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古典双人舞”(Grandpasdedeux)
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在概念上不仅仅是"两个人跳舞",它有两个规定性的含义:第一、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表演模式;第二、也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技艺。
“大古典双人舞”形式首次出现在18世纪早期,作为歌剧和芭蕾舞剧的开场表演,其中一对舞者将表演相同的舞步,有时是手牵着手。在那个时候和整个巴洛克时期,芭蕾舞伴的舞蹈正在演变,以显示更多的戏剧性内容。例如,在1717年的《战神的爱情》(The Loves of Mars)和《芭蕾维纳斯》(Venus ballet)中,战神(男舞者舞者)努力描绘出英勇,尊重,热爱和崇拜,而维纳斯则表现出害羞,相互的爱和情美丽的相貌。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浪漫“双人舞”,其中包括更紧密的身体接触,芭蕾舞女首席在他们的舞伴扶持下跳舞。随着19世纪的发展,这种形式成为了日益成熟的芭蕾舞女首席技能的展示。
19世纪后期的芭蕾舞剧 - 特别是马里乌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的芭蕾舞剧 - 首先引入了男女主角共舞的“双人舞”(Pas de deux) 表演程式的概念,这通常是场景或整个表演的高潮。在20世纪,“大古典双人舞”与芭蕾舞剧的故事更加融为一体,越来越多地充满了技术技巧。久而久之,“双人舞”不仅成为一种公认的固定模式在芭蕾舞剧中保留下来,而且常常游离芭蕾舞剧原作,在芭蕾晚会和各种芭蕾舞比赛中表演。
"双人舞"在芭蕾艺术中,是恢复男女舞者平等地位的表演形式。
适合女舞者的舞蹈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男舞者居于辅助位置。无论从表演的意义,视觉和音乐表现的中心,还是舞蹈语汇的丰富程度上,都是女舞者的陪衬,辅助,是女舞者舞蹈在力学意义上,表达进一步挑战离心力和重力的的一个力学支撑点而已。而在戏剧性上,也是戏剧要求的一种男女性别的故事情节需要而进入角色的。在表达浪漫、情感、旋律上,却始终没有独立位置。
而“双人舞”,却均衡出男女舞者同等重要,却又是生理构造上不同的美学表达。因此“双人舞”成为了古典芭蕾和浪漫芭蕾上真正意义的摆脱重女轻男的舞蹈形式。
a.“慢舞” (Adagio或Adage)(意思是“慢慢地”)(这是从意大利语里一个音乐术语“柔板”借来的这个词,出现在1820年左右的卡尔洛•布莱西斯(Carlo Blasis)提出的理论中,在芭蕾舞术语中,在这里译成“慢舞”)
b.“炫示部舞”(Variations)这里一个音乐术语,意为“变奏”,在芭蕾舞术语中,在这里译成“炫示部舞”, 这是由男女舞者分别一个人完成的独舞。
c.“结尾部舞”(Coda)
“大古典双人舞”( 时间一般在9-10分钟)是一种程式化的舞台“双人舞”,通常有四个部分组成,包括:一个“上场(引子)”(Entrée (introduction)),一个“慢舞”,两个“炫示部舞”和一个“结尾部舞”结束)。它实际上是一系列共同主题的舞蹈,通常象征着爱情故事或热恋中的情侣关系,舞者描绘出深情的表达和浪漫情侣之间的想法。它通常被认为是芭蕾舞剧中最主要的部分和壮美华丽的亮点,通常由一对男女首席舞者及舞群表演。
b.“慢舞” ——是“大古典双人舞”的一部分,音乐通常是3/4拍,由一对舞者组合成优雅而精致的舞伴在“慢舞”中翩跹共舞,所不同的只是音乐和动作的情绪与速度有所变化,以便产生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快感。在“慢舞”中,芭蕾舞女首席舞者在芭蕾舞男首席扶持下,表演优雅,经常动作缓慢和连续,在托举下,连贯地展示各种舞姿,在地面和空中完成一系列旋转、跳跃等技巧动作,做出各种优美抒情造型姿势和看似在用毫不费力的力量下努力保持动作平衡,意在抒发男女主人公之间缠绵悱恻的眷恋之情。芭蕾舞男首席可以通过各种常见的方式支撑芭蕾舞女首席,包括举起她,在旋转时保持和稳定她,并伸出手臂或手为她提供稳定,当她在表演平衡技巧难以实现时,将其当作“虚拟的把杆” 没有这个帮助就不可能完成。由于这种支撑,“慢舞”有时被称为“支撑的慢舞”。 而男舞者则是辉煌灿烂的“快舞”( Allegro)(即一连串的跳跃),目的在于使整个舞段的结尾能够产生嘎然而止的美感。
c.“炫示部舞” ——在“慢舞”完成后,男女舞者分开,占据舞台中心并进行“炫示部舞” ,分别包括男女两次富于表情的独舞,一般来说,芭蕾舞男首席的“炫示部舞”通常首先表演,然后是芭蕾舞女首席的“炫示部舞”。这些“炫示部舞”旨在呈现壮观的场面,以炫耀各自杂技般的跳跃,以及个人舞者旋转的高难技术和过人绝招技巧及运动能力,尤其是使男舞者能够充分地炫技而崭露头角。
d.“结尾部舞” ——(字面意思是“结尾”)是“大古典双人舞”的结束部分。通常情况下,“大古典双人舞”早期片段的再现,由具有特征元素的“慢舞”,“炫示部舞”或二者都有组成,由男、女舞者逐渐加快的独舞,以过渡到快速热情洋溢的俩人共舞,在盛大的高涨的音乐中呈现出舞蹈的高潮并结束。
“双人舞”在芭蕾艺术中,是恢复男女舞者平等的表演形式。为了适应女舞者的舞蹈语汇,芭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从表演的意义上和视觉及音乐表现的中心,还是舞蹈语汇的丰富程度上,男舞者舞者都是居于女舞者的陪衬和辅助的位置。男舞者舞者是女舞者在力学意义上,进一步表达挑战离心力和重力的一个力学上支撑点而已。而在戏剧性上,也是戏剧要求需要引入一对男女角色进入故事情节中而已。在表达浪漫、情感、旋律上,却始终没有独立的位置。
在芭蕾舞剧里,“双人舞”往往是男女主人公表演的核心舞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定的戏剧情景,主人公的性格与心态的外化,各类芭蕾技巧的巧妙组合,构成芭蕾“双人舞”特有的光彩,而它的炫耀式表演,不仅观众喜闻乐见也为芭蕾明星展示精湛技艺提供了机会。舞者们按照原剧应有的情绪,尽力炫耀着自己的拿手绝技,比如女舞者连续不停地三十二圈单足旋转,男舞者各种复杂的空中变体腾跃等,均创造着激动人心的舞台效果。尤其几段著名芭蕾舞剧中的“双人舞”,经过世代各国艺术家的补充、改进,精雕细琢,愈益丰富、精美、凝练,不愧为芭蕾舞剧的华彩乐章。譬如:《吉赛尔》“双人舞”,在如泣如诉的乐音中展开"人鬼情未了"的交流,而舞者轻灵的漂浮感,写出了典型浪漫主义芭蕾的无尽韵味。《胡桃夹子》“双人舞”梦幻般的柔美、流畅,灌注了音乐在的品性。华丽高贵、 大方的《睡美人》“双人舞”一出场,顿然创造了光彩四射的艺术效果。富于诗情画意的《雷梦达》“双人舞”,细腻地述说着。与深沉矜持的舞段皆不同,独具一格的《威尼斯狂欢节》,热情、幽默,把轻松愉快的气氛洒遍全场各个角落。《海盗》“双人舞”缠绵中带着粗犷豪放的"海盗"性格。极具感染力的《唐•吉诃德》“双人舞”裹挟着骠悍帅气的西班牙风格,发散着灼人的热度。这些经典性的芭蕾“双人舞”舞段(天衣无缝的合舞)是舞者们激情狂勃发与严谨规范相结合的产物,是他们在舞台上创造的芭蕾美的浓缩、美的集束、美凝结体,必然 人们情感与情绪的共振。
凡华美的事物必然伴随着艰难的进取,芭蕾“双人舞”的观赏价值也体现在它愈来愈高难的维度上,而这些常演常新的舞段吸引人之处,主要在表演者的个人魅力。双人合舞(不论是慢舞或快舞)要求男女舞者双方和谐默契,整个舞段浑然一体;而炫示部舞一般都包含复杂的高难技巧。因此,“双人舞”是对芭蕾舞者技艺的全面检验。
芭蕾“双人舞”作为一种特殊的技艺,是由男女舞者共同完成舞蹈。它也分为地面(男舞者扶持女舞者做各种舞姿、动作、技巧)和空中(男舞者托举女舞者至空中完成舞姿技巧)两大部分,这是与芭蕾技巧分类相一致的,可以说,“双人舞”是芭蕾技巧的延伸与升华。实际上“双人舞”的绝大部分舞姿、动作和技巧,都是芭蕾固有的舞姿动作和技巧,只不过经由两人配合而更夸张、放大,也更惊险、更优雅了。
“双人舞”中的男女舞者双方,谁处于主导地位呢?通常人们看到托举动作会赞叹男舞者力气大,而看到地面动作只有女舞者在展示优美的舞姿或旋转时,就以为男舞者不过是当陪衬的"活把杆"。其实,无论空中或地面动作,“双人舞”的主导一方都是男舞者。地面上的舞姿伫立、旋转和扶腰的圆周绕转,虽然是女舞者做的,但此时她的重心把握完全在男舞者的手掌中,只有男舞者的手掌松弛而有感觉地将舞者置于最佳平衡状态,她的动作才能完成好,做到舞姿优美、动作自如、旋转顺遂。所以,一对“双人舞”舞者能否达到上述品质要求,主要在男舞者。即使动作连接之间的"小关节",男女舞者双方的配合也是靠男的手掌发出信号,二人方能默契一致。至于空中托举时男舞者显得力量颇大,倒可以反过来讲舞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非全凭男舞者"举重"。每次做离地的托、举、抛之前,男舞者给舞者以轻微信号,而两人一致发力;舞者要屏气、收紧全身肌肉并迅速完成舞姿;同时,配之以男舞者的爆发力——只有在这时男舞者才能将女舞者托举起来。综上所述,芭蕾“双人舞”最重要的品质要求,亦是最高水准的表演,只用两个字即可概括——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