而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剑拔弩张的事,反倒是各传各的,各演各的,彼此相安无事,这又是为什么?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这个“让地三尺”的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意义。

   第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精神。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小生产者浩如瀚海,而土地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各民族间因土地引发的争夺战争连绵不断,族与族、户与户、人与人之间因争耕地界、宅基界、路界引发的矛盾争斗从未停止,而争斗的结果往往是两败居伤或仇恨延续。人们从争斗中逐渐总结出,只有相互谦让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为了使“谦让”能存在并发扬下去,他们不仅从圣人那里引经据典,而且要从本地大官的践行中得到证实。移花接木也好,穿凿附会也罢,这样的故事一来二去就出现了,而且往往是在这个“大官”去世多少年后才出现的,从而难究其真伪。但人们不仅希望它是真的,而且还要以此感化当代、教育后代,从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据说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过这个故事和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在计划经济时期,土地的占有问题也许不太突出,因而使得“六尺巷”之类的传说及古迹逐渐湮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必然会再度出现,因而如何处理也就必然会提到议事日程上。在法治社会,当然最终要靠法律来解决问题,但能以相互谦让的办法来解决更符合我国的传统,因而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博大精神仍需光大发扬。这也可能是自200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纪委领导同志频繁视察桐城“六尺巷”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它喊出了基层老百姓希望当官的不应以权与民争利的强烈愿望。在旧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老百姓处于无权无势的地位。尽管那些当官的人中有关“不循私情,慷慨让地”的事绝无仅有,但老百姓希望有这样的好官出现,而且越多越好,因而就把这样的好事移植到本地官员的身上,并把他真化、高化、神化,既把他作为后任者的榜样,同时又以他的事迹教育后人光大发扬。君不见,包公戏、清官戏不是在民间广为流传、长盛不衰并广受欢迎吗?

   第三,它反映了当官的对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敬畏之情。过去读书人都希望自已有朝一日当官后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扬名声、显父母,更希望能封妻荫子,泽被后代。哪个当官的也不愿留下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名声,特别是在家乡,一旦背上这样的名声,那是几辈子也翻不了身的。因此,名声对他们来讲还是有一定压力的。鉴于此,在不影响自已前程的前提下,他们能为乡里办点好事一般还是会办的,最起码也不想留下以强凌弱、以势压人的恶名。再说,那么大的官员,让出几尺土地不仅不笔害其根本利益,还能博得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故事本身“谦让”的内涵使众多版本不会互相排斥。我们发现,在名人故里之争,重大遗址之争,神话、传说、典故发生地之争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为着经济利益的获得,往往会不顾一切地排斥别人以维护自已的正宗性和唯一性。而“六尺巷”的故事则不然,它的内涵是谦让,是让利,是包容大度,谁要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真伪去扯破脸,本身就显得很不厚道,那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既然如此,还不如各说各的,各敬各的,相安无事。更何况在宣传礼让、和谐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当地的文化品位,增加旅游景点,吸引游人造访,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是一种贡献,这是个一举几得的大好事,因此众多“六尺巷”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了。就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人们都去效忠、学义、求财、求福一样,没有谁去考证哪一座庙的真伪。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谦让的故事跨越了一千多年,不仅说明人们离不开它,而且应当不断传承,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作为这个民族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不断去发扬,去光大,去努力,为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作出贡献!

下一篇:“酒干倘卖无”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