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的鼻祖——约翰.菲尔德
来源:金玉米 编辑:豪宅
时间:2019-11-26
当我们沉迷于气势如虹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钢协,流连在如歌旋律的莫扎特钢协,以及美妙销魂的肖邦的夜曲时,我们是否想起过夜曲的首创者——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菲尔德?是菲尔德的夜曲曲式启发了肖邦为我们丰富了夜曲的音乐宝库。机缘巧合之际,我接触到菲尔德的钢琴协奏曲和夜曲,深感在钢协和夜曲的聆听领域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菲尔德的钢协和夜曲不愧为钢琴作品的精品,是绝对不可忽略的佳作,应该是爱乐者不可或缺的典藏之一。
菲尔德的钢琴作品大多在拿索斯(NAXOS)唱片公司和山度士(CHANDOS)唱片公司录音,我第一次接触菲尔德是在拿索斯(NAXOS)的一个系列,它包括了菲尔德的六首钢协(传说中他作有七首钢协,但直到现在市面上还未找到他的第七钢协)和全部夜曲及部分奏鸣曲,一共六张CD。菲尔德的钢协与贝多芬早期的钢协有相似的风格,极具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交接时的韵味。之后,我向一些爱乐者推荐,他们聆听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就去订购山度士(CHANDOS)唱片公司的出品。
我感觉到我耳朵里的菲尔德夜曲更清新脱俗、更平和谧静、更温磬安宁,更充满诗意。聆听他的夜曲,好像自然而然让你安坐在沙发上,手拿佳茗或或红酒、咖啡,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优美的夜曲旋律伴随这微风轻臉额,渗入心田,直达心扉。偶尔睁开双眼,明月高照,满目银光,浮想联翩,心旷神怡,黑夜也显得可爱。菲尔德的夜曲带您穿越夜空,带你到无限的美丽遐想之中,这时还有什么烦恼不可以抛之脑后呢。那种感染力比“非典”还厉害呢!
爱尔兰钢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尔德,1782年生于都柏林,祖父为管风琴家和钢琴家,对约翰年幼时的音乐教育异常严厉,令人惊讶的是孩子在这种压力下居然保持了对音乐的热爱。父亲是小提琴家。菲尔德幼年在都柏林随焦尔尼达学钢琴,9岁举行首演,莫扎特死去的那年(菲尔德9岁)在都柏林舞台上正式以年幼的钢琴家一举成名的神童。11岁拜克莱门蒂为师,并成为克莱门蒂的高徒。后随师赴法国、德国和俄国演奏钢琴。借以显示克莱门蒂琴厂所制造的钢琴的优越性。1803年定居圣彼得堡,在此地任教期间,格林卡曾经是他的学生。同时他也以钢琴家的身份去欧洲各地巡回演出。他的演奏以抒情细腻、悦耳的音调、典雅的风度以及洗练而“珠圆玉润”的技巧著称。做为钢琴演奏家他的声望很高,是钢琴演奏从古典风格过渡到浪漫主义风格的桥梁。在他的创作中,有7部钢琴协奏曲、4部奏鸣曲和一些其他钢琴曲。其中以20首夜曲最富特色,是“夜曲”这个名字和形式的首创者。舒曼和李斯特都很敬佩和欣赏他的作品,李斯特曾经在1895年他所编的《夜曲集》的序文中说过:“多数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研,然而菲尔德的夜曲却能一直保持晶莹明澈的风貌,即使经过了36年,它还是那么散发着新鲜、芳香的气息。”肖邦则给予菲尔德的夜曲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菲尔德于1837年卒于莫斯科。
菲尔德对后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夜曲(nocturnes)。虽然夜曲这个名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菲尔德却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在菲尔德之前,除了练习曲、奏鸣曲、变奏曲、和幻想曲这类正规的音乐形式,钢琴“小品”这种体裁还不曾真正的存在过。菲尔德创造的这个体裁并不注重任何主题的发展,也不注重结构,甚至也不属于标题音乐,而旨在制造一种氛围或环境,迎合了听者和演奏者之间传递情感的需要。菲尔德的夜曲不管从名称、概念、还是风格都预示了肖邦的到来,并为李斯特和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提供了灵感和参照。它们是最早的“无词歌”,是情感的语言,符合了浪漫主义中“音乐始于语穷词尽之时”的说法。
作为一种钢琴流派的夜曲,“night-piece”是由JOHN FIELD发明的。JOHN FIELD是爱尔兰人,于19世纪早期移民到了东欧,从乩斫嵌壤此担穆废吒蘸煤托ぐ钕喾础OHN FIELD于1812和1839发表的作品都是基于演唱旋律的模式,华丽而并非用低音模式来使旋律协调——这显然就是肖邦的起点。尽管1832年以前肖邦和JOHN FIELD从未谋面,但他幼年在华沙可能就听说过JOHN FIELD,或者是听说过JOHN FIELD的作品。在肖邦的一生中,曾经亲自发表了18部作品。
肖邦的夜曲,自然千回百折,让人迷醉,但菲尔德的夜曲也不差。肖邦喜欢在宁静的夜曲中加入戏剧冲突,菲尔德却总让夜曲保持最安详的甜美。肖邦的夜曲让您的心脏随其跳动,时而忧伤,时而甜蜜,时而激动;菲尔德的夜曲却总是像夏夜的微风一样,轻轻抚平您的心绪,让你彻底放松的同时得到温柔和清凉。
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都为钢琴曲。最早写这种作品的,是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菲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情善感,形式简单朴素。例如他的降B大调第五夜曲,曲调优美典雅。好象一首抒情歌曲。全曲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乐段,末尾用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作为补充。“半顿音”是音与音之间似断非断的一种演奏方法。每个音保持一半、休止一半,叫做“顿音”。每个音保持四分之三、休止四分之一,叫做“半顿音”。这个曲子的意境,好象在静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在念一首诗,念完以后感到怡然自得;那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就表现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意态。然后乐曲的主题反复演奏了一遍,反复时旋律装饰得更加华丽,好象是把诗再念一遍,念得更富于抑扬顿挫的变化。
1782年出生在都柏林的一个音乐世家的约翰.尔德对后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夜曲(nocturnes)。虽然夜曲这个名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菲尔德却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在菲尔德之前,除了练习曲、奏鸣曲、变奏曲、和幻想曲这类正规的音乐形式,钢琴“小品”这种体裁还不曾真正的存在过。菲尔德创造的这个体裁并不注重任何主题的发展,也不注重结构,甚至也不属于标题音乐,而旨在制造一种氛围或环境,迎合了听者和演奏者之间传递情感的需要。菲尔德的夜曲不管从名称、概念、还是风格都预示了肖邦的到来,并为李斯特和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提供了灵感和参照。它们是最早的“无词歌”,是情感的语言,符合了浪漫主义中“音乐始于语穷词尽之时”的说法。
上一篇: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