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钢琴曲《裸体歌舞》中的诗意禅境
萨蒂钢琴曲《裸体歌舞》中的诗意禅境
法国印象派时期的音乐家,其创作源泉大多来自当时的诗人们所写的诗。德彪西最著名的钢琴曲,《贝加莫组曲》是受诗人保尔·魏尔伦写的一首题名为《月光》的诗所启发而作成的。一八八八年,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 1866-1925)在他二十二岁时写下的三首所谓的“裸体歌舞”钢琴曲,也是在读了诗人康特明· 特拉托所写的诗之后,灵感突发,而一气呵成的`。其作品跨越十九和二十世纪的作曲家拉威尔,更是和巴黎的一批有点离经叛道的诗人们所组成的团体“阿帕奇”(Les Apache) (法语意思:“小流氓”)过从甚密,不断从他们那里吸取艺术养料。拉威尔所作的三首长歌曲《天方夜谭》(Sheherazade),就是把诗人特里斯坦·克林索尔(Tristan Klingsor)所作的诗歌直接搬过来谱曲再创作的,克林索尔也是“阿帕奇”的成员。
十九世纪下半叶,文艺沙龙在巴黎遍地开花。诗人,画家,作家和音乐家们频频出没于各个沙龙,他们在那里既广结好友,又在艺术上切磋品赏。思想上,他们相互影响,并频频创作出各自的拿手作品,真可以说是在所有的艺术领域里大显神通。

亨利·马蒂斯
萨蒂的《裸体歌舞》(Gymnopedies)。是由德彪西将其改编而成的交响曲。萨蒂的钢琴曲,固然清谈,优雅,但就我个人直感来说,德彪西根据他的钢琴曲改写的的交响曲更能使人从音乐中体验到宽广的时空感。缓慢,深沉,悠远的音乐在空中回荡,使人觉得有一丝的忧伤与惆怅,但同时,音乐也给人带来一种超脱尘世的遐想。听他的音乐,如能默默地冥想起 T.S.艾略特的诗,就仿佛是坐在莲花上,看蓝天上的白云带走一潭碧水,也好像是站立于静谧的高山之巅,遥望眼下的一片荒漠。难怪有后人说萨蒂的这三首曲子是最美的“背景音乐”和最好的“催眠曲”。这也许正是为什么,直至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今日,人们仍需要萨蒂的音乐来安慰和疏解我们常觉疲惫的心,洗涤和纯净我们不时被污染的灵。
生活里的萨蒂是一个出了名的古怪人,据说他老穿同样的衣服,他作的曲也常带有晦涩的味道。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艺术家身上被常人看来是有某些古怪脾气的,实际上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至于萨蒂为什么要把他的这几首钢琴曲取名为《裸体歌舞》,后人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他受了特拉托诗的启发,有人说是出自他古怪的习性,而给与他的曲子一个古怪的曲名。可是,不管怎么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诗人康特明·特拉托(J.P. Comtamine
斜影切磋轻拍隐约成旋涡,
点滴成金色的风在闪亮的青石板路上飘过,
琥珀的微尘在烈火中相互辉映,
它们让自己在萨拉班蒂和裸舞中交汇。
Oblique et coupant l'ombre un torrent éclatant
Ruisselait en flots d'or sur la dalle polie
Où les atomes d'ambre au feu se miroitant
Mêlaient leur sarabande à la gymnopédie
特拉托的诗歌是描写古希腊人在跳裸体舞时的情景,这样的舞蹈在古希腊是庆祝胜利和丰收时才跳的。特拉托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据说是在他看到一个古希腊出土瓦缸上画有人们跳裸体舞的图案时得来的。而诗中提到的“萨拉班蒂舞”是流传在西班牙的一种强有力的舞蹈,特拉托在这里特意把萨拉班蒂舞和裸舞安排成一个“交汇”,是因为他看到了历史从古到今的延伸。然而,作曲家萨蒂似乎是更憧憬古人赤裸的纯朴。从他音乐中流露出来的纯净,古朴,使人想起“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的幕幕禅境。其实,音乐也好,诗歌也好,只要是美的,就能让人修炼到了一个境界:直到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进去的,更不能想起哪一条是回头路了。