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游目帖卷》墨迹本真迹考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5-07-26
王羲之《游目帖卷》墨迹本真迹考
http://s3/mw690/006z04lgzy75QBW0mfUb2&690
http://s14/mw690/006z04lgzy75QBW4K7zed&690
今见王羲之《游目帖卷》墨迹本真迹于《清宫旧藏书画精选集》第八本。本幅纸本,纵25.8cm,横88.5cm。十五行,草书102字。北宋徽宗本幅题:“晋王右军游目帖真迹”卷首元吴叡篆书“游目帖”三字,款“吴叡书”,钤“吴梦思章”“頫仰自得”白纹印二枚。尾纸宋黄山谷、元赵孟頫、明文嘉,清郑簠,毕沅题赞。此帖首见《宣和书谱》著录,宋太宗《淳化阁帖》选刻(见图)。《佩文宅书画谱》卷七一7、卷二2、《大观录》卷一29、《式古堂书画考》卷六25、卷四14、《江村书画目手卷》11、《平生壮观》卷一、十八家先后著录。卷本幅钤徽宗“九曲纹”大方玺一、“政和”玺一、“双螭纹”方玺一、可证此王羲之《游目帖卷》墨迹本曾被徽宗皇帝宝藏过。本幅又钤“缉熙殿宝”皇帝宝玺一枚,又证曾被南宋理宗宝藏过。清乾隆帝、嘉庆、宣统帝本幅按序相继钤玺十六枚宝藏此王羲之《游目帖卷》墨迹本真迹。宋元明清,又先后被贾似道、张晏、解缙、项子京、索额图、安仪周、梁清标、毕沅、徐渭仁、方梦园、潘建菴、吴云、民国庞元济十三家钤印鉴藏,本幅处留有印记可证。(见图)
王羲之《游目帖》,宋《宣和书谱》著录为《山川帖》,故古代有《山川帖》说。此帖为书圣《十七帖》中第八帖,其语意同于《十七帖》中《游目帖》,但字形不同于《十七帖》中《游目帖》,绝非《十七帖》中《游目帖》段。通过梳理《清宫旧藏书画精选集》第八本所录王羲之《游目帖卷》墨迹本,收藏信息,流传脉络,知此帖《宣和书谱》著录,《淳化阁帖》选刻以后,名声大振,红极一时。宋以后历代帝王、鉴藏家论及宝藏。
乾隆《三希堂法帖》52页所载《游目帖》,《秘殿珠林石渠宝芨汇编》六3148页也载此帖,跋尾明郑济题曰:“谨按此《十七帖》之一刻入《淳化阁帖》,自《宣和书谱》别著为《山川帖》,其中郑氏语“谨按此:《十七帖》之一刻入《淳化阁帖》”其言谬也,因此《游目帖》非《十七帖》中《游目帖》,两帖语言相同,字形大小不类。徐氏在此帖四裱边跋语中又误题是帖在米元章《宝章待访录》中有载,本人查过《宝章待访录》,未发现载此帖。郑氏题及《宣和书谱》别著为《山川帖》,其说也不妥。因《宣和书谱》是徽宗主持修定的。今所见当年徽宗录入《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古代名迹,皆多本幅留下了徽宗印玺,而此《秘殿珠林石渠宝汇编》3184页所录,《三希堂法帖》所载的《游目帖》,未见有徽宗宝玺。这就说明当年徽宗录入《宣和书谱》的《游目帖》,另有版本存在当朝。
为什么徐守和、郑济在面对《三希堂法帖》所载《游目帖》时,会出现如此鉴定失误呢?因徐郑二人在当时并未见到《十七帖》墨迹本真迹,盖只凭《十七帖》墨拓本语言与《三希堂法帖》中《游目帖》语言相同,按其语意推断而已,此《三希堂法帖》52页所载《秘殿珠林石渠汇编》六3184页所录王羲之《游目帖》墨迹本,旧中国时辗转流入日本,现藏于广岛安达万处。
今发现于《清宫旧藏书画精选集》第八本的王羲之《游目帖卷》墨迹本,比较《十七帖残卷》中《游目帖》段字形,发现前帖字形大于后帖字形。两个版本的墨迹大相径庭。
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两个版本的:《三希堂法帖》所载《游目帖卷》墨迹本、《清宫旧藏书画精选集》第八本所录《游目帖卷》墨迹本,皆非王羲之《十七帖》中《游目帖》。两个版本的《游目帖》墨迹本,是独立存在于《十七帖》外的书圣瑰宝。而《三希堂法帖》中之《游目帖》不是《淳化阁帖》中《游目帖》祖本,更非《宣和书谱》所录《山川帖》《清宫旧藏书画精选集》第八本所录王羲之《游目帖卷》是《宣和书谱》所录《山川帖》墨迹本真迹,亦是《淳化阁帖》所刻《游目帖》墨迹本真迹。这一论点是不可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