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值得一看的音乐电影和其中最美的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不像爵士、摇滚、流行乐这样属于一种音乐门类,它更像是一篇“命题作文”,无论是插曲还是片尾主题曲,它的作用是在情节和氛围的框架内做合理的烘托和升华。一首好的电影歌曲起到的作用不止画龙点睛,好的歌曲与电影情节的完美结合,让其成为经典和传奇。
《沉静如海》
沉静如海
Le silence de la mer
本片根据法国作家Vercors写于1941的同名小说改编。
法国人André和她的孙女Jeanne平静的生活,因二战的到来和德军对法国的侵占被打破,他们家里的一个房间被征用作德国军官的起居室。悠扬的钢琴声中,德国军官被安排住进这所房子。从此,琴声从房间里消失了,少女和老人以沉默,维持他们起码的尊严。但这个德国军官是因家族传统而被迫入伍的作曲家,热爱法国文化就象雅安娜热爱德国音乐一样。多日的相处后,军官和他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音乐和法国文化。渐渐地,两个来自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情感。
电影中的对白很少,巴赫的钢琴曲贯穿在整个情节之中。同样的平均律曲调,导演让它每次出现都带有不同的速度和停顿,女孩弹的时候有明显的停顿,似乎是在诉说着一个少女的迟疑踟蹰,军官弹的时候行云流水,极为流畅。
《熏衣草女人》
Ladies in Lavender
1930年的英格兰,一对老去的姐妹——娥秀拉和珍妮特,在这个偏远寂静的小镇上过着寂寞但不失宁静的生活。她俩都未曾谈过完整的恋爱,平白在时光中苍老了容颜。一日娥秀拉和珍妮特偶然在海边救起了昏迷不醒的小提琴家安德拉。在两姐妹的精心照顾下,他逐渐恢复了健康。安德拉的英俊和开朗为两姐妹一成不变的生活带来了久违的快乐,但在这个民风保守的小镇上,关于安德拉的风言风语从未停息。与此同时,娥秀拉发现某种情感在心里慢慢复苏。
这部电影除了感人的故事情节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它的原声音乐,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是来自英国知名配乐作曲家奈吉尔海斯的创作,他指挥英国皇家爱乐管弦乐团,透过新潮的管弦手法,呈现出兼具静谧与深情的特质,深深地掳获了听者的心。而影片中精彩的小提琴演奏则是出自约夏•贝尔的演奏,用优雅、细致、独到的琴音,深入片中波兰小提琴家安德烈的角色,精湛琴技贯穿全片。
钢琴课
The Piano
爱达是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绪全都凭着美妙的钢琴乐曲飘然而出。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爱达在海滩边疯狂地弹奏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邻居贝因听出了爱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爱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爱达欣然同意了。贝因深爱着爱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
女主演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恰恰学过近十年钢琴,且音乐感觉极佳,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女主人公弹琴的场景都由她本人亲自演奏。影片配乐的主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由英国作曲家麦可尔•尼曼(Michael Nyman)创作。尼曼崇尚“简约主义”,将简单的古典乐器发挥到极致,从而凸现人性中幽微暧昧的感情地带。
《想飞的钢琴少年》
Vitus
Teo Gheorghiu
维特天生拥有超群天分,父母总希望他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他自己却在父母的压力下郁郁寡欢。维特的爷爷和他一样充满野心,自小想当一名飞行员,最后却当了一名木匠。当爷爷终于驾着飞机像鸟儿一样飞翔时,他告诉维特,虽然做了一辈子木匠,但他仍然很开心,因为理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你所要做的是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爷爷最后幸福的逝去了。而维特,也终于领悟了爷爷的人生真谛,敲响了之前拒绝过的女钢琴家的门……
饰演剧中12岁天才儿童Vitus的童星Teo Gheorghiu,现实生活中也是个真正的音乐神童,Teo Gheorghiu出生在1992年,5岁就展现音乐天赋、资质优异被推荐至英国普赛尔音乐学院就读,会说5国语言、2004年与苏黎世管弦乐团合作表演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获得满堂采。电影中的古典乐曲都是由Teo来演奏,原声中古典钢琴曲大都是由Teo亲自演译。
《秋日奏鸣曲》
Höstsonaten
《秋日奏鸣曲》是享誉世界影坛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和巨星英格丽•褒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作。
故事讲述夏洛特是杰出的乐团钢琴演奏员。她的女儿伊娃是一个农村社区的教区牧师的妻子。夏洛特事业成功,举止高贵。但对自己的女儿从小就缺乏关心。七年来,夏洛特第一次来看望女儿。虽然相处短暂,母女间都曾试图友好相处,但却无法克服两人之间深深的感情鸿沟。母女在不愉快中分手,夏洛特又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前行了,而此刻的伊娃正陷入无尽的哀伤和痛苦的回忆之中。
影片中交替出现对比强烈的两种音乐——亨德尔的严谨和肖邦的浪漫,也体现了为人子又为人父的伯格曼对亲人恨和爱几乎等同的复杂心情,最终用片用女儿向母亲的一封道歉信把童年时的伤害刻意遗忘,终止那循环不已的伤害。
《布达佩斯之恋》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人们总是难以抗拒《忧郁星期天》的悲伤情调,原来这首歌与一段复杂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上世纪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餐馆里,美丽的伊洛娜同时被两个男人深爱着。一个是餐厅老板,另一个是钢琴师。三个人都并不愿意改变现况,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时拥有两个男人的爱而深感平静幸福。钢琴师为她创作出《忧郁星期天》,他和餐厅也因此一举成名。然而,汉斯的出现彻底毁灭了这一切。汉斯向伊洛娜求婚,却被拒绝,满腔恨意的他,带着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计划来到伊洛娜身边,给他们的生活以致命一击。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Trois couleurs: Bleu
多年来,朱莉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创作事业,但平静的生活由一场车祸打破。丈夫和女儿的过世,令刚刚在病床上醒来的朱莉大为悲痛。她曾经想一死了之,出院后又生归隐之心,她把丈夫的曲谱付之一炬,以明隔离过往的决心。然而,现实却防不胜防地进入她的生活,让她开始思考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丈夫的朋友把丈夫的残稿发表在媒体上,声称要为这首曲续完。这件事意外地让朱莉得知,曲子原来跟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肚中已怀有丈夫的骨肉。
《钢琴家》
The Pianist
史标曼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作为一部波兰导演摄制、反映波兰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德国人残酷迫害的电影,不可避免地选择肖邦的音乐为电影的主导音乐。波兰斯基在选择音乐上匠心独具,他从众多肖邦的作品中选用了三首夜曲,两首叙事曲,一首圆舞曲,一首前奏曲,两首马祖卡和电影结尾时的钢琴与乐队的《大波兰舞曲》,每一首都选用得恰到好处,和电影的结构、情节和场景的转换、主人公的心境环环相扣。
《她比烟花寂寞》
《她比烟花寂寞》
Hilary and Jackie
(杜普雷的)传记《她比烟花寂寞》,很久以前就看过同名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也很吃惊,杜普蕾居然对非常爱她的姐姐提出这种无人性的要求:她想睡姐夫。天才真是从小被惯坏了,完全不懂人伦?不顾他人感受?还是天性里生杀予夺的欲望比普通人强烈?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电影《日出时请将悲伤终结》讲述一个300多年前的音乐故事。音乐家马莱的爱妻亡故,他从此带着两个女儿隐居深林,整日独自研习古大提琴。他的演奏名闻遐迩,在传说中更出神入化。立志成为伟大音乐家的红衣少年前来学艺,被拒之门外。后来红衣少年成为宫廷乐长,生活富足,却始终觉得自己不得音乐的要领。
他记得,年少的那个午后,在森林里听见的马莱的琴曲,那种庄重、静穆、悠远而哀伤的,才是真正的音乐。他在深夜赶赴马莱的森林小屋,去上最后一堂音乐课。
或许时隔多年,有些电影的情节已经模糊,可偶然听到电影音乐,还是能回想起第一次观赏佳片时的心境,不管岁月如何流转,音乐长埋记忆,也最是婉转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