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上海>美食>

上海小吃老字号

来源:金玉米 编辑:盖茨 时间:2012-10-27

1,冠生园


 

冠生园的店主冼冠生,原是一个小贩,在南市一家戏院门摆摊头,卖陈皮梅、话梅、牛肉干等小食品。后来就与人合伙开小作坊,名为冠生园,并在戏院内设小买部。由于自制食品质量较高,营业逐步发展。1922年冠生园迁到南京路,底层设食品门市部及西餐间,二楼设饮食部供应酒菜茶点。以后又在漕河泾开设农场和食品工厂,在市区五家支店及一些分销处,还在重庆、南京、杭州、昆明、汉口等地开设冠生园分店,全国共有17个分支机构。当时上海总公司下就有职工数百人,生产的糖果、糕点、月饼、陈皮梅、话梅、牛肉干、果子酱、果汁露、腊味、蜂蜜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在经营上也比较灵活,如电话订货,送货上门,按时令出售配套的礼品糕点等。同时,每逢星期六、星期日开放郊区农场,供人们游览景色,并供应酒菜、茶点,推销冠生园食品,以招徕生意。


 

解放初期,原有的消费对象大部分消失,营业下降,农场先行关闭,各支店及分销处也相应收缩,在政府的关怀安排下,通过劳资协商,基本维持了年产和销售。1956年公私合营后,冠生园食品厂划交食品工业公司,饮食部划交饮食服务公司,底层门市部划归烟糖公司,改为综合食品商店。


 

文化革大命期间改名为上海食品店,1977年后才恢复原名。
 

2,王宝和


 

王宝和酒家原名王宝和绍酒栈,创建于1744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是上海最老的一家酒店。据传,王宝和酒棧原在绍兴自设酿酒作坊,并做帆船运输生意,来往于青岛、上海等地,趁便运酒到上海,在小东门开设酒棧出售,获利颇厚,营业日益发展。此后绍兴酒坊酿出的各种优质陈酿黄酒数量大增,除上海外,还远销到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区。酒店几经迁移,发展成为上海一家颇具规模的著名酒店。


 

1936年王宝和迁至福州路现址,商店面积500多平方,职工30余人,除销售自酿特色黄酒外,还包厨经营热炒面饭、喜庆筵席,楼上设火车座、小房间。秋季,出租部分店面堂口,供摊贩出售清水大闸蟹,酒店代客蒸煮,现卖现烧现吃,别有风味。包厨烹饪的绍兴特色菜肴,也深受顾客的欢迎。当时,该店每天可销售黄酒45坛,还备有多辆自行车,电话购酒、叫菜,随叫随送,还发行礼单,供顾客馈赠亲友。


 

解放初期,经营困难,堂口收缩,菜肴面饭停售。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变经营方向,经营逐步好转。


 

“文化革大命”中改名为“上海酒店”,二楼停止营业,底层供应一般堂饮。

 

3,利男居

 

  利男居原名利男茶居,是一家经营广式糕点的名店,,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创设于1902年,原址在天潼路,后迁四川北路;现在浦东大道近源深路口。当初有职工50人,生产品种繁多,有广式糕饼、面包、油货、糖果、烧腊、卤味及蛋糕等,是二十年代上海广式糕饼行业中素负盛名的“四大居”之一(利男居、群芳居、同安居、怡珍居)。后来其他三大居相继停业,利男居却因产品脍炙人口、经营得法而逐步发展。1932年“一·二八”事变,利男居遭日军破坏,停业二年,后迁浙江中路,除保留原经营品种外,增设饮食部,供应广东虾肉馄饨、鱼生粥、芝麻糊的及酒菜面饭等,由于烹饪精湛,成为上海名店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1981年门市部迁南京路。


 

  利男居特色产品有:全蛋刹其马、南乳小凤饼、奶油椰蓉酥、椰蓉杏仁饼、佛山盲公饼、奶油酥蛋面包和各式中秋月饼等。

4,元利


 

这是家经营潮式糕点的食品店,前店后场,自产自销。


 

潮式茶食是广东汕头、潮安等地的传统特色食品,其重油重糖,葱香浓味,1879年传入上海。


 

元利食品厂,1880年开设在广东路,时为一间半门面,职工20人,经营有燕子酥、喜庆宝塔糖、猪油花生糖、猪油软蛋酥、花生酥、花生夹心糖以及各种月饼、糕点。


 

春有芝葱饼、软蛋酥,夏有蒸制细沙糕、白糖桂花糕,秋有老婆月饼、水晶月饼、冬瓜和开洋月饼,冬有猪油花生糖、牛皮糖、洋果糖等。


 

1982年曾在金陵东路326号开设第二门市部。

 

5,源诚


源诚食品店于1917年开设在福建南路,原做糖食糕饼点心,附设工场,由于注重花色品种和产品质量,及时供应时令食品,,业务有所发展,1947年又增设工场于老北门。


1950年在南京东路设门市部。公私合营后,在1959年底与腾芳、岭东、桂芝香、野茡荠等厂、店合并,在人民路建厂,合并时只有81个人,年产值123万元,利润15万元。


源诚著名的有老婆月饼、冬瓜月饼、脆葱饼、软葱饼、蛋黄酥、龙眼酥、猪油花年糖、花生酥等数十种。其中的老婆月饼重糖重油,肥润香甜,很受消费者欢迎。潮式月饼均用纸包装,清洁卫生,携带方便。


195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题“茶食泰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香酥适口,制作精良”。

 

6,老大昌

 

    老大昌开设于1937年,那时有二个老大昌,一家由法国人开的,叫老大昌洋行,我们有时在老照片上看到,经营法式面包、西点蛋糕、糖果等。另一家为中国人开的叫华商老大昌,经营鲜奶蛋糕、泡夫等西点,并自设牛牧场,店内有堂饮座位,供应咖啡、牛奶饮料及忌司烙面、三明治等西点。这两家老大昌都自设小作场,自产自销西点蛋糕。

 

    到1956年华商老大昌公私合营,1957年法商弃店回国,两家老大昌合并,仍名老大昌,合并后店堂铺面扩大,生产场地也有发展,专门设立工场,质量有所提高,品种有所增加。

 

    文化革大命中改名为“井冈山”,1971年与卢湾糕团工场合并,取名“红卫食品厂”,粉碎四人帮后,老大昌恢复原名。1980年在原址翻建。

 

    老大昌素以法式西点、蛋糕闻名,主要生产有鲜奶油蛋糕、鲜奶油泡夫、朗姆水果蛋糕、巧克力朗姆蛋糕、鲜奶油粟子蛋糕、白脱快爽、西番尼以及忌司烙面、总会三明治等。后来建冰淇淋车间,生产生各式冷饮。
 

7,高桥食品厂

 

      高桥食品厂是经营上海本帮(高桥)糕点的一家食品商店,自产自销。高桥式糕点起源于浦东高桥镇,其制作技艺系由上海农村民间食品和部分苏式糕点的制作工艺汇合而成,在本市流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用料多为糯米、猪油、板油丁、芝麻、花生、桃仁、红黑枣、蜜饯果脯等。产品松脆软糯,滋味香甜,饶有地方风味。

 

      特色产品有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四种,被人们誉为上海高桥“四大名点”。高桥食品厂开设于1942年,原址有永嘉路,当时只有三、四个职工,产品除四大名点外,还有酒酿饼、肉饺等。

 

      1956年公私合营,1957年并入高福食堂,1958年又并入东升食品厂。为了保持和发扬本帮经营特色,1959年又从东升厂划出,迁到淮海中路,恢复自产自销经营方式,生意兴隆,1965年店面一开间扩大为二开间。该厂生产的糕点加工细腻,尤以薄脆饼和松糕最受欢迎。薄脆饼用鲜鸡蛋、精白粉等料制成,既薄又脆,有“一粒芝麻二面见”之称;猪油松糕,糖多、油多、馅多,既松又糯,松而不散,糯而不粘,在糕面上放置各种干果蜜饯如蜜枣、青梅等,更香甜可口,有甜甜蜜蜜(加蜜枣)、亲亲热热(加青梅)等祝福口彩,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受到顾客好评。

 

      淮海路改造后,这里已为几个高层商厦占据;到高桥去的话,可以买到高桥松饼,有好几个厂都在生产。



9,北京郑福斋
 

北京郑福斋食品店创设于1930年,由京剧演员等人合伙经营;自设工场,自产自销酸梅汤和北京特色食品,兼营茶食、蜜饯、京式糕点、糖果、饼干。为供应京剧等演员演出结束后进食,营业时间延长到深夜,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文艺界人士欢迎。当时有职工30人,每天营业收入200多银元。

 

京式糕点外形精细美观,表面多有纹印,龙飞风舞,飞禽走兽,富有传统民族风格;糕点多以山楂、枣泥、白糖为馅料,口味清甜。品种以京八件和提酱饼等最受欢迎。

 

夏令,该店供应自制的冰冻酸梅汤相传为清朝御用饮品,辛亥革命后制作技术流入民间。由北京技师操作,选用上等烏梅加工熬制,酸甜适口,香味醇厚,因此盛销不衰,高峰时日销2万杯,为该店出产的有名饮料。

 

小时候,去大世界白相,到旁边吃冰冻酸梅汤是必定的项目,现在的小青年改吃奶茶了,郑福斋这个老字号许多人淡忘了。

 

但王宝和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和武汉巨能金匙药业有限公司制造的酸梅膏在超市里卖得很好。

 

10,三角地菜场

 

三角地菜场曾经是上海最大的室内菜场;始建于1920年,由小商贩设摊经营,菜场收取摊租,最兴旺时达到1500余摊户。

 

当时,楼下和二楼经营各类荤素副食品和花木、竹器、罐头食品。三楼为点心摊,供应各式早点,方便顾客和商贩用早餐。抗日战争期间,点心摊歇业。抗战胜利后,摊户减到1000户左右。

 

解放后,逐步组织商贩,到1956年发展成为按行业组成18个联购联销小组,1958年组成合作菜场,实行全场统一核算。

 

三角地菜场曾有6000平方的营业面积,营业柜台30多个,经营猪、牛、羊肉及禽、蛋、水产、蔬菜、酱菜、豆制品等副食品零售业务,常年保持600多个品种。

 

销售对象包括居民和机关、工厂、学校等的食堂及饮食业。每天接待顾客约15000人次,节假日2万多人次。每天供应各种荤素副食品14万斤左右,日销售额4万元。

 

三角地菜场分早、中、晚三市,每天营业18个小时。有专柜服务,代客加工,送货上门等许多传统,以后的营业冲状况一直很好,1981年销售额达1421万元,利润57万元。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为全国先进单位。1980年商业部授予“全国商业系统先进企业”。由22个青年组成的青年红旗柜被团中央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标兵”,1981年受到团中央、商业部通报表扬。
 

11,红房子

 

    红房子西菜馆开办于1945年,店主原是意大利商人,店名原是“喜乐意”,因店面砖墙统统漆成红色,顾客常称之为“红房子”。解放前夕,店主回国,由中国商人合股经营。

 

  1956年公私合营,正式定名为 “红房子西菜馆”。以经营法式西菜而闻名。文化革大命中,改名为红旗饭店,经营中西式菜肴;周总理十分关怀 红房子西菜馆,曾指示红房子要坚持法国西菜特色,1973年恢复 红房子店名,经营西菜业务。

 

    红房子西菜馆设备俱全,环境雅静,服务程式坚持西菜传统,别具一格。该店菜肴有正宗法国菜风味,注重用料和操作方法,并选用部分进口调味品作菜肴佐料。名菜有:烙蛤蜊,法式洋葱汤,芥茉牛排,肺利牛排,忌司烙桂鱼,沙勿来,烤鸡等品种。
 

12,功德林


功德林蔬食处是上海一家著名的素菜馆,专门经营净素菜点。开设于1922年阴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生日),是当时上海的第一家素食馆。主持饭店的是佛教人士,其顾客主要是佛教徒,之后,业务发展,也有不少非教徒前往就餐。


功德林以扬州风味为主,该店久负盛名,主要制作方法与众不同,讲究刀工,注重形态,烹调火候到家,讲究原汁、原味、原汤,不少素食制成荤菜模拟型式和风味,别具一格。


其特色品种有:五香烤麸、功德火腿、挂炉肥鸭、清炒蟹粉、香油蟮丝、松仁鸡米、敷炸响铃等。


功德林还经营素点、素月饼,著名的净素月饼皮薄、馅多、油足、香、松、甜、酥肥而不腻。

13,梁园致美楼


 

  这是上海唯一的豫帮菜馆,开设于清末明初(1920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曾数易其名,三十年代初,梁园致美楼已小有名气,当年鲁迅先生经常去该店就餐,1934~1935年间鲁迅曾在梁园致美楼5次设宴款待宾客。)。

 

  解放初,店主出走,职工生产自救,改名梁园豫菜馆;1956年公私合营后侧重水饺,更名梁园水饺饱;在文化革大命期间,经营单一,豫菜几乎湮没。1978年重振旧业,再正名为梁园豫菜馆。


 

梁园致美楼的特色名菜有白扒猴头、鲤鱼三吃、托烧豆腐、料子鸡、铁锅蛋、溜鱼焙面等50余种,溜鱼焙面原系宫廷名菜,长久脍炙人口。

 

14,人民饭店


原名五味斋菜社,创建于1937年。起初只供应面巾百叶、小笼馒头、小肉面、鸡肉大包、香糟田螺五个品种,故名五味斋。


它本是一家小本经营的小吃店,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家专营苏锡风味的点心,兼营菜肴的饭店。


1956年公私合营后,注重服务质量,并总结该店3号服务员桑钟培的先进服务经验,在行业内和其他系统得以推广。1959年该店被评为全市财贸系统十面红旗之一,次年派代表参加全国群英大会。1966年改名人民饭店。连续评为市级先进单位,1980年,1981年评为市最佳商店。


人民饭店的菜肴素以选料严谨、刀功火候恰到好处,配色和谐,花色繁多著称。名菜有太湖银鱼,黄泥煨鸡,三黄鸡,红烧甩水、肚当,松鼠黄鱼,炒蟮糊,炒蟹黄油,母油船鸭等。

 

15,绿杨村酒家


绿杨村酒家开创于1936年,前身叫绿杨村菜社,店名取于清代诗人王渔洋诗句“绿杨深处是杨州”,菜社仅一开间门面,职工30多人,以供应扬州干丝和水晶肴肉两只特色菜而小有声名,生意兴隆。1940年间,菜社扩大营业,装修门面,店堂扩大到200平方米左右,职工增到50多人,并更名为绿杨村酒家。抗战胜利后,该店又聘川菜名厨,经营川扬菜肴,独树一帜,既具川菜特色,又有扬菜风味。


解放后,绿杨村曾于1952年在外滩公园旁码头上开了一家“水上饭店”,1955年“水上饭店”迁移安徽合肥。1957年绿杨村扩大到三开间门面,店堂扩到259平方米,文化革大命中绿杨村菜肴特色消失,改名为“伟民饭店”。


绿杨村酒家烹制的川扬菜,素以选料精、刀工细、调料齐、香头重、口味佳著称。烹饪方法有干烧、干煸、清炖、干炒,注重调味,有鱼香、麻辣、酸辣等各种不同口味,著名菜肴有干烧鲫鱼、干烧明虾、干烧冬荀、干烧白菜等。绿杨村酒家的川贝油鸡、枸杞鸡米、橘红牛肉、绿杨珍珠海参等三十多种滋补菜肴,营养丰富,有助保健。绿杨村自制的点心“八仙长寿糕”据传是根据宫廷秘方制作的,上口香糯,很受中外宾客欢迎。
 

16,鼎日有


 

  鼎日有福建土产食品商店,创设于1931年,是福建籍三兄弟合伙开的,店名寓有“鼎足三分,日有盈余”之意。当初连店主在内只有4个人,经营福建土产以及自产自销的福建肉松。三兄弟熟悉福建肉松的生产技术,生产的肉松美味可口,富有特色,鼎日有逐渐成为名店。


 

  解放后,业务扩大不断发展,公私合营后,于1959年迁石门一路,1962年门面扩大到七开间,营业面积达228平方米。1965年闽江肉松工场和老协记肉松工场并入鼎日有。


 

  鼎日有自产自销的福建特色肉松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981年以“金鼎牌”商标注册,采用传统生产工艺,选用优质新鲜猪腿肉,加配比例得当的虾米、红米、糖、猪油等调味佐料,经多道工序精心操作而制成。福建肉松色香全备、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最宜老幼病弱者食用。


 

鼎日有该店还从1980年后生产素肉松、肉脂、肉燕皮等,经营的土特产有红糟 、鱼露、红菇、桂圆  、荔子、笋干、蜜饯等。另外还供应南北货、腌腊、海味、烟酒糖果等食品。

 

17,杏花楼


杏花楼是一家闻名中外的广东风味特色菜馆,创办于1851年。原来是仅一开间门面的夜宵店,经营广东甜食品和广式粥品。后来,易主经营,改名杏花楼菜馆,并扩建装修门面,建筑颇有广东风味。并在对面望平街(今山东路口),又开设了一家杏华楼西菜馆。辛亥革命后,该店招股集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店面,将原屋翻造成七开间门面的钢筋水泥建筑,并关闭杏华楼,在三楼设西菜厅,饭店面积发展到3500平方米。


杏花楼供应菜肴、点心、糕饼、腊味等,花色繁多,名菜有:蠔油牛肉、葱油鸡、咕咾肉、西施虾仁、金钱鸡、烟鲳鱼等,还擅长烧煮蛇、猫、狗、兔、鸽、海狗鱼及山鸡、水鸭等各类野味。名点有:叉烧包、猪油豆沙包、猪油开花包、鸡球大包、烧卖虾饺、马拉糕、鲜肉云呑等;还有杏仁酥、裱花蛋糕、红绫酥、白绫酥、南乳小凤饼、薄脆,以及奶油蛋糕等各种广式和西式糕点。此外还有各种香肠、腊肉、腊鸭等腊味。


在端午节前后该店还供应自制的什锦裹蒸粽、鲜肉蛋黄粽等各式广式粽子。杏花楼的月饼,享有盛名,选料考究,操作认真,色泽均匀,印纹清晰,皮薄馅丰,酥香可口;有豆沙、百果、金腿、莲蓉、椰蓉等品种。花色月饼还冠以嫦娥奔月、西施醉月、月中丹桂、月宫宝盒、三潭印月等名称,风雅别致,以增添顾客兴味。
 

18,上海西菜馆


 

原名复兴饭店,开设于1932年;除经营欧美西菜、西点外,还有小型舞池,夏令季节开放夜花园音乐茶座,设有座位150只。顾客多为洋人、高级职员和工商界人士。


 

解放后,饭店舞池取消,1956年公私合营,堂口座位增加到300多只。文化革大命中,改名为“工农饭店”,夜花园停止开放,经营由西菜改为中菜,1973年迁址铜仁路,恢复西菜,改名“上海西菜馆”。


 

1981年翻修,著名菜肴有奶油葡国鸡、麦西尼鸡、肺利牛排、色拉、火烧冰淇淋等。
 


19,燕云楼京菜馆
    

       燕云楼原名南华酒家,创于1936年,是旧上海粤帮十大酒家之一。由于经营不善,营业萧条,1947年一度停业,1948年6月8名为“南华燕云楼”,专营京菜,营业大振,店堂经常满座。


      解放后,继续经营京菜。1953年12月店首批实行公私合营,改名“燕云楼”。营业好展,传统名菜有:烤北京填鸭、红扒鱼翅、扒熊掌、葱烧海参、奶油驼峰、鸡油猴头、酱爆鸡丁、糟溜鱼片、油炸双脆、九转肥肠、拔丝苹果、醋椒全鱼等。1981年又推出宫廷仿膳菜点和孔府名菜。

20,老正兴
      解放前,上海各种牌号的大小老正兴有近百家,最早的一家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开设的弄堂饭店。现在的老正兴菜馆创建于1905年,原名叫“东号老正兴菜馆”该店主要厨师多数来自无锡,擅长烹饪各种水产菜肴,几十年来,吸收各种江南风味的烹饪特点,不断提高技艺,形成一种独特的烹调风格,称之为“膳帮”。
      解放后,以老正兴命名的菜馆、饭店仍然为数众多,以后关、停、并、转,只剩这一家。1956年公私合营。文化革大命中改名“朝阳饭店”,1979年恢复老正兴菜馆店名。1981年为行业先进单位。
      老正兴的菜肴,口味咸中带甜,尤其擅长水产菜肴,鲜嫩不腥,肥而不腻,被顾客誉为“烧鱼专店”。该店的膳帮特色菜肴有:鳝背糊、下巴甩水、油爆河虾、大鱼头等几十种。该店在港澳地区、日本,以及欧美、东南亚各国,也颇有声名。

21,东风饭店
  马先生点了东风饭店的名,特拟此文。
  东风饭店座落在黄浦江边、延安东路外滩,原为海员俱乐部旧址,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开始只经营旅馆业务,专门接待外轮华籍海员及其家属住宿,每年营业额为50万元,利润10万元。1973年餐厅曾一度对外开放,1975年5月正式开始对外开放。1977年扩大营业面积,1978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在这里设立上海市饮食业东风饭店技术中心,专门研究江苏、广东地方菜肴的烹调技术。1981年营业额385万元,利润81万元。比1971年开业时增长了7倍。
  著名的江苏菜有盐水金钱鸡、红油明虾、松鼠黄鱼、东风鸡腿、乌龙吐玉珠、红闷蟮筒等。东风鸡腿外皮香脆、腿肉鲜嫩;红油明虾浓油赤酱,带有甜味。
  广东菜著名品种有吉利明虾、脆皮黄鱼、脆皮挂炉鸭、鸳鸯猪排、金钱鸡肝、蠔油鸡牛柳等。
  对外餐厅设有天香厅、藕香厅、孔雀厅、凤凰厅等十个大小餐厅,房间宽敞、布置华丽,一次可同时接待2400位顾客用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餐厅之一。
  东风饭店的电梯是上海首部奥的斯电梯,工作了近百年后仍然性能良好。

22,德兴馆
  “德兴馆”是上海开设较早的本帮菜馆。
  有150多年历史的“德兴馆”,解放前档次相当高,是蒋经国经常光顾之地。在物资紧缺年代,蒋经国还专门给“德兴馆”调度了40吨大米渡难关。解放后宋庆龄也曾专门让“德兴馆”厨师做菜给陈毅吃。
    德兴馆还一直是文人雅士喜欢光顾的地方,鲁迅、刘海粟、梅兰芳等人都非常赞赏德兴馆厨艺。糟钵头、白切肉、扣三丝、秃肺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德兴馆佳肴。德兴馆是一个名叫阿生的小商贩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创建的,店址在十六铺真如路2号,原本只是经营本帮菜的小买卖,直到万云生接手后,经营规模才有了较大扩展。万云生在原址翻建了三层楼,一楼供应大众菜,二楼供应中档菜,三楼是雅座。德兴馆之所以声名远播,与它首创的一批看家名菜有很大关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虾子大乌参”。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海参还不为大多数上海人所知,销路也一直不畅,有家海味行就想出了向德兴馆免费赠送大乌参试制佳肴的招数,结果德兴馆的厨师杨和生、蔡福森果然创出了一道风靡海上的名菜“虾子大乌参”。乌参本身淡而无味,很难烹制,德兴馆的厨师以虾子、笋片调味,而且工序繁复,很费时间,终于制成了油光发亮、软润香糯、酥烂鲜美的佳肴。
    抗战期间1938年,德兴馆又易主给了商人吴金贵,此时德兴馆的本帮菜更是名声显赫。德兴馆烹制的各种河鲜调足了食客们的胃口。除了著名的油爆虾、秃肺、鱼唇外,各种做法的鳝鱼也是德兴馆的拿手好菜,烹制鳝鱼的方法包括生煸、热炒、干炒、脆溜以及烧、炖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清炒鳝糊,色泽油亮,滑润爽口。
    德兴馆还对传统名菜红烧回鱼,乳腐扣肉等进行改良,后又推出西施回鱼,糟香扣肉,及生炒甲鱼,白玉天顶汤等创新菜。
    德兴馆的德兴拉糕,萝卜丝酥饼,香菇菜包,小笼汤包也很有名。
    德兴馆在1950年迁至东门路29号,现在已夷为平地了。(照片上红绿灯处)
    前几年迁至了中华路622号(小南门,董家渡路路口)。
 

23.邵万生
    邵万生南货店原名邵万兴,初创于清咸丰二年。以精制具有宁绍乡土风味的糟醉食品而闻名。该店原设于吴淞路,运销各地名产,如徽州蜜枣,金华酱腿,北京彩蛋等。经过二十年经营,发展成为拥有十万银元资金的大店。迁入南京路扩大营业,改名“邵万生”,职工增到80人。经营业务不断扩大,黄泥螺,虾子鲞鱼,虾子酱油为名特产品,还有糟鱼,糟鸡,醉蟹,酱鸭,凤尾笋,干菜等都远销海内外。
 

25,大富贵
  大富贵是徽菜馆,始创于1918年,它的前身是徽帮丹凤楼菜馆。解放前该店上下仅两个楼面,生意旺季时工商界人士假座饭店进行交易,请客包厅连续不断。生意清淡时只留少数职工维持营业,其余回乡种田。
  解放初,资方一度将店房抵押,营业难以维持,职工生产自救,继续营业。1956年合营后有所发展;文化革大命中改名安徽饭店。
  1979年恢复大富贵酒楼名,调回富有技术专长的徽帮厨师多人烹调菜肴,并改建店堂,装修门面。酒楼分上下三层,1700多平方,可接待600多人就餐。底层楼面对外设卤味专柜,堂口供应小吃,快餐;二楼供小吃,筵席,一次可设30桌;三楼设餐厅环境幽雅舒畅。
  徽帮菜擅长烧,炖,讲究火功,特点是善于保持原汁原味。有清炒鳝糊,三虾豆腐,油淋童鸡,锦绣鱼翅,芙蓉鱼片,掌蛋,葡萄鱼,杨梅圆子,沙地鲫鱼等。
  现在,大富贵在上有很多分店。
 

26,扬州饭店
    扬州饭店是一家专营扬州菜的特色饭店,前身是莫有财厨房。莫氏兄弟原系银行界厨师,由于烹调技艺高超闻名,厨房原先不对外营业,专门承包某些企业的伙食或代客办置筵席。解放后,1950年5月在上海银行大厦三楼租借房间,开设店堂,对外营业,取名莫有财厨房。1956年莫有财厨房公私合营,当时已有职工20人,餐厅120平方。
    1971年扩大经营,职工34人,营业面积达200平方。1975年5月搬到南京东路,营业面积达1100平方,到1981年职工已有109人。
    扬州饭店在莫氏三兄弟掌灶下,充分发扬扬州菜肴烹调特色,注重炖,焖,煨,炒等技艺,选料讲究,操作精细,具有正宗扬州风味。名菜“鸡火干丝”,刀工细,一块豆腐干要批成15片,切60多刀,干丝细如火柴梗。“清炖狮子头”,在砂锅内烧焖四十多分钟,保持菜肴鲜嫩爽滑。许多菜肴运用鸡,肉汁的原汤提味,使菜肴清淡适口,醇厚入味。
27.新亚大酒店
新亚,开设于1934年,并在香港,广州有分店。该店大楼八层,开业时以旅馆业务为主,附设大礼堂,餐厅,理发室等部门。二至七楼为旅馆部。底层和八楼东部为餐厅,供应中(粤)西菜点,八楼西部是大礼堂,可供500---600人开会或宴会之用。礼堂外有露天花园,夏季夜晚开设纳凉茶座。抗日战争年代曾为侵华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又为美军所占。
1949年上海解放后,恢复部分旅馆业务,1956年公私合营后,恢复了全部旅馆和粤菜,广点业务。在文化革大命时,客房改成统铺,装饰与服务设施受到破坏,经营特色消失,服务质量下降,改名为新华饭店。

新亚的广东菜点已有较久的历史,著名的有羊城盐焗鸡,和味鱿鱼,酱味挂炉鸭,挂绿金银菇,蠔油叉烧包,玫瑰豆沙包,鲜虾肉粉果,凤凰烧卖等。
著名的上海菜有上海黄鱼,糟溜鱼片,太湖银鱼,异香肉丝,生爆肚仁等。

28,老半斋酒楼
  馆址原在上海汉口路596号,系上海首先经营扬州菜的名馆。开业于1905年(清朝光绪31年),前身是“半斋总会”,是由当时几家银行联合设立的一个俱乐部,内有扬州面点供应。后来又增加了酒类、菜肴,但仅为银行职员服务。民国初期,该处房屋翻建后,便开设了老半斋酒楼。该馆原名“半斋菜馆”,当时经营者张景轩是扬州人,他从扬州请来一批著名厨师,首先在上海供应正宗的扬州风味菜肴和点心,很受顾客欢迎。该馆账房的高级职员见生意兴隆,便在对面另开“新半斋菜馆”,也经营扬州点心镇江菜,同半斋菜馆竞争。半斋菜馆经营者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便更名为“老半斋酒楼”。竞争中,“新半斋酒楼”被淘汰,“老半斋”则名气更大,在20年代闻名全市,30年代扬名中外。该馆除选料严格外,特别注意用扬州地区传统的操作方法,烹制各色风味菜点。日常经营的虾仁煮干丝、蟹粉狮子头、醋熘黄鱼、清蒸刀鱼、水晶肴肉、清炒鳝糊、蜜汁火方、氽鲫鱼汤、叉烧桂鱼等,都是淮扬特色名菜。煨淮鱼和驰名中外的镇江肴肉是扬州和镇江地区的传统名菜。该馆经营的蟹粉小笼、糯米烧麦、翡翠烧麦、肴肉面、刀鱼面等各色扬州面点制作考究,风味独特。闻名全市的雪菜面具有大众化特色。1980年后,迁福州路600号,该馆经过整修,楼上楼下共设有3座餐厅。楼下供应大众化小吃,可容纳60余人同时就餐。二楼有一座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的餐厅,还有上百个雅座。

 

老半斋典故版本二
福州路浙江中路口的老半斋酒楼也是名声远扬的。上世纪30年代老半斋的雪菜烩面风靡了上海滩。这一道面点的底蕴在于汤色好,这是用猪大骨、盎刺鱼、鸡骨熬制出来的高汤,其纯真的鲜香之味吃了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和杏花楼一样,老半斋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并且有着自己的故事。

1905年暮春一个周末的傍晚,几位扬州籍的白领相约在四马路上的一枝香番菜馆聚餐,吃着吃着,有人提议,何不合伙开一个扬州小餐馆,从此一日三餐便都可尝到家乡菜肴,这个建议当即通过
,大家公推英商有利银行的扬州人张景轩牵头,在三马路(今汉口路596号)开设了一家半斋总会。里面不但经营扬式茶点酒食,而且是扬州同乡的俱乐部。受到沪上扬州人的欢迎。1903年,由张景轩全权主理,在原地翻屋造楼,从扬州请来乡厨掌勺,正式将总会改为半斋菜馆,并打出镇扬菜系旗号,向社会开放。一时间,门庭若市,审议火爆。孰料,菜馆的账房先生见财眼红,
居然从菜馆里拉出几个人来,在半斋菜馆的对门,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抢去了不少生意。张景轩一气之下,便在1905年将菜馆改为老半斋酒楼,以示正宗。同时,又重金聘请名厨,在菜肴点心上翻出新鲜花样,从而名声大噪。对面的新半斋不久只能关门。到了上世纪30年代,名厨徐福明独创的雪菜烩面更是风靡上海滩,至今仍是老半斋的一个招牌面点。

当年的老半斋是四马路上文人墨客最爱光顾之地。从王韬到柳亚子、于右任、施蛰存、鲁迅等,没有不到那里一饱口福的。

29,上海老饭店
    上海老饭店创建于1876年,原名荣顺馆。原设南市旧校场内,老式店房上下再层,店堂总共不足300平米,上下摆满十六只八仙桌,有长櫈,方櫈等128只座位。烹饪的菜肴汤卤醇厚,浓油赤酱,咸淡适合本地人口味。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很受顾客欢迎,老顾客习惯称该店为“老荣顺”,后来沿称“老饭店”。
    解放后,老饭店仍保持本帮小饭馆的特色。1956年公私合营,1963年迁到福佑路现址,营业面积扩大到500平米。1976年这个地方改建为高层楼房,饭店停业了两年,1978年底复业,正式名为上海老饭店,面积达到1700平米,底层分东西两个餐厅,名曰霓裳厅,翠竹厅;二楼大餐厅面积500平米,取名龙凤厅,可摆44只园台面,装有空调,大厅东西两端大小二间专座,四壁配以名人字画,十分风雅。楼上楼下共可摆72桌,600人就餐。
  老庙黄金没有给它带来好运气,现在楼下的地盘让老庙黄金消化了。
  上海老饭店以上海地方风味菜著称,著名特色菜有:“八宝填鸭”,肚内放有火腿,冬菇,红枣,莲心等八味食品拌制的糯米饭,故称八宝鴨,鴨肉酥烂,米饭肥糯鲜美;“肉丝黄豆汤”是上海地方家乡风味菜,选用大粒黄豆与鸡爪,肉皮等煨煮,汤汁浓厚价廉物美,为大众化名菜。此外,有“椒盐排骨”,“炒鸡腰”,“清炖甲鱼”等,也是该店特色名菜。

30,梅龙镇酒家
  梅龙镇酒家,开设于1938年,原址在威海卫路上,只有一开间门面,约60平米的一只堂口,十五,六个职工。主要经营肴肉,煮干丝,汤包,煨面之类的扬帮小吃。酒家的创办人是个京剧爱好者,店名取于古典京剧《游龙戏凤》中的一个地名。
  由于经营不得法,开业三年连续亏本,行将倒闭。在一百多位文艺界等进步人士投资资助下,由话剧界爱国女士吴湄任经理,继续经营,并于1942年冬迁到南京西路现址,营业面积扩大为130多平米,职工增加到60多个。聘请川菜名厨到店掌勺,供应川扬特色名菜,从此生意日益兴隆。酒家一度成为左翼文联,戏剧界,电影界和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秘密活动的一个场所。
  解放后,在经营上保持发扬原川扬菜肴特色,深受消费者欢迎。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视察工作,曾与几位劳模在此吃中饭,临走与全体职工一一握手,鼓励大家把服务工作搞得更好。
  文化革大命中,梅龙镇特色消失,只供应三,四角的大锅菜,改名《立群饭店》,职工50人左右。十年中平均每年营业额20余万元。
  1978年,梅龙镇酒家恢复原名,扩大装修,堂口面积扩大到430平米,店门两侧设翠柏灌木,假山怪石,花石相映。分上下两层,铺面有龙凤,梅妍,百花,迎春,幽兰五个餐厅。厅内彩屏高挂,宫灯垂悬,四壁壁画浮雕,古色古香,富有民族风格;还布置有精巧的地下餐厅,牡丹,杜鹃,仙鹤,翠竹,绣球五个单厅,各具风格,别有洞天,上下餐厅均有空调。
  行家称梅龙镇的川菜为“海派川菜”,传统菜有200多种。

31, 三阳泰南货店

三阳泰南货店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设在周浦衣庄街13号。初办时店号叫厉三阳,有3开间店面。另在竹行街有工场1个,在太平弄娘娘庙附近以及船厂街各有仓库和晒场。房屋总数约有40间,职工近60人,加上帮冬的临时工约有80余人,资金雄厚,货源充沛。1924年,厉三阳进行了改组,店号改为三阳泰。该店自制茶食品种繁多,有小鸡蛋糕、杏仁糕、云片糕、桔红糕、椒桃片、交切糖、寸金糖、豆酥糖、状元糕等数十种。其中状元糕为特色产品,香甜可口,价廉物美,老少皆宜,常年久销不衰,不仅销售奉、南、川、松、金、青等地,甚至还远销其他省市及国外东南亚地区。制作状元糕主料是大米,每年制糕要消耗大米1500石左右(每石米重78公斤)。三阳泰还经营南北货,山珍海味,其货源来自浙江、福建、两广、安徽、江苏、山东,甚至远从泰国进口。      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并入国营商业。1985年,改为三阳泰食品厂。该厂共占地面积9.79亩,建筑面积5689平方米,有职工77人。设酱油和糕点车间各1个,主要设备有:2吨锅炉1台、高压转锅2台。1989年生产糕点96吨、蛋糕107吨、月饼78吨、酱油1803吨。。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