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青春电影大总汇之亚洲
NO1:易智言——给青春最纯净的礼物:《蓝色大门》
可以说,自2000年以来,台湾电影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动,就是易智言的这部《蓝色大门》,影片讲述的是17岁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朦胧的感觉以及成长的故事。
花衬衫飞扬的衣角,映着我们夏日般跌撞的、单薄的、骄傲的、而又执拗的、肆虐的——青春。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能抓住这样的感动,看那些同我们一样长大的人,共同翻阅青春期里的诗篇,读里面的心酸与感动,我想这也是另一种美丽吧。青春里有一些错过,有一些遗憾,我们才会在未来的成长中学会珍惜与感恩,我们才会变得更好。故事也秉承了一种久违了的清新质地,为成人世界带来了一番耐人寻味的“青春物语”。
它所呈现的三角恋情和青春成长青涩、纯净、美好,能触动到人最本真的内心。它裹进去的那种婉而隐的情绪,是东方人本来特有的,但慢慢在失却的东西。
“张荣吉”非残酷青春进行曲《逆光飞翔》,台湾标准青春励志正能量的主流小清新气质,加上真人真事本色出演的感动值爆表。
NO2:杨力州——关乎梦想的热血青春:《奇迹的夏天》
本片最“奇迹”的,恐怕不是影片纪录的内容,而是银幕下从构想到完成的经过。起初,导演杨力州只不过应NIKE之邀,在世界杯足球热潮席卷之际,去台湾花莲美仑国中足球队拍摄四支五分钟的广告短片。不料,广告拍完了,这些足球小将却引起了他继续拍摄的念头,他找来爱徒张荣吉共同导演,最后完成为一部纪录长片的规模。
但影片如果只是一部精彩赛事记录的话,《奇迹的夏天》就仅止于好看而已。球赛结束后的“余韵”,才是让这部纪录片再升高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看到这群球员在海水、沙滩、或是雨后的草地上,不正规的你来我往时,感受到的不再是球场上的胜负挣扎,而是在“玩球”的乐趣中,带着一丝丝即将毕业别离的不舍以及把握时光的珍惜友谊。然后当镜头对准足球队新生测验那一张张的青涩脸孔时,整整小一号的身材与脸孔,彷佛是导演没来得及赶上的过去,神奇重现。而被记录的主角们再度正式上场,原来合作的队友因为进入不同的学校而成为竞争对手,朋友与敌人的关系,也凸显了人生每个阶段变化的必然性残酷。
“陈怀恩”讲述了一位听障的年轻人,骑着脚踏车、背着吉他环岛故事的《练习曲》: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NO3:九把刀——对青春的示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作为青春片,《那些年》摒弃了台湾青春电影过于浓烈的本土气息和边缘色彩,影片所专注的始终是具有共通性的青春情感,所以能够在台湾、香港和内地先后引发大规模热潮。
无论是热血兄弟还是青春初恋,所指向的都是对青春的膜拜和赞美,那些青春朦胧的爱恋、感伤和困惑,单纯而直接地点缀其中,没有刀光相向的残酷物语,有的是小清新里积极健康的心态,就像影片里的沈佳宜那样单纯向上。不过完全将影片归为“小清新”的行列显然有失偏颇,柯景腾们时常脱口而出的“污言秽语”,勃起、四脚兽、六脚兽以及课堂打飞机、集体看爱情动作片等等明显具有性色彩的名讳和场景充斥其中,在一向讲求清新风格的青春片里,这些标准的重口味场景可谓凶猛异常。但是,恰恰是对重口味的自信且合理地运用,才使影片脱离了单纯温情催泪的清新,这完全是自信爆棚的九把刀才敢做的事情。小清新与重口味完美结合在一起,你很难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观众既为小清新所感动,也为重口味会心一笑,两者的结合,共同导向温暖的记忆,引发观众的青春感怀。
PS.强推——“陈玉珊”女版“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青春没有失败,那些年的追忆,如今想来都是诗情画意。
NO4:魏德圣——呈现台南小人物生活面貌:《海角七号》
本片以相距六十年的两场爱情为主线,一个以完美收场,另一
个无疑是残缺的,甚至更加让人心酸和无奈。如此迥异的结局,在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的指引一路走下去,找到已经消失了的“海角七号”,见证那个残缺爱情的“回归”,祝福一对年轻人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情节虽然不是跌宕起伏,但产生的共鸣却是荡气回肠,让人持久地回味。
而影片更让人振奋的地方是每个角色虽然都卑微地活着,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执著。小人物们也在演出中释放了自我,体验了生命的精彩。所以说影片里的小人物能够真切的打动观众,是因为他们“快乐地面对生活,自在地面对歧见,宽厚地面对历史”。让观众心有戚戚,从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才是现实青春。
PS.强推——“蔡明亮”无奈青春之《青少年哪吒》,全片以写实手法表现新新人类浮萍般的人生态度,野心不大但颇有感触。
NO5:郑芬芬——奇妙美好的爱情故事:《听说》
与伟大的人物相比,平凡的人最能带给人感动,《听说》这部电影就是这样。有时候冲着著名导演,著名影星拍的大片,看后每每让人失望;而没有过多宣传,不需商业运作的一些电影,却往往无意的让你感动,点缀你的双眼。
本片是一个无声的世界,电影的大部分时间根本不需要音响,这也应了电影中的一句台词——爱情和梦想都是很奇妙的东西,不用听,不用说,不用被翻译,就可以感受到。纯洁的亲情,纯净的爱情,一切的一切都如同湛蓝的天上飘过的白云,这个时侯真的不需要雷声的轰轰烈烈,这才是青春片高明之处。
PS.强推——“杨雅喆”关乎消逝的童年的《囧男孩》,成人都是虚伪的大骗子,我们的友情才是最真最纯的情感。
此外重点强推——侯孝贤——青春心事3部曲《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和杨德昌——知性化的青春物语3部曲《光阴的故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麻将》都是强大到难以超越,当然他们的电影很挑观众。
综述:中国的青春电影,优秀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青春电影不好,因为自从《致青春》以后,有太多打着青春和怀旧的旗号骗钱的电影,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感到恶心,所以我想分两类来说,一种是真的青春电影,一种是假借青春之名的圈钱电影。
而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的电影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去定义什么是青春电影,日本有很多纯爱电影,但不是所有的都是青春电影,我认为一部电影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拍青春期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是青春电影,这就排除了比如《绷带》、《她爱上了我的慌》之类的音乐电影;除了时间是硬性要求,电影传达的情愫也很重要,青春可以是多种情绪的,但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用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去拍电影,出来的效果是很糟糕的,比如高晓松拍《同桌的你》,张一白拍《匆匆那年》,郭敬明拍《小时代》,苏有朋拍《左耳》,何炅要拍《栀子花开》,发现共同点了吗?对,全部都是跨界!70后拍完拍80后,80后拍完拍90后,每部电影都爱提北京申奥成功、提非典,劈腿、打胎、背叛或者始乱终弃,总之什么吸引话题就拍什么,再找大牌唱首好听的主题歌,一部电影一个月就能拍出来了,观众只会越来越失望和恶心,然后劣币驱逐良币,最后甚至可能毁掉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市场。。。让人绝对会惊讶于大陆青春片连他国20多年前的水平都不如。而泰国,韩国,印度这些90年代末电影工业才开始发展的国家到现在都能拍出优秀的青春片,实在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