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牛犊》让·弗朗索瓦·米勒

《担牛犊》让·弗朗索瓦·米勒 作品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唯美是需要意境的。米勒做到了,他的油画很好地体现了唯美的意境。很喜欢米勒的画,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创造的形象严谨、崇高;他的艺术语言平静沉着,造型单纯,旋律稳健,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平庸浅薄,充满真挚的感人力量一览无余,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松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牧羊女》、《拾穗》、《晚钟》、《扶锄的男子》、《喂食》、《春》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内心世界如此宁静,没有痛苦和挣扎,只有隐忍和承受。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认真看他的作品,他的画其实是想表达人与神之间的信仰,而人们能克服艰辛,辛苦劳动更多是因为有信仰在他们后面作为最大力量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