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江苏>休闲>

作为南京人 这些你知道吗

来源:金玉米 编辑:迪拜 时间:2012-06-03

(一)“秦淮八绝”与“秦淮八艳”的区别
所谓“秦淮八绝”,指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八家小吃馆的八道十六式名点,是南京夫子庙秦淮小吃的精华体现。分别为
一绝: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
二绝: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开洋干丝;
三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麻油干丝;
四绝:六凤居的葱油饼、豆腐脑儿;
五绝:奇芳阁的什锦菜包、鸡丝面;
六绝:蒋有记的牛肉锅贴、牛肉汤;
七绝: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
八绝:莲湖糕团店的五色小糕、桂花夹心小元宵

秦淮八绝
所谓“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现人多认为“秦淮八艳”是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八位名冠天下的奇女子。
(二)珠江路地铁站为什么叫“珠江路糖果车站”?
这是有典故的。由于珠江路地铁站离南京儿童医院很近,乘坐地铁带孩子前来儿童医院看病的乘客基本都在这一站下车。一次一对外地夫妻带自己的孩子乘地铁到珠江路,准备到广州路上的儿童医院看病。小孩子不愿意去医院,哭闹着要吃糖果,那对夫妻囊中羞涩,且一时也找不到买糖的地方,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一位珠江路地铁站的工作人员看见了他们,拿出了刚刚买来准备带回家给自己孩子的糖果,送给了那个小孩子, 小孩子最终破涕为笑。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深受感动,从那以后,每一位珠江路地铁站的工作人员都会随身携带糖果,在特定时间段分发给乘坐地铁的小孩子们。所以珠江路地铁站才有了一个糖果车站的美称。
(三)南京看电影[/url]的好去处?哪里有五星级影院?
南京影院众多,这里只介绍一下南京目前已开业的7家五星级影院的情况。
1.南京上影国际影城(河西-龙江)
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98号(新城市广场3楼)
2.南京江苏广电新街口国际影城(新街口)
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18号(德基广场7楼)
3.南京万达国际影城(新街口)
地址:南京市洪武路88号(万达广场新街口店四层-沃尔玛楼上)
4.南京水游城横店国际影城(夫子庙)
地址:南京建康路1号(水游城4楼)
5.南京中影国际影城(仙林)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学海路1号(金鹰仙林天地C馆3楼)
6.南京万达国际影城(河西-江东门)
地址:南京市江东中路98号(江东万达广场娱乐楼401)
7.南京江苏广电幸福蓝海国际影城(江宁-东山)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金箔路518号(中国女人街西侧江宁体育中心健身大厦内)
(四)金陵四十八景是什么?这些景点如今都在哪里?新金陵四十八景又是什么?
金陵四十八景之“莫愁烟雨”
  金陵四十八景起自明万历,据顾起元《客座赘语》,先是榜眼余梦麟(幼峰)以生平所游览金陵诸名胜二十处,各著诗纪之,并约焦、朱之蕃(兰隅)先后二位状元公与探花顾起元同唱和,诗作汇为一集,名之曰《雅游篇》,刊行于世,一时以为盛事。余氏所选的二十景是钟山、牛首山、梅花山、燕子矶、灵谷寺、凤凰台、桃叶渡、雨花台、方山、落星岗、献花岩、莫愁湖、清凉寺、虎洞、长干里、东山、冶城、栖霞寺、青溪、达摩洞。而朱兰隅兴犹未尽,更“搜讨记载,共得四十景,属陆生寿柏策蹇浮舫,躬历其境,图写逼真,撮举其概,名为小引,系以俚句”,也就是周亮工所谓“景各为图,图各为记,记各为诗”,最后编成《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后经世代文人墨客传颂与加工,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发展成为洋洋大观的“金陵四十八景”。
目前最被认可的金陵四十八景版本为:
01.石城霁雪 — 清凉山石头城上的雪景;
02.钟阜晴云 — 紫金山上的云景;
03.鹭洲二水 — 江东门外白鹭村一带的古白鹭洲,李白诗“二水中分白鹭洲”;
04.凤凰三山 — 城西南露岗凤凰台遗址上远眺江边的三山,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
05.龙江夜雨 — 下关龙江边夜听雨声;
06.虎洞明曦 — 东南郊高桥门外黄龙山附近的虎中观看黎明时的阳光;
07.东山秋月 — 中秋节在江宁东山镇的土山上赏月;
08.北湖烟柳 — 玄武湖畔台城上的垂柳和烟景,唐韦庄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09.秦淮渔唱 — 在秦淮河上聆听渔歌;
10.天印樵歌 — 在方山郊游时听到樵歌;
11.青溪九曲 — 城东的青溪很多河湾,夹岸均垂杨亭馆;
12.赤石片矶 — 城东南今雨花门外的由红色砂岩构成的秦淮河畔小岗;
13.楼怀孙楚 — 李白在金陵时常饮酒的“孙楚酒楼”,遗址在今水西门水关一带秦淮河畔;
14.台想昭明 — 钟山北高峰上的梁代昭明太子读书台,一说在江宁湖熟的梁台;
15.杏村沽酒 — 今城西南花露岗下的古杏花村,相传是唐代诗人杜牧买酒处;
16.桃渡临流 — 夫子庙利涉桥畔古桃叶渡,相传是东晋王献之妾桃叶渡秦淮处;
17.祖堂振锡 — 唐代法融祖师在祖堂山得道,成为佛教南宗第一祖师;
18.天界招提 — 中华门外的天界寺,原名龙翔寺,与灵谷寺、报恩寺并称为明代“金陵三大寺”;
19.清凉问佛 — 清凉山的清凉寺;
20.嘉善闻经 — 幕府山东南铁石岗石佛阁的嘉善寺;
21.鸡笼云树 — 鸡笼山的景色;
22.牛首烟岚 — 牛首山的景色;
23.栖霞胜景 — 栖霞山的景色;
24.达摩古洞 — 幕府山东北麓的达摩洞,传梁代达摩法师渡江前曾在此休息;
25.燕矶夕照 — 在燕子矶观夕阳;
26.狮岭雄观 — 狮子山上的卢龙观;
27.化龙丽地 — 幕府山北麓临江的“五马渡”,相传西晋末年时琅琊王司马睿与彭城王等皇族分乘五马来此地,琅琊王所乘之马忽然化龙飞去,成为司马睿称帝前的“吉兆”;
28.来燕名堂 — 今夫子庙对岸乌衣巷内东晋王谢大族故居的“来燕堂”;
29.报恩寺塔 — 中华门外报恩寺的九级琉璃宝塔;
30.永济江流 — 在燕子矶的永济寺观音阁俯视江流;
31.莫愁烟雨 — 莫愁湖“荷亭消暑,柳岸追风”之景观;
32.珍珠浪涌 — 今鸡鸣寺至浮桥的古珍珠河;
33.长干故里 — 中华门外古长干里;
34.甘露佳亭 — 雨花台高座寺甘露井旁的亭台,另一说在小九华山;
35.雨花说法 — 相传梁代云光法师在雨花台上讲经,天上落花如雨,雨花台即因此得名;
36.星岗落石 — 约在今鼓楼岗一带的古“落星岗”;
37.长桥选妓 — 今夫子庙对岸一带明清妓院的集中地;
38.幕府登高 — 登幕府山眺望长江;
39.谢公古墩 — 五台山永庆寺前东晋谢安登临过的高墩;
40.三宿名岩 — 下关静海寺附近南宋名将虞允文曾休息三夜的三宿岩;
41.神乐仙都 — 光华门外的道观神乐观;
42.灵谷深松 — 灵谷寺周围的上万株古松;
43.献花清兴 — 祖堂山北峰献花岩的景色;
44.木末风高 — 雨花台永宁寺侧的木末亭,一说在方孝孺祠内;
45.凭虚远眺 — 在鸡笼山最高处的凭虚阁远望市区及玄武湖;
46.冶城西峙 — 朝天宫所在的冶城山峙立于城西;
47.商飙别馆 — 钟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离宫商飙馆遗址;
48.祈泽池深 — 南郊高桥门外祈泽寺的泉水,传说宋时东海龙女来此听法师讲法华经后所开。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四十八景中,如今过半已面目全非或不见踪影,余下的众多景致也多被废弃遗忘,至今仍被人们热议的,仅仅是其中的极少数。作为南京的子民,我们是不是该为这即将消逝的宝贵遗产做些什么呢?
“新金陵四十八景”
01.中山陵
02.明孝陵和梅花山
03.紫金山天文台
04.雨花台
05.玄武湖
06.南京长江大桥
07.夫子庙及秦淮风光带
08.栖霞山
09.阅江楼
10.总统府
11.莫愁湖
12.中华门瓮城
1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4.灵谷寺
15.静海寺和天妃宫
16.珍珠泉
17.石头城和清凉山
18.云锦博物馆
19.阳山碑材
20.甘家巷南朝石刻
21.鼓楼和大钟亭
22.台城、九华山、鸡鸣寺
23.燕子矶
24.汤山温泉
25.汤山古猿人洞
26.胭脂河及天生桥
27.固城湖及高淳老街
28.牛首山
29.中山植物园
30.南唐二陵
31.瞻园
32.明故宫遗址
33.朝天宫
34.梅园新村纪念馆
35.甘氏故居
36.江心洲
37.方山斜塔
38.石鼓路天主教堂
39.南京大学北大楼
40.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41.龙江宝船厂遗址
42.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43.桂子山石柱林
44.浡泥国王墓
45.金陵刻经处
46.南京博物院
47.净觉寺
48.傅家边现代农业生态园
(五)南京到底多少座城门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瞧一瞧。”小时候我们从大人那儿学会的歌谣,不知道多少辈的南京人童年时都吟过这段童谣。其实,说起南京的城门,早几辈的南京人可以掰着手指为你数出“里十三、外十八”。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把南京明城墙的13座内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
“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
在南京2500年建城史中,城墙和城门规格最高、价值最大的当属明代。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13座。明太祖朱元璋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18座城门。
“里十三,外十八”便由此得来。但南京的城门远远不止这么多。明代时期,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重;当时有外城18门,内城13门,皇城6门,宫城6门,到了近现代又新开城门13座,共计有城门56座,城门之多实为世界之最。经过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一座座城门,有的保留,有的毁弃,有的变更,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至于皇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不在,现在只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克集庆,建立应天府,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改筑应天府城”。洪武四年(1371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 又建筑新城,历时21年,应天府城全部竣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下令建造60多公里长的外围土城,传统称为廓。在应天府城内还有皇城,包括皇城和宫城。这样,明代的京师城垣,分外城、应天府城和皇城三重。
内城门自东南向西北顺时针依次是: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这就是常说的“里十三”。“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东面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今尧化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在清朝以后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等。而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六百多年来,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它们是:1908年开草场门;1909年开丰润门;1913年开海陵门;1929年开武定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5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2年开集庆门。这样,加上原来的内十三,就成了内二十四,事实上,经过多年变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有名无门了。至于城门名称,也常有改动。例如:三山门改作水西门;石城门改作大西门、汉西门;清凉门改作清江门;定淮门改作淮远门;钟阜门又称小东门;金川门又称三民门;太平门曾称自由门。改动最多的一次是在1928年,一下改了七个。1927年4月,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有人认为老的城门名称不合时代潮流,遂由政府出面,下令更改七个门的名称。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改海陵门(1913年新开的)为挹江门;改神策门为和平门;改丰润门(1909年新开的)为玄武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改洪武门(原正阳门)为光华门。这样,“内十三”当中,只有通济门没有改过,保留至今。
南京56城门表:
宫城6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北安门;
皇城6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玄武门;
内城13门: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
外城18门:姚坊门(今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江东门,栅栏门,外金川门,佛宁门,上元门,观音门。
近现代新开13门:草场门,丰润门(今玄武门),海陵门(今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中央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新民门,雨花门,小北门,解放门,集庆门。
现存最完好的中华门及城楼
中华门翁城
(六)“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哪里?四百八十寺之首的又是哪座寺庙?南京有什么著名的古寺?
依山而建的鸡鸣古刹
“千里荤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在题为《江甫春》的诗篇中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一庞大的数字并非一个准确值,而是使人用以感叹南朝佛寺之多而运用的一个虚数。不过即使是四百八十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现实来说,诗人也没有夸张。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时建康(今南京)的佛寺数甚至超过了500座。这正好与同期北魏首都洛阳的佛教盛况不相上下,反映了中古时代我国南北两地佛教的广泛流行。
现人多认为位于南京城北的鸡鸣古刹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
鸡鸣寺:
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鸡鸣寺位于城北鸡鸣山东麓,是南京著名古刹之一。在三国时,为东吴的后苑。西晋永康年间,已在山上建有佛寺。
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大通元年(527年),他在鸡笼山创建寺院,取梵语以协同泰为名,叫同泰寺。为了便利皇帝朝夕拜佛,寺的南门,开在正对建康宫城北门的地方。同泰寺规模宏大,共有六座大殿,十余座小殿和佛堂,还有七层大佛阁和九层宝塔,供奉着庄严的金、银像各十方。梁朝末年,同泰寺遭了火灾,不少建筑被焚,宝塔被毁。梁武帝很想再建造一座十二层宝塔,因“侯景之乱”,而未能造成。梁武帝本人因被叛军围困,活活饿死于台城。
杨吴天赞元年(922年),以同泰寺遗址的一半地方建台城千佛院。南唐为净居寺,又改名为园寂寺。宋为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改称鸡呜寺。并将梁宝志石函埋于寺前山上,建五级砖塔。塔旁有施食台,相传这里曾是古战场,元代又是杀人的刑场。明初,延请僧人在此结坛施食,以度幽灵。所以,后人称为施食台或志公台。台下有鸡鸣泉,泉水清冽爽口。
清朝咸丰年间,鸡鸣寺毁于兵火。同治时重建。有一阁,内供有观音像,称为观音楼。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观音楼之右建豁蒙楼;民国初年,僧人石寿、石霞又于豁蒙楼旁增建景阳楼。楼下山麓,有胭脂井,相传为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避隋兵之所,传说以帛拭井栏石,石脉有胭脂痕,故称胭脂井,又称辱井。1959年,鸡鸣寺成为尼众道场。1981年,人民政府拨巨款,重建观音楼、豁蒙楼、景阳楼,新装佛像。建成以后,纵未能尽复旧观,然却保存了胜迹。这座千年古寺的景阳楼曾有一联日:
“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这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鸡鸣寺历史变迁及景色。
栖霞寺:
齐梁古刹栖霞寺在南京城东二十二公里的摄山,因为有了栖霞寺,所以又称栖霞山。寺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由当时住在摄山的隐士明僧绍捐宅为寺,名“栖霞精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到唐代才大规模扩建,并改名功德寺,增建大小殿宇四十九所,异常壮丽。在唐代,该寺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丛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为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为栖霞禅院,又名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又复名栖霞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火。残存寺屋,仅一老僧孤守。光绪三十四年,镇江金山寺的宗仰和尚来栖霞寺,见荒凉景象心中不安,矢志恢复这座六朝古刹。他亲自出面为重建栖霞寺募款,他的弟子若舜主持重建工作,直到1928年才恢复到今天的规模。近年来又进行了维修整理。
栖霞寺背倚千佛岩,四周层峦拱翠、方壑堆云,灰瓦丹墙的栖霞寺在满山经霜红叶映衬下显得分外肃穆壮观。寺前有彩虹明镜湖。寺门外有一块唐代上元元年立的明征君碑。进入山门拾级而登,入弥勒殿,袒胸露腹的弥勒佛笑面迎人。绕过弥勒殿,便来到巍峨宏丽的毗卢宝殿。殿内‘金碧辉煌,毗卢佛象和侍立两旁的梵天、帝释、二十诸天的塑像都点金着彩,金光灿灿,神态各异。出毗卢殿,穿过悬挂“方丈”匾额的中门,沿走廊向上,从“法堂”一侧门向上便是“藏经楼”。这里是寺院的最高处,室内精致的佛龛中,供奉着一尊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相传来自缅甸。室内两旁,按千字文的字序设七十二函匣,内藏佛教的经、律、论。寺内还有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堂正中供奉着鉴真脱袈塑像。栖霞寺的古建筑皆倚山势,层叠而上,殿宇楼阁堪称宏伟。
栖霞寺的东南有一座隋代舍利塔,系用巨石雕琢垒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杰作。也为该寺增添了不少光彩
毗卢寺:
毗卢寺位于南京市汉府街4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寺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清同治年间,曾国荃游南岳衡山齐公岩,与海峰法师有戏约“如我督两江,为您造庵。”海峰即立誓代他管理天下名山。清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招海峰至南京择地造寺,经与量宏商量,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湘军诸将捐巨资建大雄宝殿、万佛楼和藏经楼等,将原毗卢奄旧址周边扩大,东至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至太平桥,南至汉府街,遂改庵为毗卢寺,为南京第一大寺。
如今徜徉在香烟缭绕的毗卢寺中,据说是曾国荃当年亲手种植的两株银杏,硕果累累,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因果轮回。当年扩建的大雄宝殿里,从南岳运来的香木立柱依然幽香袭人,殿后两棵有着300年历史的黄杨古树下,两口古井的井水依旧清冽甘甜。穿过黄杨古井,拾级而上,斗拱飞檐中“万佛楼”三个描金大字熠熠生辉。楼外黄墙红窗、琉璃飞檐,叠映成趣。楼内雕梁画栋、珠灯藻井,令人目不暇接。1万余尊形态各异的镏金铜佛,金光万道、与日争辉,善男信女争相供养。
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南京城区西部清凉山南麓,前身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顺义三年(921年)权臣徐温始建的兴教寺。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南唐烈祖在此避暑纳凉,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石头山从此时起又称清凉山。此后,该处成为南唐宫廷的避暑之处。后主李煜更与清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内避暑宫的匾额“德庆堂”即为李煜亲题。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幕府山清凉广惠禅寺迁此,后屡废屡建。到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由周王朱棣重建,改额为“清凉陟寺”。
清凉寺是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驻足,留下不少宝贵的辞章。唐代温庭筠,宋朝王安石、林和靖、苏东坡,清代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等均曾有诗文吟咏。
甘露寺: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晋初年,西域沙门尸梨密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
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尚存,只是破败不堪。成化年问,僧人照堂广募钱财,想要加以修缮,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腊月正式动工恢复拓建,丙辰年十月(1496年)完工,先后恢复了药师、净业两大殿以及东室、西堂、钟鼓楼、厨房等建筑,寺后即为雨花台。
凤游寺:
凤游寺位于南京城区西南隅花露岗,其前身就是六朝著名寺庙“瓦官寺”。东吴时期,吴国的重臣张昭、陆机等人的住宅,皆环绕其侧。
东晋元帝时,丞相王导在该处置陶官,主管陶器作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诏移陶官于淮水之北,遂以南岸陶地赐给僧人慧力建寺,即历史上著名的瓦官寺。
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有三只羽毛鲜艳、形如孔雀的异鸟翔集于此处的高岗林间,引来“百鸟朝凤”的热闹景象,乃置凤台里,起台于山,称凤凰台。该处亦称凤台山。
梁武帝时在凤台山上建瓦官阁,高三百四十尺,大江前环,平畴远映,平旦时影落江水,日暮时则返照人郭。唐人有诗赞之云:“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极言此阁之雄伟壮观。诗仙李白的《横江词》中,更有“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之名旬。李白的《凤凰台》诗,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传颂千古的绝唱:
凤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明代初年,该寺基址半为骁骑仓,半入魏国公徐达的花园。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僧人圆梓募捐赎地,新建寺庙。因寺内有桂树数株,古干交错,因名丛桂寺。后更名为凤游寺。
光宅寺:
位于南京城南老虎头44号,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原为梁武帝萧衍的故宅。光宅寺内有井,又称“郗氏窟”。相传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后因亵渎圣僧宝志大师,遭到梁武帝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而投井自尽,化为蟒蛇,托梦给武帝。梁武帝为郗氏之死十分追悔悼念,寝食不安,遂册封鄱氏为龙天女。光宅寺之所在地,至今民问仍呼为“蟒蛇仓”或”回龙里”。
隋唐以后,寺庙日渐荒废。南唐保大年间仅存地数亩,更名法光寺。北宋时寺僧募资重修,正殿依岩而筑,塑佛像十六尊,改称鹿苑寺   
明代永乐(1403-1424年)年间,西域回光大师以修建大报恩寺的余款重修此寺,更名回光寺。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并立碑记事。此后几经战乱,名寺复成废墟。   
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游方和尚偶然在废墟中掘得一尊石观音像,即设法重建寺庙,以石观音寺为名。直至现在。现存正殿一座,后堂一座。寺内仅有一尊孤立的石观音像,置于一口深井之畔。
香林寺:
香林寺位于南京城东明故宫北,佛心桥37号。始建于萧梁天监(502-519年),原址位于今江宁区湖熟镇上,系由“杜、桂二姓舍居为寺”,故名“杜桂院”。洪武元年(1638年)迁入城内,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至清代,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玄烨第三次南巡鸟语花香,遂御笔题额改名为“香林寺”,已趋冷落的寺庙又顿时兴盛起来。
香林寺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有密切关系。据现存嘉庆三年(1798年)立石的《香林寺庙产碑》上记载:“前织造部堂曹大人买施秣陵关田二百七十余亩,和杭州田地一百五十余亩。” 曹雪芹家族成为香林寺最大的施主,从而使香林寺再度振兴。因此,当代红学界便把香林寺称做“曹雪芹家庙”而加以重视。
玄奘寺:
玄奘寺位于南京城区九华山,北临玄武湖,东接太平门,西邻台城。九华山又名覆舟山,山形狭长,顶呈平行,《寰宇记》记载:周围三里,高三十丈,东接青溪,北临真武湖,状如覆舟,因以为名。后因山南山麓建有小九华寺,遂亦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
东晋在覆舟山南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皇家建筑──北郊坛,辟有药圃,种植芍药供宫廷用药。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年间,将药园垒、西池、北郊坛合并,辟为乐游苑,成为六朝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
南朝时期,一些文人和贵族曾禊饮于乐游苑,著名文人鲍照、颜延之、谢灵运、范晔、沈约,以及唐代的大诗人李白等曾在此活动,留下了绮丽的诗篇。“息雨清上郊,开云照中悬。游轩越丹居,晖烛集凉殿。凌高跻飞楹,追焱起流宴。抵苑含灵群,岩庭藏物变。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目远幽情周,醴洽深恩遍。” 鲍照的这首《侍宴覆舟山诗》,便是当时皇家园林内歌舞宴乐的写照。
宋孝武帝刘骏在此建造正阳、林光殿,在山阴处凿藏冰井。《首都志》记载:“陈氏立国,更加修葺,宣帝立甘露亭。苑内有西池,以名游乐池,上有藏冰井,此山又有白水苑,阆风亭、瑶台诸胜。”奇石妙水,名花佳卉,楼台亭阁及一些娱乐设施,布置于山上,殿阁玲珑,花团锦簇,成为六朝宫阙的代表之作。”
覆舟山因处台城之北,西边紧邻皇宫,东面是战略要地龙尾坡(今富贵山),同为宫城屏障,军事要隘,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时这一带曾发生过数次重大战役,有苏峻之乱、桓玄篡晋、侯景之乱,以及隋兵渡江伐陈。作为皇家园林的乐游苑在战乱中遭遇焚毁。
隋唐宋元以降,覆舟山风光不再,昔时的胜景,成了人们谈论、追忆的话题。
民国时期,九华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42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台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挖到一石函,记载了唐代高僧玄奘顶骨舍利来南京安葬的经过。日军想占为已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议下,日军将玄奘部分舍利归还给南京人民,1943年底,汪伪政府在九华山上建了一座砖塔,供奉玄奘的顶骨舍利,得名三藏塔。
永庆寺:
永庆寺位于南京城内五台山东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502-519年)年间,系梁武帝之女永庆公主舍宅为寺,故名永庆寺。公主又捐汤沐之资,在寺内建五级石塔一座,全用白石砌造,故称白塔,而永庆寺又名“白塔寺”。
六朝以来,年深日久,寺内建筑均告圯废,惟存一塔,亦已倾颓。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魏国公徐达裔孙左都督徐增寿具奏重建寺庙,维修宝塔。明永乐六年(1408年)、永乐十年(1410年)及正德(1506-1521年)年间先后重修。明代著名文人顾辚曾来此游览,盘桓终日。
太平天国时期,白塔毁于战火,寺庙亦遭严重破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
鹫峰寺:
鹫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鹭洲公园东北角,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为纪念唐朝名僧鹫峰而得名。
鹫峰寺所在的白鹭洲有着悠远的历史,东晋时为东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陈时为大臣、诗人江总的住所。唐朝开元(713~741年)年间,刺史颜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时待制史正志将放生池移到这里,并在上面建起楼阁。
明朝天顺年间,鹫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边。明清以来,鹫峰寺屡经兴衰。与其他著名寺庙不同,她的名气并不在于得到皇帝的宠幸,也不在于曾有过惊天动地的大人物,而是另有独到之处。其一,与美丽的山水园林相傍。其二,几度衰败又得几经修整,这得益于那些平凡僧人与普通百姓们的珍爱有加。清道光年间。寺宇改为老民堂,当时正殿已年久行将圮废。道光十五年(1835年),乡人甘静斋、冯君耀率先捐资重建,并在殿前台基上围以石栏,极为坚固。工程竣工以后,太仆蔡友石撰记,学使祁春浦书碑,记载了鹫峰寺中兴的盛况。
20世纪30年代,鹫峰寺屡经风雨侵蚀,又遭火灾,再加上当时南京市内的小火车道从鹫峰寺的中心地带穿过,使寺的规模更加狭小。解放前,昔日香火甚旺的古刹只剩破屋数椽。
1993年,寺庙整修复原,两进三楹的殿堂经过了修复。而今,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大雄宝殿。两边还配有僧房。寺庙恢复一新,香火旺盛。
无想禅寺:
无想禅寺在南京市溧水县南7.5公里无想山,始建于六朝,1992年复建,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
无想寺始建于六朝中期。唐高祖武德(618-626年)年间重建,名为无想禅院。北宋治平(1064~1067年)年间改名为禅寂寺。南宋咸淳(1265-1274年)年问,僧道甄在此复兴大刹,朝廷遂赐名为禅寂禅寺。明清间复名为无想禅寺。旧有大殿五间及山门、僧舍、石观音阁等建筑,后历经沧桑,荒废殆尽。1992年终得复建。
无想禅寺所在的无想山,以苍松翠竹和流泉飞瀑的优美自然风光而被称为“溧水第一胜境”。历代文人雅士多曾到此游厉,南唐韩熙载的《赠寺僧诗》、北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岖作》等诗词佳作,均广为传诵,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以无想禅寺为中心更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寺西有韩熙载读书台,寺东南有宋代高僧甄公藏骨塔,寺后有元代所建的招云亭,明代所建的石观音阁、凤泉亭等。
金光禅寺:
金光禅寺原名太山行宫圣母院,位于南京市北郊六合区金牛湖畔的金牛山。始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年间。
据县志记载,院内还建有马氏烈女庙。相传在明朝有一女子,叫马葵阳,适遇兵荒马乱,藏在古庙中。有一天贼兵来到寺庙,看到该女长得漂亮,拽着她欲行不轨,而该女誓死不从,用石头砸向贼兵,并且大声呼叫“吾颈可断,身不可辱”,贼兵看到此女烈性刚强,无法得手,于是用刀割断了该女的颈喉,致其死亡,家中知道以后,将其埋葬在山巅。当地的群众为了纪念她,在山上建了一座烈女庙,以此来赞美她勇敢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
由于岁月悠悠,几经沧桑,古刹已成废墟。但古迹仍依稀可辨。恢复后的金光禅寺有大殿两座,各类房屋十多间。内有多尊佛像,尊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