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陕西>美食>

西安美食

来源:金玉米 编辑: 时间:2008-08-17
       蜂蜜凉粽子: 蜂蜜凉粽子,是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别有风味。
       粽子,是一种用箬叶(或竹叶、苇叶)将糯米包成三角锥体或其它形状的食品。或包有栗子、枣及其它佐味品。粽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南北朝时,粽子既可以在端午这天吃,也可以在夏至这天吃。西晋周处《风土记》谓之:“角黍”,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粽子为“粘黍”。宗懔《荆楚岁时记》则说:“夏至日食粽”,根本未提端午。而“夏至”往往在五月中旬,不一定在五日。南朝起,盛行包粽子以纪念卓越的诗人屈原。到了唐代,粽子瓤有多种果仁,其味比单纯黍米要好。宋代有一种“艾香粽子”。陆放翁有句:“盘米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这种粽子。元末明初,出现了箬叶裹的粽子。到明弘治年间,已用芦苇叶作粽皮,且在瓤馅中加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大枣、核桃等。这样,粽子就发展到有荤有素,有甜有咸了。至清乾隆年间,出现了箬叶裹粽,中放火腿一大块的“火腿粽子”。
西安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在长安长大的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庚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专门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做这种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了。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作诗赞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又据《岁时杂记》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又名九子粽)”。由此可见,远在盛唐时期,长安蜂蜜凉粽子已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著名食品了。
       陕西盛产蜂蜜,产量居全国第=;陕南和关中部分地方盛产糯米,制作蜂蜜凉粽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蜂蜜和糯米,营养丰富,还有许多食疗作用。因此,蜂蜜凉粽子,在西安、关中和陕南,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夏令风味食品。

普集烧鸡: “普集烧鸡”是陕西的传统名产,为武功县普集镇生产。其特点是:鸡形饱满,皮色新鲜,色泽酱红,油光发亮,醇香爽口,鸡肉完整,酥烂无渣,肉嫩离骨,骨肉同味,回味无穷。驰名三秦,享誉全国。
    “普集烧鸡”是普集镇王长善创始,已有6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初,陇海铁路延伸,穿越关中平原,坐落在西安与宝鸡之间的小镇---武功县普集镇,是这条铁路线上的一个加水站,过往客车大多要在这儿停留,使这个原来不起眼的小镇一下变得繁荣起来,吸引着各地经营小吃的做买卖的人来此落脚。产区普集镇位于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特产丰富。当地农民以小麦、玉米做饲料,普遍养殖鸡鸭,其鸡肉细嫩、皮光、味鲜而脂肪少。不仅饲养数量多而且价格便宜,于是30年代南方各省商贩,纷纷来普集镇开办私人作坊,经营烧鸡,遂使该地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烧鸡集散地。当初,这里经营的烧鸡品种繁多,有山东的酱鸡、河南“道口烧鸡”、湖北卤鸡、郑州烧鸡、德州扒鸡,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这些品种中,尤以“道口烧鸡”为佳,销售较快。当地有一小贩,名叫王长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道口烧鸡”和其它烧鸡的做法融合起来加以改进提高,使调料由5-6种增加到14种之多。新创制的烧鸡,色泽油亮,异香扑鼻,让人望而生津,垂涎欲滴,销量骤增。其他人也跟着仿制,于是自成一格的烧鸡在普集镇车站形成,并随着陇海线往来旅客而名声远扬,人们称其为“普集烧鸡”。60余年来,经过不断提高、完善制作工艺,产品逐渐定型。
     普集烧鸡制作要求严格,一般选用当年生长,重量在1.5公斤以下末发啼的雏公鸡与末产蛋的母鸡,经宰杀、去毛、除脏、洗净、煮制、油炸、抹蜜等20余道工序完成。加工用上等香料及本秦巴山区所产10余种地道名贵中药材。配方严谨,吸收扒鸡,香酥鸡的制法,形成独特风格。所用卤汤,俗称老汤。虽值酷暑,但能凝为半透明胶状物,置于手中不溶散,春、夏、秋3季不发霉变味,用之加工其他食品,其味绝佳,为难得的原汁调味剂。
    普集烧鸡在国内市场久负盛名。1985年,在全国食品评选会上被评为优秀食品。是下酒、佐餐的佳肴,是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是携带旅行的方便美食。随陇海铁路销往全国各地。

渭南时辰包子: “白面细皮僧帽装,油渗包皮呈金黄。香飘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腻味道长”。这是旧时对久负盛名的渭南时辰包子的一首赞美诗。
      时辰包子,是渭南市最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据新编《渭南县志》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渭南城就有了卖包子的,但因质量不稳定,时卖时停。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了一个卖包子的名家,叫张懦坤,他的包子味道特别香美,远近驰名,以致供不应求,时辰一过,便买不到,这才由顾客口里传出“时辰包子”的名字来。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出了一个卖包子的名家,叫王德本,他的时辰包子,继续和发展了张懦坤的传统,在技术操作和风味特色上,都超过了张懦坤。人称“包子王”、“气死坤”。
     渭南时辰包子从取料到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一丝不苟。做皮的面,要选上等小麦,用石磨细磨如箩。做馅的猪油,要用真正猪内腔里那两块板油,不用花油,而且要精心贮存1年后再用。油去膜,切成黄豆般小粒,和以粗面粉,锅内加陈菜子油,文火炒熟。佐料用华县特产赤水大葱,去掉头、叶、杈,仅取其中,拌上陈菜油、炒面作馅。配以韩城特产大红袍花椒、小茴、大茴、丁香、桂皮、草果、砂仁、荜拨、豆蔻制作的九味调料。每做6个油包子,搭配4个素包子以调剂口味。素包子以豆腐、大葱作馅。半夜起来蒸包,过路人能闻见香味。包子状如僧帽,小巧玲珑,周边洁白,包底金黄,肥而不腻,香味悠长,吃一顿包子走10里路,还口齿留香。所以又被叫做“十里香包子”。吃时必定佐以大葱蘸黄面酱,还须喝一杯浓茶

  荠莱春卷: 荠莱是立春后生长的一种野菜,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食,也是劳动人民三春度荒的食物。提起荠菜,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戏剧《五典坡》描述的一个有趣故事:唐朝王相府的三姑娘王宝钏,抛彩选婿,彩球被一个叫薛平贵的青年得到。但由于薛出身贫穷,他们的婚姻遭到了王相爷等人的反对。王宝钏为争取婚姻自由,执意不遵从父令,被逐出家门,迁居郊外“五典坡”,靠吃荠菜等野菜渡过了18个春秋,终于与其相爱而被征从军的薛平贵团聚。这一传说故事一直在人民群众中间广为传颂。现在每到春天,人们都喜欢采摘一点荠菜,换换口味,尝尝新鲜。
    荠菜味道鲜美,不仅远胜于苦菜、马齿笕等,较之白菜菜之类也不逊色,民间流行着“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语。荠菜所含营养成分比较均衡、齐全,对人体的全面发育成长很有好处,不像一般蔬菜长于此而短于彼,只能满足身体的部分需要。这是荠菜的突出特点。
    荠莱春卷就是以荠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荠莱春卷是由唐之“春盘”、宋之“春饼”演变而来的。“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就是指此而言。春卷皮系用水和面,精制的还要加鸡蛋清。烙制的春卷皮力求薄而匀。技艺高超的厨师,一斤面竟可烙制成直径15厘米的圆饼60多张。人们常常用“饼可映字”、“薄如蝉翼”之说来形容春卷皮之薄,充分体现了我国烹调技高超绝妙。

 咸阳琥珀糖: 琥珀糖,又叫虎皮糖、虎皮夹心糖,简称皮糖。它是咸阳和陕西的名特食品。曾为宫廷贡品,享誉古今,驰名三秦,称著九州。
    咸阳琥珀糖,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不断发展捉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清代后期,咸阳一带制作此糖的店家多达30余户,而以潘家巷(今法院街)一位张氏店坊最为出名。这位张氏店主,外号叫“会会子”张三。他沿用祖传技艺,选料严格,制作考究,精益求精,制出的虎皮糖,超群出众。其包装也十分精细,内垫油纸,外包白纸,红纸标签,上书“加料皮糖”宇样。由于质量好,生意兴隆,畅销本省和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市、区。清代中期已成为咸阳名产,并每岁向朝廷进贡。
    咸阳张氏虎皮糖,颜色金黄,光洁晶莹,香甜清脆,酥软可口,嚼不粘牙,食不折嘴。清乾隆皇帝,常以此糖作为“夜点”,并赏赐身边妃子宫女,赞不绝口。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一日,在去扶风法门寺降香回归时,途经咸阳,因外感风寒,咳嗽不止。咸阳知县敬献虎皮糖,慈禧食后,顿觉病情好转。病愈后,传旨送来咸阳虎皮糖,仔细凝视,见其糖色金黄,内含核桃仁,奶白如玉,酷似琥珀,遂命将此糖改名为“琥珀糖”。从此,咸阳琥珀糖更加名声远播,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咸阳琥珀糖以陕北优质小米和关中优质大麦,以及商洛核桃、陈仓核桃仁为主要原料。小米经麦芽催化熬制的饴糖,另加白糖、核桃仁、生姜粉、陈皮、桂皮等辅料,并加冰碱与酥松剂,精细加工制成。其成品黄白相间,形如虎纹,更似琥珀,甘甜清爽,香酥可口,舌齿生津。且具有润喉滋肺,化痰止咳,健脾开胃,温中散寒的食疗功效,是一种高级营养滋补保健食品。对一些慢性病人有一定疗效,尤其是老年人和脑力劳动者的最佳营养补品。是颇受各界人士欢迎的传统名特食品。
    咸阳琥珀糖,目前主要由咸阳龙城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只要下功夫改进包装,完全可以打入国际市场。

   扶风鹿糕: “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这是关中西府一带流传的关于名特产品的民谣。扶风鹿糕是一种烤馍,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风味食品。
       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周秦的发祥地。唐置为湋川县,后改名扶风县。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腴。古老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也孕育丁不少名特食品。凡到过扶风县的人,几乎无不盛赞扶风鹿糕馍独具特色,别有风味,酥香可口。
       扶风鹿糕馍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又名鹿糕干粮。形似满月,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白中略带乳黄,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间有一小小圆坑,坑中装饰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红小梅花鹿图案,故名“鹿糕”。整个造型别致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扶风鹿糕的产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由重阳节的应节食品“重阳糕”演变而来。《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唐六典·膳部》又称它为“九日麻葛糕”。这里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缀饰有鹿的图案。唐时建都长安,由于扶风鹿糕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进京办事皆带糕,作为旅途食品,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便流传下“扶风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扶风鹿糕的制作,是选用上等小麦特制的细白面粉,先合水发酵,后搅拌揉搓,调得十分干硬,再加香油或猪板油、鸡蛋及五香调料,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压揉,直压得光如泥,再揉成长条,等分成团制饼,放在锅中,先武火后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有咸、甜两种。不干不硬,不顽不软,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贮不霉变。因而,凡外地来扶风之人,除一饱口福之后,走时总要带上一些,作为旅途美食干粮,或带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亲朋品尝。扶风本地人,四时八节走亲会友,也总要带“鹿糕馍”,作为上等礼品以表敬意。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在扶风县东四堡还有一丘成老汉以制作“扶风鹿糕”而出名的传说。如今扶风县制做鹿糕最为有名的,当数城关东四村八旬老人王书祥家,祖宗三代均以制做“扶风鹿糕”营生。他制做的鹿糕,味道更加新鲜。

  粉蒸牛羊肉: 粉蒸牛羊肉,以鲜肥牛、羊肉和面粉为原料,用花椒、茴香等十三种西部独产调料磨粉腌制入味后,经武火、文火蒸制而成,故称“粉蒸牛羊肉”。食时,佐以生蒜,也可用发面荷叶饼夹食。食后,再品一杯熬制的砖茶,既有助消化,又清心爽口,回味无穷。
     原料:羊腩100克 葱2根,香菜10克,荷叶3张 花椒粉少许,红糖1茶匙,绍兴酒1大匙,盐1茶匙,蒸肉粉3大匙.
     制作过程:将羊肉在水中浸泡2小时,清洗干净后切成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块;葱和香菜洗净后切末。羊肉与葱、菜、味料同拌,边拌边掺蒸肉粉,直至搅拌均匀。荷叶在水中浸泡半小时后,将一张荷叶切成两半,把拌好的羊肉放在荷叶上卷成春卷状,入蒸笼蒸2小时后,再排入整张荷叶中即可。 
    
波丝烤羊腿: 古城西安市传统清真名菜。始于唐代名滴的波斯人在往返于“丝绸之路”的途中,常用明火烤熟羊腿充饥,后传入“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饮食市肆,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历代厨师的改进演变,使烤制技术不断提高。因其起源于波斯商人的明火烤制,故而得名。现为创建于1934年的西安清雅斋的“看家菜”,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著名演员马季、姜昆、王刚、冯宝宝等特来店品尝。台湾穆斯林李宗白品尝后欣然挥毫留墨“口味秋到”。并应邀赴香港表演,获得各界人士和香港《大公报》等20多家报纸及电视台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使香港市民大饱口福。
     制作:基本制作工艺是选用1年左右的羊(阉割了的公羊)后腿1只,用铁钎子均匀地戳—遍或用刀划些小口,再用花椒水和精盐擦均匀,腌渍4—6小时,等烤箱升温至140—150℃时,给烤盘内放入生姜、大葱作垫底。将去掉皮膜的羊腿放在上面,在用番茄(番茄酱)、葱头片盖面,加入用羊肉汤、精盐、酱油、料酒、桂皮、八角、草果、大葱、生姜烧制的调料汤,推进烤箱,烤约三四小时,中间翻动3次,分次加入调料汤,汤汁烤完肉熟即可。 
    特点:色泽紫红,酥嫩鲜美,醇厚馨香,回味悠长。据《随息居饮食谱》载,羊肉有“甘温暖中,补气滋营,御风寒”的食疗作用。

 长安葫芦鸡: 葫芦鸡是西安传统的风味食品,号称长安第一位。
   葫芦鸡用整鸡做成,所以又叫囫囵鸡。相传葫芦鸡始于唐朝礼部尚书韦陡的家厨。韦陡贪嘴好吃,经常要变新花样。有一次他令家厨烹制香酥鸡,前两位厨师因烹制的味道欠佳,分别遭到处罚。第三位厨师吸取教训,从城南三爻村买来了一种倭倭鸡,去膛清洗后,经过2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终于获得成功。
  葫芦鸡的特点是:色泽金红,皮酥肉嫩,香烂味醇,筷到骨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饱和脂
肪酸。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西安十大名菜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