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的格局
讲述电影格局之前,先解释两个概念:“情节点”和“情节段落”。
情节点1
一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讲,首先,它是由许多“情节点”组成的。然后,数个“情节点”组成一个“情节段落”。最后,数个“情节段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何为“情节点”
①
电影影像的基本单位是镜头,电影情节的基本单位是“情节点”。如果说电影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接(剪辑)出来的,那么,从情节的角度讲,电影又是一个个“情节点”组接(剪辑)出来的。
如同镜头在影像中的作用,“情节点”同样缩短或者延伸我们所处的现实时空,创造了特殊的电影时空。同时,“情节点”又集中了矛盾,渲染了冲突,深化了主题,刺激了观众。
观众是需要刺激的,刺激是电影的特性,刺激也正是电影的魅力之所在。这里我所说的“刺激”,绝不仅仅是指它改变了现实的时空关系,更重要的是:从观众欣赏的角度讲,电影必须不断地使观众感到“意外”。观众不会满足于“原来如此”。就像镜头的剪辑是跳跃的一样,情节点的衔接也必须是跳跃的。
打个比方:观众看电影就好象一个人过一条河,观众不会满足于从桥上正常地走过。而电影中的“情节点”就好似河中从此岸到彼岸的一块块迈石。观众要过河,就要在随时随刻都可能落入水中的战战兢兢和惊心动魄中,一步一步地跳向对岸。
好莱坞电影剧作的一个核心要求是:电影中的每个情节点都必须是观众想不到的。比如“1”的后面本来应该是“2”,要是编剧在“1”的后面真的写了“2”,这个电影肯定“死定”了。电影编剧必须是在“1”的后面写“3”。观众想到的是“2”,观众没有想到,观众才会觉得确实编剧比自己聪明!这样,观众才会去看这个电影。实际上,看电影的过程,是电影编剧与电影观众的一个智慧较量的过程。好莱坞的电影编剧,为了使电影中的情节点更加精彩,他们在写剧本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情节点制作成卡片,挂在墙上。然后不断调整这些卡片。一旦编剧觉得自己想到的下一个情节点是“2”不是“3”的话,就会把这个点拿下来。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故事扎实饱满,好莱坞电影好看,好莱坞电影占领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重要原因。
很多中国电影很可笑,下一个情节点不仅没有到“3”,甚至没有到“2”,只到了“1.5”。所以,观众看电影的时候,就会十分得意,十分快活,就会笑声不断。因为他觉得自己很聪明,起码比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聪明。
②
③
一般来讲,一部两个小时标准长度的电影的情节,由几十个“情节点”组成。
何为“情节段落”
①
②
③
④
一部影片应该如同由十多个铁环钩在一起的一条铁链。其中,一个铁环就是一个“情节段落”。所以作为“情节段落”的“落点”的那个“情节点”非常重要。它要巧妙地“钩住”前后两个“情节段落”,使前后两个“情节段落”有所关联,从而既结束了上一个“情节段落”,同时又巧妙地引出了下面一个“情节段落”。
例如美国影片《唐人街》的一个情节段落。
私家侦探吉蒂斯受当地要人墨尔雷太太之雇,去调查墨尔雷先生与哪个女子私通。吉蒂斯终于拍到了墨尔雷与某女子幽会的照片,而且,照片上了报。大功告成后,吉蒂斯回到办公室。这时,一个女子在办公室等他。女子问吉蒂斯:“你认识我吗?”(她才是真正的墨尔雷太太。)
“调查私通”是一个完整的情节段落。这个段落的最后一个情节点是:真正的墨尔雷太太来到侦探所,她质问吉蒂斯:“ 你认识我吗?”该情节点就是“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的“落点”。该情节点既结束了该情节段落,同时,它又巧妙地引出了下面一个情节段落。
我们继续讨论电影的格局。美国电影制作者悉德·菲尔德著有《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钟大丰译)。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以好莱坞电影剧本创作为依据,来讲述电影剧作法的诸多问题。
中国电影工作者有句口头语:“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我们从这句口头语可以派生出这样的话:“好莱坞电影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好莱坞剧本的成功。”
所以,我认为: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对于我们学习电影剧本写作的人来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悉德·菲尔德认为:一部电影,在格局上,它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
我们观察上面这个图例,它包涵的主要内容有:
① 电影格局的三部分
一部影片,不管它的“情节点”有多少,“情节段落”有多少,它都可分为三个部分:
A、开头
② 三个部分在影片中的时间比例
如果一部电影的长度是两小时(120分钟)的话,那么,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所占的时间比例如下:
开头:30分钟,占整部电影时间总长度的1/4。
发展:60分钟,占整部电影时间总长度的2/4。
结尾:30分钟,占整部电影时间总长度的1/4。
③ “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
“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是电影中异常重要的情节点。它们不仅是电影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们在电影的整个格局中,其作用也至关重要。
示例:
《飞越疯人院》
下面,我们以1975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项大奖的美国影片《飞越疯人院》为例,介绍一下电影的格局:
《飞越疯人院》故事梗概:
精神正常的迈克被送到了疯人院。迈克不断挑头向以护士长为代表的院方作斗争,并且,不断试图逃离疯人院。迈克不断失败。最后,迈克被医院摘去部分大脑,变成了痴呆人。迈克的好朋友酋长不忍看到迈克变成一个痴呆生活下去,他闷死了迈克,并带着迈克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全片长度两小时(120分钟)。三部分所占时间如下:
“开头”:0分—30分,长度30分钟;
“发展”:30分—1小时30分,长度60分钟;
“结尾”:1小时30分—2小时,长度30分钟。
①
├───────┤
迈克来到疯人院。他与护士长交锋。
他与众人打赌:一周内把护士长制服。
(“情节点Ⅰ”:迈克与众人打赌:一周内把护士长制服。)
②
├─────────────────┤
迈克与护士长不断斗争。最后,迈克遭受电刑。
(情节点Ⅱ:迈克因为反抗,遭受电刑。)
③
├───────┤
迈克誓死逃离疯人院。迈克逃离失败,脑子被作手术,变成痴呆。酋长“杀死”迈克,带着迈克的灵魂奔向自由。
(“情节点Ⅲ”:酋长“杀死”迈克,带着迈克的灵魂奔向自由。)
悉德·菲尔德对他的电影剧本格局的划分非常自信。他讲:
“它是一个模特儿,一个式样,一个构思的规划,一个技巧高超的电影剧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电影剧本结构的总观。如果你弄清楚了它就是这个样子的话,你可以简单地把你的故事‘装’进去就行了。”
有人问他:所有的好电影剧本都符合这个示例吗?
悉德·菲尔德回答:“肯定是的。”注
下面,我们详细讨论电影剧本的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和电影剧本中的“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
㈠ 电影剧本的“开头”
在众多的影评文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的开头如何的“好”,如何的出手不凡、先声夺人。
我认为,一部电影的“开头”,不应该说它“好”还是“不好”。检验一部电影开头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完成了以下功能:
1、交待背景
就是要将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交待清楚。
2、主要人物出场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应该出场,并将他们的主要情况(身份、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个人性格特点等)介绍给观众。
3、写好“第一本”
“第一本”是电影开始的头10分钟。电影的头10分钟很重要,一定要在头10分钟抓住观众(包括抓住制片人、导演)。一部电影,观众看了10分钟,他就会决定这个电影是否继续看下去。同样,一个电影剧本,制片人、导演看了10分钟,他已经决定这个剧本是否可用。所以,头10分钟要吸引观众,商业片靠的是情节设置、人物表演、电影特技等。艺术片靠的是它独到的艺术韵味。
4、建置好“情节点Ⅰ”
前面我们例举了美国影片《唐人街》中的一个情节段落“调查私通”。“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的最后一个情节点是:真正的墨尔雷太太来到侦探所,她质问吉蒂斯:“ 你认识我么?”而这个情节点不仅是“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的落点,同时,它也是电影《唐人街》的“情节点Ⅰ”。在影片中,这个情节点不仅结束了“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而且,它也结束了整个电影的“开头”部分。正是这个情节点的巧妙设置,使它既结束了影片的“开头”部分,同时,它又巧妙地引出了影片的“发展”部分。人物的全面展开,故事的详细讲述,从此开始。
为了讲解清楚,我们把《飞越疯人院》的主要情节框架(主要情节点)展示如下:
《飞越疯人院》
开头:
“第一本”(0分—10分):
护士长出场(黑衣)。
护士长强迫众人吃药(优美的音乐)。
迈克(蓝色衬衣)来到精神病院。他戏弄守卫,跳舞,大叫,带来色情扑克。
院长(黑衣、黑领带、黑眼镜架)盘问迈克。交待迈克的过去,迈克是一个正常人,他来此完全是误会。
10分—30分:
第一次开会(8分钟):讨论哈丁的妻子为什么看街上的男人。
打篮球:迈克教哑巴酋长打篮球,酋长观察迈克(副线)。
第一次交锋:打牌时音乐声太大,迈克请求声音低一点(迈克与护士长第一次交锋)。
护士长让众人吃药。迈克把药吐了。
迈克和众人打赌(一块钱)“一个星期之内我把她制服”(“情节点Ⅰ”)。
发展:
30分—1小时30分
第二次开会:继续讨论哈丁的妻子为什么看街上的男人。
迈克要求换电视节目,众人表决,迈克失败(得3票)。
众人打牌,迈克用水浇众人。
迈克搬大理石水池子,未成功。迈克却说:“我试了!”(酋长看迈克,伏笔)。
第三次开会:讨论比利为什么想自杀。
再次为电视节目表决,结果9:9。
最后酋长举手(副线)。
护士长说已经散会。迈克对着未打开的电视机解说垒球比赛。
院长与迈克谈话:“滚的石头不会长青苔”,“不要当众脱你的裤衩!”
迈克甩掉警卫,开车和众人外出。他叫来妓女凯蒂(红衣)。
船上,众人钓到大鱼,迈克与凯蒂发生关系,比利注意凯蒂。
院长问如何处置迈克。护士长表示:我不愿意把我的难题留给别人。
打篮球,酋长投篮(副线)。
第四次开会:讨论大家为什么来精神病院。
杰西威要香烟,迈克打碎窗户拿到香烟。迈克被打。
酋长帮忙,被抓(副线)。
杰西威受电刑。
佯装哑巴的酋长对迈克开口说话(副线)。
迈克遭受惨无人道的电刑。(“情节点Ⅱ”)
结尾:
1小时30分—2小时
第五次开会:讨论吃药。
迈克回来。
晚上,护士长(黑衣)等离开。
迈克打电话,让凯蒂帮他逃走。他劝酋长一块走,酋长对迈克说:“印第安人无处可去。”
凯蒂和女友(红裙)来,带来酒(红酒)。
黑人看守被酒色所动。
众人喝酒(红酒),众人跳舞。
迈克欲走时,比利想和凯蒂亲热,迈克成全了他。
迈克酒后睡着。
第二天早上,护士长等来到。比利请求不要告诉母亲,护士长不同意,比利自杀(红血)。
迈克掐住护士长脖子。迈克被抓。
众人打牌(优美的音乐)。
迈克脑子被做手术,变成痴呆。
酋长:“我不能留你像这个样子”,他用枕头闷死了迈克。酋长搬起大理石水池子砸开窗户,他带着迈克的灵魂奔向自由的原野。(“情节点Ⅲ”)。
分析《飞越疯人院》的“开头”部分,我们并未看到有多少离奇和惊心动魄之处。它只是在完成作为开头部分的功能。为下面的“发展”部分进行充分的铺垫。如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交待清楚。还有,影片的主要人物全都出场,而且,还要介绍清楚主要人物。
介绍主人公迈克,最重要的就是要交待清楚迈克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影片特意安排了迈克与院长的见面。这次见面后,院长在后面几乎未再出现。可见,这里的迈克与院长见面,完全是为了完成介绍人物的功能。通过院长和迈克的谈话,我们清楚地得知:迈克是一个正常人,迈克来这里完全是误会。
《飞越疯人院》的“情节点Ⅰ”是迈克与众人打赌:一周内要把护士长制服。与前面我们分析的影片《唐人街》一样,这个“情节点Ⅰ”巧妙地结束了影片的开头部分,引出了影片的发展部分──“一周之内要把护士长制服!”演出开始了。更大的矛盾就要出现了。
㈡ 电影剧本的“发展”
电影的发展部分是一部影片的主干。它的主要任务是:
1、展开故事
充分展开影片的人物和故事。
2、设置好“情节点Ⅱ”
原则上讲:“情节点Ⅱ”是仅次于“情节点Ⅲ”的情节点。
《飞越疯人院》的“情节点Ⅱ”是迈克和众人反抗护士长和院方后,迈克遭受惨无人道的电刑。这是仅次于给迈克大脑做手术的突出事件。也就是从此开始,迈克下定决心,一定要逃出疯人院。
㈢ 电影剧本的“结尾”
讨论“结尾”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情节点Ⅲ”。
如何理解和在创作中如何运用“情节点Ⅲ”:
1、“情节点Ⅲ”出现的时间
充分铺垫后,在全片即将结束的时候,亮出“情节点Ⅲ”。
2、“情节点Ⅲ”的任务
“情节点Ⅲ”的任务是把全片推向高潮,同时它要结束故事,完成人物塑造和影片主题的升华。
3、“情节点Ⅲ”的作用
“情节点Ⅲ”应该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它往往是优秀的、与众不同的、天才性的冲突或者细节。
4、“情节点Ⅲ”出现的两种情况
“情节点Ⅲ”与电影中前面一系列情节点的关系往往有两种情况:
①
《老枪》、《骗术大全》。
|
②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飞越疯人院》。(后面论述)
5、“情节点Ⅲ”与影片结束
“情节点Ⅲ”是影片的高峰。高峰之后的最佳处理是:“情节点Ⅲ”之后,影片嘎然而止。把余味留给观众,或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口。
㈣ 电影剧作的“情节点Ⅲ”
“情节点Ⅲ”在电影中至关重要。这里,我们专门讨论。
为了使大家对“情节点Ⅲ”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重点分析两部电影:《飞越疯人院》和《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示例:
《飞越疯人院》:
前面我说过,电影的开头并无好坏之分,相反,电影的“情节点Ⅲ”则是决定一部影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一个好的“情节点Ⅲ”,是构成一部好电影的灵魂。说得极端一点,你有了一个出色的“情节点Ⅲ”,你才有可能写出一部优秀的电影。
《飞越疯人院》的“情节点Ⅲ”。
“情节点Ⅲ”:
酋长用枕头闷死了如同行尸走肉的迈克,然后,酋长带着迈克的灵魂,逃向迈克梦寐以求的自由天地。
“酋长闷死迈克”,无疑是影片独到的同时又是震撼人心的一笔。酋长闷死迈克,事件的外部表现是酋长残忍地杀死了朋友。但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外部表现与精神实质反差鲜明。事情的精神实质是:酋长不是“杀死”迈克,他是不能容忍自己的朋友──那个一生向往着自由的迈克,最后像一个行尸走肉那样苟延残喘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酋长逃离”说到底,不是他自己的逃离。如果酋长想要逃走,根本不用等到今天。迈克等人逃走,还要设法找到打开窗户的钥匙,酋长逃走根本不用钥匙。酋长体力超群,最后他是拔起地上的大理石水池,将水池砸向窗户。(影片前面,迈克曾经试着搬动这个水池,可是,水池却纹丝未动。)
酋长作为一个在当时备受歧视凌辱的印第安人,他比迈克有更深一层的苦痛。由于对社会的绝望,他甚至装扮成哑巴,拒绝和人说话。在他看来,逃走与留在疯人院,没有本质的区别。“天下乌鸦一般黑。”正是为了迈克,为了将迈克的灵魂带向自由的天地,酋长才破窗而去。所以,表面上是酋长的身体逃离了疯人院,实质上却是迈克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
应该指出,这里的“情节点Ⅲ”是影片《飞越疯人院》最大的闪光之处,它也是整部影片的灵魂。它使影片如此出色,如此震撼人心。1975年《飞越疯人院》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项大奖。90年代,好莱坞评选奥斯卡的“奖中之奖”(从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评出“最佳”,人称“奥斯卡中的奥斯卡”。)《飞越疯人院》击败其它影片,荣获最佳殊荣。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我们再看1986年荣获法国让·维果大奖的穆迪·沙雷夫编剧、导演的法国影片《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故事梗概如下:
巴黎的白人孩子帕特与阿拉伯后裔马基德是一对法国下层社会的少年。他们没有工作,整天浪迹街头,偷鸡摸狗,胡作非为。马基德善良犹存,帕特对他的善良不屑一顾。后来,在一次偷窃了一辆奔驰车之后,马基德被警方捉住。已经逃脱的帕特伸手拦下了载有马基德的警车……
帕特与马基德是《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两个主人公。影片描写二人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帕特在影片中的主要行为如下:
① 在街道上学狗叫,扰民;
② 喂狗辣椒,使年迈的狗的主人痛不欲生;
③ 偷钱包,拉皮条;
④ 不断骚扰已经嫁人的昔日女友。与女友做爱时,完全是粗暴的肉体发泄;
⑤ 不够朋友。用来例假的女伴交换马基德的女伴。
总之,全片关于帕特的细节,主要是写他如何的“坏”。
马基德在影片中的主要行为如下:
① 关心残疾的父亲;
② 帮助因为失业而跳楼的女子;
③ 同情妓女。把自己拉皮条的那一份钱还给了妓女;
④ 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与帕特完全的肉体发泄截然不同,他是浪漫的,是情感上的。如对帕特的妹妹怀着一种纯洁的感情。
在人物刻划上,尽管马基德也参与一些不良行为,如偷钱包等,但是作者更多地是写他的善良,他的好的一面。应该说:影片中,马基德的“好”与帕特的“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就是在这一系列对比鲜明的细节的最后,就在广大观众已经落入制作者为我们安排的人物的陷阱的时候。影片突然峰回路转,出现了令人震撼的“情节点Ⅲ”:
“情节点Ⅲ”:
拘押马基德的警车沿着海边公路缓缓前行。突然,警车的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是已经逃脱了的帕特。帕特向警车轻轻伸出了自己的手。警车在他的面前停下。
通过《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情节点Ⅲ”,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电影剧作的“情节点Ⅲ”的理解。应该说,正是这里的“情节点Ⅲ”──帕特向警车伸出了自己的手。它结束了影片的故事,它完成了帕特的人物塑造,同时完成了整部影片主题的升华。
其实,帕特伸手拦车,已经不仅仅是影片《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灵魂。我始终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帕特伸手拦车的细节,编剧、导演穆迪·沙雷夫才会写出《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这个剧本,才会拍出《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这部电影。
我们从影片的精神实质和人物剧作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关于影片的精神实质:如果《阿基米德后宫的茶》顺着电影前面人物、故事的脉络平铺下来,最后结束故事,那么《阿基米德后宫的茶》只能停留在生活纪录的层面,达不到影片今天的深度。艺术要的是出人意外,换句话说:总体构思的深刻把握才能把一部作品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和高度。
从人物剧作法的角度讲:影片中,制作者用一连串的“好”环绕着马基德。对于马基德来说,作者是顺着这个人物的“好”的脉络写下来的。可是到了影片的结尾,马基德的“好”已经能量释尽。我们可以设想:马基德他还能怎么再好呢!再好,他就是法国的张思德和雷锋了。
而且,倘若制作者用马基德的“好”为整个电影收尾,这在剧作上也是极不聪明的。除了这是制作者自己跟自己较劲之外,更重要的是:观众对这样的结尾早有了预期。于是,观众看到这里,他们会觉得:不过如此。
当然,在马基德身上,作者主要是想表现新一代的阿拉伯移民在法国的不适应,和他们的艰难处境。这一切造成的原因,既有本土欧洲人的自傲和排他因素,同时也有阿拉伯后裔自身的弱点。他们不是这里的主人,他们怀念自己的家乡。他们遥望大海,遥望家乡,可是,他们又不会真的返回自己的家乡。因为回去之后,尽管他们马上就可以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但是,同时他们可能马上沦为饥民。
编剧、导演本人(他还是小说作者)就是一个阿拉伯人的后代。法国人称之为“波尔”。“波尔”是法国人对阿尔及利亚战争后移居法国的第二代马革里布人的称呼。这些人大都不会说自己的母语。法国有一批电影叫“波尔电影”,就是马革里布人的后代拍摄的反映他们生活内容的电影。应该说《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远远高于其它的“波尔电影”,或者说,它是“波尔电影”的优秀代表。因为简单地描写移民的困境,一味地“控诉”社会的不公,是无谓的,同时也是狭隘的。这里,作者表现出了他的大气:即在影片的最后,他把影片的高潮献给了一个法国少年。
从剧作法的角度讲,作者也是聪明的。其实,他是在打两付牌:当面一付,背后一付。或者说他是“暗藏杀机”。当面一付:在整个影片的叙述中,他平铺出了马基德,写马基德的“好”,把观众带入了马基德的圈套。而到了影片的最后,他却突然亮出了观众没有想到的,他藏在背后的帕特的牌。
从影片开始,帕特这个下层社会的白人少年便与马基德相反,他是被一连串的“坏”所笼罩的。其实,写这些“坏”,一方面是为了衬托马基德的“好”;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恰恰是为了帕特最后的辉煌。作者欲擒故纵,作一个比方:作者先是紧闭住了水库的大门,蓄满了水和能量,只是为了最后开门时的一泻千里。
影片结束的时候,“十恶不赦”的帕特作出了世界上最英勇的壮举──他向驶来的警车轻轻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
面对帕特的举动,我深深震撼。我想:如果我遇到类似帕特的情况,我是否能够作出帕特那样的行为。
我感到很羞耻。
这里,制作者把最大的花环献给了帕特。帕特用他的行动告诉全世界的人们:
如何真诚而不是媚俗地活着。怎样作一个真正的朋友。
这里,一个“小痞子”为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哲学家、诗人、大学教授作出了榜样!
尽管,这一切对帕特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平常的、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情。
㈤ 电影化的“情节点Ⅲ”
前面我们介绍了影片《飞越疯人院》和《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情节点Ⅲ”。考察这两部影片的“情节点Ⅲ”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支撑它们的是戏剧化特征明显的“矛盾冲突”。
遗憾的是:这些“矛盾冲突”并非电影所独有,或者说:它们并不是完全“电影化”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完全依赖电影的视听语言才能够实现的,完全电影化的“情节点Ⅲ”呢?
我们来看法国影片《花边女工》:
《花边女工》故事梗概:
18岁的女孩贝阿蒂丝在一家发廊工作。一次,她在海滨小城与大学生弗朗索瓦相遇。弗朗索瓦喜欢贝阿蒂丝的清纯美丽。不久,他们便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因为文化修养的差异,二人产生了隔阂。最后,二人终于分手。半年之后,弗朗索瓦得知贝阿蒂丝生病住进了精神病院。弗朗索瓦来到医院看贝阿蒂丝。贝阿蒂丝兴高采烈地和弗朗索瓦聊天,并告诉弗朗索瓦:与他分手之后,自己又经历了无数艳遇。最后,弗朗索瓦离开医院。
《花边女工》的结尾是这样一个长镜头:
“情节点Ⅲ”:
时至今日,这个长镜头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动。
表现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她的内心深处所遭受的爱情的折磨,这里,并没有任何外部特征明显的矛盾、冲突。但是,它是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这就是电影奇迹。
奇迹产生的制作如下:
1、表演
女主人公贝阿蒂丝(伊莎贝尔·于贝尔扮演)的零度表演(无表演)。
2、镜头运动
缓缓的推镜头,不断接近贝阿蒂丝的身体,不断逼近贝阿蒂丝的内心。这是一种“心灵的逼近”。
3、角度
镜头开始时候是贝阿蒂丝的背面角度。摄影机不断向前推进,摄影机来到贝阿蒂丝身旁。景别由全景变成近景。这时,贝阿蒂丝转过了头,角度成为正面。我们看到了一张刚才与弗朗索瓦交谈时的谈笑风生的贝阿蒂丝判若两人的脸。前面的背面角度,如同不断蓄水的水库中的水,蓄水是为了后面正面角度的奔流直下,一泻千里。
4、特写
贝阿蒂丝转过脸后,镜头向她的脸推上去。她无表情地默默看着镜头,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极度放大的贝阿蒂丝的脸和贝阿蒂丝忧伤的眼神,使我们走进贝阿蒂丝的内心。特写镜头使我们透过贝阿蒂丝平静的外表看到了贝阿蒂丝真实的内心。恰如深处暗流汹涌,表面上却平静如镜的大海。
5、无声
该镜头的声音方案是“无声”。“无声”的声音方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此时此刻贝阿蒂丝内心的巨大的悲哀。就像我们常说的“此处无声胜有声”。镜头最后,画面定格的时候,影片的主题音乐响起。旋律如泣如诉,舒缓而忧伤,我们仿佛听到了和看到了女主人心中深深的叹息和哭泣。
应该说,正是这个长镜头,完成了贝阿蒂丝的塑造和影片主题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这个镜头是电影化的。换句话说:只有电影的视听语言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而这个镜头,正是影片《花边女工》的“情节点Ⅲ”。
㈥ 电影格局的剧作核心
前面,我们介绍了电影剧本的格局和电影格局中的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最后,我们用三句话来概括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的剧作核心:
┣━━━━━━╋━━━━━━━━━━━╋━━━━━┫
“把人物推入困境”
开头:“把人物推入困境。”
发展:“人物在困境中挣扎。”
结尾:“解决困境。”
解决困境的方法是两个:
A、喜剧的:胜利。
B、悲剧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