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

来源:金玉米 编辑:豪宅 时间:2017-08-24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
    秧  歌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据清代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记载:“秧 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从陕西省甘泉县出土的宋金时期的浮雕 砖刻中,也发现秧歌画像。画像中人物的衣着装扮、面部表情、五官特征以及舞蹈的造型和动态,都与今天陕北群众的服装、形象、性情以及陕北秧歌的表演相一 致。这就是说,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行甚广的秧歌,最迟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了。
    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和高跷(双脚踩在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又名“踩高跷”)两种。秧歌队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 活中或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手执扇子、手帕、伞、鼓、棒等道具。秧歌的舞蹈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是集体舞,由l一2名领舞者率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 案。大场用于秧歌的开头和结尾,而中间是由2—3人表演的舞蹈和歌舞小戏,名为小场。
    秧歌的音乐一般有三个部分:
    1)小场演唱    包括“领唱秧歌”与“走戏调”。前者由一名秧歌头在开场时演唱,不与舞蹈结合;后者边舞边唱。小场演唱的曲调多移植自民歌中的小调,并加入锣鼓过门。
    2)锣鼓打击乐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3)唢呐吹奏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秧歌在我国北方各省广泛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北的冀中秧歌、冀东地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山西的祁太秧歌以及陕北秧歌、东北秧歌等。秧歌的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还有二胡、笛子、竹板等。
    花  灯
    花灯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除汉族外,在当地的侗、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流行。在发展过程中,花灯形成了两种主要类型:一类偏重于舞蹈,由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或对唱对舞;另一类偏重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民间小戏发展。
    南方的花灯、采茶与北方的秧歌一样,主要在正月间演出,元宵节是高潮。据《湖南风凰府志》记载:“元宵扮各样花灯为龙、马、禽、兽、鱼、虾各状。十岁以上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诸故事,至十五夜,笙歌鼎沸,灯烛辉煌,谓之闹元宵。”
    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有:    ·

 

    1)灯舞    这是最早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执制作精美的各色彩灯,载歌载舞。有时还有大头和尚、渔夫或小丑等角色同舞。
    2)集体歌舞    参加者人数众多,有极强的自娱性。众人手执同样道具,如灯笼、扇、巾或花篮等,边歌边舞,并走出各种队形。
    3)小型歌舞    男女二三人,表演有简单情节的小歌舞,内容是劳动或爱情等。常即兴编词配舞。
    花灯的音乐是在各地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的,一般是结构短小、情绪活泼的曲调。在表演内容比较复杂的节目时,往往将几首曲调联缀起来。花灯音乐中还有一些明清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花灯的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及锣、鼓、镲等。
    采  茶
    采茶流行在我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通常的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 男的手拿钱尺(鞭)模拟扁担、锄头或撑船杆等;女的手拿花扇,模拟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有时也拿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的内容是茶农劳动的全过 程,从种茶、采茶到制作(炒茶)和卖茶。有的地区在表演中还穿插民间传说故事,吸收更多的民间曲调,表演者也增加为数人至十数人。
    采茶的歌舞形式有三个发展阶段。起初是单纯的“茶歌”,即茶农劳动时唱的歌,山歌、号子、小调都有;后来发展为载歌载舞的“茶灯”,即将茶农的劳动动作稍 做加工,伴以茶歌,边歌边舞。在这个阶段还吸收了当地其他的民歌和歌舞,例如云南的采茶融会了花灯的曲调;以后又发展为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比如赣南采茶 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小戏。它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和广西彩调的曲牌。
    采茶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花  鼓
    花鼓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在元宵节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
    花鼓的主要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所唱的曲调是在当地的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的特点。在各地的花鼓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安徽的风阳花鼓、山东花鼓、湖南和湖北花鼓、山西的晋南花鼓等。
    清代以来,花鼓逐渐增加故事情节,除了作为民间歌舞广泛流传之外,各地花鼓又进一步吸收民歌和戏曲唱腔,并在舞台上表演,成为地方小戏,如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等。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发展起来的,清朝光绪年间已很完善,在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
    花鼓灯多在年节、庙会和冬闲时进行,并常与龙灯、狮子、马灯等多种民间道具舞一起表演。花鼓灯由舞蹈、歌唱、小戏三部分组成,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有自娱 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所唱的曲调,是在山歌和地方小调基础上形成的花鼓歌,如《卖货郎》、《孟姜女》等。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大锣、花鼓、小钹、大 钹、小手锣等。锣鼓与舞蹈配合默契,有“半台锣半台戏”之说。

下一篇:汉族民间舞蹈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