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世界十大歌剧

来源:金玉米 编辑:星星 时间:2017-05-13

蝴蝶夫人

 

三幕歌剧,伊利卡与贾高沙合作编剧,是根据贝拉斯特(1859- 1931)的同名戏剧,而这部戏剧又根据约翰·络德·朗(l861-1927)的小说而作。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谱曲,是普契尼三大歌剧之一。1904年2月17日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次公演。修订版于1904年5月28日,在布雷斯加大剧院首演。
剧中人物:
蝴蝶夫人 巧巧桑 女高音
铃木 蝴蝶夫人的女仆 次女高音
平克顿 美国海军上尉 男高音
夏普勒斯 美国驻长崎的领事 男中音
五郎 婚姻掮客 男高音
山鸟 蝴蝶夫人的求婚者 男中音
和尚 蝴蝶夫人的叔父 男低音
此外还有蝴蝶夫人的母亲、婶母、表姐妹、亲戚、蝴蝶夫人的儿子、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剧情简介:
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拋弃。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这部《蝴蝶夫人》和传统的歌剧有所不同:序曲很短。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让人感到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不安来。
故事发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900年左右,地点在日本九州的长崎港区。
艺术家的生涯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是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里乔剧院首次公演。
同一题材,莱昂卡伐洛编剧并谱曲,1897年5月6日在威尼斯剧院作首次公演。1897年10月14日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在美国洛杉矶演出。自此以后,这部名歌剧就传遍世界各地,开始其辉煌的演奏旅程。此剧故事平易近人,虽然没有高深的主题和意境。但剧中的人物的刻画却栩栩如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情景的表现也很巧妙。声乐部分迷人的旋律和紧密结合的色彩式管弦乐。再加上无比精彩的舞台效果,使戏剧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更为有趣的是:普契尼将全剧各幕的结构,巧妙地做出交响曲般的处理。如第一幕和第四幕,尽管都居住同一房间,但热闹的前面和安详的后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终幕中有几个第一幕的旋律再次出现,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效果。第二幕是热闹的乐章,从明亮的小号声开始,拍子和调性的转变是多彩的:是一段极富变化的音乐。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巨大升腾的合唱群以及欢天喜地的重唱。
第三幕相当于慢板乐章,开头很生动地描绘出严寒中下雪的早晨情景,这时想分手的咪咪和鲁道夫彼此安慰的甜美旋律,以及马切洛和穆塞塔以吵闹方式分手的重唱,浑然化成一体,构成无比奇妙的四重唱。
剧中人物:
鲁道夫 诗人 男高音
萧纳尔 音乐家 男中音
马切洛 画家 男中音
科利纳 哲学家 男低音
贝诺阿 房东 男低音
咪咪 女工 女高音
帕尔皮尼奥 玩具小贩 男高音
阿钦多罗 议员 男低音
穆塞塔 少女 女高音
军曹、警卫、女工、学生、儿童、仆从,群众等。
故事发生于1830年,地点在巴黎。


托斯卡

 

三幕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三大著名歌剧(《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和《蝴蝶夫人》)之一。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1900年1月4日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首次公演这时因对普契尼有反感的人刻意骚扰与破坏,首演很难算是成功的。后来,三月在米兰史卡剧院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上演;五月在热那演出时,卡罗素也参加。此剧就逐渐为人所知,盛演不衰。此剧不仅把普契尼的声誉提升到巅峰,而且被推崇为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不朽杰作。
《托斯卡》可以说是属于写实主义歌剧的范畴,马斯康尼的《乡间骑士》和雷翁卡伐洛的《丑角》曾给予相当明显的影响。可是在戏剧与音乐的一体化上,则充分展露普契尼身为歌剧作曲家的独特性。
剧情简介:
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美丽的女歌唱家托斯卡向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男爵求情,早已对她垂涎三尺的斯卡尔皮亚以处死卡瓦拉多西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假意顺从,总监答应搞一次假处决放人,托斯卡乘其签发通行证不备时刺死了他。谁知总监为了占有托斯卡下令真的处决了卡瓦拉多西。当警长遇刺被发现后,托斯卡面对追赶而来的警察,从容不迫地跳墙自杀。
故事发生在1800年的罗马。179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在法国军队的支持下建立了罗马共和国。1799年,拿破仑军队打了败仗,被赶出意大利,新建的罗马共和国被推翻。
剧中人物:
托斯卡 名女歌手 女高音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 画家 男高音
斯卡尔皮亚 警长 男中音
安杰洛蒂 政治犯 男低音
斯波莱塔 警察助理 男高音
夏罗内 宪兵 男低音
圣器保护者 男中音
牧童、狱卒、刽子手、牧羊人、审判官、警卫、士兵、士官、市民等。
故事发生于1800年,地点在罗马。
 

魔笛

 

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坎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剧情简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剧中人物:
萨拉斯特罗 大祭司 男低音
夜女王 女高音
帕米娜 公主,夜女王之女儿 女高音
塔米诺 王子 男高音
帕帕盖诺 王子的随从捕鸟人 男中音
帕帕盖娜 捕鸟人之妻女捕鸟人 女高音
莫诺斯·塔托斯 摩尔黑人 男高音
侍女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少年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武装男士甲乙 男高音、男低音
祭司、妇女、小厮、仙女、野兽等。
故事发生于古代,约在埃及拉米西斯一世的时代,地点在孟菲斯的爱昔斯神庙内及其附近。
 

茶花女

 

三幕歌剧,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1852年,威尔第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全部作曲工作。1853年3月6日,于威尼斯的凤凰剧院首次公演不幸失败。失败的原因有:(1)饰演薇奥丽特的歌手很胖,到终幕演至因肺病垂危时,更为不当,惹得哄堂大笑。(2)男主角歌手因感冒声音欠佳。(3)其它歌手排练不足。(4)巴黎的社交舞台,对歌手和听众,都太陌生。但是新闻批评并不坏,说歌手演出虽然欠理想,然而音乐却非常美妙。次年在同地圣培德剧院再演时,就起用苗条的女高音,布景与服装都改为路易十三时的款式;同时音乐也稍加润饰,终于获得非凡的成功。从此以后《茶花女》即流传各国,备受赞赏,盛演不衰,成为一部在歌剧史上具有一流水平的上乘之作,也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歌剧。1940年后,上演《茶花女》时,布景与服饰又返回十九世纪中叶的款式,和原著时代背景较为接近。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亚芒的反对与干扰。维奥莱塔不得已回到以前的相好杜费尔男爵那里。阿尔弗莱德以为维奥莱塔背叛了自己,当众羞辱了维奥莱塔。在维奥莱塔病重时,阿尔弗雷多和父亲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忏悔,倾诉了对这位不幸女子的钦佩心情。但这已为时太晚,维奥莱塔在爱人的怀中死去。
剧中人物:
维奥莱塔 名妓茶花女 女高音
芙罗拉 茶花女的朋友 女中音
安妮娜 茶花女的侍女 女高音
阿尔弗雷多 茶花女的情人 男高音
亚芒 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杜费尔 阿尔弗雷多情敌 男中音
加斯顿子爵 阿尔弗雷多之友 男高音
杜比尼侯爵 男低音
格林维尔 医生 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奥赛罗

 

四幕古典爱情歌剧,博伊托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改编,威尔第谱曲。于1887年2月5日在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首演。
剧情简介: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主角奥特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剧中人物:
奥赛罗 威尼斯军统领摩洛哥人 男高
黛斯德莫娜 其妻 女高音
亚戈 奥赛罗的侍从 男中音
爱米莉亚 雅戈之妻 女低音
卡西欧 奥泰罗之副官 男高音
罗德利果 威尼斯绅士 男高音
洛德维格 威尼斯特使 男低音
蒙塔诺 塞普路斯总督 男低音
传达者 男低音
其他士兵、水手、威尼斯人、塞普路斯人、仆从等。
故事发生于15世纪末,塞普路斯岛(地中海东部,当时为威尼斯共和国领土)海岸与总督官邸。
 

费加罗的婚礼

 

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剧情简介:
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
阿尔马维瓦 伯爵 男中音
罗西娜 伯爵夫人 女高音
费加罗 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 男中音
珊娜 费加罗之情人 女高音
巴尔托洛 医生 男低音
巴西利奥 音乐教师 男高音
凯鲁比诺 伯爵的侍仆 女高音
马尔切琳娜 管家婆 女高音
安东尼奥 园丁 男低音
巴巴里娜 安东尼奥的女儿 女高音
古兹曼 法官 男低音
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故事发生于17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塞维利亚理发师

 

二幕喜歌剧,以法国作家包玛蔡斯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并由史特宾尼编剧。罗西尼以短短13天一气呵成谱曲,但它的首演却不尽人意,是西欧歌剧史上十分著名的首演失败之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罗西尼之前,当时意大利老资格的作曲家派西埃洛已将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创作成歌剧。1816年,罗西尼受雇剧团的经理根据罗马教皇警察局的挑选又要他创作一部新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派西埃洛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罗西尼预料到会遇到麻烦。他事先写信给派西埃洛,请求他的准许。派西埃洛已经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个年青的对手,回信时既客气又挖苦,说由他来批准罗马当局选定的脚本非常荣幸。尽管如此,相当多的观众仍认为罗西尼重新创作派西埃洛已经创作过的歌剧是胆大妄为,甚至感到非常气愤,1816年2月5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当天,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第二天情况有所好转,一周以后,该剧的演出才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共称为喜剧的双绝。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最重要的演出戏码之一,也使得此剧成为歌剧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名作。
罗西尼在剧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活泼生动的管弦乐音响流畅轻巧的旋律,以及率直畅快的节奏感,同时又把充满讽刺的愉快情节细腻地刻画出来,从剧本的情节上看来,《费加洛的婚礼》乃是《塞维里亚的理发师》的续篇。在聆听莫扎特的这部名歌剧之前,观众不妨先听听罗西尼的这部作品。
剧情简介: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青的伯爵阿玛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剧中人物:
阿马维瓦 伯爵 男高音
费加罗 理发师 男中音
巴尔托罗 医生 男低音
罗西娜 医生的被保护人 女高音
贝尔塔 女仆 女低音
费加罗男仆 男中音
布罗孝 男仆 男低音
唐·巴西廖 音乐师 男低音
卫兵、百姓、公证人、警官、乐师等。
这里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时间是18世纪
 

弄臣
三幕歌剧,这歌剧原名又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弄臣》。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次公演,1855年2月19日在纽约首次演出。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不久即在欧洲各剧场上演,流传至今。
剧情简介:
这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故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
剧中人物:
曼图亚公爵 亲王 男高音
里戈莱 弄臣 男中音
吉尔达 弄臣的女儿 女高音
切普拉诺 朝臣伯爵 男低音
切普拉诺太太 女中音
蒙泰罗内 伯爵 男低音
史巴拉夫 刺客 男低音
乔瓦娜 保姆 女中音
博尔萨 朝臣 男高音
玛达莲娜 刺客之妹 女中音
贵妇、朝臣、待卫、仆厮等。
故事发生于16世纪,地点在曼图亚镇。
 

卡门
剧情简介:
风情万种的卡门成功地诱惑了已有情人的唐·霍赛,并在打人被捕后,从为她松绑的唐·霍赛手中逃跑。唐·霍赛当在监禁后与卡门的相会中,两人情意甚笃,并与同样追求卡门的上司楚尼卡中尉发生火并。唐·霍赛因此不能再回营房,被迫加入了卡门的走私集团。良心未泯的唐·霍赛在一次走私活动前与卡门发生了争吵。此时,米卡埃拉来寻找唐·霍赛,希望能挽救误入歧途的恋人。同样对卡门发生兴趣的斗牛士,与唐·霍赛险些进行了决斗,唐·霍赛被米卡埃拉劝去看望他已病危的母亲。在斗牛场中,卡门不愿以丧失自由为代价,拒绝了唐·霍赛要与她开始新生活的请求。烦躁欲狂的唐·霍赛一怒之下杀死了卡门。
剧中人物:
卡门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唐·霍赛 伍长 男高音
米卡埃拉 农妇 女高音
埃斯卡米洛 斗牛士 男中音
楚尼卡 队长 男中音
梅赛黛斯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莫拉莱斯 男低音
雷门达多 走私者 男高音
唐·卡洛 走私者 男中音
烟厂女工、村民、旅骑士,寓主、走私者、舞蹈者。

 
 

蝴蝶夫人

 

三幕歌剧,伊利卡与贾高沙合作编剧,是根据贝拉斯特(1859- 1931)的同名戏剧,而这部戏剧又根据约翰·络德·朗(l861-1927)的小说而作。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谱曲,是普契尼三大歌剧之一。1904年2月17日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次公演。修订版于1904年5月28日,在布雷斯加大剧院首演。
剧中人物:
蝴蝶夫人 巧巧桑 女高音
铃木 蝴蝶夫人的女仆 次女高音
平克顿 美国海军上尉 男高音
夏普勒斯 美国驻长崎的领事 男中音
五郎 婚姻掮客 男高音
山鸟 蝴蝶夫人的求婚者 男中音
和尚 蝴蝶夫人的叔父 男低音
此外还有蝴蝶夫人的母亲、婶母、表姐妹、亲戚、蝴蝶夫人的儿子、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剧情简介:
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拋弃。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这部《蝴蝶夫人》和传统的歌剧有所不同:序曲很短。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让人感到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不安来。
故事发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900年左右,地点在日本九州的长崎港区。
艺术家的生涯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是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里乔剧院首次公演。
同一题材,莱昂卡伐洛编剧并谱曲,1897年5月6日在威尼斯剧院作首次公演。1897年10月14日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在美国洛杉矶演出。自此以后,这部名歌剧就传遍世界各地,开始其辉煌的演奏旅程。此剧故事平易近人,虽然没有高深的主题和意境。但剧中的人物的刻画却栩栩如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情景的表现也很巧妙。声乐部分迷人的旋律和紧密结合的色彩式管弦乐。再加上无比精彩的舞台效果,使戏剧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更为有趣的是:普契尼将全剧各幕的结构,巧妙地做出交响曲般的处理。如第一幕和第四幕,尽管都居住同一房间,但热闹的前面和安详的后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终幕中有几个第一幕的旋律再次出现,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效果。第二幕是热闹的乐章,从明亮的小号声开始,拍子和调性的转变是多彩的:是一段极富变化的音乐。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巨大升腾的合唱群以及欢天喜地的重唱。
第三幕相当于慢板乐章,开头很生动地描绘出严寒中下雪的早晨情景,这时想分手的咪咪和鲁道夫彼此安慰的甜美旋律,以及马切洛和穆塞塔以吵闹方式分手的重唱,浑然化成一体,构成无比奇妙的四重唱。
剧中人物:
鲁道夫 诗人 男高音
萧纳尔 音乐家 男中音
马切洛 画家 男中音
科利纳 哲学家 男低音
贝诺阿 房东 男低音
咪咪 女工 女高音
帕尔皮尼奥 玩具小贩 男高音
阿钦多罗 议员 男低音
穆塞塔 少女 女高音
军曹、警卫、女工、学生、儿童、仆从,群众等。
故事发生于1830年,地点在巴黎。


托斯卡

 

三幕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三大著名歌剧(《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和《蝴蝶夫人》)之一。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1900年1月4日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首次公演这时因对普契尼有反感的人刻意骚扰与破坏,首演很难算是成功的。后来,三月在米兰史卡剧院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上演;五月在热那演出时,卡罗素也参加。此剧就逐渐为人所知,盛演不衰。此剧不仅把普契尼的声誉提升到巅峰,而且被推崇为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不朽杰作。
《托斯卡》可以说是属于写实主义歌剧的范畴,马斯康尼的《乡间骑士》和雷翁卡伐洛的《丑角》曾给予相当明显的影响。可是在戏剧与音乐的一体化上,则充分展露普契尼身为歌剧作曲家的独特性。
剧情简介:
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美丽的女歌唱家托斯卡向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男爵求情,早已对她垂涎三尺的斯卡尔皮亚以处死卡瓦拉多西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假意顺从,总监答应搞一次假处决放人,托斯卡乘其签发通行证不备时刺死了他。谁知总监为了占有托斯卡下令真的处决了卡瓦拉多西。当警长遇刺被发现后,托斯卡面对追赶而来的警察,从容不迫地跳墙自杀。
故事发生在1800年的罗马。179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在法国军队的支持下建立了罗马共和国。1799年,拿破仑军队打了败仗,被赶出意大利,新建的罗马共和国被推翻。
剧中人物:
托斯卡 名女歌手 女高音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 画家 男高音
斯卡尔皮亚 警长 男中音
安杰洛蒂 政治犯 男低音
斯波莱塔 警察助理 男高音
夏罗内 宪兵 男低音
圣器保护者 男中音
牧童、狱卒、刽子手、牧羊人、审判官、警卫、士兵、士官、市民等。
故事发生于1800年,地点在罗马。
 

魔笛

 

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坎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剧情简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剧中人物:
萨拉斯特罗 大祭司 男低音
夜女王 女高音
帕米娜 公主,夜女王之女儿 女高音
塔米诺 王子 男高音
帕帕盖诺 王子的随从捕鸟人 男中音
帕帕盖娜 捕鸟人之妻女捕鸟人 女高音
莫诺斯·塔托斯 摩尔黑人 男高音
侍女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少年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武装男士甲乙 男高音、男低音
祭司、妇女、小厮、仙女、野兽等。
故事发生于古代,约在埃及拉米西斯一世的时代,地点在孟菲斯的爱昔斯神庙内及其附近。
 

茶花女

世界十大歌剧

三幕歌剧,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1852年,威尔第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全部作曲工作。1853年3月6日,于威尼斯的凤凰剧院首次公演不幸失败。失败的原因有:(1)饰演薇奥丽特的歌手很胖,到终幕演至因肺病垂危时,更为不当,惹得哄堂大笑。(2)男主角歌手因感冒声音欠佳。(3)其它歌手排练不足。(4)巴黎的社交舞台,对歌手和听众,都太陌生。但是新闻批评并不坏,说歌手演出虽然欠理想,然而音乐却非常美妙。次年在同地圣培德剧院再演时,就起用苗条的女高音,布景与服装都改为路易十三时的款式;同时音乐也稍加润饰,终于获得非凡的成功。从此以后《茶花女》即流传各国,备受赞赏,盛演不衰,成为一部在歌剧史上具有一流水平的上乘之作,也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歌剧。1940年后,上演《茶花女》时,布景与服饰又返回十九世纪中叶的款式,和原著时代背景较为接近。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亚芒的反对与干扰。维奥莱塔不得已回到以前的相好杜费尔男爵那里。阿尔弗莱德以为维奥莱塔背叛了自己,当众羞辱了维奥莱塔。在维奥莱塔病重时,阿尔弗雷多和父亲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忏悔,倾诉了对这位不幸女子的钦佩心情。但这已为时太晚,维奥莱塔在爱人的怀中死去。
剧中人物:
维奥莱塔 名妓茶花女 女高音
芙罗拉 茶花女的朋友 女中音
安妮娜 茶花女的侍女 女高音
阿尔弗雷多 茶花女的情人 男高音
亚芒 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杜费尔 阿尔弗雷多情敌 男中音
加斯顿子爵 阿尔弗雷多之友 男高音
杜比尼侯爵 男低音
格林维尔 医生 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奥赛罗

世界十大歌剧

四幕古典爱情歌剧,博伊托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改编,威尔第谱曲。于1887年2月5日在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首演。
剧情简介: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主角奥特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剧中人物:
奥赛罗 威尼斯军统领摩洛哥人 男高
黛斯德莫娜 其妻 女高音
亚戈 奥赛罗的侍从 男中音
爱米莉亚 雅戈之妻 女低音
卡西欧 奥泰罗之副官 男高音
罗德利果 威尼斯绅士 男高音
洛德维格 威尼斯特使 男低音
蒙塔诺 塞普路斯总督 男低音
传达者 男低音
其他士兵、水手、威尼斯人、塞普路斯人、仆从等。
故事发生于15世纪末,塞普路斯岛(地中海东部,当时为威尼斯共和国领土)海岸与总督官邸。
 

费加罗的婚礼

世界十大歌剧

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剧情简介:
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
阿尔马维瓦 伯爵 男中音
罗西娜 伯爵夫人 女高音
费加罗 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 男中音
珊娜 费加罗之情人 女高音
巴尔托洛 医生 男低音
巴西利奥 音乐教师 男高音
凯鲁比诺 伯爵的侍仆 女高音
马尔切琳娜 管家婆 女高音
安东尼奥 园丁 男低音
巴巴里娜 安东尼奥的女儿 女高音
古兹曼 法官 男低音
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故事发生于17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塞维利亚理发师

世界十大歌剧

二幕喜歌剧,以法国作家包玛蔡斯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并由史特宾尼编剧。罗西尼以短短13天一气呵成谱曲,但它的首演却不尽人意,是西欧歌剧史上十分著名的首演失败之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罗西尼之前,当时意大利老资格的作曲家派西埃洛已将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创作成歌剧。1816年,罗西尼受雇剧团的经理根据罗马教皇警察局的挑选又要他创作一部新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派西埃洛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罗西尼预料到会遇到麻烦。他事先写信给派西埃洛,请求他的准许。派西埃洛已经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个年青的对手,回信时既客气又挖苦,说由他来批准罗马当局选定的脚本非常荣幸。尽管如此,相当多的观众仍认为罗西尼重新创作派西埃洛已经创作过的歌剧是胆大妄为,甚至感到非常气愤,1816年2月5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当天,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第二天情况有所好转,一周以后,该剧的演出才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共称为喜剧的双绝。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最重要的演出戏码之一,也使得此剧成为歌剧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名作。
罗西尼在剧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活泼生动的管弦乐音响流畅轻巧的旋律,以及率直畅快的节奏感,同时又把充满讽刺的愉快情节细腻地刻画出来,从剧本的情节上看来,《费加洛的婚礼》乃是《塞维里亚的理发师》的续篇。在聆听莫扎特的这部名歌剧之前,观众不妨先听听罗西尼的这部作品。
剧情简介: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青的伯爵阿玛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剧中人物:
阿马维瓦 伯爵 男高音
费加罗 理发师 男中音
巴尔托罗 医生 男低音
罗西娜 医生的被保护人 女高音
贝尔塔 女仆 女低音
费加罗男仆 男中音
布罗孝 男仆 男低音
唐·巴西廖 音乐师 男低音
卫兵、百姓、公证人、警官、乐师等。
这里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时间是18世纪
 

弄臣
三幕歌剧,这歌剧原名又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弄臣》。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次公演,1855年2月19日在纽约首次演出。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不久即在欧洲各剧场上演,流传至今。
剧情简介:
这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故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
剧中人物:
曼图亚公爵 亲王 男高音
里戈莱 弄臣 男中音
吉尔达 弄臣的女儿 女高音
切普拉诺 朝臣伯爵 男低音
切普拉诺太太 女中音
蒙泰罗内 伯爵 男低音
史巴拉夫 刺客 男低音
乔瓦娜 保姆 女中音
博尔萨 朝臣 男高音
玛达莲娜 刺客之妹 女中音
贵妇、朝臣、待卫、仆厮等。
故事发生于16世纪,地点在曼图亚镇。
 

卡门
剧情简介:
风情万种的卡门成功地诱惑了已有情人的唐·霍赛,并在打人被捕后,从为她松绑的唐·霍赛手中逃跑。唐·霍赛当在监禁后与卡门的相会中,两人情意甚笃,并与同样追求卡门的上司楚尼卡中尉发生火并。唐·霍赛因此不能再回营房,被迫加入了卡门的走私集团。良心未泯的唐·霍赛在一次走私活动前与卡门发生了争吵。此时,米卡埃拉来寻找唐·霍赛,希望能挽救误入歧途的恋人。同样对卡门发生兴趣的斗牛士,与唐·霍赛险些进行了决斗,唐·霍赛被米卡埃拉劝去看望他已病危的母亲。在斗牛场中,卡门不愿以丧失自由为代价,拒绝了唐·霍赛要与她开始新生活的请求。烦躁欲狂的唐·霍赛一怒之下杀死了卡门。
剧中人物:
卡门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唐·霍赛 伍长 男高音
米卡埃拉 农妇 女高音
埃斯卡米洛 斗牛士 男中音
楚尼卡 队长 男中音
梅赛黛斯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莫拉莱斯 男低音
雷门达多 走私者 男高音
唐·卡洛 走私者 男中音
烟厂女工、村民、旅骑士,寓主、走私者、舞蹈者。

世界十大歌剧
 
 
 
作者: 来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 日期:2007年09月07日
改变文字大小:  
 

蝴蝶夫人

世界十大歌剧

三幕歌剧,伊利卡与贾高沙合作编剧,是根据贝拉斯特(1859- 1931)的同名戏剧,而这部戏剧又根据约翰·络德·朗(l861-1927)的小说而作。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谱曲,是普契尼三大歌剧之一。1904年2月17日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次公演。修订版于1904年5月28日,在布雷斯加大剧院首演。
剧中人物:
蝴蝶夫人 巧巧桑 女高音
铃木 蝴蝶夫人的女仆 次女高音
平克顿 美国海军上尉 男高音
夏普勒斯 美国驻长崎的领事 男中音
五郎 婚姻掮客 男高音
山鸟 蝴蝶夫人的求婚者 男中音
和尚 蝴蝶夫人的叔父 男低音
此外还有蝴蝶夫人的母亲、婶母、表姐妹、亲戚、蝴蝶夫人的儿子、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剧情简介:
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拋弃。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这部《蝴蝶夫人》和传统的歌剧有所不同:序曲很短。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让人感到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不安来。
故事发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900年左右,地点在日本九州的长崎港区。
艺术家的生涯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是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里乔剧院首次公演。
同一题材,莱昂卡伐洛编剧并谱曲,1897年5月6日在威尼斯剧院作首次公演。1897年10月14日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在美国洛杉矶演出。自此以后,这部名歌剧就传遍世界各地,开始其辉煌的演奏旅程。此剧故事平易近人,虽然没有高深的主题和意境。但剧中的人物的刻画却栩栩如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情景的表现也很巧妙。声乐部分迷人的旋律和紧密结合的色彩式管弦乐。再加上无比精彩的舞台效果,使戏剧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更为有趣的是:普契尼将全剧各幕的结构,巧妙地做出交响曲般的处理。如第一幕和第四幕,尽管都居住同一房间,但热闹的前面和安详的后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终幕中有几个第一幕的旋律再次出现,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效果。第二幕是热闹的乐章,从明亮的小号声开始,拍子和调性的转变是多彩的:是一段极富变化的音乐。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巨大升腾的合唱群以及欢天喜地的重唱。
第三幕相当于慢板乐章,开头很生动地描绘出严寒中下雪的早晨情景,这时想分手的咪咪和鲁道夫彼此安慰的甜美旋律,以及马切洛和穆塞塔以吵闹方式分手的重唱,浑然化成一体,构成无比奇妙的四重唱。
剧中人物:
鲁道夫 诗人 男高音
萧纳尔 音乐家 男中音
马切洛 画家 男中音
科利纳 哲学家 男低音
贝诺阿 房东 男低音
咪咪 女工 女高音
帕尔皮尼奥 玩具小贩 男高音
阿钦多罗 议员 男低音
穆塞塔 少女 女高音
军曹、警卫、女工、学生、儿童、仆从,群众等。
故事发生于1830年,地点在巴黎。


托斯卡

世界十大歌剧

三幕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三大著名歌剧(《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和《蝴蝶夫人》)之一。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1900年1月4日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首次公演这时因对普契尼有反感的人刻意骚扰与破坏,首演很难算是成功的。后来,三月在米兰史卡剧院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上演;五月在热那演出时,卡罗素也参加。此剧就逐渐为人所知,盛演不衰。此剧不仅把普契尼的声誉提升到巅峰,而且被推崇为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不朽杰作。
《托斯卡》可以说是属于写实主义歌剧的范畴,马斯康尼的《乡间骑士》和雷翁卡伐洛的《丑角》曾给予相当明显的影响。可是在戏剧与音乐的一体化上,则充分展露普契尼身为歌剧作曲家的独特性。
剧情简介:
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美丽的女歌唱家托斯卡向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男爵求情,早已对她垂涎三尺的斯卡尔皮亚以处死卡瓦拉多西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假意顺从,总监答应搞一次假处决放人,托斯卡乘其签发通行证不备时刺死了他。谁知总监为了占有托斯卡下令真的处决了卡瓦拉多西。当警长遇刺被发现后,托斯卡面对追赶而来的警察,从容不迫地跳墙自杀。
故事发生在1800年的罗马。179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在法国军队的支持下建立了罗马共和国。1799年,拿破仑军队打了败仗,被赶出意大利,新建的罗马共和国被推翻。
剧中人物:
托斯卡 名女歌手 女高音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 画家 男高音
斯卡尔皮亚 警长 男中音
安杰洛蒂 政治犯 男低音
斯波莱塔 警察助理 男高音
夏罗内 宪兵 男低音
圣器保护者 男中音
牧童、狱卒、刽子手、牧羊人、审判官、警卫、士兵、士官、市民等。
故事发生于1800年,地点在罗马。
 

魔笛

世界十大歌剧

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坎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剧情简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剧中人物:
萨拉斯特罗 大祭司 男低音
夜女王 女高音
帕米娜 公主,夜女王之女儿 女高音
塔米诺 王子 男高音
帕帕盖诺 王子的随从捕鸟人 男中音
帕帕盖娜 捕鸟人之妻女捕鸟人 女高音
莫诺斯·塔托斯 摩尔黑人 男高音
侍女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少年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武装男士甲乙 男高音、男低音
祭司、妇女、小厮、仙女、野兽等。
故事发生于古代,约在埃及拉米西斯一世的时代,地点在孟菲斯的爱昔斯神庙内及其附近。
 

茶花女

世界十大歌剧

三幕歌剧,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1852年,威尔第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全部作曲工作。1853年3月6日,于威尼斯的凤凰剧院首次公演不幸失败。失败的原因有:(1)饰演薇奥丽特的歌手很胖,到终幕演至因肺病垂危时,更为不当,惹得哄堂大笑。(2)男主角歌手因感冒声音欠佳。(3)其它歌手排练不足。(4)巴黎的社交舞台,对歌手和听众,都太陌生。但是新闻批评并不坏,说歌手演出虽然欠理想,然而音乐却非常美妙。次年在同地圣培德剧院再演时,就起用苗条的女高音,布景与服装都改为路易十三时的款式;同时音乐也稍加润饰,终于获得非凡的成功。从此以后《茶花女》即流传各国,备受赞赏,盛演不衰,成为一部在歌剧史上具有一流水平的上乘之作,也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歌剧。1940年后,上演《茶花女》时,布景与服饰又返回十九世纪中叶的款式,和原著时代背景较为接近。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亚芒的反对与干扰。维奥莱塔不得已回到以前的相好杜费尔男爵那里。阿尔弗莱德以为维奥莱塔背叛了自己,当众羞辱了维奥莱塔。在维奥莱塔病重时,阿尔弗雷多和父亲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忏悔,倾诉了对这位不幸女子的钦佩心情。但这已为时太晚,维奥莱塔在爱人的怀中死去。
剧中人物:
维奥莱塔 名妓茶花女 女高音
芙罗拉 茶花女的朋友 女中音
安妮娜 茶花女的侍女 女高音
阿尔弗雷多 茶花女的情人 男高音
亚芒 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杜费尔 阿尔弗雷多情敌 男中音
加斯顿子爵 阿尔弗雷多之友 男高音
杜比尼侯爵 男低音
格林维尔 医生 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奥赛罗

世界十大歌剧

四幕古典爱情歌剧,博伊托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改编,威尔第谱曲。于1887年2月5日在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首演。
剧情简介: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主角奥特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剧中人物:
奥赛罗 威尼斯军统领摩洛哥人 男高
黛斯德莫娜 其妻 女高音
亚戈 奥赛罗的侍从 男中音
爱米莉亚 雅戈之妻 女低音
卡西欧 奥泰罗之副官 男高音
罗德利果 威尼斯绅士 男高音
洛德维格 威尼斯特使 男低音
蒙塔诺 塞普路斯总督 男低音
传达者 男低音
其他士兵、水手、威尼斯人、塞普路斯人、仆从等。
故事发生于15世纪末,塞普路斯岛(地中海东部,当时为威尼斯共和国领土)海岸与总督官邸。
 

费加罗的婚礼

世界十大歌剧

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剧情简介:
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
阿尔马维瓦 伯爵 男中音
罗西娜 伯爵夫人 女高音
费加罗 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 男中音
珊娜 费加罗之情人 女高音
巴尔托洛 医生 男低音
巴西利奥 音乐教师 男高音
凯鲁比诺 伯爵的侍仆 女高音
马尔切琳娜 管家婆 女高音
安东尼奥 园丁 男低音
巴巴里娜 安东尼奥的女儿 女高音
古兹曼 法官 男低音
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故事发生于17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塞维利亚理发师

世界十大歌剧

二幕喜歌剧,以法国作家包玛蔡斯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并由史特宾尼编剧。罗西尼以短短13天一气呵成谱曲,但它的首演却不尽人意,是西欧歌剧史上十分著名的首演失败之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罗西尼之前,当时意大利老资格的作曲家派西埃洛已将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创作成歌剧。1816年,罗西尼受雇剧团的经理根据罗马教皇警察局的挑选又要他创作一部新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派西埃洛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罗西尼预料到会遇到麻烦。他事先写信给派西埃洛,请求他的准许。派西埃洛已经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个年青的对手,回信时既客气又挖苦,说由他来批准罗马当局选定的脚本非常荣幸。尽管如此,相当多的观众仍认为罗西尼重新创作派西埃洛已经创作过的歌剧是胆大妄为,甚至感到非常气愤,1816年2月5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当天,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第二天情况有所好转,一周以后,该剧的演出才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共称为喜剧的双绝。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最重要的演出戏码之一,也使得此剧成为歌剧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名作。
罗西尼在剧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活泼生动的管弦乐音响流畅轻巧的旋律,以及率直畅快的节奏感,同时又把充满讽刺的愉快情节细腻地刻画出来,从剧本的情节上看来,《费加洛的婚礼》乃是《塞维里亚的理发师》的续篇。在聆听莫扎特的这部名歌剧之前,观众不妨先听听罗西尼的这部作品。
剧情简介: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青的伯爵阿玛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剧中人物:
阿马维瓦 伯爵 男高音
费加罗 理发师 男中音
巴尔托罗 医生 男低音
罗西娜 医生的被保护人 女高音
贝尔塔 女仆 女低音
费加罗男仆 男中音
布罗孝 男仆 男低音
唐·巴西廖 音乐师 男低音
卫兵、百姓、公证人、警官、乐师等。
这里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时间是18世纪
 

弄臣
三幕歌剧,这歌剧原名又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弄臣》。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次公演,1855年2月19日在纽约首次演出。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不久即在欧洲各剧场上演,流传至今。
剧情简介:
这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故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
剧中人物:
曼图亚公爵 亲王 男高音
里戈莱 弄臣 男中音
吉尔达 弄臣的女儿 女高音
切普拉诺 朝臣伯爵 男低音
切普拉诺太太 女中音
蒙泰罗内 伯爵 男低音
史巴拉夫 刺客 男低音
乔瓦娜 保姆 女中音
博尔萨 朝臣 男高音
玛达莲娜 刺客之妹 女中音
贵妇、朝臣、待卫、仆厮等。
故事发生于16世纪,地点在曼图亚镇。
 

卡门
剧情简介:
风情万种的卡门成功地诱惑了已有情人的唐·霍赛,并在打人被捕后,从为她松绑的唐·霍赛手中逃跑。唐·霍赛当在监禁后与卡门的相会中,两人情意甚笃,并与同样追求卡门的上司楚尼卡中尉发生火并。唐·霍赛因此不能再回营房,被迫加入了卡门的走私集团。良心未泯的唐·霍赛在一次走私活动前与卡门发生了争吵。此时,米卡埃拉来寻找唐·霍赛,希望能挽救误入歧途的恋人。同样对卡门发生兴趣的斗牛士,与唐·霍赛险些进行了决斗,唐·霍赛被米卡埃拉劝去看望他已病危的母亲。在斗牛场中,卡门不愿以丧失自由为代价,拒绝了唐·霍赛要与她开始新生活的请求。烦躁欲狂的唐·霍赛一怒之下杀死了卡门。
剧中人物:
卡门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唐·霍赛 伍长 男高音
米卡埃拉 农妇 女高音
埃斯卡米洛 斗牛士 男中音
楚尼卡 队长 男中音
梅赛黛斯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莫拉莱斯 男低音
雷门达多 走私者 男高音
唐·卡洛 走私者 男中音
烟厂女工、村民、旅骑士,寓主、走私者、舞蹈者。

世界十大歌剧
 
 
 
作者: 来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 日期:2007年09月07日
改变文字大小:  
 

蝴蝶夫人

世界十大歌剧

三幕歌剧,伊利卡与贾高沙合作编剧,是根据贝拉斯特(1859- 1931)的同名戏剧,而这部戏剧又根据约翰·络德·朗(l861-1927)的小说而作。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谱曲,是普契尼三大歌剧之一。1904年2月17日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次公演。修订版于1904年5月28日,在布雷斯加大剧院首演。
剧中人物:
蝴蝶夫人 巧巧桑 女高音
铃木 蝴蝶夫人的女仆 次女高音
平克顿 美国海军上尉 男高音
夏普勒斯 美国驻长崎的领事 男中音
五郎 婚姻掮客 男高音
山鸟 蝴蝶夫人的求婚者 男中音
和尚 蝴蝶夫人的叔父 男低音
此外还有蝴蝶夫人的母亲、婶母、表姐妹、亲戚、蝴蝶夫人的儿子、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剧情简介:
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拋弃。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这部《蝴蝶夫人》和传统的歌剧有所不同:序曲很短。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让人感到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不安来。
故事发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900年左右,地点在日本九州的长崎港区。
艺术家的生涯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是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里乔剧院首次公演。
同一题材,莱昂卡伐洛编剧并谱曲,1897年5月6日在威尼斯剧院作首次公演。1897年10月14日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在美国洛杉矶演出。自此以后,这部名歌剧就传遍世界各地,开始其辉煌的演奏旅程。此剧故事平易近人,虽然没有高深的主题和意境。但剧中的人物的刻画却栩栩如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情景的表现也很巧妙。声乐部分迷人的旋律和紧密结合的色彩式管弦乐。再加上无比精彩的舞台效果,使戏剧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更为有趣的是:普契尼将全剧各幕的结构,巧妙地做出交响曲般的处理。如第一幕和第四幕,尽管都居住同一房间,但热闹的前面和安详的后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终幕中有几个第一幕的旋律再次出现,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效果。第二幕是热闹的乐章,从明亮的小号声开始,拍子和调性的转变是多彩的:是一段极富变化的音乐。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巨大升腾的合唱群以及欢天喜地的重唱。
第三幕相当于慢板乐章,开头很生动地描绘出严寒中下雪的早晨情景,这时想分手的咪咪和鲁道夫彼此安慰的甜美旋律,以及马切洛和穆塞塔以吵闹方式分手的重唱,浑然化成一体,构成无比奇妙的四重唱。
剧中人物:
鲁道夫 诗人 男高音
萧纳尔 音乐家 男中音
马切洛 画家 男中音
科利纳 哲学家 男低音
贝诺阿 房东 男低音
咪咪 女工 女高音
帕尔皮尼奥 玩具小贩 男高音
阿钦多罗 议员 男低音
穆塞塔 少女 女高音
军曹、警卫、女工、学生、儿童、仆从,群众等。
故事发生于1830年,地点在巴黎。


托斯卡

世界十大歌剧

三幕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三大著名歌剧(《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和《蝴蝶夫人》)之一。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1900年1月4日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首次公演这时因对普契尼有反感的人刻意骚扰与破坏,首演很难算是成功的。后来,三月在米兰史卡剧院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上演;五月在热那演出时,卡罗素也参加。此剧就逐渐为人所知,盛演不衰。此剧不仅把普契尼的声誉提升到巅峰,而且被推崇为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不朽杰作。
《托斯卡》可以说是属于写实主义歌剧的范畴,马斯康尼的《乡间骑士》和雷翁卡伐洛的《丑角》曾给予相当明显的影响。可是在戏剧与音乐的一体化上,则充分展露普契尼身为歌剧作曲家的独特性。
剧情简介:
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美丽的女歌唱家托斯卡向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男爵求情,早已对她垂涎三尺的斯卡尔皮亚以处死卡瓦拉多西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假意顺从,总监答应搞一次假处决放人,托斯卡乘其签发通行证不备时刺死了他。谁知总监为了占有托斯卡下令真的处决了卡瓦拉多西。当警长遇刺被发现后,托斯卡面对追赶而来的警察,从容不迫地跳墙自杀。
故事发生在1800年的罗马。179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在法国军队的支持下建立了罗马共和国。1799年,拿破仑军队打了败仗,被赶出意大利,新建的罗马共和国被推翻。
剧中人物:
托斯卡 名女歌手 女高音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 画家 男高音
斯卡尔皮亚 警长 男中音
安杰洛蒂 政治犯 男低音
斯波莱塔 警察助理 男高音
夏罗内 宪兵 男低音
圣器保护者 男中音
牧童、狱卒、刽子手、牧羊人、审判官、警卫、士兵、士官、市民等。
故事发生于1800年,地点在罗马。
 

魔笛

世界十大歌剧

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坎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剧情简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剧中人物:
萨拉斯特罗 大祭司 男低音
夜女王 女高音
帕米娜 公主,夜女王之女儿 女高音
塔米诺 王子 男高音
帕帕盖诺 王子的随从捕鸟人 男中音
帕帕盖娜 捕鸟人之妻女捕鸟人 女高音
莫诺斯·塔托斯 摩尔黑人 男高音
侍女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少年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武装男士甲乙 男高音、男低音
祭司、妇女、小厮、仙女、野兽等。
故事发生于古代,约在埃及拉米西斯一世的时代,地点在孟菲斯的爱昔斯神庙内及其附近。
 

茶花女

世界十大歌剧

三幕歌剧,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1852年,威尔第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全部作曲工作。1853年3月6日,于威尼斯的凤凰剧院首次公演不幸失败。失败的原因有:(1)饰演薇奥丽特的歌手很胖,到终幕演至因肺病垂危时,更为不当,惹得哄堂大笑。(2)男主角歌手因感冒声音欠佳。(3)其它歌手排练不足。(4)巴黎的社交舞台,对歌手和听众,都太陌生。但是新闻批评并不坏,说歌手演出虽然欠理想,然而音乐却非常美妙。次年在同地圣培德剧院再演时,就起用苗条的女高音,布景与服装都改为路易十三时的款式;同时音乐也稍加润饰,终于获得非凡的成功。从此以后《茶花女》即流传各国,备受赞赏,盛演不衰,成为一部在歌剧史上具有一流水平的上乘之作,也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歌剧。1940年后,上演《茶花女》时,布景与服饰又返回十九世纪中叶的款式,和原著时代背景较为接近。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亚芒的反对与干扰。维奥莱塔不得已回到以前的相好杜费尔男爵那里。阿尔弗莱德以为维奥莱塔背叛了自己,当众羞辱了维奥莱塔。在维奥莱塔病重时,阿尔弗雷多和父亲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忏悔,倾诉了对这位不幸女子的钦佩心情。但这已为时太晚,维奥莱塔在爱人的怀中死去。
剧中人物:
维奥莱塔 名妓茶花女 女高音
芙罗拉 茶花女的朋友 女中音
安妮娜 茶花女的侍女 女高音
阿尔弗雷多 茶花女的情人 男高音
亚芒 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杜费尔 阿尔弗雷多情敌 男中音
加斯顿子爵 阿尔弗雷多之友 男高音
杜比尼侯爵 男低音
格林维尔 医生 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奥赛罗

世界十大歌剧

四幕古典爱情歌剧,博伊托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改编,威尔第谱曲。于1887年2月5日在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首演。
剧情简介: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主角奥特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剧中人物:
奥赛罗 威尼斯军统领摩洛哥人 男高
黛斯德莫娜 其妻 女高音
亚戈 奥赛罗的侍从 男中音
爱米莉亚 雅戈之妻 女低音
卡西欧 奥泰罗之副官 男高音
罗德利果 威尼斯绅士 男高音
洛德维格 威尼斯特使 男低音
蒙塔诺 塞普路斯总督 男低音
传达者 男低音
其他士兵、水手、威尼斯人、塞普路斯人、仆从等。
故事发生于15世纪末,塞普路斯岛(地中海东部,当时为威尼斯共和国领土)海岸与总督官邸。
 

费加罗的婚礼

世界十大歌剧

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剧情简介:
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
阿尔马维瓦 伯爵 男中音
罗西娜 伯爵夫人 女高音
费加罗 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 男中音
珊娜 费加罗之情人 女高音
巴尔托洛 医生 男低音
巴西利奥 音乐教师 男高音
凯鲁比诺 伯爵的侍仆 女高音
马尔切琳娜 管家婆 女高音
安东尼奥 园丁 男低音
巴巴里娜 安东尼奥的女儿 女高音
古兹曼 法官 男低音
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故事发生于17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塞维利亚理发师

世界十大歌剧

二幕喜歌剧,以法国作家包玛蔡斯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并由史特宾尼编剧。罗西尼以短短13天一气呵成谱曲,但它的首演却不尽人意,是西欧歌剧史上十分著名的首演失败之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罗西尼之前,当时意大利老资格的作曲家派西埃洛已将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创作成歌剧。1816年,罗西尼受雇剧团的经理根据罗马教皇警察局的挑选又要他创作一部新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派西埃洛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罗西尼预料到会遇到麻烦。他事先写信给派西埃洛,请求他的准许。派西埃洛已经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个年青的对手,回信时既客气又挖苦,说由他来批准罗马当局选定的脚本非常荣幸。尽管如此,相当多的观众仍认为罗西尼重新创作派西埃洛已经创作过的歌剧是胆大妄为,甚至感到非常气愤,1816年2月5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当天,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第二天情况有所好转,一周以后,该剧的演出才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共称为喜剧的双绝。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最重要的演出戏码之一,也使得此剧成为歌剧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名作。
罗西尼在剧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活泼生动的管弦乐音响流畅轻巧的旋律,以及率直畅快的节奏感,同时又把充满讽刺的愉快情节细腻地刻画出来,从剧本的情节上看来,《费加洛的婚礼》乃是《塞维里亚的理发师》的续篇。在聆听莫扎特的这部名歌剧之前,观众不妨先听听罗西尼的这部作品。
剧情简介: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青的伯爵阿玛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剧中人物:
阿马维瓦 伯爵 男高音
费加罗 理发师 男中音
巴尔托罗 医生 男低音
罗西娜 医生的被保护人 女高音
贝尔塔 女仆 女低音
费加罗男仆 男中音
布罗孝 男仆 男低音
唐·巴西廖 音乐师 男低音
卫兵、百姓、公证人、警官、乐师等。
这里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时间是18世纪
 

弄臣
三幕歌剧,这歌剧原名又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弄臣》。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次公演,1855年2月19日在纽约首次演出。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不久即在欧洲各剧场上演,流传至今。
剧情简介:
这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故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
剧中人物:
曼图亚公爵 亲王 男高音
里戈莱 弄臣 男中音
吉尔达 弄臣的女儿 女高音
切普拉诺 朝臣伯爵 男低音
切普拉诺太太 女中音
蒙泰罗内 伯爵 男低音
史巴拉夫 刺客 男低音
乔瓦娜 保姆 女中音
博尔萨 朝臣 男高音
玛达莲娜 刺客之妹 女中音
贵妇、朝臣、待卫、仆厮等。
故事发生于16世纪,地点在曼图亚镇。
 

卡门
剧情简介:
风情万种的卡门成功地诱惑了已有情人的唐·霍赛,并在打人被捕后,从为她松绑的唐·霍赛手中逃跑。唐·霍赛当在监禁后与卡门的相会中,两人情意甚笃,并与同样追求卡门的上司楚尼卡中尉发生火并。唐·霍赛因此不能再回营房,被迫加入了卡门的走私集团。良心未泯的唐·霍赛在一次走私活动前与卡门发生了争吵。此时,米卡埃拉来寻找唐·霍赛,希望能挽救误入歧途的恋人。同样对卡门发生兴趣的斗牛士,与唐·霍赛险些进行了决斗,唐·霍赛被米卡埃拉劝去看望他已病危的母亲。在斗牛场中,卡门不愿以丧失自由为代价,拒绝了唐·霍赛要与她开始新生活的请求。烦躁欲狂的唐·霍赛一怒之下杀死了卡门。
剧中人物:
卡门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唐·霍赛 伍长 男高音
米卡埃拉 农妇 女高音
埃斯卡米洛 斗牛士 男中音
楚尼卡 队长 男中音
梅赛黛斯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莫拉莱斯 男低音
雷门达多 走私者 男高音
唐·卡洛 走私者 男中音
烟厂女工、村民、旅骑士,寓主、走私者、舞蹈者。

蝴蝶夫人

 

 


 

 

三幕歌剧,伊利卡与贾高沙合作编剧,是根据贝拉斯特(1859- 1931)的同名戏剧,而这部戏剧又根据约翰·络德·朗(l861-1927)的小说而作。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谱曲,是普契尼三大歌剧之一。1904年2月17日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次公演。修订版于1904年5月28日,在布雷斯加大剧院首演。
剧中人物:
蝴蝶夫人 巧巧桑 女高音
铃木 蝴蝶夫人的女仆 次女高音
平克顿 美国海军上尉 男高音
夏普勒斯 美国驻长崎的领事 男中音
五郎 婚姻掮客 男高音
山鸟 蝴蝶夫人的求婚者 男中音
和尚 蝴蝶夫人的叔父 男低音
此外还有蝴蝶夫人的母亲、婶母、表姐妹、亲戚、蝴蝶夫人的儿子、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剧情简介:
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拋弃。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这部《蝴蝶夫人》和传统的歌剧有所不同:序曲很短。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让人感到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不安来。
故事发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900年左右,地点在日本九州的长崎港区。
 

 

艺术家的生涯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是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里乔剧院首次公演。
同一题材,莱昂卡伐洛编剧并谱曲,1897年5月6日在威尼斯剧院作首次公演。1897年10月14日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在美国洛杉矶演出。自此以后,这部名歌剧就传遍世界各地,开始其辉煌的演奏旅程。此剧故事平易近人,虽然没有高深的主题和意境。但剧中的人物的刻画却栩栩如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情景的表现也很巧妙。声乐部分迷人的旋律和紧密结合的色彩式管弦乐。再加上无比精彩的舞台效果,使戏剧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更为有趣的是:普契尼将全剧各幕的结构,巧妙地做出交响曲般的处理。如第一幕和第四幕,尽管都居住同一房间,但热闹的前面和安详的后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终幕中有几个第一幕的旋律再次出现,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效果。第二幕是热闹的乐章,从明亮的小号声开始,拍子和调性的转变是多彩的:是一段极富变化的音乐。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巨大升腾的合唱群以及欢天喜地的重唱。
第三幕相当于慢板乐章,开头很生动地描绘出严寒中下雪的早晨情景,这时想分手的咪咪和鲁道夫彼此安慰的甜美旋律,以及马切洛和穆塞塔以吵闹方式分手的重唱,浑然化成一体,构成无比奇妙的四重唱。
剧中人物:
鲁道夫 诗人 男高音
萧纳尔 音乐家 男中音
马切洛 画家 男中音
科利纳 哲学家 男低音
贝诺阿 房东 男低音
咪咪 女工 女高音
帕尔皮尼奥 玩具小贩 男高音
阿钦多罗 议员 男低音
穆塞塔 少女 女高音
军曹、警卫、女工、学生、儿童、仆从,群众等。
故事发生于1830年,地点在巴黎。


托斯卡

 

 


 

 

三幕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三大著名歌剧(《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和《蝴蝶夫人》)之一。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1900年1月4日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首次公演这时因对普契尼有反感的人刻意骚扰与破坏,首演很难算是成功的。后来,三月在米兰史卡剧院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上演;五月在热那演出时,卡罗素也参加。此剧就逐渐为人所知,盛演不衰。此剧不仅把普契尼的声誉提升到巅峰,而且被推崇为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不朽杰作。
《托斯卡》可以说是属于写实主义歌剧的范畴,马斯康尼的《乡间骑士》和雷翁卡伐洛的《丑角》曾给予相当明显的影响。可是在戏剧与音乐的一体化上,则充分展露普契尼身为歌剧作曲家的独特性。
剧情简介:
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美丽的女歌唱家托斯卡向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男爵求情,早已对她垂涎三尺的斯卡尔皮亚以处死卡瓦拉多西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假意顺从,总监答应搞一次假处决放人,托斯卡乘其签发通行证不备时刺死了他。谁知总监为了占有托斯卡下令真的处决了卡瓦拉多西。当警长遇刺被发现后,托斯卡面对追赶而来的警察,从容不迫地跳墙自杀。
故事发生在1800年的罗马。179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在法国军队的支持下建立了罗马共和国。1799年,拿破仑军队打了败仗,被赶出意大利,新建的罗马共和国被推翻。
剧中人物:
托斯卡 名女歌手 女高音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 画家 男高音
斯卡尔皮亚 警长 男中音
安杰洛蒂 政治犯 男低音
斯波莱塔 警察助理 男高音
夏罗内 宪兵 男低音
圣器保护者 男中音
牧童、狱卒、刽子手、牧羊人、审判官、警卫、士兵、士官、市民等。
故事发生于1800年,地点在罗马。
 

魔笛

 

 


 

 

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坎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剧情简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剧中人物:
萨拉斯特罗 大祭司 男低音
夜女王 女高音
帕米娜 公主,夜女王之女儿 女高音
塔米诺 王子 男高音
帕帕盖诺 王子的随从捕鸟人 男中音
帕帕盖娜 捕鸟人之妻女捕鸟人 女高音
莫诺斯·塔托斯 摩尔黑人 男高音
侍女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少年甲、乙、丙三人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武装男士甲乙 男高音、男低音
祭司、妇女、小厮、仙女、野兽等。
故事发生于古代,约在埃及拉米西斯一世的时代,地点在孟菲斯的爱昔斯神庙内及其附近。
 

茶花女

 

 


 

 

三幕歌剧,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1852年,威尔第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全部作曲工作。1853年3月6日,于威尼斯的凤凰剧院首次公演不幸失败。失败的原因有:(1)饰演薇奥丽特的歌手很胖,到终幕演至因肺病垂危时,更为不当,惹得哄堂大笑。(2)男主角歌手因感冒声音欠佳。(3)其它歌手排练不足。(4)巴黎的社交舞台,对歌手和听众,都太陌生。但是新闻批评并不坏,说歌手演出虽然欠理想,然而音乐却非常美妙。次年在同地圣培德剧院再演时,就起用苗条的女高音,布景与服装都改为路易十三时的款式;同时音乐也稍加润饰,终于获得非凡的成功。从此以后《茶花女》即流传各国,备受赞赏,盛演不衰,成为一部在歌剧史上具有一流水平的上乘之作,也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歌剧。1940年后,上演《茶花女》时,布景与服饰又返回十九世纪中叶的款式,和原著时代背景较为接近。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亚芒的反对与干扰。维奥莱塔不得已回到以前的相好杜费尔男爵那里。阿尔弗莱德以为维奥莱塔背叛了自己,当众羞辱了维奥莱塔。在维奥莱塔病重时,阿尔弗雷多和父亲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忏悔,倾诉了对这位不幸女子的钦佩心情。但这已为时太晚,维奥莱塔在爱人的怀中死去。
剧中人物:
维奥莱塔 名妓茶花女 女高音
芙罗拉 茶花女的朋友 女中音
安妮娜 茶花女的侍女 女高音
阿尔弗雷多 茶花女的情人 男高音
亚芒 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杜费尔 阿尔弗雷多情敌 男中音
加斯顿子爵 阿尔弗雷多之友 男高音
杜比尼侯爵 男低音
格林维尔 医生 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奥赛罗

 

 


 

 

四幕古典爱情歌剧,博伊托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改编,威尔第谱曲。于1887年2月5日在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首演。
剧情简介: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主角奥特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剧中人物:
奥赛罗 威尼斯军统领摩洛哥人 男高
黛斯德莫娜 其妻 女高音
亚戈 奥赛罗的侍从 男中音
爱米莉亚 雅戈之妻 女低音
卡西欧 奥泰罗之副官 男高音
罗德利果 威尼斯绅士 男高音
洛德维格 威尼斯特使 男低音
蒙塔诺 塞普路斯总督 男低音
传达者 男低音
其他士兵、水手、威尼斯人、塞普路斯人、仆从等。
故事发生于15世纪末,塞普路斯岛(地中海东部,当时为威尼斯共和国领土)海岸与总督官邸。
 

费加罗的婚礼

 

 


 

 

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剧情简介:
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
阿尔马维瓦 伯爵 男中音
罗西娜 伯爵夫人 女高音
费加罗 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 男中音
珊娜 费加罗之情人 女高音
巴尔托洛 医生 男低音
巴西利奥 音乐教师 男高音
凯鲁比诺 伯爵的侍仆 女高音
马尔切琳娜 管家婆 女高音
安东尼奥 园丁 男低音
巴巴里娜 安东尼奥的女儿 女高音
古兹曼 法官 男低音
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故事发生于17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塞维利亚理发师

 

二幕喜歌剧,以法国作家包玛蔡斯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并由史特宾尼编剧。罗西尼以短短13天一气呵成谱曲,但它的首演却不尽人意,是西欧歌剧史上十分著名的首演失败之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罗西尼之前,当时意大利老资格的作曲家派西埃洛已将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创作成歌剧。1816年,罗西尼受雇剧团的经理根据罗马教皇警察局的挑选又要他创作一部新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派西埃洛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罗西尼预料到会遇到麻烦。他事先写信给派西埃洛,请求他的准许。派西埃洛已经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个年青的对手,回信时既客气又挖苦,说由他来批准罗马当局选定的脚本非常荣幸。尽管如此,相当多的观众仍认为罗西尼重新创作派西埃洛已经创作过的歌剧是胆大妄为,甚至感到非常气愤,1816年2月5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当天,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第二天情况有所好转,一周以后,该剧的演出才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共称为喜剧的双绝。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最重要的演出戏码之一,也使得此剧成为歌剧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名作。
罗西尼在剧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活泼生动的管弦乐音响流畅轻巧的旋律,以及率直畅快的节奏感,同时又把充满讽刺的愉快情节细腻地刻画出来,从剧本的情节上看来,《费加洛的婚礼》乃是《塞维里亚的理发师》的续篇。在聆听莫扎特的这部名歌剧之前,观众不妨先听听罗西尼的这部作品。
剧情简介: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青的伯爵阿玛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剧中人物:
阿马维瓦 伯爵 男高音
费加罗 理发师 男中音
巴尔托罗 医生 男低音
罗西娜 医生的被保护人 女高音
贝尔塔 女仆 女低音
费加罗男仆 男中音
布罗孝 男仆 男低音
唐·巴西廖 音乐师 男低音
卫兵、百姓、公证人、警官、乐师等。
这里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时间是18世纪
 

 

 

弄臣
 

三幕歌剧,这歌剧原名又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弄臣》。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次公演,1855年2月19日在纽约首次演出。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不久即在欧洲各剧场上演,流传至今。
剧情简介:
这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故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
剧中人物:
曼图亚公爵 亲王 男高音
里戈莱 弄臣 男中音
吉尔达 弄臣的女儿 女高音
切普拉诺 朝臣伯爵 男低音
切普拉诺太太 女中音
蒙泰罗内 伯爵 男低音
史巴拉夫 刺客 男低音
乔瓦娜 保姆 女中音
博尔萨 朝臣 男高音
玛达莲娜 刺客之妹 女中音
贵妇、朝臣、待卫、仆厮等。
故事发生于16世纪,地点在曼图亚镇。
 

 

卡门
 

剧情简介:
风情万种的卡门成功地诱惑了已有情人的唐·霍赛,并在打人被捕后,从为她松绑的唐·霍赛手中逃跑。唐·霍赛当在监禁后与卡门的相会中,两人情意甚笃,并与同样追求卡门的上司楚尼卡中尉发生火并。唐·霍赛因此不能再回营房,被迫加入了卡门的走私集团。良心未泯的唐·霍赛在一次走私活动前与卡门发生了争吵。此时,米卡埃拉来寻找唐·霍赛,希望能挽救误入歧途的恋人。同样对卡门发生兴趣的斗牛士,与唐·霍赛险些进行了决斗,唐·霍赛被米卡埃拉劝去看望他已病危的母亲。在斗牛场中,卡门不愿以丧失自由为代价,拒绝了唐·霍赛要与她开始新生活的请求。烦躁欲狂的唐·霍赛一怒之下杀死了卡门。
剧中人物:
卡门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唐·霍赛 伍长 男高音
米卡埃拉 农妇 女高音
埃斯卡米洛 斗牛士 男中音
楚尼卡 队长 男中音
梅赛黛斯 吉普赛女郎 女中音
莫拉莱斯 男低音
雷门达多 走私者 男高音
唐·卡洛 走私者 男中音
烟厂女工、村民、旅骑士,寓主、走私者、舞蹈者。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