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典美食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说到凉皮,自然要提到陕西小吃里的凉皮“四大花旦”。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四种风格。
汉中米面皮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汉中、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汉中米面皮、城固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
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
岐山擀面皮
岐山人的凉皮做法很特殊,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岐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年来在西安也很流行。
贾永信腊牛肉
陕北洋芋叉叉
陕西酸汤水饺 食用时,用勺舀起盛入碗内,浇上适量的调和汤,再撒上黄豆、香菜、榨菜末、辣椒油等佐料,红白相间,风味特异,吃起来咸辣清香,爽滑利口。所以,对于乾县豆腐脑,不仅国内旅游者喜爱,就连外国人也常常围坐在小摊上吃的津津有味。
荞面汤饸饹
凉拌饸饹 “饸饹”就是用荞麦面做的面条,颜色是深褐色的,可煮可炒可拌食。一碗粉汤羊血饸饹,面上撒满了葱花、香菜末、辣椒丁,褐红色的羊血和白色的豆腐相间,汤里飘浮着一丝红色辣油,花椒香味扑鼻,看之闻之无不诱人食欲。先喝口汤,清鲜而微辣,立刻让人胃口大开,再尝尝羊血块。 浆水鱼鱼 名曰鱼,其实并不似鱼,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戏谑者夸口为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叹为观止。 八宝醪糟 陕西古典甜菜。八宝甜饭又名八宝饭。
秦人老少皆能作,依凉水加白矾将豆粉搓成硬团,后以凉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韧性。锅水开沸,粉糊徐徐倒入,搅,粉糊熟透,压火,以木勺着底再搅,锅离火,取漏勺,盛之下漏凉水盆内;“鱼”,则生动也。
八宝甜饭以糯米为主料。配以红枣、莲子、百台、白果、桂圆肉、青红丝等,也可配以核桃仁、山楂糕、葡萄干、花生仁、玫瑰、樱桃等蔬果。基本制作工艺是,将糯米淘洗干净,置盆内加水,笼餐后取出拌适量白糖、熟猪油。另取蒸碗,碗底抹一层油,或 间隔铺垫肥肉片,将各种果料按其需要的图案平摆碗底,然后将蒸 好的糯米装入碗内,抹平,用筷子扎几个孔,上笼蒸熟,扣入菜盘内上桌。
乾县豆腐脑
乾县豆腐脑在锅内加适量水烧开,倒入湿淀粉搅匀,下入胡罗个丝、水发黄花、水粉丝等,煮开时即成卤汁。食用时按季节,春夏秋季在豆腐脑碗内调入蒜汁、精盐、酱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脑碗里浇入占汁、再放人精盐、酱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
其特点是:色白软滑,味美可口。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胡罗卜素和钙等营养素,并易于消化。
清朝康熙皇帝扮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鱼池村,住在一家姓房的人家中,房东做了一顿家常便饭“biangbiang面”,康熙爷吃后称赞不已,并询问做法,房家说了三名话:“红嘴绿叶玉石板,金色鱼儿浮水面,釜中两沸即成餐”。交待了原料、辅料和制作要领。
康熙私访回京后还想吃别有风味的“biangbiang面”,就命御膳房厨按上述三句制作秘诀烹制,但未成功,无奈康熙又下诏将房氏农堆有进北京为他作biangbiang面,才饱了口福。康熙皇上恩准鱼池村不纳粮。风味小吃biangbiang面也从此名声大震!
烩麻什
烩麻什还有个好玩的名字,叫猫耳朵。因为做的形状很可爱,就像小的猫耳朵一样而闻名,其中也不乏很多传奇的民间故事,起源是李隆基吃了一种面食,觉得很好吃,询问名字得知叫猫耳朵。后来猫耳朵就这样流传开了。调味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地搭配。
搅 团
是宝鸡地区一种风味面食品。它是用玉米面或荞麦面等粗粮作成,也可以麦面制作。用盐、醋、酱油、凉开水调半碗汤,舀搅团于汤中,汤多饭少,上面放煮青菜和油辣子,口感清爽,味道鲜美,也可做成漏鱼状。
陕西油泼面可以是刀削面、扯面、拉面、手擀面、棍棍面、biangbiang面等,其实做面的功夫一般都差不了多少,区别还是在油泼的技巧上!
据说油泼面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代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据元代韩奕所著《易牙遗意》记载:“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中,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块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宝辰在其著作《素食说略》中记载更为详细:“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书中还指邮:“作法以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关于桢条面的形状,书中说道:“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余如面片、面旗之类”。同样一块面,能址抻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可见技术的精湛非同一般。现今扯面的制法基本承袭旧法,和面时用盐和碱面,以提高面团的筋韧性能,近10年来还有用“拉面剂”代替使用盐碱的。如今扯面的形状,有拉拽宽厚如腰带的大宽长面,俗称“biangbiang面”;有细薄似韭叶的二宽面;有细如银针的龙须面;有粗继如筷子的箸头面;有三棱形似宝剑的剑刃面;有拽成短节的“空心面”。
西安煎饼
贾三灌汤包
闻名全国的“贾三灌汤包子”是陕西省著名清真饮食技师贾三先生发扬民族传统饮食一技之长,研究、吸收南北各地穆斯林风味小吃的优点后创制。随后,数家仿效,逐步形成古城西安一清真名小吃。众家之中,“贾三包子”独具风味,它“皮薄如纸,馅嫩含汤,调料香浓”,人称“三绝”,被誉为古城第一笼。
臊子肉夹馍
岐山臊子面源于西岐,不仅味美,而且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西周时期,有一条恶龙兴风作孽,伤害百姓。一天,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正带兵巡查,碰巧遇见了这条恶龙大肆伤害百姓,武王命令士兵列队,举箭齐发,击毙恶龙。为了庆贺,一表吉祥。令军中火夫抬来一口大锅,将切成小块的龙肉炒做,由于肉少兵多,只能给每人在碗里放少许臊子,结果使面条倍增美味。
户县不仅有农民画,摆汤面乃户县传统名吃,与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蒜苗、韭菜、葱花、肉丁(用酱油、醋、盐、大料、葱姜、肥瘦肉盘好的臊子肉),一碗温汤西面条,吃时挑一筷头面条放入臊子汤中,来回摆动,让其充分沾上调味汁子。其特点:面薄筋光,油汪汤煎,酸香适口,素有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象条线,吃到嘴里光又绵。
凉糕和凉粽:基本上是南北方人都喜欢吃那种又甜有粘的东西,里面放了蜂蜜和桂花糖,若稍微加一点白糖就更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